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松原市宁江区新城乡中心小学 138001
创新能使学生获得自信、快感和美感,使学生成为一个有前途的人。所以说重视对学生的创新教育,应该是贯彻愉悦性原则的灵魂。更重要的是:“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尤其是新一轮课程的改革,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成为各科教学的重中之重。素质教育要求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各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以形成丰富而独特的综合素质。这一综合素质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就是创新素质,而培养学生创新素质关键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小学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它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和明确的任务。创新需要创新精神、创新动机、创新习惯和创造性思维能力。在小学语文教育教学中,对于学生来说,不必苛求有什么重大的创造发明,只要能解放思想,打破常规,不受老师和同学的影响,敢于发表不同的意见和观点,有新的思想方法和新的解题思路,教师都应及时肯定、鼓励和评价,使学生获得创新的信心和动力;学生在自我表现和自我锻炼中,获得自信、功利、智力快感和创新美感,就培养了创新动机和创新习惯。
一、打造创新的使者
激发学生浓厚的创造兴趣和创造欲望,引导学生多思多问,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首要工作。在教学中,兴趣又往往表现为一种好奇心,有好奇心才会有深刻而独特的思维方式,才会有发明创造。教师应该倍加爱护学生的这种好奇心,迎来创新的使者,拉开求知的动人序曲。主要的方式有:
1.巧设悬念。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只有让学生以一个探索者、发现者的身份投入学习的思维活动中,才能使学生在课堂的有限时间内迸发创新因素,获得新的知识。为此,教师必须巧设疑问,以悬念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2.创设情境。小学语文教材大多文质兼美,有的文笔清晰,有的情深意长、富有感染力,有的富有幻想。在教学中,这些课文可以通过朗读、录音、挂图等来创设特定的情境感染学生,通过一定的情感调控,架起学生与作者之间的情感桥梁,引导学生沉浸在课文所描述的情感氛围之中,让学生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主动领会文章的思想内容。
3.联系实际。在语文教学中,应把语文教学与现实实际结合起来,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
二、催生创新的萌芽
教师要帮助学生务实创新的基础。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首先,要务实语文基础,建立良好的认知结构,努力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讲课时实施民主教学,不能“把话说绝”,给学生留下说话和思考的余地;注意引导学生克服思维定势,培养思维品质的深刻性、灵活性和批判性等,在此基础上以求创新。
1.激发学生的探究欲。为了增强学生的探究欲,教师应当经常向他们提供能引起观察和探索的新异情境,要善于提出难易适中而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并引导他们自己去发现问题或寻找答案。
2.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自信心是质疑精神的心理依据,善于质疑的创造发明者无不是充满自信的人;相反,经常怀疑自己的人是很难成功的,也很难提出有创意的观点。要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就必须保护和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3.培养学生的寻疑意识。所谓寻疑意识,是指学习者在头脑中始终带着寻找问题的意识,以怀疑的眼光出现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捕捉其中可供设疑的细节,挖掘疑点价值,在思想的闪光中时不时迸射出有新意的问题和出人意料的观点。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寻疑意识呢?关键要持之以恒,锲而不舍。从“疑问——探索——发现——创新”这一路径中显而易见,只有把握好质疑这一关,才能启动创新思维,捕捉创新灵感,并坚持不懈最终取得创新成果。
三、缔结创新的翅膀
1.丰富表象,唤起想象。想象来源于生活实际,但由于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新教材中有些课文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隔遥远,如山村、大海、森林等,给学生学习造成了学习障碍,使学生的思维受到限制,想象力难以拓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来唤起学生的想象。
2.填补空白,发散想象。在课堂教学中,合理发散学生的想象,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异想天开,拓展思维。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是无边的,它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科学家只因为有了想象力,才会有那么多的发明创造。所以,我们语文教师要鼓励学生展开想象,特别是异想天开的创造想象,这是培养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手段。
四、激活创新的灵魂
1.同一个任务,鼓励学生寻求不同方法完成。以识字为例,让学生记“坐”字,有的学生说,两个小朋友在跷跷板上玩就是“坐”;有的说,“坐”就像老师的天平;有的说,一个“土”加两个“人”就是“坐”……他们运用的方法不同,却完成了同样的一个任务——记住“坐”字。对于这样的现象,教师应予以肯定、鼓励。
2.同一个问题,引导学生进行不同的理解或表达。如教学《王冕学画》一课时,当教师问到:“要是能把它画下来,那该多好哇”中的“好”是什么意思?有个学生回答说:“画下来,天天可以看荷花。”“还有别的意思吗?”教师启发学生。学生有了兴趣,各抒己见:“画下来,可以让别人看。”“画下来,可以跟湖里的荷花比一比,看谁美。”……这些正是创造性思维中求异思维的反映,它促使学生相互激励,情绪活跃,在学习的过程中品尝到求异、探索的乐趣。
3.适当安排一些具有不确定答案的练习。长期以来,我们教师只习惯给学生布置一些固定答案的练习。当然,笔者并不是反对让学生进行这方面的练习,我们应该有意识地为学生安排一些“发散性”的练习。
论文作者:辛井茹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6年9月第25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10/27
标签:学生论文; 培养学生论文; 教师论文; 思维论文; 这一论文; 的人论文; 是一个论文; 《中小学教育》2016年9月第254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