刘静
湘潭市中心医院麻醉科 湖南湘潭 411100
摘要:目的:观察B超引导下神经阻滞在老年下肢骨科手术麻醉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老年下肢骨折患者90例,按照奇偶分组法将老年患者分成观察组(B超引导下神经阻滞)、参照组(全麻诱导),各45例。结果:观察组麻醉良好率为77.78%,相较于参照组的良好率(53.33%)高,统计学差异有意义(P<0.05);观察组认知功能评分高于参照组,统计学差异有意义(P<0.05);观察组苏醒时间短于参照组,疼痛评分低于参照组,统计学差异均有意义(P<0.05);T0时,两组MAP、HR水平对比,统计学无意义(P>0.05);T1时,观察组MAP、HR水平均高于参照组;T2、T3时,观察组MAP、HR水平均低于参照组,统计学差异均有意义(P<0.05)。结论:B超引导下神经阻滞在老年下肢骨科手术麻醉中的应用效果较明显,可缩短苏醒时间,缓解疼痛症状,改善血流动力学指标。
关键词:下肢骨科手术;老年;B超引导下神经阻滞;全麻诱导;应用效果
下肢骨折患者行手术麻醉多用气管插管全麻,具有一定疗效,但术后不良反应多、苏醒时间长[1]。本文研究主要对本院收治的90例老年下肢骨折患者,对其分别实施B超引导下神经阻滞与全麻诱导进行麻醉,并对阻滞效果展开分析,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
选取我院收治的老年下肢骨折患者90例,选取时间为2018年6月-2019年5月,按照奇偶分组法将所有老年患者分成观察组、参照组,45例/组。
观察组:年龄63-80岁,年龄均值(71.54±3.26)岁;体重62-85kg,平均(73.58±10.69)kg;ASA分级:Ⅰ级29例,Ⅱ级16例;男女比例26/19。
参照组:年龄64-80岁,年龄均值(72.11±3.17)岁;体重61-85kg,平均(74.01±11.64)kg;ASA分级:Ⅰ级30例,Ⅱ级15例;男女比例28/17。2组老年下肢骨折患者的一般资料对比,无差异,p>0.05,可进行比较。
纳入标准:①年龄>60岁;②本研究经我院医学伦理研究委员会审批;③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①麻醉药物过敏者;②严重心、肾、肺、肝等器质性疾病者;③慢、急性感染者;④严重精神障碍、语言交流障碍,无法配合研究工作者。
1.2方法
对参照组行全麻诱导,按照先后顺序将0.03mg/kg咪达唑仑、3ug/kg芬太尼、1.5mg/kg丙泊酚给患者静脉滴注,待患者意识消失后,将0.6mg/kg罗库溴铵给患者缓慢注入,选择合适的喉罩给患者,行机械通气。手术期间行静脉麻醉:给药4-8mg/(kg.h)丙泊酚、0.1ug/(kg.min)瑞芬太尼,并于手术结束前10min停药。手术期间根据患者血压、心率将用药量作适当调整。在此基础上,对观察组患者行B超引导下神经阻滞。股神经阻滞:协助患者取仰卧位,对腹股沟区予以常规消毒,将超声探头于腹股沟韧带下方股动脉搏动处放置,借助超声图像确定股神经、股动脉、股静脉。将导针平行插入,进针方向按超声回声作适当调整,于穿过肌筋膜后,伴突破感,将浓度为0.5%的10ml罗哌卡因注入,完成阻滞。坐骨神经阻滞:垫高患肢,选取坐骨结节、髂后上棘间连线,在髂后上棘6cm处,选作穿刺点。B超引导下,平行进针,如出现背曲、腓肠肌收缩、足跖屈现象,将穿刺位置固定,回抽无血,则将浓度为0.5%的10ml罗哌卡因注入,完成阻滞。
1.3观察指标
对两组老年下肢骨折患者的麻醉效果、不同时间点认知功能情况及苏醒时间、疼痛评分进行观察、比较。应用VAS评分量表对患者疼痛程度作评估,分值与疼痛程度呈正比例关系[2-3]。
1.4数据处理
使用spss22.0软件对文中数据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以()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卡方检验。若数据间比较,p<0.05,则代表2组老年患者在以上方面,数据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麻醉效果
观察组麻醉良好率为77.78%,相较于参照组的良好率(53.33%)高,统计学差异有意义(P<0.05)。如表1:
2.4血流动力学指标
T0时,两组MAP、HR水平对比,统计学无意义(P>0.05);T1时,观察组MAP、HR水平均高于参照组;T2、T3时,观察组MAP、HR水平均低于参照组,统计学差异均有意义(P<0.05)。如表4:
3讨论
下肢骨折患者多需手术进行复位,使得下肢功能恢复正常[4]。下肢骨折手术对麻醉平面无太高的要求,但是对患者呼吸功能、循环功能可造成一定影响,尤其是老年下肢骨折患者,进而导致手术风险大大上升[5-6]。本文研究主要对选取的90例老年下肢骨折患者分别使用全麻诱导和联合B超引导下神经阻滞进行麻醉,对其麻醉效果展开分析,并取得的较满意的临床效果。
研究结果得出:观察组麻醉良好率为77.78%,相较于参照组的良好率(53.33%)高,统计学差异有意义(P<0.05);观察组认知功能评分高于参照组,统计学差异有意义(P<0.05);观察组苏醒时间短于参照组,疼痛评分低于参照组,统计学差异均有意义(P<0.05);T0时,两组MAP、HR水平对比,统计学无意义(P>0.05);T1时,观察组MAP、HR水平均高于参照组;T2、T3时,观察组MAP、HR水平均低于参照组,统计学差异均有意义(P<0.05)。此结果说明B超引导下神经阻滞在老年下肢骨科手术麻醉中的应用效果显著,研究可行。
综上所述,B超引导下神经阻滞用于老年下肢骨科手术麻醉中具有良好的应用效果,可缩短苏醒时间,缓解疼痛症状,改善血流动力学指标,效果显著。
参考文献
[1]葛凌云.B超引导下神经阻滞在老年下肢骨科手术麻醉中的应用[J].中国乡村医药,2018,25(24):5-6.
[2]张玉林.B超引导下神经阻滞复合全麻在下肢骨科手术中的应用[J].医药前沿,2017,7(23):143-144.
[3]王明,黄慧敏,王利萍等.股神经阻滞麻醉中股神经定位的超声影像学和解剖学观察[J].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2016,21(2):159-161.
[4]安慧霞,张春喜.超声引导下股神经联合坐骨神经阻滞在高龄患者下肢手术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指南,2017,15(21):117-118.
[5]祝义军,殷勇,冉国等.超声引导下不同置管长度连续股神经阻滞对老年膝关节周围骨折术后镇痛效果的影响[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9,23(6):116-119.
[6]祝义军,殷勇,贺广宝等.超声引导下不同置管长度连续股神经阻滞对老年患者膝关节周围骨折术后的镇痛效果[J].海南医学,2019,30(4):482-486.
论文作者:刘静
论文发表刊物:《兰大学报(医学版)》2019年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1/7
标签:下肢论文; 患者论文; 统计学论文; 老年论文; 手术论文; 全麻论文; 神经论文; 《兰大学报(医学版)》2019年5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