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再生产业的运行机制与政策体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运行机制论文,体系论文,政策论文,产业论文,资源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理论架构
1.1循环经济的基本概念
循环经济是世纪之交国际社会的发展趋势,也是中国实现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途径和有效形式。循环型经济体系是以产品清洁生产、资源循环利用和废物高效回收为特征的生态经济体系,由于其将对环境的破坏降低到最低限度,并且最大限度地利用资源,从而大大降低了经济发展的社会成本。循环经济发展模式通过生态规划设计,使不同的企业群体间形成资源共享和废物循环的生态产业链,使上游产业的废物成为下游产业的原料,采取资源综合循环利用,达到生态经济系统的最优化配置,从而实现以清洁生产和绿色产业为导向的新型经济模式。
1.2发展循环经济的战略意义和现实必然性
可持续发展十年:日益恶化的全球环境呼唤循环经济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2002年在巴黎发表的全球环境综合报告表明:1992年全球可持续发展首脑会议召开十年以来,全球环境状况仍在恶化,经济的发展和对商品、服务需求的增长正在抵消环境改善的努力。环境退化所导致的自然灾害,对世界造成了6080亿美元的损失——相当于此前40年中的损失总和。除非人们大大减缓对矿物燃料的使用,否则到2100年,地球温度将比1990年的水平上升6度。由此将导致水资源极度缺乏,食品生产严重不足和致命疾病广为扩散。
当前的全球经济模式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产品工业为主体,忽视基本的生态环境准则,扭曲的经济发展系统朝着与生态环境支撑系统背道而驰的方向演化并渐趋衰落。人类社会谋求进一步生存发展的本能需求,促进了全球经济模式向生态型循环经济的重组与转型。
推行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是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所在
国家核心竞争力的第一要旨是环境竞争力,环境也是生产力。首先必须创造环境优势,才能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目前,中国正处于经济高速发展时期,由于人口众多,面临着比其他国家更大的资源和环境压力。只有高度重视对循环经济的研究与实践,积极开发和应用环境友好技术,才能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经济模式和技术支持,达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环境经济综合效益最大化,以资源良性循环和生态环境改善为前提实现经济永续增长的战略目标。
推行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是国家生态环境安全和社会长治久安的有效手柄
环境与发展的平衡与否,是判定国家生态环境安全和社会长治久安程度的基本标志。当前,自然资源短缺、环境质量恶化、自然灾害频发、资源与环境管理能力薄弱、科技储备能力不足等问题,已经在相当程度上制约着我国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影响着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环境污染与生态安全问题还直接影响到人民的身体健康乃至生命安全,并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价值观念的转变将变得越来越重要。
循环经济是一种运用生态学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建立在物质不断循环利用基础上的新型经济发展模式。它要求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为“资源利用——绿色工业——资源再生”的封闭式流程,所有的原料和能源要能在不断进行的经济循环中得到合理利用,从而把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控制在尽可能小的程度。
因此,立足于我国21世纪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和国家的生态环境安全,全面推行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是政府解决当前和今后我国面临的一系列重大资源、环境和经济问题的有效手柄。
1.3循环经济运行的基本原则和实现方式
循环经济是按照自然生态物质循环方式的经济运行模式,它要求用生态学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在生产和消费过程中形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物质循环过程,从而实现“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的目标。
循环经济遵循以资源投入最小化为目标的“减量化”准则
针对产业链的输入端——资源,通过产品清洁生产而非末端技术治理,最大限度的减少对不可再生资源的耗竭性开采与利用,以替代性的可再生资源为经济活动的投入主体,以期尽可能地减少进入生产、消费过程的物质流和能源流,对废弃物的产生排放实行总量控制。制造商(生产者)通过减少产品原料投入和优化制造工艺来节约资源和减少排放;消费群体(消费者)通过优先选购包装简易、循环耐用的产品,以减少废弃物的产生。从而提高资源物质循环的高效利用率和环境同化能力。
循环经济遵循以废物利用最大化为目标的“资源化”准则
针对产业链的中间环节,对消费群体(消费者)采取过程延续方法最大可能地增加产品使用方式和次数,有效延长产品和服务的时间强度;对制造商(生产者)采取产业群体间的精密分工和高效协作,使产品——废弃物的转化周期加大,以经济系统物质能量流的高效运转,实现资源产品的使用效率最大化。
循环经济遵循以污染排放最小化为目标的“无害化”准则
针对产业链的输出端——废弃物,提升绿色工业技术水平,通过对废弃物的多次回收再造,实现废物多级资源化和资源的闭合式良性循环,实现废弃物的最少排放。
循环经济遵循以生态经济系统最优化运行为目标的“重组化”准则
针对产业链的全过程,通过对产业结构的重组与转型,达到系统的整体最优。以环境友好的方式利用自然资源和提升环境容量,实现经济体系向提供高质量产品和功能性服务的生态化方向转型,力求生态经济系统在环境与经济综合效益最优化前提下的可持续发展。
因此,必须发展资源循环利用产业,也可称之为“静脉产业”。发展资源再生产业,同时可以解决就业问题和产生新的经济效益,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二、我国基于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资源再生产业运行机制
围绕着“循环经济”,中国将建立一系列价格机制、投资机制及补偿机制,并逐步建立起一个政府大力推动、市场有效驱动、群众主动参与的机制。
其中,价格机制主要包括完善自然资源价格形成机制、调整资源和最终产品的比价;投资机制包括将循环经济列入国家和地方投资计划,重大项目给予投资和资金补助或贴息贷款,各级银行机构给予信贷支持;建立生态和环境保护的补偿机制;建立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和消费者付费制度。
资源再生产业试点行业必须从国债投资、税收、信贷等方面给予激励支持;支持方式将以相应的技术改造一系列配套产业政策。循环经济试点包括三大重点领域,即生态工业、生态农业以及连接生产和消费的新兴领域——资源再生产业,重点涉及化工、煤炭、电力、建材、食品加工、废旧家电、机电的回收利用等。试点地区将在工业园区、资源短缺城市和资源型城市中选择。
2.1完善机制,规范立法,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和循环经济模式
在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总体框架下,对自然—社会—经济—复杂系统进一步深化认识,努力完善机制,逐步规范立法,全面推行生态补偿机制和循环经济模式。
理论创新:重点解决水资源、气候资源、土地资源和生物资源等重要自然资源的“生产价值与生态价值的背离”和形成“自然价值理论体系”,解决“人与自然的和谐”和可持续发展的生态伦理规则。
法律建设:通过对循环经济和生态补偿的立法工作,解决“责任、价值、操作、协调”等行为规范。
制度完善:分层次、分类型、分渠道地进行生态补偿和循环经济的制度化建设。
管理机制:通过科学规范的税费改革、部门协作,实现地区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合理分配、良性循环。
道德规范:实现代际公平与区际公平,建立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社会。
2.2因地制宜,优化配置,促进资源再生产业发展
提升新一轮绿色产业的开发与建设:将生态旅游开发与建设工作推向全新局面。从点源开发扩展为全面建设,从平面构思延伸为立体规划,从观光旅游过渡为绿色教育,从随机发展演化为稳定增长。将生态资源转化为旅游资源,将潜在优势昭显为现实优势,通过生态旅游、自然教育等产业开发模式,有力提升产业竞争实力,进而逐步优化地区经济结构体系。
以绿色技术为支撑的循环经济模式促进生态屏障建设:利用现代科技与绿色技术,充分发挥地区资源优势,依据经济发展水平及“整体、协调、循环、再生”的原则,运用系统工程方法,全面规划、合理组织替代型产业,促进生态屏障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进一步发挥,并由此完成地区替代产业的发展,重点解决天然林保护和退耕还林还草地区的生态能源提供和生态产业建设问题,达到生态与经济两个系统的良性循环和经济、生态、社会三大效益的统一。
积极拓展一、二、三产联动的生态产业链格局:全面推进以建设高产稳产农田为目标的农田生态建设工程;以治理水土流失、土地沙化等为主的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工程;以林果业建设为主的农林复合系统建设工程;以畜牧业建设为突破口的农牧结合型生态建设工程;以水面及湿地资源开发为主的种养结构型水面综合开发建设工程;节能、增能、多能互补的能源综合开发工程;以沼气为纽带的物质循环利用型能源生态工程;以防治“三废”等环境污染为主的环保工程;以无公害农产品和绿色、有机食品开发等农副产品加工利用及储存保鲜为主的乡镇企业发展工程和庭院生态经济工程等。通过循环经济生态产业的长足发展,因地制宜推广各种保护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的技术,实现资源合理永续利用,从而将区域性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加快替代产业开发步伐,振兴地方经济、缩小东西部差距、促进整个国家的经济腾飞。
2.3建立多尺度、多层次的保障机制
我国资源再生产业保障机制的建立,可谓是“起了个大早赶了个晚集”,究其原因,首先是欠缺有关法律法规;其次是政策滞后;第三是目前的技术水平有待提高,需要引进先进技术。因此,大力推进资源循环利用产业的发展,是提高资源利用率,保护环境,建立以生态补偿国家机制和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为特征的循环型社会的重要途径之一。
国家尺度
应加快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实施依法管理;加大经济政策的支持力度,推进技术进步,增加科技投入;积极推动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建设,加大宣传和教育力度,提高全民资源意识;在此基础上,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革新。
重建能源工业的自然平衡,实现从“能源耗竭型”经济向“能源再生型”经济的转型,注重风能、太阳能、地热资源等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通过能源结构的调整推动汽车工业的深层次产业重组。
充分利用地区风力资源以发展低成本、高效能的以风能、氢能为引擎的绿色电力,以期逐步取代煤矿、油田和石油精炼厂等环境破坏型工业生产。
交通运输业以电化学过程驱动的燃料电池引擎的发动机取代内燃机,改善气候生态环境趋向良性循环。
材料工业将从线性生产模式向循环生产模式转化,材料来源从矿山、森林转向废弃物。通过废弃物的多次回收利用,做到产品的低废弃、低排放。造纸业的循环生产将改变森林退化的现状,代用能源的发展将减少木材作为燃料的消耗。此外,推进木材燃烧率的技术改良,将显著缓解林业采伐的超负荷。
农业实践从高度开垦转向适度耕种的方式变革,有助于减轻土壤侵蚀程度以利于新土壤层形成,从而提高综合环境容量。通过全民植树造林的森林重建工程,以科学规划和生态化管理,营造高产林地,逐步改善内陆降水循环和控制洪水泛滥,以彻底改变乱砍乱伐导致的土地退化局面。以农作物残余物喂养家畜,家禽间采取废物饲料化,实现清洁养殖,以减轻牧场所承载的过度压力。
发展有机食品、绿色食品和无公害食品将是一项推动农业生产方式、食品工业的工艺流程与设计包装、食品科技水平发生重大变革的系统工程,必须推行循环经济机制,加快建立区域性与全球化的无公害农产品市场信息、饲料安全体系、食品安全和质量标准体系的立法机制和法律监督体系建设,探索构建安全食品销售平台,营造良好的安全食品市场氛围。
从追求提升土地生产力为目标转向为关注产水能力的提高。通过水资源的高效优化管理,推动灌溉工程技术的长足发展。城市废水回收后经充分净化,使水资源在区域内多次循环利用,从而有效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和抬升地下水位,促进自然界的良性水循环。
大力发展资源再生产业,在全社会树立循环经济观念,建设废物处理和回收利用的系统工程。坚持源头控制与末端治理相结合、集中处理与分散处理相结合的原则,切实做到废物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通过资源——废物——资源循环经济链提高废物综合利用率,从而根本性改变高消耗、高废弃、高污染的传统经济增长模式,实现生态经济系统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只有高度重视对循环经济的研究与实践,积极开发和应用环境友好技术,才能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经济模式和技术支持,达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环境经济综合效益最大化,以资源良性循环和生态环境改善为前提实现经济永续增长的战略目标。
区域尺度
应建立产业系统中“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生产者”的生态产业链,形成互利共生的循环经济网络,实现物质能量流的闭合式循环。区域内企业间实现废弃物与原材料的有机对接,通过清洁生产和绿色工业达到以“零排放”为理想目标的最低环境污染。严格遵守循环经济的“4R”准则:即以资源投入最小化为目标的“减量化”准则、以废物利用最大化为目标的“资源化”准则、以污染排放最小化为目标的“无害化”准则和以生态经济系统最优化运行为目标的“重组化”准则。
从而以环境友好的方式利用自然资源和提升环境容量,实现经济体系向提供高质量产品和功能性服务的生态化方向转型,力求生态经济系统在环境与经济综合效益最优化前提下的可持续发展。
城市尺度
必须以4R(Reducing、Reuse、Recycle、Reorganize)准则为推进资源再生产业发展的基本准则;以生产者责任的延伸和责任承担方式的社会化为基础;实现企业内部资源再生利用的小循环、区域间资源再生利用的中循环、社会消费的资源再生利用的大循环;完善资源再生产业发展的资源环境、产权环境、市场环境、产业环境、技术环境等绿色制度环境,生产规范、消费规范、贸易规范、包装规范、回收规范等绿色制度规范;财政机制、金融机制、税收机制、投资机制等绿色激励机制。
要积极探讨市场环境下废旧资源回收利用现状的问题与对策,建议国家加快出台《再生资源管理条例》等相关的政策法规。对不能直接作为原料的废旧物资的回收建立生产者、消费者责任制,实行收费和补偿制度,以解决社会公共环境服务成本的资金来源。以三结合的原则规划和重组资源回收网络与集散中心,即资源回收与环保相结合、资源回收与加工处理相结合、资源回收与市场建设相结合。对现有的自发回收网络和集散市场,建议采取规范、并转、收编政策,解决“边缘群体”的合法就业问题。对回收网络和集散中心的建设,建议应走股权多元化、品种专业化、经营规模化、市场连锁化的道路。根据资源回收不同种类的特点,采取不同的经营模式等。对国内资源短缺而对环境污染小的品种,在加强监管的同时适当放开进口限制。
三、建立和完善资源再生产业政策体系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和资源再生产业实践经验的不断总结,我国将加快完善环境保护法律体系,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我国现行的环境保护制度是在以“末端治理”模式为主的污染防治思路的影响下产生的,明显具有消极被动治理的缺陷。应建立和完善资源再生产业的政策体系,改变目前以“末端治理”模式为主要特征的环保法律体系,全面推进节约型社会的整体构筑。
3.1构建基于“绿色GDP”理论的资源价值计量制度
必须将环境与资源问题纳入发展战略之中,基于“绿色GDP”理论,研究资源—经济—环境综合核算体系的统一模式(SEEA),探索如何实行环境核算,以促进可持续发展,随着资源实物量核算研究的不断深入和进一步完善,必将由实物量核算向价值量核算转变。通过合理地制定自然资源价格,引导人们对自然资源价值观念的转历史性变革。
3.2健全资源再生产业法律法规体系
健全和完善资源再生产业管理机制和有关法律、法规体系,逐步形成再生资源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置的产业化和社会化服务体系,从管理体制上保证资源再生利用工作的开展。加快生活垃圾分类收集的基础设施建设,逐步提高生活垃圾分类收集的普及率。尽快建立和完善多渠道的可利用物资回收系统。
3.3积极促进市场化运作的产品负责制度
为促进我国资源环境高效利用实现从末端治理向源头控制的根本性转变,必须规定产品制造者在产品生命周期管理过程中的责任。对于某些特定的产品,只有具有明确的回收可能性时,才容许投入市场。发展循环经济可采取如下主要原则:(1)生产者负责原则:谁生产,谁负责回收。(2)行业自律原则:政府应鼓励工业界自觉自愿地执行循环经济立法,(3)透明原则:生产厂商有责任公开商品的生产过程,使消费者有选择商品的权利。力图从源头控制污染,减少不必要的浪费。
3.4大力推行清洁生产制度
大力推行清洁生产,倡导绿色工业,大幅度提高资源利用率,降低污染物排放量,促进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到集约的转型;加大《清洁生产法》的检查督促力度,将源头预防和全过程治理渗透到国民经济的相关政策法规。
3.5加强排污计量收费制度
要加强政府宏观调控,运用价格、收费和税收手段,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及时出台一些力度较大的价格政策,引导资源按市场规则进行配置。积极创造条件,全面推行污水和垃圾处理收费政策,合理确定收费标准,逐步达到补偿合理成本并略有盈利的水平。按照税费改革总体部署,积极稳妥地推进环境保护方面的税费改革,逐步完善税制,过一步增强税收对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宏观调控功能。同时,应加快市政设施管理体制改革,使得污水和垃圾收集与处理单位在政府的监管下独立核算,独立经营,真正实现市场化经营管理。
标签:生态环境论文; 环境经济论文; 循环经济与可持续发展论文; 生态产业论文; 经济建设论文; 可持续发展目标论文; 国家经济论文; 环境保护论文; 社会资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