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初中英语;听说教学;教学策略
学生作为学习的本体,其学科知识学习目的在于提升其自身的知识运用能力。教师应尊重学生知识运用能力发展的实际需求,并认清听说能力在学生英语知识学习以及英语素养提升中的重要作用。因此,教师应在遵循新课标教学理念的基础上,不断学习专业教学知识,深化对教学理念的理解,提升教学能力水平,并在教学实践经验的不断积累过程中,助力学生听说能力的发展,并实现听说教学策略的形成和实践。
一、创设直观情境,激发学生听说兴趣
学习的学科能力发展基于高效的课堂知识学习,而传统的教学形式只能将学生放在被动接受知识的位置上,不利于学生高效的知识学习,更不利于学生英语听说能力的发展。因此,教师应避免这种情况出现,深入理解新课标提出的教学理念,并结合学生的学习特点以及实际学习需求,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为学生创设丰富的、直观的情境,激发出学生的听说学习兴趣。
例如,教师在教学“When is your birthday”时,为了吸引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投入到主动的“听”与“说”的实践练习中,从而达到提升学生听说能力的目的,为学生展示了多个视频形式的情境。首先,教师通过利用多媒体信息展示工具为学生播放了从多部电视剧中截取的不同的、以生日为主题的短视频。让学生通过视频的观看,模仿视频中主人公对“When is your birthday?”、“My birthday is in June。”等句型进行口语练习。此外教师选出生日在本月中的几位学生,让他们进行问答形式的口语练习,而且他学生进行聆听,并检查她们说的正确与否。直观地情境创设,让学生随着兴趣的产生,进行了有效的听说练习。
二、利用信息技术,丰富课堂教学形式
传统教学往往局限于黑板板书,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教师的教学能力发挥。但有了信息技术的支持,就可以通过多媒体课件中的多种格式的内容进行生动、具体地展示。现代教学资源不仅仅局限于书本知识,课堂中应用的音视频材料大多是通过网络等渠道搜集而来,这使课件内容更加多样且丰富,能够给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材料。同时,丰富教师展示资料形式的同时,也可以丰富课堂教学形式,更有效地开展听说为主的教学活动。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例如,教师在教学“Will people have robots?”一课时,就利用了信息技术。首先,教师将在备课过程中准备的微课视频提前发放给了学生。教师将不同功能、不同类型的机器人做了简单的展示。并向学生抛出了简单的问题:“在未来机器人可以在多大程度上代替人类的工作?”“你将来可能会从事哪种与机器人有关的工作?”。微课视频的趣味性很吸引学生,促使学生主动进行了本课知识的预习。此外,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也利用的多媒体信息展示工具,并通过网络上人们抛出的预想展开展听、说为主的讨论。如针对“What will the future be like?”等问题。教师还将课堂教学视频剪辑成为不同的小视频,发放到慕课网络平台上,让有兴趣的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复习方式,整个听说为主的教学策略在信息工具的参与中得到了更有效的发挥。
三、丰富教学用语,营造良好语言环境
课堂用语是教师用于组织课堂教学的专门术语,不仅凝聚着教师的智慧学识,也很大程度地关系到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英语听说能力的发展。在英语听说教学中所运用的课堂用语中,包括与学生之间的交流用语、涉及到新知识的英语用语,以及根据课堂情境灵活调整和及时补充所准备的课堂用语,都需要教师别准备,以提升听说教学策略实施的效率。
例如,教师在课堂的开始,常与学生自由交谈,如“What about your weekends?”等,营造出英语课堂应有的英语听说氛围基础上,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在知识的教学中,教师也常应用问答的形式,带动学生“说”的积极性,形成课堂上的高效互动。而在学生回答问题错误时,教师也以“It doesn’t matter”或者“That’s OK”委婉地表示学生的回答错误。教师对于课堂教学用语的把握,让学生感受人文教育优点的同时,对英语听说模式的学习更有信心。
综上所述,初中英语教师要达到将听说教学策略进行高效实施的目的,就要以学生的英语听说能力发展为出发点和主要目的。通过创设直观情境,激发学生听与说的兴趣;通过信息工具的应用,丰富带动学生听、说的方式;并通过准确的课堂用语,为学生构建良好的听、说的课堂环境,并帮助学生建立信心,以实现英语听说教学策略长期的应用和不断地完善。
参考文献:
[1]张凤. 初中英语听说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 教育理论与实践,2018,38(35):61-62.
[2]郑宝秀. 初中英语听说教学的原则和策略[J]. 课程教育研究,2018(09):61-62.
论文作者:朱金红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9年1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20/1/15
标签:学生论文; 教师论文; 英语论文; 能力论文; 用语论文; 知识论文; 情境论文; 《教育学文摘》2019年17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