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淡水养殖;尾水处理;措施
引言
最近农业农村部渔业渔政管理局提出并组织对现行的《淡水池塘养殖水排放要求》(SC/T9101-2007)进行了修订,主要目的是控制排放不符合环境要求的养殖尾水,降低甚至消除淡水养殖对环境的影响。根据相关标准,对淡水养殖尾水达标排放相关知识做一些解读,旨在普及一下这方面的知识,供养殖从业人员参考。
1池塘尾水处理技术
1.1化学方法
目前,在淡水养殖尾水处理中也会利用化学方法予以处理。化学方法净化尾水效果较好,尤其是臭氧,它作为优质的氧化剂,将其合理、有效的应用于淡水养殖尾水处理中,可以将其中大部分的无机物和有机物清除。研究臭氧对水产养殖水体的作用机理中,明确了臭氧的化学作用,即臭氧能够有效降解养殖废水中的有害物质,如氨氮、硫化氢、致病微生物等。究其原因,主要是臭氧具有较强的活化水性质,将其作用于水中,会与水发生化学反应生成氧气,并且在臭活化水反应的过程中,降解氨氮、硫化氢等物质。与臭氧净化养殖尾水作用相近的物质是氨水、高锰酸钾等化学物质,将其作用在养殖尾水中,可以有效地杀灭有害物质。絮凝剂是作为净化养殖尾水的另外一种化学方法,其主要是通过减少养殖尾水中胶状离子之间的排斥作用,使离子凝聚沉降,脱离水体,进而达到净化尾水的目的。絮凝剂之所以能够净化养殖尾水,原因就在于其中含有铝盐、铁盐、氢氧化钙、聚丙烯酰胺等物质,可以促进离子之间相互吸引,使离子凝聚,将水体中杂质清除。在此需要说明的是利用化学反应或化学物质的性质来清除养殖尾水中污染物质的同时,所应用的化学物质或重新生成的化学物质可能危害养殖物,促使养殖物生长不佳。
1.2物理方法
物理方法是通过使用各种滤材,对水体杂质进行过滤和吸附处理,保持水质清新。一般采用沉淀、过滤、泡沫分离等方式。沉淀是利用重力分离原理使固体颗粒物沉积于水底,可以添加化学絮凝剂加快颗粒物沉淀。过滤是利用石英砂、活性碳、火山石、麦饭石等过滤介质去除水中悬浮颗粒,增加水的透明度并净化水质。泡沫分离技术原理是通过向水中注入空气产生大量的气泡,通过气泡表面张力吸附水中微小颗粒有机物,然后漂浮于水面,从而去除小颗粒杂质。
1.3生物方法
(1)水生植物处理养殖尾水。利用水生植物来处理淡水养殖尾水,主要是水生植物再生长过程中能够吸收、吸附、富集淡水养殖尾水中的有机物、重金属等物质,促使养殖尾水得到净化。就以刺苦草来说,刺苦草在生长的过程中,具有吸附TN、TP、COD等物质的作用,而这些物质又是养殖尾水中需要清除的物质,所以,利用刺苦草可以净化养殖尾水;水培番茄可吸附COD、NH+-N、P等物质,利用水培番茄来净化甲鱼的养殖水,可以将养殖水中含有的COD、NH+-N等物质有效清除,净化养殖水,促使甲鱼良好地生长。(2)藻类处理养殖尾水。除了水生植物能够有效处理淡水养殖尾水之外,藻类也可以发挥此项作用。原因就在于藻类生长繁殖的过程中,同样可以吸附大量有机物、无机物、重金属,并在富积有机物的同时发生新陈代谢,产生氧气,促使养殖品种良好生长。大量实验研究表明,小球藻就具有较强的养殖尾水净化作用,小球藻在养殖水中生长繁殖,会吸收水体中的NH+-N、PO4-P等物质,有效地净化养殖水。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而一些实验研究表明对蓝藻和黑虎虾共同培养,可以吸收淡水养殖系统中氨氮和硝氮含量,净化淡水养殖系统中的养殖尾水。(3)微生物处理养殖尾水。微生物能将水体或底质沉积物中的有机物、氨氮、亚硝态氮分解吸收,转化为有益或无害物质,达到净化环境的目的。很多实验也证明了这一点。就以养鱼池废水处理来说,在养鱼池中投入一定量的复合菌液,几天后检测养鱼池水,可以确定水中氨氮的含量大大降低。
2《淡水养殖尾水排放要求》中养殖尾水排放分级
按使用功能和保护目标,将淡水养殖尾水排放去向的淡水水域分为三类水域。(1)特殊保护水域。指《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中Ⅰ类、Ⅱ类水域和《养殖水域滩涂规划》编制工作规范中的禁养区,主要适合于源头水、国家自然保护区、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源地一级保护区,以及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核心区,在此区域禁止从事水产养殖,原有的养殖用水应循环使用,不得外排。(2)重点保护水域。指《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中Ⅲ类的部分水域和《养殖水域滩涂规划》编制工作规范中的限养区,主要适合于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源地二级保护区、自然保护区试验区和外围保护地带、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实验区、风景名胜区,此区域从事水产养殖应采取污染防治措施,养殖尾水排放执行表1中的一级标准。(3)一般水域。指《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中Ⅲ类的部分水域、Ⅳ类和Ⅴ类水域和《养殖水域滩涂规划》编制工作规范中的养殖区,主要适合于水产养殖区、游泳区、工业用水区、人体非直接接触的娱乐用水区、农业用水区及一般景观要求水域,排入该水域的淡水池塘养殖水执行表1中的二级标准。
3池塘尾水达标排放处理措施
目前全国大多数地方在进行养殖池塘尾水达标排放改造,其是通过建造净化池来净化养殖废水,从而达到尾水达标排放。池塘尾水处理流程:养殖尾水经排水管道流入沉淀池,可添加絮凝剂加速沉淀;经沉淀池沉淀处理后再通过曝气池增加水体溶氧量,曝气池中可添加微生态制剂,培养有益细菌,分解水体有机物;然后在经过滤坝过滤水中悬浮物,进入生物净化池,利用水生植物吸收水体氮磷营养盐;净化的水在符合《太湖流域池塘养殖尾水排放要求》的三级标准后可排入外部河流,或是排入养殖池塘进行循环利用。尾水处理设施主要包括生态渠道(进排水管道)、沉淀池、曝气池、过滤坝和生物净化池,其占地面积在养殖水域的10%左右,可根据实际的养殖模式适当调整。为了便于水体有效循环利用,进排系统的进水口需建在水源上游部位,排水口需建在下游部位。进排水管道应与池塘交替排列,一个池塘的进排水口应对称建造,保证新水在池塘内有较长的流动混合时间。净化区是由沉淀池、过滤坝、曝气池和生物净化池组成,也就是所谓的“三池两坝”。沉淀池是对养殖尾水中颗粒悬浮物沉淀,通过添加絮凝剂加快沉淀。沉淀池可定期清淤,清除过多的废弃物。曝气池可采用微孔增氧的方式,在池底安装微孔曝气管,通过底部增氧有效增加水体溶氧量,同时使用微生态制剂来培养有益微生物种群,加快水体有机物的分解。生物净化池则是通过培栽各种水生植物来吸收水体氮磷营养盐,同时可套养滤食性鱼类,过滤水中浮游动植物。
4《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GB3838-2002)中的水域划分依据地表水水域环境功能和保护目标,按功能高低依次划分为五类:I类:主要适用于源头水、国家自然保护区;Ⅱ类:主要适用于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地、一级保护区、珍稀水生生物栖息地、鱼虾类产卵场、仔稚幼鱼的索饵场等;Ⅲ类:主要适用于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地、二级保护区、鱼虾类越冬场、泅游通道、水产养殖区等渔业水域及游泳区;IV类:主要适用于一般工业用水区及人体非直接接触的娱乐用水区;V类:主要适用于农业用水区及一般景观要求水域。
5结语
我国淡水养殖尾水处理技术有很大进步。但综合评价淡水养殖尾水处理技术,物理方法、化学方法、生物方法均存在一些缺陷,影响淡水养殖尾水处理效果。为了提高淡水养殖尾水处理技术水平,研究人员还要持续致力于技术创新和发展上。
参考文献
[1]徐升.水产养殖废水生物处理技术介绍[J].中国环保产业,2017.
[2]赵文,严朝晖,黄学敏.养殖水体的降氨措施及氨毒性利用[J].淡水渔业,2018.
论文作者:肖德国
论文发表刊物:《科学与技术》2019年第1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20/3/4
标签:淡水论文; 水域论文; 水体论文; 水中论文; 池塘论文; 有机物论文; 物质论文; 《科学与技术》2019年第17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