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江泽民的人民利益观,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利益论文,江泽民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江泽民总书记的“七一”讲话是新世纪党的建设的伟大纲领,是新世纪中国共产党的宣言书。“七一”讲话通篇闪烁着中国共产党人为国家、为民族、为人民矢志不渝的奋斗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民利益观的集中体现,是江泽民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马克思主义人民利益观继承发展的光辉篇章。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人民利益观,是中国共产党和一切剥削阶级政党的根本区别
江泽民在“七一”讲话中深刻指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我们党同一切剥削阶级政党的根本区别。”[1](p.161)这是对马克思主义人民利益观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新发展。
早在150多年前,马克思、恩格斯就在《共产党宣言》中深刻地论述和庄严地宣告:“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2](p.283)共产党人“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2](p.285)。“共产党人为工人阶级的最近的目的和利益而斗争,他们在当前的运动中同时代表运动的未来。”[2](p.306)这些精辟的论述,深刻地阐述了共产党的根本性质和惟一宗旨是为整个无产阶级的根本利益、为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而奋斗。毛泽东、邓小平坚持了马克思主义人民利益观,一贯强调必须把我们党建设成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的无产阶级政党。江泽民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总结了国内外政党,特别是苏东各国共产党失去执政地位的惨痛教训,把我们党坚持马克思主义人民利益观的着重点放在“立党为公”和“执政为民”的基点之上,努力解决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两大历史课题,全面推进党的建设的伟大工程。
一切剥削阶级政党为夺取政权而斗争时,总是标榜自己代表人民利益,并在一定程度上能满足人民的某些利益要求,而一旦获得政权,成为执政党以后,其为某一阶级政党谋私利的本质就暴露无遗。中国国民党就是这样一个党,它在大陆的失败和在台湾执政地位的丧失就是最好的注脚。而原本是无产阶级政党的苏联和东欧各国共产党,在执政以后,未能始终如一地解决好立党为公和执政为民的问题,在党内形成了一个既得利益集团,使党成为少数领导集团谋取私利的工具,背弃了代表本国人民根本利益的初衷,最终失去民心、失去执政地位也就不足为奇了。因此,在执政条件下的无产阶级政党,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人民利益观,关键是要解决好“立党为公”和“执政为民”的问题,使“所有的党员干部必须真正代表人民掌好权、用好权,而绝不允许以权谋私,绝不允许形成既得利益集团”[1](p.162)。
江泽民深刻阐述了执政的无产阶级政党坚持马克思主义人民利益观还必须做到三个一致性,即必须坚持尊重社会发展规律与尊重人民历史主体地位的一致性,坚持为崇高理想奋斗与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的一致性,坚持完成党的各项工作与实现人民利益的一致性。[1](p.161)这就和一切剥削阶级政党总是把人民群众当作其实现自身目的的工具,总是企图维持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总是千方百计地谋取自己政党的私利,彻底划清了界限。
坚持尊重社会发展规律与尊重人民历史主体地位的一致性,是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的重要体现。江泽民在“七一”讲话中重申:“人民是历史的真正创造者。”[1](p.150)“人民群众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创造主体,也是实现自身利益的根本力量。”[1](p.163)今天,我们正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是人民群众创造自己新生活的伟大事业。我们党只有始终坚持群众路线,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不断从人民群众中汲取智慧和力量,才能推动社会不断向前发展。
坚持为崇高理想奋斗与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的一致性,实践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共产党人的崇高理想是实现共产主义,但共产主义的实现必须经过若干阶段的努力,不能超越现阶段的实际而“跑步进入共产主义”,这方面我们党有过沉痛的教训。江泽民在“七一”讲话中强调“我们是最低纲领与最高纲领的统一论者”[1](p.177),即我们既要坚持崇高理想,同时又要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历史阶段确立代表每个阶段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基本纲领,无论是崇高理想还是具体的目标任务,都是为最广大人民群众谋利益的。“忘记远大理想而只顾眼前,就会失去前进方向;离开现实工作而空谈远大理想,就会脱离实际”,因此,坚持为崇高理想奋斗与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的一致性,就是坚持党的最高纲领与最低纲领的一致性,就是坚持共产党人的理想追求与为人民服务的统一。
坚持完成党的各项工作与实现人民利益的一致性,就是要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的工作的最高标准,坚持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
执政的中国共产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人民利益观,还必须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的规律、对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对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的认识,才能不断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不断推动党的事业向前发展,跳出剥削阶级政党难以逾越的“人亡政息”周期率的怪圈,为中国人民不断谋取更大的利益。
二、在市场经济利益多元化格局下,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坚持为最大多数人谋利益
江泽民科学分析了市场经济条件下利益多元化的客观必然性。上个世纪90年代,我国改革开放进入攻坚阶段,特别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中国社会全面步入转型时期,社会利益群体与阶层利益矛盾日趋明朗,利益的调整势在必行。江泽民深刻指出:“随着改革的深化和市场经济的发展,物质利益的多样化是不可避免的,群众产生不同的利益要求也是不可避免的。”[1](p.10)我们党只有因势利导,制定正确的方针和政策,更好地保证和满足群众实现自己利益的合理要求。
人民的利益首先是与一定的经济关系相联系的,即“每一既定社会的经济关系首先表现为利益”[3](p.209)。马克思主义对于社会主义时期人民利益的阐述是建立在单一公有制和完全按劳分配的前提之下的,这种状况下的人民利益具有较高的一致性和一元性。但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多种经济成分的迅速发展,打破了过去单一公有制的格局,分配制度也相应发生了变化,虽然人民的根本利益即实现中国的现代化是基本一致的,但人民内部的具体利益却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这是马克思生前所未曾预料到的新情况。江泽民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根据我国所有制发生的新变化,科学地阐述了现阶段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是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这一科学界定,使多种经济成分由过去的补充地位跻入基本经济制度的范畴,使这个阶层的人们消除了“另册”心理,从事经济活动有了更高的积极性。基本经济制度决定分配制度,现阶段我国的分配制度是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江泽民对我国现阶段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的科学论述,既使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等绝大部分人的合法利益得到保障,也兼顾了其他社会阶层的合法利益,为正确处理我国各阶层人民的利益关系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人们的利益关系又是与其政治地位密切相关的。我国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其他劳动者是国家的主人,但是对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出现的其他社会阶层人士,却长期没有明确的界定。社会上有人把他们列入中产阶级的范畴,受长期以来“以阶级斗争为纲”“左”的思维定势的影响,人们对他们正当合法的利益所得常有非议,极大地影响了这部分人的生产积极性。江泽民在“七一”讲话中明确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阶层构成发生了新的变化,出现了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中介组织的从业人员、自由职业人员等社会阶层。”在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指引下,这些新的社会阶层中的广大人员,“与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干部和解放军指战员团结在一起,他们也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1](p.169)把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界定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这是江泽民从我国改革开放的实际出发、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客观需要出发得出的重要结论,江泽民还进一步从科学认识社会主义社会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的角度出发,对正确认识这部分人所从事的生产经营活动、利益所得及政治态度作了令人信服的阐述,消除了过去人们在这个问题上的认识误区,对于调动这部分人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维护他们的合法正当利益,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共产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在市场经济利益多元化的格局下,党在处理各种利益关系时,既要认真考虑和兼顾不同阶层、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又必须首先考虑并满足最大多数人的利益要求。在“七一”讲话中,江泽民提出了“最大多数人的利益是最紧要和最具有决定性的因素”的重要论断,这既是我们党80年奋斗经验的历史总结,也是指导我们今后实践的理论原则。在处理各种利益关系时,首先考虑并满足最大多数人的利益要求,这始终关系党的执政的全局,关系国家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全局,关系全国各族人民的团结和社会安定的全局。我们讲最大多数人,最基本的就是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其他群众。着眼于大多数群众,是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我们党的性质所决定的,是社会主义本质所决定的。毛泽东说过,共产党员绝不可脱离群众的多数,置多数人的情况于不顾,必须善于照顾全局,善于照顾多数,这是我们的基本出发点。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尽管社会总体富裕程度有很大提高,一部分人率先富裕起来,但收入处于中低水平的仍占大多数。我们要为最广大群众谋利益,就必须从这个基本民情出发,把着眼于中低收入大多数群众的重要原则,贯穿于想问题、定政策、办事情的全过程,把大多数群众是否赞成、是否受益作为决策的重要依据,在整个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过程中,都要努力使最大多数人,使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其他群众共同享受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成果。这一条做好了,就能赢得人心,赢得全局,使改革和建设获得最广泛最可靠的群众基础和力量源泉,我们就能无往而不胜。
三、不断探索实现好、维护好和发展好人民利益的有效途径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忠实代表者,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惟一宗旨,但党要始终代表好人民利益,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和发展好人民利益却不是仅有良好的愿望就能达到目的的,党要代表好人民利益,必须努力把握好人民利益的正确内涵,准确表达人民的利益,积极探寻实现人民利益的有效途径,党才能从理论上和实践上成为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者。
江泽民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准确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最广大人民的最根本的利益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即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并在“七一”讲话中具体化为“使人民群众不断获得切实的经济、政治、文化利益”[1](p.161),这是我们党经历了多次挫折以后得出的符合实际的对人民利益的准确表达。
我们党过去在对人民利益的认识和表达上曾有过严重失误。一是错误地认为人民的利益在于阶级斗争,只要解决了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谁战胜谁的问题,就是维护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只要解决了反修防修的问题,“党不变质国不变色”,人民的利益就得到了保证。二是错误地认为人民的利益在于坚持某种固定的社会主义模式,只要坚持“公有制+按劳分配+计划经济商品生产”的公式,就能给人民带来幸福,任何违背这一公式的主张和做法都被认为是对人民利益的背叛,从而又为阶级斗争提供了理论依据。这种对人民利益内涵认识的偏差,导致了多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迟缓,人民过着共同贫穷的社会主义生活,人民利益实现的程度较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重新恢复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邓小平的努力下,我们党终于把握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民根本利益的准确内涵,制定了“一心一意搞四个现代化”的政治路线,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中央进一步完善了这条政治路线,制定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纲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既体现了党的最高纲领的本质要求,又把人民的理想追求与他们现实的切身利益密切联系。党通过制定与现阶段生产力发展要求相适应,与广大人民的现实利益和觉悟水平相符合的基本纲领,把广大人民和一切社会积极力量团结起来,为实现自身的根本利益而努力奋斗。
党对人民利益的准确表达,仅仅是实现人民利益的必要前提,并不能必然提供真正实现人民利益的有效保证。这就需要寻找人民利益实现的正确途径。早在60多年前毛泽东就谆谆教导我们:“我们不但要提出任务,而且要解决完成任务的方法问题。”“不解决方法问题,任务也只是瞎说一顿。”[4](p.139)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党也是有深刻教训的,不是把人民利益的实现看作是人民自己的事业,应由人民自主自立来完成,而是由上级包办代替。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和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割断了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与其自身利益的关系,这必然抹杀了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并导致干部作风的官僚主义和瞎指挥,“大跃进”运动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就是沉痛的教训,这最终导致了人民利益的落空。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对人民利益的实现途径做了积极的探索,即“政治上发展民主”,“经济上进行改革”,“同时相应地进行社会其他领域的改革”。[5](p.116)改革的目的就是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6](p.82)从直接性上看,人民群众是依据自己的利益,尤其是物质利益去进行创造历史活动的。割断了人民群众的生产工作与其自身利益的联系,就必然会使人民群众普遍努力的积极性大大丧失。因此我们党必须努力探寻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和自身利益的实现达到完全统一的有效途径。江泽民继承和发展了邓小平经济体制改革的思想,并把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明确定位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他又发展了邓小平关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思想,确立了“依法治国”的方略,最终找到了实现人民经济利益和政治利益的正确途径。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所要求的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最大限度地调动了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使人民群众在自己的生产经营活动中实现自身的利益。人民公社体制下按照上级指示进行生产活动的农民,主动性发挥受限,而在实行了联产承包责任制后,他们的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在较短的时期内实现了多年未实现的愿望,达到温饱并向小康生活迈进,自主自立的农民正在努力向农业产业化、商品化、社会化方向发展,努力使农业融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运作中去,不断实现自身的利益。
社会主义国家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人民享受广泛的民主是题中应有之义。但人民实现民主的途径却是在经过多年探索以后才找到的,这就是江泽民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提出的依法治国方略,他指出:“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7](p.31),充分行使人民的民主权利。依法治国是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新境界,只有充分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真正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才能发扬人民群众在国家和社会生活的广泛领域中的参与精神、负责精神和主动精神,这既是人民群众充分表达自身利益的基础,又是人民群众有效实现政治利益的切实保证。江泽民还积极推进政治体制的改革,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保证人民群众直接行使民主权利,依法管理自己的事情,创造自己的幸福生活。
江泽民在“七一”讲话中还首次提出了实现人民的文化利益问题,并以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作为实现人民文化利益的有效途径。
一定的文化(当作观念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社会经济和政治总是不断发展的,文化也必然随之发展,人们在追求经济利益、政治利益的同时,必然渴求文化利益的实现。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以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使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机会和享受文化成果的充分权利。江泽民在“七一”讲话中特别强调,不断提高全体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提高他们的劳动技能和创造才能,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始终是我们党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必须履行的第一要务。同时,不断发展健康向上丰富多彩的、具有中国风格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实现人民的文化利益。
人民的经济、政治、文化利益的实现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中国共产党的任务就是要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使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能够为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和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利益服务,不断完善有效实现人民利益的方法和途径,切实保障人民利益的实现。
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党的全部任务和责任就是为人民谋利益,江泽民的人民利益观是新世纪党领导人民实现自身利益的正确指针,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指导意义。
标签:政治文化论文; 江泽民论文; 社会改革论文; 历史政治论文; 政治论文; 历史主义论文; 理想社会论文; 经济论文; 时政论文; 经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