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富汗近代中立外交_军事历史论文

阿富汗近代中立外交_军事历史论文

近现代时期的阿富汗中立外交,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阿富汗论文,外交论文,近现代论文,时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立外交的起源(1919年以前)

阿富汗地处西亚、中亚、南亚和东亚之间,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位置,自古以来不但 是东西方贸易的通道,还是“征服者的大道”。1747年,担任波斯将领的阿赫美德建立 了由普什图人主导的近代阿富汗国家,其版图曾一度包括印度西北部。从此,阿富汗人 开始探索适合于本国国情的外交政策。

阿赫美德去世后,王公贵族们竞相争夺王位,导致战乱不断,印度西北部得而复失。 更严重的是,阿富汗正日益面临英俄扩张的威胁。1764年以后,英国地理学家伦尼尔在 勘测中发现,险峻的青藏高原和克什米尔是英属印度大陆上的天然防线,这条防线只是 到了西北部才被阿富汗打开了缺口,“印度的‘陆路大门’也正位于此”(注:参见尹 立:《英俄争夺阿富汗史》(博士论文),外交学院1988年,第8页。)。

在北方,俄国开始注重向中亚扩张,以对抗英国,阿富汗自然成为其南下的目标。19 世纪初,拿破仑向俄国建议法俄联合出兵经阿富汗直捣印度,但未能实现。

1809~1919年是阿富汗中立外交的起源时期,它可以划分为以下两个阶段:

1.阿富汗与英俄周旋和英国的两次入侵(1809~1881年) 为了阻止俄法南下,英国致 力于建立一条包括阿富汗及中亚汗国在内的缓冲地带。1809年6月,英国与阿富汗签约 ,规定除英国外,任何欧洲人不得进入阿富汗。然而,与英国签约的舒佳国王不久即被 推翻,于1813年逃往印度。1833年,阿富汗统治者道斯特挫败了舒佳在英国支持下发动 的远征。

1837年,波斯在俄国纵容下包围了阿西部重镇赫拉特。英国备感震惊,它一面派人协 防赫拉特,一面向波斯发出战争威胁。虽然波斯被迫退军,但危机揭示出了俄国染指阿 富汗的野心。此前,道斯特于1836年致函英属印度总督,要求他帮助收回被锡克人占领 的白沙瓦,但英属印度因需要锡克国家作为屏障而没有答应。而俄国的商务代表维特卡 维奇则许诺帮助阿富汗收复白沙瓦。由于英国在白沙瓦问题上的态度,道斯特不得不转 向俄国人。被激怒的英国人决定出兵,于1839~1842年发动了第一次侵阿战争。在战争 中,英军损失3万余人而一无所获。

19世纪中期,俄国加快了向中亚扩张的步伐。1865~1873年,布哈拉和希瓦等汗国先 后被吞并,俄国已推进到阿富汗的大门口。英国也在向印度西北部积极推进,在1843~ 1876年先后吞并了旁遮普、俾路支斯坦和昆塔等地区,与阿富汗南界相邻。另一方面, 英国还在1869~1873年与俄国展开谈判,图谋建立一条包括中亚汗国、阿富汗和中国喀 什在内的中立带,但遭到拒绝。双方最终同意把阿东北方的巴达赫尚和瓦罕作为阿富汗 的领土,英国想以此堵死俄国从东北方进入印度的通道,俄国也承诺阿富汗不在自己的 势力范围内。

俄国的扩张引起阿富汗的惊恐,希尔·阿里国王试图与英国建立防御同盟,但英国拒 绝公开承担向阿提供军队、武器和资金以抵抗外来侵略的义务。阿富汗不得不再次转向 俄国。1878年6月,俄国使节斯托莱伊托夫诱使希尔·阿里签订攻防同盟条约。英属印 度总督李顿立即要求阿同意接受以张伯伦为首的英国代表团,遭到拒绝。英国遂于11月 派兵入侵,第二次侵阿战争爆发。1879年,阿富汗新国王亚库布汗与英国签订《甘达马 克条约》,英国据此控制了阿的外交权。后来,从俄国返回的流亡王子阿卜杜尔·拉赫 曼在王位争夺中胜出,他也不得不接受了英国对阿外交权的控制。

2.阿富汗的半殖民地化与中立外交的萌芽(1881~1919年) 拉赫曼对阿富汗形势有清 醒的认识。他指出:“阿富汗……如同两狮间之山羊,又似双磨间之麦粒。若是之小邦 何能立于二石间而不至碾为齑粉乎?”(注:L.Dupree.Afghanistan,Princeton,1980,p.415.)在登基前致英国人的信函中,拉赫曼表示愿意“使阿富汗人永远置于两大强国的 光荣保护下”。不过,他更加倾心于与英国合作,以遏制沙俄的野心。

1881年,俄国征服了邻近赫拉特的土库曼地区。次年,英国再度向俄国建议就两国在 中亚的势力范围进行谈判。此后,英国鼓动阿富汗占领喷赤河东岸的什格南和罗善,俄 国则先后攻取了麦尔夫和阿富汗的潘狄。1887年,英俄签署了最后议定书,确定了俄阿 边界的西段。1895年,英俄绕开当事国中国和阿富汗,擅自签订了关于帕米尔地区势力 范围的协议,阿富汗由此放弃了对什格南和罗善的领土要求,同时获得喷赤河以南的达 尔瓦兹地区和瓦罕走廊。1896年,英俄联合委员会完成了帕米尔地区俄阿边界的勘定工 作。

英国关注的另一个地区是阿印边境的独立部落地区。该地区具有战略价值,居住着酷 爱自由、英勇善战的普什图部落。英国人不断向该地区推进,遭到了各部落展开的英勇 抗击。1893年,阿富汗被迫与英国签约,接受杜兰线作为印阿边界,把数百万普什图人 居住的部落地区划入印度。这样,近代阿富汗与俄、印的边界线最终确立,阿富汗的缓 冲国地位正式形成。

1901年,拉赫曼之子哈比布拉继位。1907年,英俄达成划分在波斯、阿富汗等地势力 范围的协约,俄国承认阿为英国的势力范围。《英俄协约》标志着两国已经完成了对中 亚势力范围的划分并结成联盟,近代以英俄争夺亚洲为内容的“大竞争”宣告结束,阿 富汗第一次面临着南北两大帝国化敌为友的形势。在一次世界大战中,哈比布拉拒绝了 民族主义者和同盟国对英开战的要求,宣布中立,希望以此换取国家独立。这是阿奉行 中立外交的肇始。

可见,阿富汗形成中立传统的因素是多方面的:第一,重要的战略位置。阿富汗地扼 南亚的门户,为兵家必争之地。第二,地小民弱的国情。阿人口不多,经济落后,军队 弱小,社会组织松散,综合国力不足。第三,周边的亚洲国家未形成对抗西方的联盟。 亚洲邻国面临着内部社会政治危机和外来压力,自顾不暇,相互间又存在纷争,联盟绝 无可能。第四,英俄的竞争。英俄在亚洲互为敌手,但为避免正面冲突,两国尤其是英 国希望把阿富汗作为缓冲国。而阿富汗从与双方的交往中,也认识到中立是维护国家独 立的惟一选择。

两次大战期间的中立外交

这一时期,阿富汗获得独立,中立外交正式付诸实践,并形成了其基本特点。

1.阿马努拉时期(1919~1929年) 1919年,哈比布拉遇刺,富于民族主义思想的王子 阿马努拉继位。由于英国拒不承认阿独立,第三次英阿战争爆发。同年8月,双方签订 《拉瓦尔品第和约》,英国在作为和约附件的照会中宣布放弃对阿外交的控制权,阿富 汗终于恢复了国家独立。阿马努拉开始推行全方位的中立外交,其主要特点如下:

第一,平衡与英苏的关系。苏俄是第一个承认阿独立的国家。1921年,双方签署友好 条约,规定不与第三国缔结损害对方的军事或政治条约,苏俄允诺提供武器、资金和为 阿铺设通讯线路。但是,由于苏俄政权未稳,且阿富汗欲借中亚独立之机收回潘狄,双 边关系一度有波动,1925年还发生过边界冲突。1926年,两国签署互不侵犯条约,此后 关系迅速改善,苏方向阿提供了军援,并帮助铺设电话线。英国也于1921年正式承认阿 富汗独立,两国建交,但此后双方关系一直较为冷淡。第二,发展与在中亚没有殖民传 统的德、意、法、日、美等其他西方国家的关系。这实际上是“第三国主义”(除英苏 以外的国家)外交的发端,目的是减少对英苏的依赖。第三,重视与穆斯林国家的关系 ,包括土耳其、伊朗、沙特阿拉伯、埃及和也门等国。

2.纳第尔和哈希姆时期(1929~1946年) 1929年,阿马努拉被推翻,纳第尔建立了穆 沙希班王朝。1933年,纳第尔遇刺,其子查希尔继位,王叔哈希姆主政。纳第尔与哈希 姆的对外政策是一致的,其主要特点如下:

第一,在英苏之间执行更为平衡的政策。由于苏联同情阿马努拉而猜疑新王朝,纳第 尔遂更加重视与英国的关系,他和哈希姆获得了英国少量的军事和财政援助。但他们继 续维持与苏联的正常关系,1931年两国续签了中立和互不侵犯条约,1936年签署了第一 个长期换货协定。第二,大力推动“第三国主义”,努力争取外国援助。轴心国积极发 展与阿富汗的关系。德国援建了水电站、工厂、公路、桥梁,德、意还参与了阿重整军 备的计划。阿富汗还与美国建交,但双边往来不多。第三,不与大国结盟,不参加世界 大战。二战爆发后,德国派遣了大批间谍,并主动提出帮助阿收复在印度的失地。阿富 汗许多官员和民族主义者也认为这是天赐良机,但王室态度不变,于1940年宣布中立。 1941年苏德战争爆发,使英苏再次成为盟友。两国于同年10月向阿发出了驱逐轴心国非 外交人员的最后通牒。为避免英苏军队入侵,阿富汗命令所有交战国非外交人员离境。 第四,发展与亚非国家的关系,参与国际组织。土耳其向阿派遣了军事教官,阿富汗还 与沙特和伊拉克签订了友好条约。1937年,阿富汗与土耳其、伊朗和伊拉克签订了《萨 阿达巴德条约》。1934年,阿富汗加入国际联盟。

二战后的中立外交(1946~1978年)

二战后,阿富汗根据国际形势的变化适时调整其对外政策。这一时期阿富汗的外交可 分为四个阶段:

1.马茂德时期(1946~1953年) 这一时期,王叔马茂德担任首相主政。二战后,国际 和地区形势发生重大变化。美国积极建立反苏包围圈,阿邻国伊朗和巴基斯坦均开始接 受美援。在南亚,英国寻求让印巴分治,阿乘机要求给予部落地区以独立或加入阿富汗 的选择(除加入印巴一方的选择外),遭到拒绝。阿富汗与巴基斯坦由此发生边界冲突, 巴方还中止了阿的过境贸易,此即“普什图尼斯坦”争端。阿富汗向美国寻求军事、经 济援助,但美国无意提供军援,只是提供了2100万美元的贷款参与阿富汗的水利工程建 设。美国军方的一份秘密报告指出:苏联对阿富汗拥有地缘优势,因此阿的理想政策是 保持中立。美国无意因阿富汗而开罪盟国巴基斯坦。

阿富汗被迫转向苏联。1950年,两国签署了二战后第一个贸易和换货协定,阿由此获 得了急需的石油产品和其他商品。苏联也开始帮助阿修建石油储藏罐、电话电报线路并 从事石油勘探。巴、美的行动使苏联在阿富汗明显占据上风。

2.达乌德时期(1953~1963年) 这一时期,查希尔国王的堂兄达乌德出任首相主政。 他极力推动国防、经济的现代化。最初,他寄希望于美国,但美国拒绝了为阿富汗“一 五”计划提供1亿美元贷款和供应武器的要求。1955年,巴格达条约组织成立,巴基斯 坦和伊朗作为成员国得到了美国大量的经济、军事援助。同年,阿、巴因“普什图尼斯 坦”问题爆发新的危机,巴再次对阿实行贸易禁运。阿富汗希望美国帮助建立一条经过 伊朗的转运路线的要求也遭到冷遇。

达乌德只能求助于苏联。苏联同意延长1950年的苏阿商品过境协定。1955年12月,赫 鲁晓夫访阿,同意向阿“一五”计划提供1亿美元贷款,并公开支持阿“普什图尼斯坦

”政策。苏联一跃成为阿富汗的第一大援助国(1954~1959年共提供经援2.46亿美元), 援建项目涉及公路、机场、港口、油气勘探、工业、水利等领域,并开始接受阿留学生 。尤为重要的是,苏联于1956年向阿提供了第一笔价值2500万美元的军援,包括坦克、 飞机等现代化武器,并承担了培训阿军官的工作。

震惊之余的美国立即展开反击。1956~1957年,阿美签订了技术援助协定和保障私人 投资协定。截至1959年,美国共向阿提供经援1.46亿美元,援建项目涉及公路、机场、 航空测绘、水利、工矿业、教育等领域,并成为接受阿留学生最多的国家。在美国的压 力下,巴基斯坦也与阿签订了航空及贸易、过境协定。

可见,阿富汗并无意完全依赖苏联。1960年,苏联提出包揽阿“二五”计划所需要的 全部外汇费用(4.5亿美元),条件是允许苏联顾问进入阿政府各部门,但遭达乌德拒绝 。只是在美国回绝了阿富汗的类似要求和阿巴关系再次恶化之后,阿富汗才于1961年接 受了苏联的4.5亿美元的贷款。除了美苏两国,东欧、西欧、日本、中国等也向阿提供 了一定数量的援助。另外,阿富汗参加了万隆会议,并成为不结盟运动的创始国之一。

总之,达乌德对外交政策作了重大调整。阿富汗的中立政策已突破了传统的不介入大 国争夺的“一国中立”,而发展成为第三世界不结盟运动的组成部分。中立外交使阿在 经济上得到实惠,但苏联的军援,尤其是培训阿军官的做法对阿的独立构成严重威胁。

3.查希尔国王亲政时期(1963~1973年) 达乌德于1963年被解职,由查希尔国王亲自 主政。查希尔注重加强与西方的关系。他于1963年首次访美。联邦德国对阿的援助迅速 增加,已取代美国成为第二大援助国。1973年,有美、日、英、法等国银行参与的阿富 汗工业发展银行成立。同时,苏阿关系仍十分密切。1965年,两国延长了中立和互不侵 犯条约。苏联继续提供援助,1963~1972年其经援约为4.76亿美元,仍居第一。苏联参 与了阿富汗天然气田和输气管、化肥厂、水利工程等项目,天然气由此成为阿的主要出 口产品(对苏出口),苏联成为阿第一大贸易伙伴。不过,苏联积极扶持阿富汗的亲苏势 力,借所谓“新民主”运动的开展,阿亲苏的左翼政党人民民主党于1965年成立。

4.阿富汗共和国时期(1973~1978年) 1973年,达乌德联合人民民主党发动政变,建 立了阿富汗共和国。达乌德上台之初,似乎恢复了50年代的政策。阿重新对巴基斯坦采 取强硬政策,苏联则于1974年提供了1.5亿美元的经援。到1978年,苏联培训过的阿军 官达4000人。达乌德已意识到了苏联的野心。1974年以后,阿富汗开始清洗政府和军队 内的亲苏势力,引起了苏联的不满。在对外关系方面,达乌德加强与西方国家、伊朗、 巴基斯坦和中国的关系。阿富汗与美国签署了一系列援助协议,截至1978年,美国援助 已达5.33亿美元。1974年,阿与伊朗签署协议,伊朗同意向阿提供10亿美元贷款。1976 年,阿、巴政府首脑首次互访,达乌德同意本着五项原则的精神解决分歧。1977年,阿 富汗批准《赫尔曼德河水条约》,解决了多年来妨碍两国关系发展的河水分配问题。阿 富汗的外交转向引起了苏联的忧虑。1977年达乌德访苏时,勃烈日涅夫抱怨在阿援助项 目中的北约人员增加过多,要求驱逐这些“间谍”,达乌德断然表示拒绝。

在苏联的支持下,阿亲苏军官于1978年4月发动政变,推翻了达乌德,为苏联入侵阿富 汗开辟了道路。

中立外交失败的原因

直到二战结束时为止,阿富汗的中立外交成功地维护了国家独立,并为国内经济发展 和军队现代化争取到一定援助。但这一中立的基础是脆弱的,最终导致苏联入侵,中立 政策失败。阿富汗中立政策失败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大国对阿政策。进入20世纪,中东—南亚地区的英俄对抗先后演变为英苏对抗 和美苏对抗。其中,苏联相对于英美占有地缘优势,并有直接的利害关系。一战后苏联 外交的主要目标是发展与阿富汗、土耳其、伊朗等国的友好关系,巩固其南翼边界的安 全,抵御西方的渗透。而英国的首要目标是维护在南亚、中东英属殖民地的安全。双方 基本上采取守势,矛盾远不如19世纪中后期那样激烈。二战后情况发生重大变化。美国 积极推动建立军事联盟,对阿的中立外交怀有疑虑,这迫使阿富汗在军事、经济上依赖 苏联。针对美国的包围,赫鲁晓夫采取了积极防御方针,即改善与阿富汗、印度和阿拉 伯激进国家的关系,对巴格达条约组织进行反包围。这一时期,苏联的军援对阿构成潜 在威胁。到勃烈日涅夫时期,东西方在欧洲搞缓和,而在第三世界展开激烈争夺。由于 达乌德放弃了早年的亲苏政策,苏联终于决定支持人民民主党夺权。不过,苏联此举与 南下战略无关,主要是为了确保对阿富汗的控制。

第二,“普什图尼斯坦”问题。阿富汗始终想收回这一地区。早在第一次英阿战争爆 发前,阿王室接近俄国使节的原因即与此有关。阿、巴两国未能妥善处理这一殖民主义 的遗留问题,而任其恶性发展,这也是导致阿富汗转向苏联的重要原因之一。

第三,阿富汗综合国力的薄弱和现代化引发的矛盾。尽管经历了几十年的发展,阿富 汗的社会经济仍相当落后,国内原有的民族、部落、教派矛盾依然存在,两极分化也十 分明显。所有这些不但削弱了其防御能力,而且为苏联的渗透创造了条件。

第四,阿富汗的中立缺乏国际保证。阿富汗的中立主义只是一种政策选择,缺乏国际 保证。在大国激烈的竞争下,阿富汗的中立是脆弱的。

未来外交政策走向

苏联入侵阿富汗期间,阿各派抵抗组织得到了西方国家和伊斯兰国家的广泛支持。但 在主要援助国中,美国、巴基斯坦和沙特只援助七党联盟,而伊朗则向八党联盟提供援 助。因此,阿富汗一方面成为美苏冷战的热点之一,另一方面也成为地区大国的角斗场 。阿富汗战争还有一个重要方面,即它为激进的世界穆斯林反对“异教徒”提供了一个 理想场所。

1989年苏联撤军,美国转而采取间接方式操纵阿富汗。由于不再有大国干涉,阿抵抗 组织内部的矛盾发展为全面内战,内战影响到阿富汗的对外关系。美、巴继续支持普什 图族的伊斯兰党,在伊斯兰党衰微后又转而支持塔利班,其目的就在于消除俄罗斯、伊 朗的影响,并通过铺设通往中亚的输油管来控制中亚的石油,削弱俄罗斯在中亚的地位 。沙特也加入了美巴阵线。俄罗斯、伊朗则支持温和的北方联盟,以对抗美国和激进的 塔利班。因此,随着冷战结束和中亚国家独立,苏联入侵期间形成的大国对峙格局进一 步复杂化。同时,阿富汗也已成为欧亚激进的伊斯兰原教旨主义的大本营,本·拉登更 是以其为基地展开恐怖活动,其范围涉及中亚、南亚、车臣、巴尔干和西方。另外,阿 富汗的毒品贸易也影响到欧亚广大地区。此时的阿富汗已不单纯是一个缓冲国了,它对 外部世界产生了广泛影响。

9·11事件后,大国和阿周边邻国重新在阿富汗展开激烈争夺。从目前情况看,美国占 有很大优势,但周边的俄罗斯、伊朗、巴基斯坦、印度、土耳其及西欧、日本也在积极 施加影响。

总结历史教训,为了维护国家稳定,未来阿富汗应继续维持中立和不结盟的传统,与 周边国家发展睦邻、友好和合作的关系。其他国家应避免卷入阿富汗的内部纷争,促进 阿的和平发展与繁荣。作为阿富汗的邻国,中国始终不干涉阿富汗内政,与之维持着友 好关系,未来中阿的友好关系也是可以预期的。在未来一段时间内,阿富汗的外交政策 可能与1963~1973年查希尔国王亲政时期较为接近。最近,阿临时政府首脑卡尔扎伊相 继出访意大利、日本、美国、中国、俄罗斯、巴基斯坦、印度、伊朗、土库曼斯坦等国 ,已经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标签:;  ;  ;  ;  ;  ;  ;  

阿富汗近代中立外交_军事历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