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BO基金狂热背后隐藏的悬念_信托公司论文

MBO基金狂热背后隐藏的悬念_信托公司论文

MBO基金狂热背后藏悬念,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悬念论文,狂热论文,基金论文,MBO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近日来,有关MBO的讨论不绝于耳,各种背景的MBO基金正在筹备或已经运作的消息也跃然于各家报端,继证券投资、创投之后,似乎MBO又成为各路资本掘取超额利润的新战场。那么MBO是资本市场圈钱的又一借口?还是资本兴起了踏踏实实为企业服务的风气?

悬念一:信托MBO基金的可操作性有多大?

新华信托11月18日宣布将设立5亿元规模的MBO基金,以100万元为起点,全部向机构投资者私募。新华信托公司从而成为信托业中第一个吃螃蟹者,信托公司本身业务特点所具有的优势也引起了各方的注意。

业内普遍观点认为,在中国的法制管制环境下,目前还只有信托基金运作MBO的余地比较大,合规性比较高。然而有市场专业人士对信托基金参与MBO的前景并不看好。他的理由是,按照央行的要求,信托公司必须保证始终有20%的资金储备,但目前大多数信托公司都不具备这一条件,这就决定信托公司本身提供资金是缺乏条件的。第二,信托公司借助信托计划向社会募集资金来提供做MBO存在两大问题。其一,按照央行的要求,信托计划必须面对机构投资者发行200份,每个投资者不能低于5万元人民币的底线,而机构客户从事MBO的积极性和热情都是有限的。第二,对个人投资者来说存在的风险更大。MBO本身也是有风险的,一个信托计划的发行,特别是股权计划的发行,前提是要保证找到好项目,也就是说信托计划所产生的效益要高于计划支付的成本,但是股权投资风险很大。以上市公司为例,中国的上市公司很难保证若干年后一定增值。企业面对市场,它的赢利是波动的,它的利益分配是不确定的。信托公司一般承诺的年回报率3.5%-4.5%,这是对于在政府担保下的基础建设项目而言的。信托计划怎样控制进入和支出两部分的现金流量目前还是问号,信托公司只有保证资金流入才能保证它的支出,对于上市公司,分红是由股东来定的,即使管理层控股也未必有能力完成预期收益。如果为了收购而强行做MBO,在管理层没有偿债能力的情况下,信托公司如何支付信托投资者的收益呢?

悬念二:民间资本参与MBO带来后遗症?

除了信托等许多机构设立MBO基金外,一些民间资本也参与到MBO中来。如恒源祥刘瑞旗在MBO中所需的9000万元资金全都是恒源祥在浙江等地定牌加工厂的老板们供给他的。然而恒源祥一时风光的背后却隐藏着致命的危机,且这种风险在短期内还不会显露出来。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业内人士分析,恒源祥定牌加工厂老板们的“慷慨解囊”等于为自己买了一条长期稳定的营销渠道,恒无形中被债权人(定牌加工厂老板)捆绑住,以后对供货渠道没有了选择余地,对价格也少了一些发言权,恒的后期运作将会举步维艰。这人士同时指出,如果刘采取拍卖或招标的方式融资,最起码还能有更多的选择余地。

对于民间资本的参与,这位人士还提醒,由于民间资本规模普遍偏小,因此多追求短期回报和高收益,相应的管理层的风险就大。其次,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之间一旦出现问题,政府很难处理两者之间的利益关系,处理不好还会涉及到社会安定问题。

悬念三:新的圈钱方式?

资本总是逐利而来,伴随着MBO浪潮风起云涌,热钱纷纷涌向MBO,一些不具备MBO的企业也硬要做MBO。王雷非常看好国内MBO市场。但他同时建议,一些机构不要把MBO作为新的圈钱方式,不要把MBO当成万能药。MBO只是在社会资源优化配置过程中的一种手段,MBO使得管理层获得相应的收益和权益,但同样也会使管理层套牢。国外MBO失败的案例很多,政策风险和后期市场风险因素都有。

我国MBO的市场空间很大,但并不会遍地开花;我国MBO也不需要那么多的热钱,因为MBO市场中目前还没有那么多的好项目。王雷认为,任何企业MBO不是光靠钱解决的,MBO关键是要靠一批专业的人士来运作,它是一套非常精巧的技术。MBO的核心就是对企业提供后期的辅导。如果对MBO一哄而上,不久又会像创投一样得不到预期回报反而被深度套牢。

悬念四:新的一股独大?

中国的管理层有些胃口很大,现在有些国内企业的管理层要求100%持股,而国外公司管理层持股比例一般都不是很高,大的企业管理层持股20%-30%就算很高了,王雷说,政策对管理层的监管是非常重要的,管理层需要有激励机制,需要把权利义务、风险和收益一体化,但如果政策方面没有股权方面限制的话,管理层一股独大比政府一股独大更危险,资本贪婪的本性决定他很可能会损坏其他人的利益。一个股份制企业的核心应该是把股东、董事会、管理层三权分化,三者一体化将创造一个新的独裁统治者。

标签:;  ;  

MBO基金狂热背后隐藏的悬念_信托公司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