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分重视非文献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_文献论文

充分重视非文献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_文献论文

应充分重视非文献情报源的开发与利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情报论文,文献论文,重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摘要 本文就非文献情报源信息及信息获取特点以及非文献情报源在科研、生产中的利用价值,探讨了非文献情报源开发与利用的重要性及其相应的措施和方法。

主题词 非文献情报源开发与利用 信息存在与信息获取 信息交流与传播

情报源是指人们借以获取情报的来源。情报存在的形式通常有三种:一是存在于人脑的记忆中,人们通过交谈、讨论、报告会等方式而进行交流传播;二是存在于实物中,人们通过采集、实地参观考察和举办展览的方式加以交流和传播;三是以文字、符号、声像等手段记录在一定载体上。这三种存在的形式共同构成情报的来源,分别称为口头情报源、实物情报源和文献情报源,而前二种又称为非文献情报源。

由于非文献情报源信息存在和信息交流与传播的方式与文献情报源明显不同,其信息以及信息获取也就有着与文献情报源不同的特点,因而在科研、生产中对非文献情报源的开发和利用就有着文献情报源所无法代替或等同的价值以及重要作用。

一、非文献情报源信息特点

非文献情报源信息受其存在方式的影响和作用,它的特点主要表现为信息的不稳定性、原始性和隐蔽性。对于存在于人脑际中的信息,其信息元一般为一种认识、一种学术思想、概念、观点、论点等等。人脑由于不停地进行思维活动,也就不断地产生和酝酿新的思想、观点和认识等,从而使得这些思想、观点以及认识等处于一种不稳定状态;而新的思想、观点和认识等在未实现任何形式的交流和传播之前,始终都是一种原始的东西。当信息存在于实物中,隐蔽性是它的主要特点。以实物为信息来源,其信息通常表现为一种工艺(包括成分、结构、规格和型号等)、一种技术(包括技术指标、参数以及性能、功用和适用范围等)或一种现实状况反映等。然而实物所反映的工艺、技术或现实状况只能是这种工艺、技术或现实状况的结果,其中省去了它们产生、制作与发展的过程。要想透过结果来认识和了解它们,无疑需要一个分析、解剖的过程,其信息的隐蔽性便不言而喻。

二、非文献情报源信息获取特点

非文献情报源信息获取的特点决定于非文献情报源信息交流与传播的方式以及它的信息特点。尽管非文献情报源交流、传播的类型和范围比较广泛,计有访问、交谈、讨论、参观、考察、会议、讲演、展览、采集以及广播、广告、电视、通讯等,但是以这些方式获取信息或通过这些方式获取信息有着一个共同点,就是情报工作人员直接参与情报交流活动,其信息的传递交流被称之为直接传递交流。

直接传递交流是交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有正式交流代替不了的作用,情报工作人员要了解和掌握在科研、生产中的一些迅速发展的情况,直接传递交流是非常有益的。

直接传递交流具体有以下特点:

①能以最短时间间隔获取信息 所谓获取信息的最短时间间隔,就是获取信息的迅速性。信息直接传递交流的迅速性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看。一是传递交流的速度快,这是因为正式通道采用的一些方法都需要整理加工,而诸如面谈、会议等却能即时传递各种信息、成果,甚至于一些根本没有定型的思考。二是信息的获取省去了通过文献情报源获取情报信息所必需的情报检索途径,如分析情报、选择检索方法、确定检索途径、方法等。

②能获取最新的信息 在科研、生产中,许多新的东西在未进入正式通道之前往往是以直接传递交流的方式加以传播和交流,如样品、展览、书信交流、学术会议等等。因此通过直接传递交流往往最能够获得有关问题的最新信息。此外从非文献情报信息不稳定性和原始性的特点来看,这种不稳定性和原始性也就是新颖性。不稳定性指的是思维不停地活动而不断地产生和形成新的思想、观点、认识等;原始性则是指思考还未定型,或已定型但还未传递、交流予他人。

③能够有选择性和有针对性地获取信息对于所需信息的获取如果通过文献情报源,由于文献及信息的分散性,就存在一个繁重的查找问题。但如果以直接传递交流活动来进行,由于在这种活动中信息的传递交流常常是带着问题而进行,其中一方往往是有备而来的,因此在信息获取的目的性方面显然要比查找散见于众多文献上的有关问题强得多,也容易得多。另外,参与直接传递交流的一方一般都清楚存贮于对象中的信息内容和范围,因而这种获取同时也就具有很高、很强的选择性和针对性。

④能够迅速获取反馈信息 情报工作人员直接参与情报交流活动,在生产中可以立即了解一种新的工艺或技术投入运用的情况;在产品销售中可以立即获取产品投入市场后的市场反映;在交流中可以立即询问澄清交流中所存在的问题,进一步认真讨论,而不必推测、考证或留下疑难。

三、非文献情报源在科研、生产中的利用价值

毫无疑问,非文献情报源信息及信息获取的性质与特点决定了非文献情报源在科研、生产中开发和利用的价值。在科研、生产中,开发与利用非文献情报源的价值作用主要表现为:掌握第一手资料,更新和丰富科研、生产内容;信息选择的终选意义;常规文献的有益补充。

①掌握第一手资料,更新和丰富科研、生产内容。当今科学技术和社会的不断发展与变化使科研和生产面临两个无法避免的问题:第一,就是必须不断补充和更新自身的内容;第二,就是如何为这种补充和更新迅速获取第一手资料。补充和更新既是为了赶上时代的步伐和适应当前社会的需求,也是为了超越它们。然而无论是超越还是适应,以什么样的方向、课题、内容以及技术手段等来实施补充和更新便成为关键。显然,依靠冥思苦想或闭门造车的方式已不再适应于当今科研和生产的深入与发展,而以文献情报源获取有关信息在速度上和新颖性等方面又存在着种种不足。由此便不难看出,非文献情报源的开发和利用在其中所起的作用就显得十分重要了。

②信息选择的终选意义。以非文献情报源获取有关信息,通常是一种具有明确目的性、选择性和针对性的一次性信息选择,所以有着终选的意义。对于文献资料的开发和利用来说,它必须查阅和利用文献资料,当然其目的是为了获取信息而不是文献资料;而开发和利用非文献情报源,则通过直接参与情报交流活动便可直接获取参与者所需求的信息,并且由于免去了许多环节而一次性获得所需信息,信息选择结果能很快地或直接地投入使用。

③常规文献的有益补充。既然信息的开发和利用存在有文献情报源与非文献情报源,也就是说它们各有特点和优势而应当加以相互补充。无论是只注重或是忽视哪一种情报源的开发和利用,其信息的获取都将存在某种欠缺和不足。非文献情报源信息的获取除了已提到的能在时间上、新颖性上以及迅速反馈性上等方面弥补文献情报源的不足外,还有一种十分有益的补充作用。这就是有时可以了解到通常在常规文献里未写进的许多细节情况,而这些细节对于科研和生产来说往往有启发、借鉴的情报作用,有利于情报信息的领会和理解。

四、非文献情报源开发与利用的相应措施和方法

开发和利用非文献情报源,首先要求情报工作人员要有较强的情报意识。因为非文献情报源信息所具有的特点,其不稳定性、隐蔽性和原始性使得对信息的价值认识,对信息的重视程度以及信息开发与利用的深层次上都具有相当的难度,而情报意识恰恰是情报工作人员对信息在科研、生产中的价值之认识和重视之程度的反映,当然也是捕捉、判断和利用情报信息的自觉性、敏感性和持久性的体现。情报意识主要受环境因素和个人因素的影响。针对情报工作人员而言,更主要的还在于个人自身的因素。个人自身因素指的是个人知识水平(包括情报知识和其他专业知识)和工作精神及态度。一个情报工作人员要想加强和提高自己的情报意识,必须不断地提高和拓宽己有的知识水准和范围,必须具有高度的事业心和奋斗、进取精神,同时还要能够在情报实践中有意识地做到结合专业知识的运用逐步增强对信息进行有效捕捉、判断和利用的能力。

其次,针对非文献情报源信息交流与传播的不足我们还应当注意一些问题。

①直接传递交流的范围或接触的面一般来说都比较小,往往只有少数人参与或仅仅限于某一物,因而就某一问题所获取的信息就显得比较狭窄、片面。为了获取某一问题更为全面和完整的信息,则应当广范围地与同行或有关人士进行交流,或参观、考察和采集有关这一问题不同类型的各个方面和实物、样品等。

②直接传递交流所获取的信息由于缺少有效的社会监督,其知识可靠程度通常难以检验。对于这种信息多数只能作为启发参考使用,一般不直接引用。当然并非所有的非文献情报源信息都是如此,比如说存在于实物中的某些信息其知识的成熟性就相当可靠。

③作为直接传递交流的口头交流形式来讲,传递信息的一方有时受口头表达能力的影响在传递信息时往往词不达意或模糊不清,此时要求信息接受者应认真分析和领会从而把握信息的真实所在。从与实物的交流来看,透过现象看本质是其信息获取的必然需求,但有时表面的东西也是具有价值的信息,不可忽视。

(收稿日期:1996-05-14)

标签:;  

充分重视非文献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_文献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