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21世纪的自我管理教育,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自我管理论文,世纪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自我管理教育是一个古老的命题,如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君子以自强不息、君子以厚德载物”、“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推己及人”、“内省慎独”等等,但自我管理教育又始终是一个新课题,时代的发展在不断地赋予它新的内容。在这面临激烈的变革与竞争的世纪之交,在世界经济从工业经济坚定地向知识经济转变的时代背景下,我国高校体制改革的关键,教学改革的核心,无疑更重要以教育思想和观念的转变为先导。
在当前市场经济深入发展条件下,青少年主体意识的发展,价值观的新取向等等迫使我们重新审视我们的教育管理:管理应怎样适应时代的发展?提高管理水平的关键何在?如何避免“管而不理”的被动局面,以及如何处理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对立状态?
正如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所说:“学生归根到底是自己教育自己,在他自己身上,而不是在别的任何地方发生着长期地决定他的行为的各种影响的决战。”这就决定了教师的职责不是直接地改变学生的心理和行为,而是要认真探索如何依据人的生命运动规律和思维运动规律去充分调动学生的身心自动调节功能,进行自觉的思考转化和行为控制活动,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潜在智能,学会生存,学会适应,学会创造,挖掘自我的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这是取得最佳管理效能的根本所在。离开了自我教育,教育也就失去了成功的可能,确立自我管理教育为当代学校教育的重心或主题,需要重新认识自我管理教育的意义内涵并对其在教育中的应用作进一步探讨。
一、自我管理教育的理论依据
首先,自我管理教育体现了教育民主的基本精神,切合教育理论发展和深化趋势。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只有能够激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这与叶圣陶先生的“教是为了不教”理论有异曲同工之妙,揭示了教育的真谛,自我管理教育集教育者与求教者的角色于一身,最有利于调动个体的主体积极性,最能体现启发式原理,最符合因材施教原则。世界各国教育无不把它作为崇高的追求,并在理论和实践上加以研究,使得自我管理能力培养问题变得越来越举足轻重。以美国高校管理思想演进为例:从一、二十年代的科学管理思想——把学校当作工厂,把教师看作工人,把学生看成产品原件,学校管理人员则作为工厂的经理控制教育生产的流程,使教育失去人性,屈从于机械程度和独断专行;到五十年代的“民主的人际关系”管理思想开始鼓励参与管理,认为良好的人际关系与文化是高效率根本,但并没有放弃对组织结构严密控制的管理;最后到六十年代后渐渐把教育组织视为开放系统,是“一个有输入输出过程的有机体”,在思想观念上有了较大的飞跃,其中杜威以对自我教育的倡导和研究确立了教育史上的又一里程碑。他提出必须以“表现个性、培养个性反对从上面的灌输,以自由活动反对外部纪律”为合理的道德教育的基本原则,影响后世道德教育和整个教育思想的发展。而我国的教育整体改革,如愉快教育、爱的教育、成功教育等新型教育模式及最近席卷全国的素质教育大讨论,无不把重点放到对学生的自主性、创造性、能动性的追求上,突出了对自我教育的探究和尝试。
其次,自我管理教育适应了市场经济和价值观念新取向和大学生的新特点。
市场经济的确立,不仅标志着一种新的经济时代的到来,同时也意味着开放的政治体制和人的思想的解放,确立了参与和竞争的地位和多元价值的存在。当今青少年成长于有史以来最开放、大众传媒最发达、价值冲突最显著激烈的时代,面临的一切突出一个“变”字,被喻为“混血的一代”,在现实环境渲染下,主体利益、自我意识、自我修养、参与判断、选择成为青年的重要概念和时代的突出特征。
特别是当今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上的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的发动机——信息技术是以几何级数的速度在发展,谁在知识技术发展和人才培养方面先行一步,谁就可能在知识经济时代居于领先地位,这对我国的发展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对于个体来说,一个没有自我意识的、不会独立思考、不会选择创造的人,是不能在当代社会生存下去的,这些都为学校教育重心转向自我教育提供了契机。同时,随着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改革,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通过双向选择方式更直接全面的传递到所有学生身上,职业选择的紧迫感使人产生了自我管理、自我塑造的思考。能否在未来世纪中生存,在其中占有更大份额,更具挑战性、操作性。必然的选择是:接受新事物,探索新途径,创造新经验。
二、自我管理能力激励
自我管理是适应所处的管理环境,建立起清晰的管理目标前提下,通过不断的自我认识、自我教育评价、自我激励、自我控制的动态过程,集主体与对象于一身,逐步趋向自我的完善。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人的根本是人自身。德国教育之父洪堡认为:“教育必须培养人的自我决定能力,而不是要培养人去适应传统的世界,不是首先要去传授知识和技能,而是要去‘唤醒’学生的力量,培养他们自我学习的主动性、抽象的归纳力和理解力,以便能使他们在目前无法预料的种种未来局势中自我作出有意义的选择。”所以,目前有一种“新教育观”认为,“要给学生一杯水,老师要有一桶水”的论断是应试教育观和灌输式教育方式的反映,已与时代落伍;现代教育观应为“教师自己一杯水,要给学生一桶水”,它并不是反对教师要有渊博的知识,而是倡导教师要注重在已有“水”的基础上如何获得“一桶水”、“百桶水”,不是传授“死”知识,而是培养“活”能力,既注重教师知识量多少,更注重内在质的组织状况,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因此,大学教育不仅要告诉大学生知识本身,更要学会对知识的理解,唯有这样,学生才能形成自己独特的个性、判断力,才不被传统,不被所谓的“权威”、“定论”所左右。这正如杨贤江先生所说的:“主动是成人的,被动是成器的。成人的能够用器,造器、做器的只被人用,听人造。”当代青年是用器、造器的,其“自我”特征就是通过独立性、主动性、自尊性表现出来,这就要求教师摒弃传统意义上以教师为主的教育观,以对学生的尊重、信任与协作代替轻视与独断,以注重发展学生个性来代替强调共性而抹杀个性,形成师生相互平等自由的关系,“亲其师,信其道”,有利于学生自我意识和个性的良好发展。给学生以平等自由参与的机会,增强自信和自尊,学会自己决定做什么,学什么,懂得一个人必须对自己的行为负责,这在自我管理中至关重要。
2.激发自我管理内动力。高尔基说过:“一个人追求的目标越高,他的才能就发展越快,对社会就越有益。我确信这是一个真理。”不少大学生都有这样的慨叹:“毕业了才知道大学该怎样上”、“在大学期间没有完整的目标与计划”、“满足于对考试成绩的追求,却没有形成时代社会对人才定位的概念。”所以教育者必须从大学生一入学开始就要全力帮助学生明确知识经济时代青年素质培养的方向,并教育说服学生坚定地朝这一方向迈进,在内动力的三要素动机、价值观、责任感上下功夫。
蔡元吉的教育思想把教育分为两个层面:一是“现象世界”教育,即德育、智育、体育,它是服务于国家政治和国家利益的。二是“实体世界”的教育,即人不仅仅是为了追求物质利益而活着,人还有一种超越于现象世界的精神追求,也就是培养学生的一种终极关怀,培养人的信仰和信念,唤起学生内心对未知世界的一种向往,一种想象力,一种探索的热情,这种“精神的底子”将影响人的一生。这思想正应合了现在教育界讨论得很多的人文精神开发观点,其意义深远。因此,教育要从目标上做形而上建构,从做法上做形而下工作。
作为教育者,要学生建立激励自我成才的内在心理机制,按“德、识、才、学、体”五方面规格要求,积极完善自己,成为具备独立、完美人格的有用之才:“德”即道德,包括基础文明养成,伦理道德、政治品德等修身过程,培养自己既要有现代人的气质品格,也要有传统人格的儒雅风范。“学”即学习态度,知识水平、结构。当前通才教育思想已成为人们的共识。“人类文明已由原来强调分体的时代,发展到综合的时代”,分久必合,狭窄的专业对口教育面临挑战。优秀的人才应尽量拓宽知识面,成为专业两栖、多栖人,同时注意学思结合,掌握远比专业知识价值更持久的方法论,从而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识”即见识,多向先进哲学思想求识,向历史科学求识,向有识之师求识,在社会实践中加以验证,明确是非标准,把握准时代潮流、方向。“才”即才能,包括记忆、观察、思维、想象、创造诸因素,特别注意在全面综合前提下,自己的素质优势,发展特长、个性。“体”即健康体魄,健康是事业之母,这正如毛泽东在《体育研究》一文中提到的“体者,为知识之载而为道德之寓也。”
自我意识研究表明学生进入学校的初期往往是自我意识发展的加速时期。大学生刚进校园极富理想化色彩,但容易在实际中碰壁,产生失望、苦闷及不满情绪,也对大学风气中的自由散漫、冷漠怪僻、恋爱成风,考试作弊等不良现象缺乏免疫力,对这“冷热关”引导不及时,消极因素扎根滋生,将导致理想滑坡、混日子,形成抵触情绪、我行我素现象。及时有力地进行目标激励显得尤为重要,在方法上可树立榜样,请优秀的在校生与业有所成的毕业生现身说法,从中寻找大学理想的立足点和行动指南,也可以将社会对毕业生的要求,未来人才素质的预测标准通过讨论学习方式自我寻求答案,并多提供参加社会实践机会不断深化认识,通过培养志趣,激发自尊、自责等情绪以促进自我激励。
3.合理处理自我管理的内外因关系。
人的行为是一定主客观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管理者管理人的行为,不仅要掌握人的行为产生规律、激发人产生积极的行为,而且还要了解行为改变的规律,以及时转变人的消极行为。所谓行为改变,是指人原有的行为方向和方式被新的行为和方式代替,这包括内隐心理(知识、态度)的变化和外显行为的转变两方面,个体行为改变要经历解冻、改变和再冻结三个时期:解冻期是指某种刺激使个体或群体产生对原行为方式的怀疑和不满,从而引发改变需要的过程,环境变化、旧行为得不到支持、奖与罚等会促使解冻;改变期内在心理机制是认同和内化,认同也叫模仿,就是被榜样所吸引而仿照榜样的言语行为,期望自己的行为方式与被仿效者相同;内化就是把学得的新行为方式包括相应的知识态度,价值观念等转化为个人稳定的心理因素,成为其个性的一部;再冻结是使新的行为稳定、巩固、持久的过程,最终形成新的行为习惯或行为模式。
行为控制是自我管理中的坚实后盾。它可以在环境中得以确立,正所谓“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环境是无声的思想工作,香港浸会大学周启鸣副教授甚至说:“创造性思维不是学出来的,而是熏陶出来的。”教育者需要根据学生自我认识的发展规律来选择不同的教育手段,适合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心理特点进行行为控制引导:①在认识的朦胧阶段,主体易受环境影响,以他人评价为主,因此教育要以行为训练,榜样模仿为主,提高认识能力;学会时间运筹,增强效率系数;帮助形成良好的环境;培养健康向上的校风、班风,抓好组织能力强、威信高的骨干队伍,可采用干部轮换制,为每位同学提供均等的交往机会,使其有机会承担责任,受到锻炼,在积极的参与中发展自主能力;同时预先制定明确而行之有效的各项行为规范。行为改变有两种方式,一是参与性改变,让组织群体的每个成员能了解组织变革的意图,亲自参与变革目标的制定和变革方法的讨论,产生新的认识,改变旧的态度,积极改变自己行为,并互相监督、鼓励,最后达到组织群体行为的转变;一是强迫性改变,是借助于群体压力迫使个人行为发生改变,最后借助于个人间的交往影响系统,改变个人的态度和知识。参与性改变由个体的认识、需要,动机的变化推动,优点是改变得自然、彻底、持久,缺点是费时间、见效慢、参差不齐,适合于成熟度高的群体和个体,他们有觉悟、责任心强,能自主自立、自我控制,只要新知识一经接受,改变就会顺利进行;强迫性改变是由外界的目标或奖惩报偿的反馈调节促成的,适合于成熟底低的群体和个体。刚入学的大学生依赖性强,责任心未成熟,纪律观念和集体意识较弱,不强迫则不足以促使其改变,所以在认识朦胧阶段,多倾向于强迫性改变,规章制度以奖惩为保证,严抓集体行为规范、组织纪律。但由于现实生活中个体和群体一般都有一定的成熟与不成熟方面,所以两种方式是结合、渗透使用的。②在认识发展阶段,主体自我认识的主动性有所增强,从他人评价转向自我评价,但受情绪干扰大,教育者要注意调节学生情感倾向性,发展情感的广度和深度,提高情感的稳固度,进行细致有效的思想教育,建立良好的和谐的人际关系,积极参与的民主气氛,在教育方法上选择说理教育,以便主体树立正确的自我评价标准,说理教育的成败在于说理的启发性,有效的途径是根据学生特点设计合理的问题情境,进行讨论式教育,要求主动思考,并给以榜样的形象。③在认识的成熟阶段,主体能自觉有意识地进行自我认识并指导行为,教育者的任务在于帮助主体提高理论水平,在更高层次是培养其自我控制,自我调节能力,培养其独挡一面的独立工作能力。
因此,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是一位讨论问题的参与者,一位帮助学生发现问题的引导者,密切联系学生的实际的导行者,教育者培养和提高学生自我管理能力以实现人的能动发展为直接目的,通过认识内部世界构建发展的内在动力,使学生自身的能动影响达到自觉状态,从而实现教育目标。
标签:自我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