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护理路径对脑出血患者护理效果分析
岑雪芳
(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528000)
【摘要】目的:探讨临床护理路径方式制定干预,对脑出血患者临床护理成效。方法:收集医院脑出血患者94例资料,其中2017年6月-12月的47例,给予常规护理模式,纳入对照组,2018年1月-6月的47例患者,配合临床护理路径模式,纳入观察组,对两组患者护理效果观察对比。结果:住院时间观察组相对较短,Barthel指数观察组较高,组间比较差异均较为显著。观察组并发症发生例、卒中后遗症发生率、病残1-3级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出血患者临床护理中,护理方案选择常规护理配合临床护理路径,取得的干预效果较为理想,可进一步推广应用。
【关键词】脑出血;临床护理路径;护理效果
当前,人口老龄化的加剧,以及大众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促使血管类疾病发病率逐年增高,以脑出血为例,致残率、致死率均较高。从脑出血临床治疗看,并无特效方法,大多通过急诊救治控制死亡率,但治疗后,患者往往会出现一系列并发症,预后较差,甚至出现丧失生活能力情况[1]。这就要求做好护理工作,值得注意的是,传统临床护理更主张病情稳定控制,取得的康复效果并不理想。在此背景下,考虑引入临床护理路径表,制定护理计划,对提高护理干预效果可发挥重要作用。本次研究将以脑出血患者为对象,分析临床护理路径应用下取得的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收集医院脑出血患者94例资料,其中2017年6月-12月的47例,给予常规护理模式,纳入对照组,患者男29例、女18例,年龄均值为(62.9±4.5)岁,其中脑叶出血、壳核出血、丘脑出血分别为26例、14例、7例,出血量平均(23.8±4.2)ml。47例患者中,合并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分别为9例、7例、4例。2018年1月-6月的47例患者,配合临床护理路径模式,纳入观察组,患者男27例、女20例,年龄均值为(61.6±4.3)岁,其中脑叶出血、壳核出血、丘脑出血分别为24例、17例、6例,出血量平均(22.9±4.0)ml。47例患者中,合并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分别为11例、8例、3例。基线资料组间比较较为相近,可做对比研究。
1.2方法
1.2.1对照组
给予常规护理方法,即医护一体化模式,护理过程中,由医护人员配合,做病情观察、康复情况观察、治疗护理,且配合其他专科护理如机械通气护理、压疮预防、颅内压与再出血鉴别预防等。同时注意,部分患者伴有基础性疾病,如糖尿病,护理期间做好糖尿病饮食管理工作,辅以其他护理措施如生活护理、基础护理以及康复护理等。
1.2.2观察组
常规护理的同时配合临床护理路径模式,实施内容包括以下几方面:
(1)临床护理路径小组设立。科室内成立临床护理路径小组,小组成员以主管医生、科室主任、护士长、责任护士为主,小组主要负责对患者病情评估,并从万方数据库、中国知网等数据库中搜寻脑卒中相关护理资料,在此基础上制定相关的临床护理路径表。同时,护理工作开展前,需做好相关的培训工作,强化护理人员综合素质,包括护理专业技能、责任意识等,保证护理工作落到实处。
临床护理路径计划实施。根据路径表,护理工作开展中,其内容包括:①入院基础宣教,对于部分意识清醒患者,入院之初可能有陌生感产生,护理人员需及时与之沟通交流,介绍主治医师、责任护士,讲解院内管理制度与病区环境,做好生命体征变化监测工作,保证吸氧护理、静脉通路构建等操作合理。同时注意,患者入院后需做各项检查,应阐明检查目的,讲解注意事项,防止患者有不良情绪如焦虑、恐惧感产生[2];②指导呼吸训练,提早撤离呼吸机。可引入胸腹式呼吸训练方式,指导患者以胸廓膈肌升降、扩张收缩,满足呼吸要求,在肺部扩张下增大吸气量,吸气与呼气训练中,需指导患者正确控制胸廓、腹部操作,确保呼吸肌负荷分布均匀,防止出现疲乏状态。这样在呼吸训练下,可帮助患者极早撤离呼吸机[3];③长期卧床预防DVT发生,需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如指导患者做肢体训练,各关节活动次数控制适宜,避免引起劳累。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在预防中应注意饮食护理控制,切忌给予高胆固醇、高脂肪食物进食,且注意患肢护理中除保证做好基本训练,每日需做好肿胀情况、皮肤温度以及皮肤颜色观察记录,给予针对性的护理措施,如保温措施。另外,需指导患者合理用药,按医嘱选用抗凝药物,预防DVT发生。另外在康复训练方面,护理人员可手把手指导患者做主动功能训练、被动训练,若患者、家属可快速适应ICH生活,则具体开展康复训练工作,并发放康复指导书,保证家属与患者快速适应康复工作[4];④出院指导,患者出院时应做好各项指标评估工作,在路径表中记录,为后续随访指导提供依据,出院后可利用多种形式如电话随访、微信指导等,保证患者出院后快速康复[5]。
1.3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住院时间、Barthel指数观察评价[6],同时,对患者预后指标观察,包括病残程度、卒中后遗症、并发症、再出血情况等。另外,以问卷调查方式对患者护理满意情况调查。
1.4统计学处理
数据结果以SPSS21.0做统计学处理,住院时间、Barthel指数、预后指标以及满意率以计量资料、计数资料形式进行描述,组间数据结果对比若P<0.05说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护理干预后住院时间与Barthel指数评价对比
住院时间观察组相对较短,Barthel指数观察组较高,组间比较差异均较为显著(见表1)。
注:与对照组相比,*P<0.05。
2.2两组患者预后相关指标观察对比
观察组并发症发生例、卒中后遗症发生率、病残1-3级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注:与对照组相比,*P<0.05。
2.3护理满意情况调查结果对比
通过问卷调查结果,观察组患者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满意例数,调查分别为26例、18例、3例,对照组分别为20例、14例、13例,统计学对比,满意率观察组93.61%(44/47)与对照组72.34%(34/47),P<0.05。
3讨论
传统ICH护理工作中,主张以患者病情稳定维持为主,虽然在帮助缓解患者症状、控制疾病发展上有一定作用,但针对性不强,未能结合患者病情实际与护理需求采取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方式[7][8]。在此背景下,考虑引入临床护理路径干预方法,立足于临床护理路径的实施,表现为:设置相应的护理路径小组、制定护理计划以及实施计划等方面。特别在实施过程中,需根据患者病情变化,按照循序渐进原则开展护理工作,通过临床路径管理,使护理内容、方法、落实时间更加明确,保证护理工作的针对性,既有助于提高护理服务质量,且可使责任护士管理压力减轻,保证护理工作落实质量[9][10]。从本次研究结果看:观察组的住院时间较短、Barthel指数较高,组间比较差异均较为显著。观察组并发症发生例、卒中后遗症发生率、病残1-3级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实际践行中,对于临床护理枯井的实施而言,对相应护理人员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要求相应护理人员在充分掌握脑出血疾病相关知识的基础上,要不断强化自身的专业技能,抓住临床护理路径实施要点,进而才能够在实际践行中确保万无一失,充分发挥出这一护理方案的价值。
综上,针对脑出血患者开展临床护理的过程中,护理方案选择常规护理配合临床护理路径,取得的干预效果较为理想,可进一步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田甜.临床护理路径在脑出血患者健康教育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中外医疗,2018,37(24):151-153.
[2]董棋香.临床护理路径在脑出血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及满意度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2018,34(11):148-149.
[3]郭万红,宋海燕.临床护理路径在脑出血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及满意度分析[J].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17,2(23):159-160.
[4]方晓红.脑出血患者应用临床护理路径的临床效果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7,17(63):221+226.
[5]刘晓芳.临床护理路径应用于脑出血患者护理中的效果分析[J].中外女性健康研究,2017(14):168+172.
[6]刁翠云,陆银银.分析临床护理路径在脑出血手术患者中的应用及效果[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7,17(50):227.
[7]杨春艳.探讨临床护理路径应用于脑出血患者的效果[J].中国实用医药,2017,12(02):169-171.
[8]陈辉香.对脑出血患者实施临床护理路径的效果观察[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6,37(31):3963-3964.
[9]陈丽娜.脑出血患者实施临床护理路径的护理效果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6,14(24):245-246.
[10]周秋华.临床护理路径在脑出血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基层医学论坛,2016,20(16):2295-2296.
论文作者:岑雪芳
论文发表刊物:《中西医结合护理》2019年第0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3/15
标签:患者论文; 脑出血论文; 路径论文; 效果论文; 对照组论文; 统计学论文; 发生率论文; 《中西医结合护理》2019年第0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