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采生平及著作概述论文

洛采生平及著作概述论文

洛采生平及著作概述

周 凡

【摘 要】 洛采是19世纪中后期德国著名的哲学家。在大学时代,他一边学医一边研究哲学,毕业后不久就因其著作《形而上学》(1841)和《逻辑学》(1843)在哲学界崭露头角。在出版了医学著作《普通病理学和作为机械自然科学的治疗学》、生理学著作《肉体生命的普通生理学》、心理学著作《医学心理学或灵魂生理学》之后,他因《小宇宙》这部在19世纪下半叶得到最广泛阅读的著作而登上德国哲学的巅峰。在1868年出版《德国美学史》之后,洛采开始建构一个由逻辑学、形而上学和实践哲学构成的哲学体系,遗憾的是,这个宏大的哲学体系还没有完成洛采就辞世了,在离世之前,他把哲学体系前两部——1874年的《逻辑学》和1879年的《形而上学》——作为最珍贵的礼物馈赠给了他的时代。洛采以形而上学书写造就一种目的论的观念论,以逻辑学的探究陶铸一种极富解释力的有效性概念,从而成为德国古典哲学与德国现代哲学之间这个过渡期中最伟大、最有影响力的观念论哲学家。

【关键词】 洛采;生平;著作;科学;形而上学;价值哲学

弗里德里克·拜塞尔在《德国晚期观念论》一书中“洛采部分”的开头讲了一件趣闻:“1934年,当后来成为嬉皮士一代的哲学王的赫尔巴特·马尔库塞第一次移民到美国时,他对哥伦比亚大学的美国东道主的要求感到惊讶。他们请他做一个关于洛采的公开演讲!美国人似乎不知道在过去五十年里德国哲学已经发展到什么地步了。当马尔库塞得知他的哥伦比亚东道主们曾在洛采所在的哥廷根学习时,他的惊讶有所减弱。尽管如此,美国人的请求仍然令人惊奇。毕竟,在德国有谁还在乎洛采呢”?(105) Frederick C. Beiser, Late German Idealism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4,p.127.诚然,德国哲学行进到20世纪30年代,洛采的位置以及他的哲学“居所”已被实证主义、现象学、存在主义、分析哲学以及社会批判理论等新浪潮所淹没,“洛采于1881年去世,在德国,人们对他的记忆快速地消失了”。(106) Frederick C. Beiser, Late German Idealism ,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4, p.127.而英美哲学家似乎有更深沉的恋旧情结,“在美国和英国,自19世纪70年代以来,洛采一直是一股重要的力量,他的名气在接下来的几十年里反而有增无减。在那里,他事实上获得了康德和黑格尔的地位”。(107) Frederick C. Beiser: Late German Idealism ,p127,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4.保罗·孔茨在论及洛采对英美哲学的影响时甚至把自1880年起之后的四十年称为“洛采时期(the Lotzean period)”。(108) Paul Grimley Kuntz(ed.), Lotze ’s System of Philosophy ,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1971, p.49.当然,随着“洛采时期”不断退入到历史的更深处,洛采在英美世界也逐渐被人淡忘。对洛采的遗忘和忽略总是令人遗憾的,这不仅因为他曾经是哲学史上一位重要人物,更为重要的是,洛采在19世纪中后期自然主义强势扩张的境遇下为开辟哲学新空间所做的可贵努力与创造性的尝试对我们当代依然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正如弗里德里克·拜塞尔所言,“我们仍然有充分的理由回到洛采那里”。(109) Frederick C. Beiser, Late German Idealism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4, p.128.

毋庸讳言,我们显然无法像英美学者一样,带着悔意发誓“回到洛采那里”,因为我们从来就没有到过洛采那里,好像只是传闻式地听说过他,却从来不曾一睹他的真容:我们不知道他在哲学的世界里来自何处、居于何处、走向何处。我们完全可以套用弗里德里克·拜塞尔的说法:在中国,有谁会在乎洛采呢?不信,你就打开中国学者编写的任何一本西方哲学史教科书吧,根本难以找到关于洛采的章节,即便是讨论新康德主义的起源部分也鲜有论及洛采的文字。更令人匪夷所思的是,在中国,即便是学院式地研讨价值哲学的前世今生,几十年来,也鲜有人给自己一个认真问道于洛采的机缘与经历。似乎我们早已习惯于绕过洛采而机巧自如地行事:我们可以绕开洛采谈论新康德主义、分析哲学、早期的实用主义、现象学。正是一次次有意无意地绕开洛采,使得我们至今也没有关于洛采的清晰思想“肖像”,随之而来的严重后果是:在中国学者眼中,洛采似乎只是一个可有可无的过渡性的小人物;但是这样的识见完全有悖于洛采在哲学史上的真正地位。早在18世纪60年代中期,洛采的《小宇宙》出版不久,比洛采年长一旬的德国哲学史家约翰·爱德华·埃尔德曼(Johann Eduard Erdmann,1805-1892)就在《哲学史纲要》中发出这样的感叹:“任何一位读过《小宇宙》的人都会感到洛采是一个十分谦逊的人,但是,对于这样一位谦逊的人,哲学史必然会给予他一个地位,并且不是最低的位置”。(110) Johann Eduard Erdmann, Grundriss der Geschichte der Philosophie , Berlin: Verlag von Wilhelm Hertz, 1866, S.795.或许是中国学者既不读洛采的《小宇宙》也不读埃德尔曼的《哲学史纲要》的缘故,竟然给予洛采一个最低的位置。这样不适当的“给予”必然要遭到智识上的惩罚,比如,人们可能知道洛采是价值哲学的创始人,但对于这个创始人何以创始、如何创始、创始之物的真实轮廓以及内在的纹理,人们又知道多少呢?在学识极其宏博又非常谦逊的洛采面前,任何的粗鲁与傲慢都是极端浅薄的表现。本文并没有什么宏大的抱负,只是想平实地勾画一个谦逊的哲学家洛采的一些“基本面”,以便为人们不再绕开洛采并进而想试图接近洛采提供一些真实可靠的理由。

楚心晴细看棋盘,只见棋盘之上,红棋势大,却无士象,更有五个黑卒逼宫,而黑棋士象俱残,车、马、炮更是不必再提,只要红棋略一加力,黑棋必输无疑。可是奇怪的是,红棋虽然势大,但车、马、炮、卒,无一过界。

鲁道夫·赫尔曼·洛采(Rudolf Hermann Lotze,1817-1881)于1817年5月21日出生在德国萨克森州的包岑(Bautzen)。这个地方在德意志神圣罗马帝国时期属于萨克森选侯国,1806年神圣罗马帝国覆灭之后萨克森选侯国晋升为一个独立王国,在后拿破仑时代,根据维也纳会议(1815年)的讨论结果,萨克森的部分领土被划入普鲁士,但萨克森王国得以保留。洛采的出生地——萨克森王国的省会城市包岑——在历史上一度是上卢萨蒂亚(Upper Lusatia)的首府,位于萨克森王国的东南部。洛采是在毕德麦雅时期(Biedermeier)(111) 毕德麦雅(Biedermeier)是德国文化史上的一个专名,指德意志联邦诸国从1815年拿破仑战争结束到1848年革命失败的历史时期,在这个时期,中产阶级发展出他们的文化和艺术品味,在文学上,主要以“袭旧”和“保守”为特色。 的萨克森王国中长大的,正是这个原因,他一生对王权保持着敬意。洛采的祖父是包岑的公务员,父亲卡尔·弗里德里希·洛采(Carl Friedrich Lotze,1783-1829)是一名军队战地医院的外科医生,母亲克丽丝蒂安娜·卡罗琳·诺亚克(Christiane Caroline Noack,1784-1851)是德累斯顿一个中学校长的女儿。洛采的家庭属于新兴的中产阶级,有着稳定的收入,这使得洛采从小到大一直接受良好的学校教育。洛采是卡罗琳·诺亚克生的第三个孩子,他的姐姐娜塔莉是1809年出生的,哥哥卡尔·罗伯特·洛采是1812年出生的。洛采出生后的第三年(1819年),卡罗琳·诺亚克带着三个孩子随丈夫卡尔·弗里德里·洛采搬到战地医院所属部队的驻扎地齐陶(Zittau),由于丈夫经常随部队外出,教育孩子的职责就落在卡罗琳·诺亚克身上。洛采是在母亲和姐姐的影响下成长起来的,从小就聪明、敏感、喜欢沉思。1829年2月21日,卡尔·弗里德里希·洛采在其46岁生日前突然死于肝硬化。丈夫去世之后,卡罗琳·诺亚克带着洛采兄弟二人住进了女儿和女婿的家里。女婿是一名地方法院的法官,在齐陶有一幢宽敞的四层别墅,就是在这幢别墅里,卡罗琳·诺亚克与女儿一起抚养在齐陶中学上学的洛采。

齐陶中学是一所推行古典教育的人文主义学校,教师们运用“自然教育方法”培养学生,倡导以希腊古典文学来激发学生思考关于历史和人类行为的主题。从1828年至1834年,洛采在齐陶高中接受了规范的古典人文主义教育,打下了坚实的拉丁语和古希腊语基础。在齐陶高中时期,洛采开始了自己的文学创作,他大胆尝试各种文学体裁:戏剧、诗歌、小说等。1833年是洛采文学创作最密集的一年,他不仅写对话体抒情诗,而且创作了剧本《海伦娜》(Helena),还写了一本名叫《德国人》的带有自传体色彩的教育小说。可以说,洛采的高中生活充实而多彩。在中学毕业典礼上,洛采作为优秀毕业生发表了演说,他宣布在即将到来的大学阶段学习哲学和自然科学。

1880年,英国《当代评论》(Contemporary Review )杂志邀请洛采为其撰文,洛采接受邀请并在《当代评论》第15期发表了《最近四十年的哲学》(Philosophy in the Last Forty Years ),同年,德国政府授予洛采柏林大学哲学教席——这是德国哲学界的最高荣誉职位。一开始,洛采并不想接受这个职位,后来经过朋友的劝说,他于1880年11月接受了这个职位,直到1881年4月洛采才赴柏林就任。1881年6月,洛采在返回哥廷根的途中不幸感染上肺炎,于1881年7月1日去世,享年64岁。

到目前为止,明尼都设法避开了遇到的渔线,它不喜欢挂着饵的鱼钩的样子,但是在明尼苏达州的黑斯廷斯附近,它试着咬了一回鱼钩。它并没有像大多数乌龟那样一口吞下鱼饵,而是侧头迅速叼住了鱼饵,锋利的钩尖扎进它的嘴,利索地划穿了下颚柔软的中部,钩住了下颚的末端。这突然袭来的疼痛使明尼受了惊,它盲目地四下劈砍,但除了空荡荡的河水以外没有找到任何敌人。然后,它注意到了鱼钩,钩身这会儿已经翻转过来,有一半伸到了它的嘴外面。明尼能够咬断树枝,但面对铁质的鱼钩,撕咬只是在它下颚的边缘留下一处处V形的瘀伤。

1842年夏天,洛采出版了《普通病理学和作为机械自然科学的治疗学》(Allgemeine Pathologie und Therapie als mechanische Naturwissenschaft )。该书出版后不久,哥廷根大学比较生理学和动物学的教授鲁道夫·瓦格纳(Rudolph Wagner)读了这部著作,他对此印象深刻,因而邀请洛采为即将出版的由他主编的《生理学手册》撰写文章。1842年下半年,洛采在《生理学手册》上发表了一篇关于生理学的长篇论文《生命·活力》(Leben ·Lebenskraft ),在当时因为其对活力论的有力批判而闻名,它使洛采成为一名激进的机械论者。由于《形而上学》和《普通病理学和作为机械自然科学的治疗学》的出版,1842年秋天,命运之神似乎特别眷顾洛采,他以前的老师阿尔弗雷德·威廉·福尔克曼想把他引进到多帕特大学,并且成功为洛采争取到了一个全职教授职位。这份来自多帕特的邀请使洛采身价陡涨。为了留住洛采,萨克森文化与公共教育部长写信给莱比锡大学,建议将洛采聘为哲学副教授。得知这一情况后,洛采给萨克森文化与公共教育部长写信,提出莱比锡大学要为他提供医学和哲学双重教职任命的要求,最后的结果是,哲学系同意任命洛采为副教授,而医学院拒绝了这个要求,在一封全院教授署名的写给文化部长的信中,医学院给出了两条拒绝理由:其一,洛采以党派精神提倡一种严格的机械论哲学,而这种哲学没有充分的经验证据;其二,《普通病理学和作为机械自然科学的治疗学》过于思辨化和哲学化,非常不利于医生的实习训练。洛采自认为医学和哲学是自己的优势,而在医学院的一些教授看来却恰恰相反,他们强调医学是一种经验科学,哲学掺合进来并不是什么好事。虽然如此,洛采并没有离开莱比锡大学,表示愿意接受哲学副教授职位。1843年2月4日,洛采收到哲学副教授正式任命通知。

实际上,当洛采在1842年冬天与莱比锡大学谈判的时候,他也在运作另一件事情。1842年11月,哥廷根大学鲁道夫·瓦格纳教授来信询问洛采是否对哥廷根大学的职位感兴趣。自1841年赫尔巴特去世后,哥廷根的思辨哲学教授职位就空了出来,瓦格纳致力于为这个教席寻找一个合适的继任者。1842年12月,洛采给瓦格纳回信,他表示非常感激哥廷根大学为他所做的一切,认为自己目前在莱比锡的职位只是通向更好的未来的一座桥梁。洛采与哥廷根大学的秘密联系以及由之开启的后续的决定性谈判为洛采后半生的职业生涯奠定了基础。

修剪:修剪包括冬季修剪和夏季修剪及雄株修剪。冬季修剪一般在12月至次年2月份或伤流期前进行。采用短截和疏剪相结合,合理分配长、中、短枝。疏除过密枝、病弱枝、重叠枝等。结果母枝优选中庸枝,其次强旺枝和短果枝。夏季修剪集中在2月中下旬至7月或8月,主要开展抹芽、摘心和疏枝等。保证果叶比为2~3∶1,每平方米架面的正常结果枝为10~12个。雄株修剪主要为夏季修剪,通常在花后进行,主要将开过花的雄花枝从基地剪除,培养主干附近多主蔓、留生长健壮的枝条开年开花。

1843年2月,洛采被任命为莱比锡大学哲学系副教授之后,开始准备他下学期的课程,课程的题目是“逻辑学和哲学百科全书”。这个课程的讲授内容构成了他第二本哲学著作的基础并于1843年秋天出版,书名为《逻辑学》(Logik ,后来一般称之为《小逻辑》)。关于洛采何以在这个时候转向这个主题,弗里德里克·拜塞尔认为,“洛采此时对逻辑学的兴趣可能来源于做哲学入门讲座的需要。不过,他对逻辑学的反思还产生于他在《形而上学》中所提出的一些问题。《逻辑学》和《形而上学》共同提供了相同世界观的互补观点。”(112) Frederick C. Beiser, Late German Idealism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4, p.179. 应该说,弗里德里克·拜塞尔的评价只看到了问题的一个方面,即只考虑到洛采的教学以及他本人思想发展的线索,而没有联想到对大学时代的洛采形成构成性影响的几个重要人物在逻辑研究方面的思想。例如,比黑格尔小6岁的约翰·弗里德里希·赫尔巴特(Johann Friedrich Herbart, 1776-1841)于1806年出版的《逻辑要点》(Hauptpunkt der Logik ),比黑格尔小3岁但比黑格尔更早成名的雅各比·弗里德里希·弗里斯(Jakob Friedrich Fries,1773-1843)于1811年出版的《逻辑体系》(System der Logik ),比洛采大15岁的弗里德里希·阿道夫·特伦德伦堡(Friedrich Adolf Trendelenburg,1802-1872)于1840年出版的两卷本《逻辑研究》(Logischen Untersuchungen ),比洛采大12岁的约翰·爱德华·埃德曼(Johann Eduard Erdmann,1805-1892)于1841年出版的《逻辑与形而上学纲要》(Grundriss der Logik und Metaphysik )。自弗里斯和黑格尔以来,在德国哲学界,逻辑学研究几乎成了一个思想传统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领域。洛采要想在哲学研究上取得更大的成就,不对逻辑学有所言说是不可能实现的。

《小逻辑》出版之后,在鲁道夫·瓦格纳教授对洛采的举荐与宣扬的氛围中,哥廷根大学加快了引进洛采的步伐,但一开始只想给洛采提供450泰勒的薪水,洛采拒绝了这样的低等待遇,他提出的条件是800泰勒薪水的普通教授职位。经过鲁道夫·瓦格纳教授的推动和洛采本人对谈判技巧的熟练运用,1844年2月20日,哥廷根大学校方答应满足洛采提出的职级和薪水要求,正式任命书很快就下达了。27岁的洛采成为德国最负盛名的大学教授之一。1844年复活节,洛采来到哥廷根大学,成为赫尔巴特教席的续任者,他在这里生活了37年。同年9月洛采与相恋相恋六年的费迪南德·霍夫曼走进了婚姻的殿堂。在以后的岁月中,费迪南德·霍夫曼为洛采生了四个儿子。

1838年他在回齐陶行医期间,认识了一位乡村牧师的女儿费迪南德·霍夫曼(Ferdinande Hoffman),二人在这年夏季就正式确定了恋爱关系。在家乡行医这个阶段,除收获了爱情之外,洛采的哲学事业也向前推进了一步,他开始把自己在大学时期的一系列哲学思考整理为较为系统连贯的书稿。1840年5月,当他成为哲学讲师之后,开始在租住的公寓里把这个书稿修改完善为一部独立的哲学专著,在1841年初,《形而上学》(Der Metaphysik )(后来一般称为《小形而上学》)问世了,它是洛采第一次明确表达自己的世界观的哲学处女作。

在医学专著中引入理念并强调理念力量的重要性,这或许是这部医学著作的一个特色,但在大多数医学院教授看来,这也正是一个让他们感到不适甚至愤怒的原因。如果说,洛采从机械论的视域出发,将人体看作一架不断运转的机器的话,那么机器之所以出毛病,原因就在于运转机制出了问题,病态的症候是一种运转失序的表征。洛采打破了疾病的传统分类法,将疾病概念化为身体过程平衡的干扰,正如弗里德里克·拜塞尔正确指出的那样:

“有时候,我们的思绪会懊丧地回到我们人类的原始时代。而在人类的太古时期——我们只能如此冥思默想——相互的默契使大自然贴近精神,如此一来,人类就主动揭示了她如今严加呵护谨防我们思入洞明其内的同源性的生命秘密。我们倦怠的目光,一开始就迷失于现象的外围,因此,它所遭遇的不过是一连串非人的物质的漩涡、无意识力量的盲目冲撞以及不可避免的预定的可怕必然性。而我们在描绘早期人类的时候,我们透彻的眼光能够直接洞察玄奥,却对人类痛苦的经验浑然无知。精神带着一种亲切感理解作为万事万物最灵动的本质的永恒的自我意识的观念,精神能够理解这种本质,因为它觉得那构成事物运行的动力的欲望之萌动俨然就是它自身的。事物之间有条不紊的关系在世界的原始时代之前就已经作为一种不仅仅是无法解释的起源而存在——至少我们是这样想的——因为它发现它被映射在一种创造性目的之中,正是因为创造性目的神奇至极的统一性,大自然才能够摆脱外界之束缚,展开它的现象的无限多样性”。(147) Rudolf Hermann Lotze, Mikrokosmus .Ideen zur Naturgeschichte und Geschichte der Menschheit ,Leipzig, Hirzel, 1856, BandⅠ, S.3-4.

19世纪60年代中期,《小宇宙》给洛采带来巨大的声望。1864年,洛采的学生威廉·狄尔泰(Wilhelm Dilthey,1833-1911)决定用《小宇宙》第二卷第五篇第五章“论良心与道德(Das Gewissen und Die Sittlichkeit)”作为自己的资格论文的阐发问题的主要依据。1866年《小宇宙》第一卷第一篇的俄文版出版。同年,著名哲学史家约翰·爱德华·埃德曼在其《哲学纲要》的最后附录中全面介绍了洛采的著述,不到50岁的洛采亲眼见证自己被写进哲学史。《小宇宙》第三卷出版之后第四年(1868年),洛采出版了《德国美学史》(Geschichte der Aesthetik in Deutschland )。紧接着,他又开始了一项更宏大的写作计划:试图构建一个由逻辑学、形而上学和实践哲学构成的“哲学体系”。第一部分《逻辑学》(Logik .Drei B ücher vom Denken ,vom Untersuchen und vom Erkennen ,通常称之为《大逻辑》)于1874年完成,第二部分《形而上学》(Metaphysik .Drei B ücher der Ontologie ,Kosmologie und Psychologie ,通常被称为《大形而上学》)于1879年完成,可惜的是,第三部分并没有完成。

1834年5月3日,即洛采17岁生日的两周前,他被莱比锡大学录取。1834年夏天,洛采进入莱比锡大学医学院学习。当时,莱比锡医学院名师荟萃,汇集了从物理学到医学等各个领域的众多科学家,对洛采产生重要影响的有生理学家恩斯特·海因里希·韦伯(Ernst Heinrich Weber,1795-1878),比较解剖学家阿尔弗雷德·威廉·福尔克曼(Alfred Wilhelm Volkmann,1800-1877)。在接受医学教育的同时,洛采还学习哲学,莱比锡大学哲学系的三位教授对洛采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他们分别是:心理物理学家古斯塔夫·西奥多·费希纳(Gustav Theodor Fechner,1801-1887),黑格尔主义哲学家赫尔曼·魏塞(Hermann Weiße,1800-1867),比洛采年长五岁的齐陶同乡恩斯特·弗里德里希·阿佩特教授(Ernst Friedrich Apelt,1812-1859)。1838年3月,洛采的姐姐去世,同年7月,21岁的洛采以拉丁文写成《未来生物学的哲学原理》(De futurae biologiae principiis philosophicis )获得医学博士。1838年夏季,洛采回到他的家乡齐陶行医,以满足一年行医的资格要求。1839年5月初洛采返回莱比锡。在医学实习满一年后,洛采终于在1839年获得莱比锡大学医学院教师资格。接着他向哲学系提交了用拉丁文写成的哲学教师资格论文《论连续性的总和》(De summa continuorum )。1840年5月,哲学系主任莫里茨·威廉·德罗比什(Moritz Wilhelm Drobisch,1802-1896) 在给教职论文委员会写的一封信中称赞洛采长了一个“哲学头脑”,认为这篇尝试以数学方式解决空间问题的论文“值得高度认可”。于是,洛采又成功获得哲学教师资格。1840年,23岁踌躇满志的哲学讲师洛采,出版了《诗歌集》(Gedichte ),这是他走上工作岗位之后出版的第一本书。

洛采逝世后,他生前撰写的论文和评论文章被结集出版,即1886年三卷本的《论文集》(Kleine Schriften ),而他讲课的记录稿也被陆续整理出版,构成一个“洛采哲学讲演录”系列:《心理学纲要》(Grundz üge der Psychologie ,1881)、《自然哲学纲要》(Grundz üge der Naturphilosophie ,1882)、《宗教哲学纲要》(Grundz üge der Religionsphilosophie ,1882)、《实践哲学纲要》(Grundz üge der praktischen Philosophie ,1882)、《康德以来的德国哲学纲要》(Geschichte der deutschen Philosophie seit Kant ,1883)、《形而上学纲要》(Grundz üge der Metaphysik ,1883)、《美学纲要》(Grundz üge der Aesthetik ,1884)、《哲学史纲要》(Grundz üge der Geschichte der Philosophie ,1888)。洛采的主要哲学著作在1880年代也都有了英文版:1884年,作为洛采晚年“哲学体系”构成部分的《逻辑学》和《形而上学》的英文版由英国牛津的克莱伦顿出版社(Oxford at The Clarendon Press)出版。1885年,《小宇宙》英文版由美国纽约的斯科里布纳-威尔福德出版社(New York: Scribner and Welford)出版。

与洛采医学专业博士和医生、生理学家、心理学家、哲学家的四重身份相对应,他的著作大体上可归于四大类:医学、生理学、心理学和哲学。医学著作主要是《普通病理学和作为机械自然科学的治疗学》,生理学著作主要是《肉体生命的普通生理学》,心理学著作主要是《医学心理学或灵魂生理学》,哲学著作主要包括早期及晚期的《形而上学》、早期和晚期的《逻辑学》、《小宇宙》和《德国美学史》。这一节主要介绍洛采在医学、生理学领域的代表性著作。

低镁血症与心率失常发生的关系早有报道。在观察冠心病监护病房(CCU)的一组病例,其中324例患急性心肌梗塞,其血清镁较对照组明显降低。入院时有低镁血症的急性心肌梗塞病人,其严重室性异位搏动,室速和室颤的发生率明显增高,而且这组病人房室传导阻滞、室上性心动过速、房颤和短阵室速的发生率也高。在动物实验中,缺镁可导致心动过速,心电图ST段下移、T波低平或倒置。缺镁常伴有缺钾现象,并且是洋地黄等药物中毒而产生心律失常的原因之一。实验证明,低镁使动物实验性缺血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增加。

《普通病理学和作为机械自然科学的治疗学》主要探讨的是人类生活世界的一个具体而又重要的方面——健康和疾病的来源问题。绪论部分讨论的是生物学的哲学原理,主体部分有三卷,第一卷共三章,论述普通疾病分类学;第二卷共六章,讨论症候学问题,详细论述了病态感觉、运动、循环偏移、神经和灵魂的病态条件、养分分泌物和同化作用的偏移以及排泄物。第三卷共三章,集中于普通病原学问题,探讨了身体对疾病的易感性问题,外在物理条件的影响、传染病和治疗实践的诸多问题。

第三,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运用经典诵读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小学生通过经典诵读可以积累大量的素材,并在此过程中充分掌握与了解不同文章的写作技巧与写作方式,为今后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采用正交试验方差分析方案[1],研究播种架倾角、种勺线速度、种勺空间尺寸与播种架播种性能指标之间的关系,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分析影响播种质量上述3因素中的主要因素;再用综合加权分析法对数据进行优化,确定最佳的参数范围。

从全书的基调看,它体现了喜爱哲学并研究哲学的医生洛采对于疾病的一种基本哲学立场:病理学中的问题依赖于更深层次形而上学问题的解决。从《普通病理学和作为机械自然科学的治疗学》的标题可以明显看出,这是一个机械论者、一个物理主义程序的信奉者的作品。洛采坚决主张将病理学视为一种机械论的自然科学——这种自然科学的程序不仅是明确的而且具有机械主义的性质。在标注为写于1842年8月14日的前言中,洛采自豪地宣称他的这部著作是“一种严格的机械论观点的完成”。(114) Rudolf Hermann Lotze, Allgemeine Pathologie und Therapie als mechanische Naturwissenschaft , Vorwort, Leipzig, weidmann’sche Buchhandlung, 1842, vii.在绪论中,他指出,“迄今为止,病理学几乎没有取得进步的原因在于,固执的活力论者断言在有机世界和无机世界之间存在基本的种类上的差异”。(115) Rudolf Hermann Lotze, Allgemeine Pathologie und Therapie als mechanische Naturwissenschaft , Leipzig, weidmann’sche Buchhandlung,1842, S.5.他试图贯彻这样一种理论诉求:“尽管有机体和无机体之间确实存在巨大差异,但它们仍然遵循同样的一般规律并包含在同样的基本力量中,它们之间的区别仅仅是由于它们各部分的组织不同,以及实现这些力量的方式或手段也不相同”。(116) Rudolf Hermann Lotze, Allgemeine Pathologie und Therapie als mechanische Naturwissenschaft , Leipzig, weidmann’sche Buchhandlung, 1842, S.7-8.由此,洛采提出了他的一般性原则:“一切有机物都是机械统一的一种确定形式”。(117) Rudolf Hermann Lotze, Allgemeine Pathologie und Therapie als mechanische Naturwissenschaft , Leipzig, weidmann’sche Buchhandlung, 1842, S.9.

虽然洛采公开宣布程序是机械论的,但如果将《普通病理学和作为机械自然科学的治疗学》看作一部纯粹物理主义著作,那无疑是大错特错。实际上,洛采对他的机械原理进行了严格的限定,以致于它们的应用和有效性非常有限。洛采一再强调,法理学的解释——无论是在物理学中还是在生理学中——都无法解释生命或物质的起源问题。他的基本观点是:所有的法理学解释都是有限的,因为它只是一种“假定”,即它通过将事件置于“如果P,R,S,那么Q”的形式命题之下来解释事件。尽管这种命题确实解释了Q必须出现的原因,这样做仅仅是因为假定了给定的P,R和S,但是不能首先解释P,R和S产生的原因,或者它们只是集合在一起产生Q的原因。因此,所有的法理学解释预设了某种初始条件的存在,这种条件必须是给定的。对此,弗里德里克·拜塞尔的评论十分中肯,“正是在这里,洛采认为,法理学解释需要理念的或者目的论的解释来补充。作为一个初步的和暂时的观点,他提醒他的读者,所有的现象都是可解释的,不仅包括一般规律,还包括它们的‘意义’(Sinn)及其支配它们的理念(Ideen)。只有当我们假设这些概念,我们才能首先解释生命的起源和组织,也就是说,为什么要素P,R和S集合在一起可以产生Q”。(118) Frederick C. Beiser, Late German Idealism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4, pp.166-167.在《普通病理学和作为机械自然科学的治疗学》一书中,洛采使用了一个隐喻,他把机械解释和理念解释之间的区别比作执行权和立法权之间的区别。正因为洛采对“机械论”这一高频词做出了如此限定,弗里德里克·拜塞尔由此怀疑把洛采界定为一个始终如一的机械论者是否恰当。

约翰·爱德华·埃德曼在《哲学史纲要》中介绍洛采的著作《普通病理学和作为机械自然科学的治疗学》时首先提醒人们,“洛采关于生命体中的情况不同于无生命的物理实体中发生的情况的阐述实际上成为洛采一个重要解释原则”。(119) Johann Eduard Erdmann, Grundriss der Geschichte der Philosophie , Berlin: Verlag von Wilhelm Hertz, 1866, S.785.洛采在第一卷第一章第10节中指出:“一旦无机世界的存在和结构被创造出来,其中的一切都遵循严格的机械规律。然而,有机世界并非如此,因为生物的行为每时每刻都是由理念秩序所决定的,而理念秩序完全遵循与自然界不同的规律”。(120) Rudolf Hermann Lotze, Allgemeine Pathologie und Therapie als mechanische Naturwissenschaft , Leipzig, weidmann’sche Buchhandlung,1842, S.58.人作为一个生命体,来自自然界并且具有一副自然性的身体,他在自然层面上必须服从机械规律,但人又是一个处在理念秩序中的生命体,理念的力量也随时在召唤他。为了解决这个难题,洛采援引了一条古老的形而上学学说,即17世纪笛卡尔哲学的遗产“偶因论”。弗里德里克·拜塞尔对此进行评论:

“这是洛采第一次提出这个学说,他后来将更多地运用它,尽管他将赋予它不同的意义。而在这里,洛采的教导分明是:理念与现实、心理与身体,这是两个同处于变化中的世界,但它们并不互相影响。心理与身体各自遵循它们独特的规律,以致于身体原因只有身体效果,心理原因只有心理效果。洛采不否认身体现象和心理现象不断地共同变化,我们可以建立关于它们共变的精确规律,这样,例如,一定的心理感觉(一种颜色)将持续遵循一定的身体刺激(一定频率的光波)。然而,他确实质疑,一个是另一个的原因,或者它们之间相互作用。在心理和身体之间只有一种平行,两者都是对方的“条件”。这一学说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它保证了机械的自主性,保证了现实世界的机械解释的充分性,同时还允许理念世界独立而平等地运行。这就是洛采脱离唯物主义的机械主义的方式”。(121) Frederick C. Beiser, Late German Idealism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4, pp.167-168.

洛采在哥廷根安家之后,开始着手把他早在1841年的《小形而上学》中就提出的哲学意义上的价值概念加以真正展开。在1845年的论文《论美的概念》(Ueber den Begriff der Sch önheit )和1847年的论文《论艺术美的条件》(Ueber Bedingungen der Kunstsch önheit )中,洛采通过“价值”这个新术语在他关于美的诠释中扩展了目的论概念。他在哥廷根时期的第一本著作是《肉体生命的普通生理学》(Allgemeine Physiologie des Koerperlichen Lebens ),这本著作完全是为了教学,为学生提供一般的生理学介绍以及一个纲要。1847年2月,他完成了第一部分的写作,1848年1月12日,他与出版商达成协议,并在1851年复活节前交了手稿。1851年春天,《肉体生命的普通生理学》问世,这部著作奠定了洛采作为一名优秀的生理学家的地位。心理学不仅是他漫长的教学生涯中的一项重要教学任务,同时也是他在长期学术研究中持续关注的课题,关于心理学的思考与探索他已有数十年的深厚积累,比如,在1844年和1846年他在瓦格纳的《生理学手册》上分别发表了两篇重要的文章:《本能》(Instinct )和《灵魂和灵魂生命》(Seele and Seelenleben )。之后不久,洛采在1852年的《医学心理学或灵魂生理学》(Medicinische Psychologie oder Physiologie der Seele )这部心理学著作中,阐述了他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关于空间问题的“部位记号(Localzeichen)”理论。这部杰出的心理学著作使洛采跻身于19世纪欧洲重要的心理学家的行列,美国心理学的先驱、被称为青少年心理学之父的斯坦利·霍尔(Stanley Hall)把洛采列在“现代心理学创立者”的名人堂中。(113) Stanley Hall, Founders of Modern Psychology , D. Appleton and Company, 1924, pp.65-121.

高校教师可以借助MOOCs教学模式来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与教学质量,要做的是最大限度地、更合理地运用这种新型教学模式,比如:利用线上资源充实自己,提高自己的水平;积极地改进教学模式,将传统教学模式转变成为以学生为主而教师为辅的翻转模式,即让学生线下做好预习教学内容,课堂成为师生间、学生间互动交流的探讨环境;充实教学,课堂内设立高质量的学习内容,鼓励学生独立地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并适当拓展知识点。由此可见,MOOCs的出现不但给高校教师提供了新的学习机遇,同时也带来了更多的挑战,不仅仅要变革传统教与学模式,更重要的是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以期提升教师教育教学质量。

“洛采的病理学理论充分遵循机械论指导原则,他治疗疾病的方法是机械论的,因为它优先考虑有机体的各个部分,而不是整个有机体。疾病和健康的根源建立于身体各部分的组成和平衡中。由于一些干扰,当肉体组成的平衡改变,有机体没有充足的力量去抵抗干扰并重新确定其组成时,疾病就产生了”。(122) Frederick C. Beiser, Late German Idealism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4, p.166.

幸福感作为一种主观感受,其所受的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正确而全面地认识影响幸福感的因素,是提升企业管理水平的基础之一。

洛采在第一卷第一章中举例说,如果正常平衡包含在“1a+2b+3c”中,如果一种干扰将成分a减少到之前数量的一半,而没有按比例减少成分b或c,那么结果就是一种疾病。在洛采看来,治疗有机体的方法是恢复各部分的适当平衡,即增加已经失去的或减少已经添加的,以便将统一的分离,将分离的统一。必须指出的是,洛采在自己早期的这部病理学著作中明确地运用了“活力(Lebenskraft)”概念,但是,洛采对这一概念进行了再界定,就像约翰·爱德华·埃尔德曼所说,在洛采那里,“活力不是任何特殊的力,而是在某种情况下身体各种物理力量的联合所造成的一种作用强度”。(123) Johann Eduard Erdmann, Grundriss der Geschichte der Philosophie , Berlin: Verlag von Wilhelm Hertz, 1866, S.785.就治疗与生命力的关系而言,洛采坚信,治疗方法就在于成功地激活或恢复一定部位的有机功能,即通过医疗干预实现一种新的平衡。

《肉体生命的普通生理学》是一部正面探索生命的活动过程与内在代谢机理的著作。它的篇幅比《普通病理学和作为机械自然科学的治疗学》略长,同样也是由三卷构成:第一卷分三章论述普通生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第二卷分五章论述生命机制和生命体的整个系统,第三卷分三章论述生命存在的范围以及生命如何自我维持。在该书中,洛采表达了自己对人类生命机体的一种独特理解,他坚持认为对生命的定义需要它的理想内容和它背后的真实条件的结合,这一结论惹怒了莱比锡大学医学院生理学家恩斯特·海因里希·韦伯(Ernst Heinrich Weber,1795-1878),却让生理学家约翰内斯·弥勒(Johannes Peter Müller,1801-1858)感到高兴,他给洛采写了一封信表示赞赏:“我认为你的研究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成就,并毫不犹豫地将其置于关于这一主题即一般生理学的首要地位,这既是因为你在概念结构上的哲学深度和敏锐度,也是因为你的语言和表达方面的教养”。(124) William R.Woodward, Hermann Lotze :An Intellectual Biography ,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5, p.201.洛采后来自己披露,“在我寄出那么多的复印本之后,我只收到了一条回复——来自约翰内斯·弥勒的回复,非常有魅力且富有善意,这远远超出了我的预期。”(125) William R.Woodward, Hermann Lotze :An Intellectual Biography ,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5, p.200.

“如果红色在上面刺激了视网膜,那么对于红色的刺激必定添加一个对此刺激的位置而言有独特特征的辅助印象作为位置标记,这个辅助印象决定灵魂在正确的位置看到红色;如果红色在中间或下面刺激到了视网膜,那么另外的辅助印象作为位置标记就会得到同样的红色的感觉。一定存在着与视网膜点相一致的辅助印象或者位置标记的整体系统。洛采在眼部运动的感觉中发现了这个系统。……眼部运动提供的是辅助印象的系统,这个系统在其秩序和层次上完全对应着视网膜点的秩序”。(143) Erich Becher, “Hermann Lotze und seine Psychologie,” Herausgegeben von Dr. Arnold Berliner und Prof. Dr. August Pitter, Die Naturwissenschaften , Fünfter Jahrgang, 18. Mai 1917, S.331.

第一卷的第二章和第三章致力于解释有机自然和无机自然之间的区别。当时的一些生物学家认为物质只存在于二元化合物中,而生物有三元或四元化合物。但是洛采发现,这种观点的基础相当薄弱,没有足够的证据表明生命起源于三元化合物和四元化合物。洛采对从无机化合物中繁殖出生物体的可能性并不乐观,但是他并没有在原则上排除这种可能性,他认为将来确实有可能繁殖出非常简单的有机体。在《肉体生命的普通生理学》中,洛采重申了他曾经在《普通病理学和作为机械自然科学的治疗学》已经表达的立场:在有机自然和无机自然的基本活动方式上,它们之间不存在区别;二者都符合自然的一般规律,并且它们在各自的运作中都是机械的。只不过它们各自要遵循不同的从属规律,也就是说它们是不同种类的机器。他指出,生命体和非生命体的不同之处在于它们结合和使用自然力量的方式具有各自的独特性。弗里德里克·拜塞尔对洛采的这一区分作了一个十分凝练的概括:

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是重要的豆科牧草,其环境适应能力强,粗蛋白含量丰富。紫花苜蓿内生细菌能够不同程度地拮抗多种病原真菌,抑制尖孢镰刀对紫花苜蓿造成的萎蔫作用,具有较强的生防效果[12-13];有些内生细菌能够产嗜铁素、HCN、几丁质酶和羧甲基纤维素酶等[14];部分紫花苜蓿内生细菌和根际细菌也因其促生能力在生产中得到广泛应用[15]。根瘤菌是有益的土壤细菌,能够在土壤中与苜蓿共生结瘤固氮,也能够在植物组织内定殖[16-18]。已有大量内生根瘤菌分离自紫花苜蓿的种子[19-20]、花、叶、茎和根[21-22]。

“洛采发现,有机体和无机体在两个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其一,有机生命展现了发展,即是说,它们通过一个不可逆过程产生或成长,而无机生命通过可逆过程产生,即它们能够被分解或重组。其二,无机生命能与环境保持平衡,而有机生命永远无法与环境达到完全的平衡。无机生命以简单、稳定和统一的方式在它们的环境中起作用,而有机生命以更加复杂、多变和多样的方式在它们的环境中起作用。它们与环境之间更加复杂的相互作用源于一个事实——它们需要食物才能存活。由此,生命体能够吸收外来物质并将其转化为有机组织,使外来物质符合有机体的内部结构,这是生命活动的核心特征”。(131) Frederick C. Beiser, Late German Idealism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4, pp.208-209.

一位在杨伟东身边工作过的优酷人士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杨伟东是一个智商和情商都非常高的人,VKoo(古永锵)很喜欢他。”

在第二卷中,洛采深入分析了他那个时代关于生理学学科中的一些具体科学问题,比如呼吸、循环、渗透、吸收、营养、分泌、消化和排泄等一系列生理活动的机制。第一章考察新陈代谢的化学性,主要阐述新陈代谢的基本意义、动物身体中的化学过程、植物体中的化学过程以及生命体中化学过程的若干不同方式。第二章探讨新陈代谢的机械性,主要考察分子作用、植物体液的运动、两种运动的机制以及同化作用和分泌功能。第三章讨论结构形成的力学性质,主要包括一般形态学问题、形成结构的物质、方案及其机械过程。第四章讨论了生命体的功能,包括生命体运动的动力、生命体的机械性、生命体的神经功能以及生命体对刺激的易感性。在这一章,他还泛泛地讨论了习惯问题,指出习惯和习俗之间的区别不是把后者简化为前者,也不是把感觉的钝化归于它的运用。第五章即最后一章探讨了生理过程的复合、物质的耗费和修复、热量的保存、力量的节约、中心组织的调节和生命周期等问题。

在第三卷中,洛采聚焦生命的持存问题。第一章探讨有机生物系统,主要内容包括自然界概念的界定、植物和动物的区别、生命存在物的等级系列和组织的类型。洛采认为,我们在有机的生物系统中很难对植物和动物进行严格区分,顶多在与个别的分类相关的意义上去谈论一个等级系列。诚然,在地球上的生命创造物中,最高的位置确实属于人类;不过,洛采警告不要把这种类型的理论推得太远。我们不能从动脉瓣的骨化中推出它是软化骨,同样也不能从完美无缺的花中推出雄蕊是变化了的叶子。第二章考察生命形式的繁殖,主要内容包括通过分裂和萌发的增殖、借助孢子和种子的繁殖以及物种保护问题。第三章讨论有机体与外界环境的能量交换,主要内容包括个体存在、宇宙力量的影响、发生在有机体和外在环境之间的物质交换、个体生活和群体生活的关系等。

值得一提的是,正是在《肉体生命的普通生理学》这部著作中,当洛采沉浸在对生命的生理特征的反思时,他突然产生了一个美妙的灵感:“有机体也就是一个小宇宙(ist also der Organismus ein Mikrokosmus)”,(132) Rudolf Hermann Lotze, Allgemeine Physiologie des Koerperlichen Lebens , Weidmann’sche Buchhandlung, 1851, S.151.这个小宇宙像浩淼而清澈的湖面,把在世界中发挥作用的深奥理念映射于其中,当然无机体也以自己的方式揭示理念,但有机体对理念的揭示更清晰、更全面。洛采这个不经意的想法,为几年后《小宇宙》的构想与写作埋下了伏笔。

《医学心理学或灵魂生理学》是洛采在心理学研究领域中的代表作。洛采把自己的心理学著作称之为“生理心理学”或“灵魂生理学”,也就是说,他将从生理学角度审视人类的心理现象,尤其是灵魂与身体的关系。这种心理学既不同于赫尔姆霍兹(Hermann von Helmholtz)和冯特(Wilhelm Wundt)的实验心理学,也不同于19世纪后期出现的其他三种类型的心理学——费希纳的心理物理学、狄尔泰的解释心理学以及拉扎勒斯(Moritz Lazarus)和施泰因塔尔(Heymann Steinthal)的民族心理学。如弗里德里克·拜塞尔所述,洛采心理学有两个显著的特征:

企业难做往往不是因为市场问题,而是因为自身基础问题。所谓基础问题,无非是从业者的技术能力与产品的质量保证。我相信也希望,今后行业中可以不断涌现出像安莱汽车研究院一样的企业,为大家提供“经过鉴定的产品”与“经过训练的人才”。

“其一,尽管洛采想让心理学成为一门科学,但他拒绝将它视作‘自然科学’——这对他来说是一个与物理科学共同适用的术语。虽然他坚持将心理学与生理学紧密相连,但他拒绝将心理学归为这门学科。相反,他坚持认为心理学是一门独立的科学,有自己适合于心理现象特殊状态的方法。其二,洛采从未将心理学与形而上学相分离,相反,他强调心理学必须有形而上学的基础。因此,在《医学心理学或灵魂生理学》的‘出书广告’中,洛采提出经验本身是盲目的,而要成为知识的话,它需要只能在‘事物的形而上学知识’中找到的‘判断原则’。对洛采来说,心理学的形而上学维度是如此重要,以至于《医学心理学或灵魂生理学》的前三分之一都致力于对其基本哲学原则的阐述”。(133) Frederick C. Beiser, Late German Idealism ,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4, p.210.

洛采对心理学有一种独特的定位,他似乎把心理学恢复到它最古老的根源上了,即心理学就是关于灵魂的学问,但是,他的解释并不是亚里士多德式的,而是一种现代版本——这种现代的“灵魂之学”不受物质的决定,不从属于自然科学,也不等于庸俗的大脑生理学。如果必须把它理解为生理学,那么,它只能是“灵魂的生理学”,因为它关注灵魂生命的身体和神经基础,但这仅仅是它一个经验维度,还有另外一个更重要的维度——形而上学维度。埃里克·贝歇在纪念洛采诞辰一百周年之际撰写的《洛采及其心理学》一文中特别强调,“洛采的心理学并不仅仅限于建立在描述基础之上的生理心理学的领域,其学说以灵魂的形而上学为奠基。灵魂的形而上学与灵魂的生理学紧密相连。对生理过程和心理过程之间关系的关注也就必然会导致形而上学—灵魂的问题,并且会导致对灵魂的本质的追问”。(134) Erich Becher, “Hermann Lotze und seine Psychologie,” Herausgegeben von Dr. Arnold Berliner und Prof. Dr. August Pitter, Die Naturwissenschaften , Fünfter Jahrgang, 18. Mai 1917, S.327. 借用康德的表述程式,洛采分配给心理学的使命无非就是灵魂生命如何可能?这从整部著作的结构布局可以清楚显现出来。《医学心理学或灵魂生理学》同样也分为三卷:第一卷包括三章内容,探讨生理心理学的一般概念,包括灵魂的存在问题、物理-心理协作机制问题、灵魂的本质与命运等方面。第二卷包括四章内容,探讨灵魂生命的要素和生理机制,包括简单的感觉、情感、运动、刺激、欲望以及空间感知(räumlichen Anschauungen)等方面。第三卷包括三章内容,探讨在健康和患病条件下的灵魂生命,主要包括意识的状态、灵魂生命的发展条件以及扰乱灵魂生活的事物。约翰·爱德华·埃德曼在介绍这部分内容时指出,“意识和无意识、睡和醒、观念的动向、自我意识、注意力、情绪和感情以及它们对循环过程的反应、分泌、营养、本能、内在的个体能力,构成了这一卷中最出色的主题”。(135) Johann Eduard Erdmann, Grundriss der Geschichte der Philosophie , Berlin: Verlag von Wilhelm Hertz, 1866, S.791.

洛采高度重视灵魂概念并把它置于一个根基性的地位上,这一做法赋予他的心理学以更加浓重的哲学色彩。早在1846年的《灵魂与灵魂生命》一文中,洛采为了把灵魂与唯物主义的物质实体相区分,就声称灵魂乃是一种非物质性存在,不过,那时他并不主张灵魂是一种独立的实体,而只是给予灵魂“一种现象学的表述(phanomenologischer Ausdruck)”。(136) Rudolf Hermann Lotze, “Seele und Seelenleben,”in Kleine Schriften , Leipizig, Verlag von 8. Hirzel, S.18.而在《医学心理学或灵魂生理学》中,洛采明确宣称灵魂是一种承载人的心理活动的独立实体并把证明这种独特实体的存在作为首要任务。之所以要把“灵魂存在”作为心理现象的特有主题和原因,乃是基于三方面的理由:第一,心理现象和物理现象之间存在着一种根本性的差异;第二,与物质的可分性形成鲜明对照的是,人的意识是不可分的,它具有内在的统一性;第三,人具有自由意志,也就是说,人的决定和判断完全可以源自于自我内部而不受外在因素的支配。

关于第一个理由,洛采坚称应该接受一个基本的现象学事实:心理现象和物理现象是异质性的。这两种现象在内容上没有相似之处,也不能从逻辑上由一个推导出另一个。“即使是唯物主义者也应该承认,在感觉的内容(即颜色和声音)和它们的物理刺激(即光波和声波)之间存在着无可争辩的异质性”。(137) Rudolf Hermann Lotze, Medicinische Psychologie oder Physiologie der Seele ,Leipzig, weidmann’sche Buchhandlung, 1852, S.11.虽然洛采没有像布伦塔诺那样明确说明心理现象的本质特征,但是,洛采对心理现象与物理现象的严格划界为后来的心理学家对心理现象的进一步现象学描述开辟了道路。关于第二个理由,洛采一直持有一个信念:我们的意识的统一性必然要求接受灵魂的存在,或者反过来说,如果没有一个容纳并统摄各种感觉的灵魂,那么人内在的意识就无法保持统一性。在洛采看来,唯物主义不能解释意识的统一性,因为解剖学研究显示,在人体中并不存在一个终极的明确的可以聚合各种内在意识的点。当然,“我们也不能从各个部分的相加中或仅仅从一个集合中构建这种统一性”,(138) Rudolf Hermann Lotze, Medicinische Psychologie oder Physiologie der Seele ,Leipzig, weidmann’sche Buchhandlung, 1852, S.18.对于洛采而言,意识的统一性是一个基本事实。就像在康德眼里统觉是一个基本事实一样。关于第三个理由,洛采认为,意志自由并不是一个经验事实,而是一种假设或者是一种建立在不充分的证据基础上的推论。不过,虽然可能没有充足的证据证明自由的存在,但是也没有令人信服的证据否认自由的存在。而一旦假设人有一个自由意志,那么也就等于承认有一个独立灵魂的存在。

尽管洛采在物理现象与心理现象之间进行了严格的划界,但是,他却极力主张这两个系统之间是交互影响的,也就是说,作为物理现象的身体与作为心理现象的灵魂之间存在一个相互作用的机制。在“身心互动”的阐释上,洛采提出一个著名的理论:肉体与灵魂之间在性质或内容上没有联系,但是,它们在数量或比例上存在着联系,比如,物质刺激的持续时间、强度和连续性的变化会导致心理世界中相应的感觉变化。在洛采看来,即使能够精确地测定刺激和感觉之间的比例,我们也无法知道这种貌似的“互动”的内在性质是什么。就身心作为相互作用而又各自独立的两极而言,洛采似乎持一种中间立场,但他本人的观念论取向又决定了他更偏向于灵魂这一边,就像J·T·比克斯比所说的那样,“洛采不相信灵魂本身无法完成它的基本活动——思想、感觉、意志。外在的印象唤醒了心灵的活动,给它提供了物质;然而一旦觉醒,灵魂的生命就会超越最初的冲动所能给予的一切,并且根据它自己的规律发展自身——这些规律是物理学难以解释的,它们也不需要身体活动的援助。无论灵魂是否能够完全摆脱得了因果关系的束缚,洛采都毫不犹豫地宣称,灵魂在某种程度上独立于物质条件和冲动”。(139) J .T. Bixby, “Hermann Lotze on The Soul and Its Organism,” The Unitarian Review and Religious Magazine (1874-1886), vol.7, no.3, Mar 1877, p.15.洛采在《医学心理学或灵魂生理学》第二卷第二章中对身心互动的三种效应状态进行了详细地剖析:第一种状态是身体的作用大于灵魂的作用,也就是说,灵魂是依附于身体的,这是唯物主义的姿态;第二种状态是灵魂和肉体是同一实体的不同表象或属性,它们之间的作用是对等的,这是同一性理论的姿态;第三种状态是唯有心灵才是独立的实体和始原性存在,而物质只是偶然性或次要性存在,因此,灵魂的作用远远大于身体的作用,这是唯灵论的姿态。洛采断然拒绝第一种姿态,对第二种姿态他给予了同情,最终,他明确表示赞同第三种姿态。

在对灵魂概念及其本质问题探讨之后,洛采在《医学心理学或灵魂生理学》第二卷进入到灵魂的具体官能分析。明显是模仿康德把人的心灵能力分为认识、情感和意志的做法,洛采把作为心理能力的灵魂活动分为感觉、情感和欲望——这构成前三章的主题。在感觉的分析部分,洛采详细考察了感觉背后的生理过程,尤其是感觉和神经系统之间的关系。秉持关于身心互动机制的基本原则,他认为,神经过程是一种发生在空间中的物理事件,而感觉是一种发生在灵魂中的心理事件。感觉和神经过程之间的区别本质上是内容上的异质性——即感觉的特定性质不能从刺激和神经过程的特定性质中推断出来。一个刺激经由神经系统最后产生感觉,在这个复杂而神秘的过程中,一种感觉的性质与质量的决定性因素是什么呢?唯物主义的解释倚重刺激源的经验性质,洛采明确反对这一理路,他强调,不能把感觉看成是对于引起感觉的对象的一种复制,感觉不是一架摄像机,而是感觉主体的一种建构过程。当然,那种假设主体的活动本身是感觉的全部来源的唯心主义解释也不能令洛采感到满意。洛采赞同赫尔巴特实在论的解释的一些基本原则,比如,刺激强度、持续时间和速度的变化会引起相应的感觉变化。不过,赫尔巴特的实在论解释毕竟存在重大的缺陷——它没有给予神经系统的作用一个必要的地位。正因如此,洛采十分关注由约翰内斯·弥勒于1826年首次提出后经赫尔姆霍兹(Hermann von Helmholtz,1821—1894)进一步完善的“神经特殊能量论”。根据这一理论,不同的感官对应一个特定的感官神经,不管这个特定的感官神经是经由何种刺激而被激发起来的,特定的感官神经都会产生某种固定的感觉,比如约翰内斯·弥勒的著名视觉例证:无论刺激的性质如何,凡引起视神经冲动者,均会产生视觉经验。除光刺激之外,如果闭起眼睛用手指轻压右眼的右边,此时左视野内即会产生光的视觉。因此,感觉的“质”与其说取决于刺激本身的特征,不如说取决于神经器官本身的活动。对于“神经特殊能量论”所谓“一根神经只唤起一种特定感觉”这一基本遵循,洛采是赞同的。他不同意的是,“神经特殊能量论”把感觉的“质”完全诉诸于神经本身的特定物理结构或组织。在洛采对感觉的基本理解中,感觉的形成主要取决于心理力量而不是物理力量,这是洛采心理哲学的基本定位。从这个基本定位出发,“神经特殊能量论”的缺点也就清晰地暴露出来了:好像不是感觉者感觉出红色或绿色,而是神经的物理结构本身必然造就了红色或绿色。对此,洛采断然不能接受:

“我们一直只是在神经过程的质性(der qualitativen Eigenheit)中寻找特定感觉的原因,然而,这种质(Qualität)存在于何处呢?它不同于感觉本身,好像神经过程使之不加改变地进入灵魂之中;它唯有作为一种激发灵魂的促进因素并通过它自身就产生并形塑了感觉。人们不应该说神经里面有什么东西形成了红色或绿色、声音或气味,就好像在意识到它之前它就已经形成了。正如速度和方向只有作为运动状态时才是可信的,绿色和甜美也只有作为感知的方式时才是可信的;在它们被感知之前,没有人知道它们是什么”。(140) Rudolf Hermann Lotze, Medicinische Psychologie oder Physiologie der Seele ,Leipzig, weidmann’sche Buchhandlung, 1852, S.201.

感觉不能完全归之于外部刺激物,也不能完全归之于刺激作用,更不能把决定权完全交给属于物理现象的神经传导系统,对于洛采来说,感觉是灵魂的谜一般的官能,每个人都拥有感觉,但是,所有拥有感觉的人却无法真正知道一种刺激转化为一种感觉的内在奥秘。感觉是自我意识的主体在经验刺激的激发下、在神经过程的流通中发生在灵魂宫殿里的一种看似简单却又无比复杂的伟大创造。继感觉分析之后,洛采接着讨论灵魂的另一个官能:情感。他把情感设想为快乐或痛苦的状态,认为情感是灵魂的一种更高级的活动,之所以说它更高级,是因为它超越了冷漠和无所谓,或者说它就是一种“非无所谓(Nichtgleichgültigkeit)”。情感是一种对外部刺激的感应状态的一种整体再感应,即是说,快乐与痛苦是对于刺激与神经过程之间的关系状态的特殊感应。如果刺激与神经过程之间是协调的、和谐的,那么就会产生心理上的愉悦;如果它们之间是不协调的甚至是冲突性的,那么就会产生心理上的痛苦,质言之,情感是在心理的层次上对于促进关系或干扰关系的感知。洛采不仅探讨了快乐和痛苦的目的论意义,而且致力研究情感对于高层次精神生活的意义,他在几年后的《小宇宙》中论及情感时仍然感慨之:“处于快乐或痛苦中的情感向我们展示了身体状态的价值,这通常或许并不会上升到意识的清晰性”。(141) Rudolf Hermann Lotze, Mikrokosmus .Ideen zur Naturgeschichte und Geschichte der Menschheit , Leipzig, Hirzel, 1856, S.255.关于情感与价值理论的关系,埃里克·贝歇有一番中肯的评论:“在情感之上建立的是每一个高层次思想活动甚至理智——只要理智理解了事物的意义和尊严。所有的评价和价值,包括道德上的,都直接或间接地建立在情感之上。洛采和费希纳在价值理论(Werttheorie)这一基础学说上是一致的。他们丰富的、深刻的情感生活防止了他们陷入广泛传播的对情感的低估甚至蔑视,这是我们在从事哲学思考的智识者那里经常碰到的情况——这些智识者在看到有人将最高价值回溯到情感那里时感到被亵渎了。情感生活的财富和力量为费希纳和洛采在情感心理学的这个艰难的领域带来了很大成就”。(142) Erich Becher, “Hermann Lotze und seine Psychologie,” Herausgegeben von Dr. Arnold Berliner und Prof. Dr. August Pitter, Die Naturwissenschaften , Fünfter Jahrgang, 18. Mai 1917, S.333.洛采关于灵魂的第三种官能——欲望——的研究也取得了嘱目的成就。《医学心理学》第二卷第三章“运动和欲望”深受美国哲学家威廉·詹姆斯推崇,但是,洛采实际上并没有赋予意志像情感那样的地位,他关于意志的阐述在很大程度上只是针对唯物主义意志理论和唯意志主义的一种批评。

其一,从研究总体现状来看,2007-2017年我国武术文化研究的文献数量呈现波浪式增长趋势,发展不太稳定。从来源期刊分布来看,在武术文化研究领域载文量最多的期刊《体育文化导刊》。从核心作者分布来看,王岗、邱丕相、杨建营三位学者的发文量最高,并形成了以他们为核心的研究团队。作者合作网络呈现小集中、大分散的特征,同一区域、统一研究领域的合作强度较大,跨行业和跨区域之间的合作较少。从主要研究机构来看,发文量排名前三的机构分别是上海体育学院武术学院、苏州大学体育学院、山东师范大学体育学院。

《医学心理学或灵魂生理学》第二卷最吸引人、也最具广泛影响的部分是第四章“空间感知(räumlichen Anschauungen)”,这一章足足有120多页,是全书最长的一章。空间感知理论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给处于空间排列总体中确定地点的我们的某些感觉定位。促使洛采对空间知觉进行深入反思缘起于当时德国科学界争论的两个问题。一个是他在探讨“身心互动”时遇到的灵魂位置的难题。灵魂作为一种非物质的存在,它本身并没有广延性,但是洛采仍然相信,这个本身无广延性的灵魂在感知对象时仍需要一个便利的感知位置,他原本接受的是费希纳的点状灵魂位置学说,后来又放弃了,因为他更倾向于认为灵魂与身体的交互作用位于大脑的多个位置,并且他认为大脑的很多区域是灵魂用来感知空间的地方。在研究这些问题的过程中,洛采自然就碰到了本身无空间性的灵魂如何感知对象的空间性的问题。另一个是他的老师阿尔弗雷德·威廉·福尔克曼提出的神经末稍定位理论。这一理论认为,我们通过神经末梢确定感觉的位置,因而感觉的对象就位于它刺激神经的地方。问题在于,这个理论只适用于触觉而不适用于视觉,视觉的独特性在于它并不直接接触它的对象,在不直接接触对象的条件下,视觉又是如何感知对象的距离、方位等空间属性的呢?

尽管洛采对阿尔弗雷德·威廉·福尔克曼的神经末稍定位感觉的理论提出了批评,他仍然从这一理论受到很大启发。洛采所做的改进是引入一个类似于几何学的辅助线功能的辅助印象(Nebeneindruck),他宣称,光线刺激视觉神经的每一个点都会存在独特的印象(Eindruck),既然对于每一个刺激点来说这个印象是单一和独特的,那么这个与刺激并行的独特印象就可以用做位置的标志或记号,这个记号与对象的内容无关,无论是什么对象,只要在灵魂中留下相同的辅助印象,它就会标识同样的位置。在洛采看来,这个辅助印象的独特性是由各种要素综合形成的——比如光线、角度、远近、眼晴相应的运动、神经过程的反应等等——因此这些辅助印象宛如带着独特能量和信息的密码。没有空间性的灵魂所做的工作就是来破译这些密码并把它进行联结与排序。如埃里克·贝歇所准确表述的那样:

在该书第一卷,洛采提供了他关于生命科学的一般哲学立场的明确而简洁的叙述。弗里德里克·拜塞尔认为,“《肉体生命的普通生理学》是迄今为止洛采对他的生理哲学的最好叙述”。(126) Frederick C. Beiser, Late German Idealism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4, p.203.在第一章,洛采阐述了看待自然的三种方式:观念的方式、机械论的方式和目的论的方式。“观念的视角就是从美学角度看待自然。它把特定的现象看作是普遍形式、观念或模式的实例。它把‘意义’或‘意味’归之于现象,而不是简单地将它们看作形状或运动。由于这个‘意义’或‘意味’不是我们可以观察或测量的东西,它不能被科学研究证实或证伪”。(127) Rudolf Hermann Lotze, Allgemeine Physiologie des Koerperlichen Lebens , Weidmann’sche Buchhandlung, 1851, S.19.机械论的视角是根据普遍规律解释自然中的一切现象,这种解释的目的仅仅在于解释事情是如何发生的,它并不试图解释事情的目的或目标。洛采仍然坚持普遍机械论的原则,认为自然中的一切事物——不论是有机的还是无机的——至少在原则上都可以用机械方法解释。目的论的视角将自然看作是有目的的,看作是受某种设计支配的。显然,这种与观念的视角不同,观念的视角并不一定将其理念或模式等同于一个目的,即不必将发生的事情看作达到目的的方式。洛采坚持认为在生理学中目的论解释有其必要性,他强调,“没有目的论,生理学就不会有任何进步”。(128) Rudolf Hermann Lotze, Allgemeine Physiologie des Koerperlichen Lebens , Weidmann’sche Buchhandlung, 1851, S.51.洛采拿登山作比喻,“尽管我们不能知道宇宙的终极目的,但我们仍然能够知道个别事物的目的,正如我们虽然不能攀登最高峰,但我们可以从较高的山峰上看到更多”。(129) Rudolf Hermann Lotze, Allgemeine Physiologie des Koerperlichen Lebens , Weidmann’sche Buchhandlung, 1851, S.52.这三种视角在各自的视域内都具有正当性,但它们都不超出自己的界限。洛采认为,这三种方式并不相互矛盾而是相互补充,一种充分而完整的哲学应该把这三者有机结合起来。“美学的视角不解释事情是如何发生的,机械论的视角不解释事情为什么发生,目的论的视角通过表明它如何是达到目的的方式而使机械论视角从属于观念的视角”。(130) Frederick C. Beiser, Late German Idealism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4, p.205.

洛采的学生梅尔茨(John Theodore Merz,1840-1922)在《十九世纪欧洲思想史》中盛赞洛采的空间感知理论是对复合物理心理学的一个重大贡献,“洛采接过了贝克莱一度研究过的关于我们空间知觉形成的问题。这个问题主要由赫尔巴特联系康德学说(即空间是主观形式)而引入德国心理学。洛采——后来还有赫尔姆霍兹——表明这个问题不仅具有心理学的而且还具有生理学的重要意义。它是个心理物理学问题”。(144) John Theodore Merz, “A History of European Thought in The Nineteenth Century,” William Blackwood &Sons , vol.2, 1923, p.504.在简要叙述感觉定位问题提出的缘由和思想史背景之后,梅尔茨指出,洛采是最早试图在心理学中解答感觉定位问题的思想家之一,“洛采提出了‘部位记号理论(Theory of local signs)’,这个理论经过某些修改之后已为后来关于这个问题的著作家所接受”。(145) John Theodore Merz, “A History of European Thought in The Nineteenth Century,” William Blackwood &Sons , vol.2, 1923, p.508.

通过对洛采的医学、生理学和心理学著作的大致介绍,不难看出,洛采的这些非哲学著作都在一定程度上涉及到哲学问题或者积极地奠立一个形而上学基础,借助这种方式,洛采试图在科学与哲学之间建立一种联系,在这种意义上,甚至可以把他所有的著述都归之于广义的哲学之门——人们不妨把他的医学称之为医学哲学,把他的生理学称之为生理哲学,把他的心理学称之为心理哲学。但是,从他一直遵循的现象学二元论的原则出发,从他对机械论视角与观念论的区分着眼,特别是从他对科学与形而上学各自的独特性的理解出发,我们仍有必要标出一个“纯哲学”的地界并在这个地界内盘点一下洛采的哲学著作和哲学成就。这里指的是1841年的《形而上学》、1843年的《逻辑学》、1856—1864年的《小宇宙》、1868年的《德国美学史》、作为“哲学体系”组成部分的1874年的《逻辑学》和1879年的《形而上学》。由于早期的《形而上学》和《逻辑学》的内容均被纳入到晚年的“哲学体系”中,所以就不再单独阐述。

《小宇宙》的全称是《小宇宙:自然史和人类史的观念》(Mikrokosmus .Ideen zur Naturgeschichte und Geschichte der Menschheit ),其创意来自于洛采极其尊敬的两位前辈思想家的两部名著——一部是德国思想家约翰·哥特弗雷德·赫尔德(1744—1803)的《人类历史哲学观念》,另一部是德国科学家亚历山大·冯·洪堡(1769—1859)的《宇宙》。洛采试图以洪堡式的自然研究的宏阔规模呈现人的生活和人类的活动的整体画卷,即以洪堡式自然架构容纳赫尔德式的人类学主题。在《小宇宙》序言中,他声称:“我们想仿照我们民族已有的楷模重新加以描述的不是无所不包的宇宙,那伟大的世界图像的种种相貌特征已经铭刻在大众意识的深处,因此,它们愈发生动地把我们引回到我们自身,以让我们重新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人和人类生活——它拥有持久的特征以及在自然界宏大总体中的变化进程——都有着怎样的意义呢?”(146) Rudolf Hermann Lotze, Mikrokosmus .Ideen zur Naturgeschichte und Geschichte der Menschheit , Leipzig, Hirzel, 1856, BandⅠ, xv-xvi.《小宇宙》三大册,前后历时八年才全部出版。该书卷帙浩繁,共有九卷:第一卷论身体,第二卷论灵魂,第三卷论生命,第四卷论人,第五卷论精神,第六卷论世界进程,第七卷论历史,第八卷论进步,第九卷论万有合一。

1856年出版的《小宇宙》第一册包括前三卷内容,阐释由身体—灵魂—生命构成一个始源性整体。在第一卷的开头,洛采以散文诗般的语言写道:

《医学心理学或灵魂生理学》出版两年后,37岁的洛采在莱比锡城墙外购买了一处名叫“咖啡磨坊(Kaffeemühle)”的半田园式住宅,这个三层小楼有十个房间并带有一个花园,在这个宽敞舒适的新家中,洛采开始着手进行哲学人类学的建构。1856年,《小宇宙》(Mikrokosmus .Ideen zur Naturgeschichte und Geschichte der Menschheit )第一册问世了;1858年,《小宇宙》第二册顺利出版;政治意识形态更加浓重的《小宇宙》第三册在1864年付梓。在构思、写作、出版《小宇宙》的繁忙时期,洛采还介入当时德国学术界关于唯物主义的争论,并将其所写的文章结集出版,即1857年的著作《论辩集》(Streitschriften )。

第一卷是洛采的自然哲学,因为在他看来,人的身体无非是有机的自然界,因此,精神要回到它原初的自然躯体中洞察生命的秘密。这一卷包括六章内容:矛盾的自然观、机械自然、生命的基础、生命的机制、动物身体的结构、生命的持存。显而易见,这一卷是对《普通病理学和作为机械自然科学的治疗学》和《肉体生命的普通生理学》相关内容的一种提炼和重述,但正如约翰·爱德华·埃尔德曼真切体验到的那样,“即使一个人读过这些早期著作,他也不会感到手头的这本书有任何部分包含了纯粹的重复”。(148) Johann Eduard Erdmann, Grundriss der Geschichte der Philosophie , Berlin: Verlag von Wilhelm Hertz, 1866, S.791.第二卷是洛采的灵魂哲学,它是对《医学心理学或灵魂生理学》相关内容的扩展与提升。这一卷包括五章内容:灵魂的存在、灵魂的性质和官能、一系列表象、相关知识的形式、情感与自我意识及意志。第三卷是洛采的生命哲学,它是在身心互动的层面探讨生命现象及其整体机制,包括五章内容:身体与灵魂之间的关系、论灵魂的位置、身体与灵魂之间相互作用的形式、物质生命、灵魂生命的开始与结束。

1858年出版的《小宇宙》第二册也有三卷内容(第四卷至第六卷),分析由人—心灵—世界进程构成人的生活的基础与基本界限。第四卷是洛采的“人论”,包括五章内容:自然与观念、从混沌中产生的自然、自然的统一性、人类与牲畜、人类的多样性。第五卷是洛采的心灵哲学,包括五章内容:心灵与灵魂、人类的感受性、语言与思想、知识与真理、良心与道德。第六卷是洛采的生活哲学,包括五章内容:外部自然的影响、人类的本性、习惯与道德规范、外在生活的秩序、内在生活。心灵哲学是《小宇宙》第二册的重轴,而这一部分中的“良心与道德”一章则是重中之重。在“良心与道德”的结尾,洛采这样写道:

“我们发现我们和其他生物一样也受到快乐与痛苦的影响,自然而然会趋乐避苦。然而,自我评判的良心和对于有约束力的责任的根深蒂固的观念却使人类和其它生物区别开来,良心和这些观念始终伴随着人类的一切行动和感觉,动物的行动只依赖于它的感觉,而人类是有心灵的动物。……也许可以说,意识到自身具有无限的能力是人类心灵特有之禀赋,但同时我们可以宣称,我们思考的结果表明,这种无限的能力并非来自经验及其杂多的影响,而是源于我们存在的本性,它只不过是善于借助于便利的经验条件展现自身而已”。(149) Rudolf Hermann Lotze, Mikrokosmus .Ideen zur Naturgeschichte und Geschichte der Menschheit , Leipzig, Hirzel, 1858, BandⅡ, S.328.

更为值得一提的是,消费者们还可以在“鲜味体验”环节中,欣赏国家级厨艺顾问的现场中华厨艺展示,并亲口品尝用太太乐产品烹饪出来的一道道美味佳肴。亲眼目睹、亲身体验、亲口品尝让太太乐工业旅游成为了消费者一次真真正正的“鲜味之旅”。

1864年出版的《小宇宙》第三册同样有三卷内容(第七卷至第九卷),是由历史—进步—万有合一构成的压轴之作,也是《小宇宙》三册中篇幅最长的一册。第七卷是洛采的历史哲学,包括五章内容:人类的创造、历史的意义、历史的力量、发展的外部条件、历史的发展。第八卷是洛采关于文化、政治、艺术和宗教的集中阐述,包括五章内容:真理与科学、工作与快乐、美和艺术、宗教生活、政治生活与社会。第九卷是洛采的哲学概要与结论,包括五章内容:万有的存在、空间的世界与超感官的世界、实在和理想、上帝的人格性、上帝与世界。在全书的末尾,洛采以其独特的一元论信念最终把一切归之于一个人格化的上帝:

“那真正存在且应当存在的本体既非物质亦非观念,而是活生生的人格化的上帝之灵和他所创造的众灵世界。只是在他们那里才有善和善的事物可言,仅仅是由于他们,方有一个广延性的物质世界的显现,借助于它的形态及运动,宇宙全部的思想才为每一个有限的灵魂所直观、所把握”。(150) Rudolf Hermann Lotze, Mikrokosmus .Ideen zur Naturgeschichte und Geschichte der Menschheit , Leipzig, Hirzel,1858, Band Ⅲ, S.616.

《德国美学史》(1868年)是人到中年的洛采继早年发表的两篇关于美的论文——《论美的概念》(1845年)和《论艺术美的条件》(1847年)——和《小宇宙》第三册(1864年)第八卷第三章“美和艺术”之后出版的唯一一部美学专著。约翰·爱德华·埃尔德曼1866年版《哲学史纲要》论洛采的那一节只写到《小宇宙》,1878年版的《哲学史纲要》将洛采的《德国美学史》补充进来,埃尔德曼断言,洛采的这部美学史著作“肯定不会破坏历史学家的阅读兴趣,并且在这里我们要向洛采表示感激之情,因为这部著作对于我们今天的很多人来说是一种补偿:当代很多思想家承诺给我们哲学而实际给我们的却是历史”。(151) Johann Eduard Erdmann, A History of Philosophy , George Allen & Company, Ltd.Ruskin House, 1913, p.315.不难看出,这位哲学史家的话里话外饱含着对洛采的赞誉:洛采的《德国美学史》既有诱人的历史趣味又有深刻的哲学内涵。《德国美学史》共三卷,第一卷是关于一般观点的历史,包括七章内容:由鲍姆嘉登、温克尔曼和莱辛开启的美学端绪、康德的科学美学奠基、赫尔德对美的意义的强调、席勒调和美与道德的努力、谢林的观念论给美学带来的巨大进步、佐尔格和施莱尔马赫把幻觉作为美的系列、黑格尔的辩证规划中对美的分类。第二卷分析每个美学基本概念的历史,包括七章内容:关于美的效应的几种态度、感觉的适意、直观的愉悦、反思之美、幻觉的美学心境、美学理想、艺术活动。第三卷是关于艺术理论的历史,包括六章内容:艺术及其形式、音乐、建筑艺术、雕塑艺术、绘画艺术、诗歌艺术。

作为“哲学体系”第一部分出版的三大册《逻辑学》(1874年)与1843年的《逻辑学》相比,无论在结构还是在内容上都有很大的变化,1843年的《逻辑学》篇幅仅有236页,在结构上分三部分:第一部分论概念的形成,第二部分论判断,第三部分论推理和理由。1874年的《逻辑学》的篇幅增至597页,在结构上分三大册,第一册把1843年的《逻辑学》三部分全部包括进来,并且对内容做了大幅改进。第二册和第三册的内容是1843年的《逻辑学》所没有的,属于加写的内容,正是扩展版的《逻辑学》提出的独创性的关键概念澄清了逻辑学研究中的一些混乱,极大推动了逻辑学的发展从而对众多哲学家产生重大影响。米歇尔·瓦格内特在最近的一篇文章中甚至宣称,“洛采的思想之所以能产生广泛的影响,这是其第二版《逻辑学》(1874年)于莱比锡付梓引发的结果”。(152) Michele Vagnetti, The Logik by Rudolf Hermann Lotze :the concept of Geltung ,Philosophical Readings X.2, 2018, p.129.

1874年《逻辑学》第一册论思维(纯粹逻辑)包括三章内容:第一章概念理论,第二章判断理论,第三章推论理论与体系形式。第二册论研究(应用逻辑)包括十章内容,这十章分别为:定义的形式、概念的界限、图式与象征、证明的形式、证明群集的发现、谬论与困境、源自认知的普遍命题、规律的发现、个别事物的确定性、论选举和投票。第三卷论知识(方法论)包括四章内容,这四章分别为:论怀疑、理念世界、先验论与经验论、逻辑活动的现实意义与形式意义。

在谈到逻辑学的任务时,洛采在《逻辑学》第二册最后一部分指出,逻辑学研究的真正对象“不是要探究相关原则的内容,而是探求其在主观意义上的确定性所依据的基础,其所问的并非何为真理,而是我们用什么标志识别它并将之同谬误相区分”。(153) Rudolf Hermann Lotze, Logik II .Drei B ücher vom Denken ,vom Untersuchen und vom Erkennen , hrsg. und eingel. von G. Misch, Leipzig, 1912, S.471. 逻辑学是用来标识真理的,只有标识出真理,我们才能尝试着走近它并理解它。要做出正确的标识,我们必须了解掌握标识的基本原则。毋庸讳言,关于这个基本原则,并非洛采首创,它来自于赫尔巴特关于逻辑学与心理学研究对象的基本区分,即纯粹逻辑之物与心理学之物的一个基本的划界,这个原则就是胡塞尔后来所说的“纯粹逻辑意义的概念的客观性”。(154) [德]胡塞尔:《逻辑学研究》第1卷,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4年,第187页。 洛采对逻辑学的贡献就在于,他沿着赫尔巴特划定的方向更进一步地在逻辑学与心理学之间以精巧的方式设置了一道不可逾越的界线,从而守护了逻辑学意义上的概念的独特性。胡塞尔对此有最深切的领悟,他说,洛采采纳了赫尔巴特的某些启发性思想,极其敏锐地对它们进行透彻的思考并独特地把它们进一步实施。我们在许多方面都要感谢他”。(155) [德]胡塞尔:《逻辑学研究》第1卷,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4年,第190页。 所谓洛采的进一步实施也就是洛采在《逻辑学》第三册第二章“理念世界”提出的著名的关于“存在与有效性区分”的学说。认知活动要求“真”,在洛采看来,真实性有四种形式——即事物存在的真实性、事件发生的真实性、事物之间关系的真实性、命题成立的真实性——而命题成立的真实性就是洛采所说的“有效性(Geltung)”思想,虽然不像存在的事物那样存在,然而它具有有效性,正因为它不存在却有有效性,思想才具有至上的尊严。有效性概念是《逻辑学》中耸立起的一座灯塔,它不仅照亮了洛采的整个逻辑学的叠叠卷帙,也照亮了洛采的整个哲学的宏伟殿堂,同时它也给一直延伸到20世纪的未来哲学之路投射了一道奇幻的光影,施通普夫、文德尔班、布伦塔诺、弗雷格、胡塞尔、海德格尔等一批杰出的哲学家都是在这个奇幻的光影里扭动、摇摆与呼喊。不得不说的还有,有效性的领域就是价值的领域,正是由于这个概念,价值哲学才真正得以产生。

如前所述,青年洛采的第一部哲学著作是1841年的《形而上学》,而老年洛采生前的最后一部著作也是《形而上学》——即1879年的作为“哲学体系”第二部分的《形而上学》。洛采的哲学事业起始于《形而上学》,最后也终结于《形而上学》。不过,位于两端的两部《形而上学》毕竟横跨了三十八年,它们的面貌、架构、体量与个性都发生了诸多改变。比如,从谋篇布局上,早年的《形而上学》只有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存在论、第二部分现象论、第二部分认识的真理——而每一部分只有3节(Abschn),全书共有9节。而晚年的《形而上学》则变成了阵容庞大的三大卷,每一卷至少也有五章,而每章下面至少也有8节,全书除引言和结论外共有十九章307节。

1879年的《形而上学》的第一卷论万物的联系,包括引言和五章内容。这五章分别为:论万物的存在、论万物的特性、论实在和实在性、论生成和变化、论物理活动的性质。第二卷宇宙论,包括八章内容,这八章分别为:论我们感知空间的主观性、空间的推演、论时间、论运动、物质性的理论建构、物质的简单元素、万物活动的规律、自然进程的形式。第三卷心理学,包括五章内容,这五章分别为:灵魂的形而上学概念、感觉和观念进程、论“关系”的心理活动、我们的空间观念的形成、心理活动的物理基础。全书最后有一个简短的结论。

形而上学是洛采的终身追求。他的所有著作都具有浓厚的形而上学色彩,这在他身处的那个形而上学总体上处于式微状态的年代尤显难得与珍贵。19世纪中后期,欧洲的自然科学在一系列领域里都取得了空前的长足进步。作为一位医生,洛采自大学时期以来广泛涉猎数学、物理学、化学、光学、生物学、医学、生理学、心理学等多个学科领域并大大受益于在这些学科领域所取得的辉煌成果,他是在科学精神的慷慨哺育下成长起来的博闻通识型的杰出知识分子。他的奇特之处在于他似乎能够在科学的任何一个偏僻角落里找到发挥自己的形而上学才能的空间并随时燃起形而上学的激情。在他看来,自然科学再强大,哲学也不会因之消失,因为科学固然可以解决人类许多重大问题,但科学绝不是万能的——科学也有它解决不了的问题、不能解决的问题、不会解决的问题——而在科学力不从心的地方,形而上学往往可以大展身手。洛采在承认科学和形而上学各自独立性和独特性的前提下,主张科学与形而上学的良性互动,尤其倡导形而上学从科学那里获得滋养以及科学从形而上学那里受到启迪与鼓舞,与此同时,他在目的论的意义和神学的意义上,不遗余力地表述着万物的联系和万有的合一。1841年,24岁的洛采在《形而上学》的结束语中,把自己的形而上学命名为“目的论的观念论”,并宣称,“形而上学的开端不在于它自身,而在于伦理学”。(156) Rudolf Hermann Lotze, Metaphysik , Leipzig: Weidmann,1841, S.329.38年后,62岁的洛采在“哲学体系”第二部分《形而上学》的结论中,回顾自己的初心和使命,他指出:“几十年来,我们贸然涉入这一迄今尚不完美的尝试,我曾经以‘形而上学的开端在于伦理学’这样的话来总结这一尝试。我承认,这种表述是不确切的,然而,我仍然坚信,当我致力于寻求那应当作为所是之物的基础的东西时,我的做法是对的”。(157) Rudolf Hermann Lotze, System der Philosophie .Zweiter Teil :Drei B ücher von Metaphysik , Leipzig: Hirzel, 1879, S.604.

Outline of Hermann Lotze ’s Life and Works

ZHOU Fan

(School of Philosophy, Research for Value and Culture,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Center for Core Socialist Values,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Abstract : Rudolf Hermann Lotze was a famous German philosopher in the mid-late 19th century. He studied philosophy while studying medicine at university, and soon after graduating he distinguished himself in the realm of philosophy with the publication of Metaphysik (1841) and Logik (1843). After publishing the medical works Allgemeine Pathologie und Therapie als mechanische Naturwissenschaft , physiological works Allgemeine Physiologie des Koerperlichen Lebens and psychological works Medicinische Psychologie oder Physiologie der Seele , he published Mikrokosmus , which got the most widely read book in mid-late 19th century and boarded the peak of German philosophy. After the publication of Geschichte der Aesthetik in Deutschland in 1868, Lotze began to construct a philosophical system composed of logic, metaphysics and practical philosophy. Unfortunately, Lotze died prematurely before this grand system of philosophy was completed. Before parting, he presented the first two works of the philosophical system-Logik in 1874 and Metaphysik in 1879-as the most precious gift to his time. Lotze created a teleological idealism with metaphysics, and forged a highly explanatory conception of validity with the exploration of logic, thus becoming the greatest and the most influential idealist philosopher in the transitional period between German classical philosophy and German modern philosophy.

Keywords :Lotze, life, works, science, metaphysics, Philosophy of Value

【中图分类号】 B51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1723(2019)02-0067-22

【作者简介】 周凡,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价值与文化研究中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协同创新中心教授

[责任编辑:张永芝]

标签:;  ;  ;  ;  ;  ;  ;  ;  ;  

洛采生平及著作概述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