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区域粮食科技支撑体系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粮食论文,区域论文,体系论文,我国论文,科技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S-01 文献标识码:A
粮食科技支撑能力是一个地区或一个实体部门用于从事粮食生产、加工和流通及相关领域科学研究的人员、资金和物资总量,是有关粮食科学技术研究资源优化组合合理程度的体现,从定性和定量两方面反映一个地区或实体部门有关粮食科技研究方面的综合实力。研究农业生产条件不同的区域的粮食科技支撑能力,指导中国粮食科技发展,对于挖掘我国粮食生产潜力,保证粮食安全具有重要的意义。
《中国综合农业区划》将我国陆地部分划分为9个一级农业区,即东北区、内蒙及长城沿线区、黄淮海区、黄土高原区、长江中下游区、西南区、华南区、甘新区和青藏区。这种划分方式概括地揭示了我国农业生产最基本的地域差异,它们一方面反映了我国农业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特别是热、水、土等条件的不同配合而提供的发展农业的多种可能性,另一方面反映了我国各地区通过长期历史发展过程形成的农业生产的基本地域特点。这些区域的主要条件和特点,都带有很大的稳定性。因此,本研究采用《中国综合农业区划》的划分方案进行区域比较分析。
由于没有直接按照九大区域进行统计的数据,本研究采用替代的方法。各区农业科技支撑能力分析的基础数据系各区所包括的主要省份的汇总数。其中,东北区包括黑龙江、吉林和辽宁,内蒙古及长城沿线区包括内蒙古自治区,黄淮海区包括山东、河南和河北,黄土高原区包括山西、陕西和甘肃,长江中下游区包括江苏、江西、安徽、湖北和湖南,西南区包括四川、重庆、贵州和云南,华南区包括广东和广西,甘新区包括新疆自治区,青藏区包括青海和西藏。
1 我国区域(粮食)科技支撑能力的现状、结构及增长潜力
1)区域(粮食)农业科技支撑能力现状。
粮食科技支撑能力与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政策保障、科技发展历史沉积和农业在当地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有关,其含义比较广泛,能够反映其特征的指标也很多,但最具代表性的还是一个地区农业技术人员的数量和农业科研经费两个指标。
①农业科技人才支撑现状。我国目前的农业科技人才状况很不容乐观。从2001~2003年不同类型区域农业人才均值统计表(见表1)可以看出,我国这3年在职农业科技人员平均数量为64.9万人;平均每万名农业人口中拥有农业科技人员7名;平均每160公顷粮食作物耕种面积才搭配1名农业科技人员。21世纪中国农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相当巨大的挑战,目前的农业科技人才状况远远难以满足新世纪我国农业发展的需要;所需人才的专业门类,不仅包括传统的农、林、畜、牧专业,而且还会涉及到生物工程、食品加工与包装等新生或交叉专业。对于粮食生产,千公顷粮食种植面积搭配的农业技术人才数量更具有参考意义,从表2可以看出,2001~2003年作为我国粮食主产区的东北、黄淮海和长江中下游区这个指标值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而甘新区和青藏区两个地区每万人拥有农业科技人员数量平均值与千公顷粮食耕种面积搭配农业科技人员数量平均值两个指标值都远远高于全国的平均数,说明相同面积的耕地上,粮食主产区配备的农业科技人才数量要远小于其他地区,我国农业科技人才的分布与各区域粮食生产的地位不匹配。
②农业科研经费支撑现状。从我国各农业区域科研经费增长的情况来看,1990~2004年各区农业科研经费年均增长率都在10%以上,科研经费总额增长了3~6倍。其中增长最快的是华南区和黄淮海区,实际年增长率分别为8.86%和6.87%。作为我国粮食主产区的东北区和长江中下游区增长率在各区中处于中等水平,实际增长率分别为5.36%和4.46%。我国在粮食主产区科技投入方面还有待加强(见表2)。
表1 2001~2003 年不同类型区域农业人才均值统计
农业科技人员
农业总人 每万人拥有农业科
千公顷粮食耕种面积搭配
农业区域 数量平均值口平均值 技人员数量平均值
农业科技人员数量平均值
(人) (万人)
(人)(人)
东北区 84890 5668 15.0
5.5
内蒙及长城沿线区
20086 1390 14.5
4.7
黄淮海区 10360220161
5.1
4.7
黄土高原区 56824 7146
8.0
6.4
长江中下游区 13441522838
5.9
6.0
西南区11952015975
7.5
7.3
华南区 37358 9900
3.8
5.8
甘新区 29544 1016 29.1 20.6
青藏区 7519 567 13.3 15.9
全国 64916092888
7.0 6.30
注:表中数据来自《2003年中国统计年鉴》和《中国农业经济统计年鉴》。
表2 各区农业科研经费增长现状 单位:万元 %
农业区域 1990年
2004年年均增长率 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率
东北区1831885496
11.63 5.36
内蒙及长城沿线区
1903 9624
12.27 5.51
黄淮海区 1085262257
13.29 6.87
黄土高原区 884938517
11.08 4.00
长江中下游区 22673
101366
11.29 4.46
西南区1229664401
12.56 5.83
华南区15669
107059
14.71 8.86
甘新区 356117456
12.03 4.39
青藏区 1421 5863
10.65 3.35
2)区域粮食与农业科技能力增长潜力。
粮食科技能力增长潜力是指一个地区或一个部门粮食科技研发和技术推广能力提高的潜力。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粮食科技进展迅速,不但解决了许多农业领域内的重大攻关课题,而且还在后备科研力量的培养上下了很大的工夫,出台了许多政策和措施扶持粮食科技,使其具备了很大的增长潜力。①农业科技人才增长潜力(见表3)。从1996~1998年到2001~2003年全国农业科技人员数量的平均值增长率为14.78%,年均增长率为3%,从这一组数字可以看出,我国对于农业生产和粮食科技的投入逐年在增加,但是年均增长率3%仍无法满足像我国这样一个农业大国对于农业尤其是粮食专业人才数量的需要。从我国的粮食主产区的情况来看,黄淮海地区和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增长幅度比较高,分别为20.87%和17.67%,而东北地区只有11.67%,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总体上看,粮食主产区的农业科技人才增长较快,反映出这些省份在粮食科技能力增长潜力方面具有足够的空间,这一局面是由于粮食主产区以其传统雄厚的科技实力吸引人才,为确保其粮食生产优势地位而注重引进农业科技人才而形成的,只要资源优化配置,粮食科技能力将会以强劲的势头继续发展。综上所述,粮食主产区应充分发挥原有优势,制定相关优惠激励政策,大力吸引农业人才。②农业科研经费增长潜力。就农业科研经费的增长速度来讲,按现价计算,各农业区域农业科研机构经费收入年均增长率都在10%以上,三大粮食主产区中只有黄淮海区略微超过全国水平,东北区和长江中下游区均低于全国平均增长率。如果扣除物价上涨因素后,按价格指数折算的1990年可比价计算,各地区农业科研机构经费收入的年均增长率更低,长江中下游区只有4.64%,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70%(见表4)。从表4中还可以看出,各农业区域农业科研机构经费的年均增长率差距不大,因此,若国家采取适当的粮食主产区科研经费投入倾斜政策,我国粮食主产区农业科研投入增长潜力很大。
表3 不同区域农业技术人才数量及增长率
2001~2003年农业技术 1996~1998年农业技术 农业技术人才平
农业区域
人才数量平均值(人) 人才数量平均值(人) 均增长幅度(%)
东北区84890 76016 11.67
内蒙及长城沿线区 20086 18830
6.67
黄淮海区 103602 85711 20.87
黄土高原区56824 44721 27.06
长江中下游区 134415 114227 17.67
西南区
119520 108381 10.28
华南区37358 36751
1.65
甘新区29544 26043 13.44
青藏区 7519
6672 12.69
全国 649163 570496 13.79
注:统计数据来自于《中国统计年鉴》。
表4 1990~2004年不同区域农业科研机构经费增长情况 单位:万元
2004年 年均增长率(%)
农业区域1990年
可比价 现价按可比价 按现价
东北区 18318 38025 85496 5.3611.63
内蒙及长城沿线区 1903 4034 9624 5.5112.27
黄淮海区10852 27499 62257 6.8713.29
黄土高原区
8849 15334 38517 4.0111.08
长江中下游区22673 41737101366 4.4611.29
西南区 12296 27165 64401 5.8312.56
华南区 15669 51407107059 8.8614.71
甘新区
3561 6501 17456 4.3912.02
青藏区
1421 2253 5863 3.3510.65
全国合计 1113225
2709120
6171376 6.5613.01
就农业科研经费的结构来看,三大粮食主产区财政拨款占农业科研投入的比例与其他农业区域相比较小,均在70%以下,长江中下游区只有53.98%,低于60.11%的全国平均水平。其他非粮食主产区除了华南区以外,该比例均在70%以上,说明从政府扶持角度来看,粮食主产区农业科研的能力还有很大提升空间(见表5)。
表5 各区域农业科研机构财政拨款情况
单位:万元
2004年2001~2004年政府拨款占农
农业区域 1990年
年均增长率%
(可比价)
业科研投入的平均比例%
东北区 11162 236685.52 63.08
内蒙及长城沿线区1696 3001 4.16 91.51
黄淮海区7486 194707.07 68.15
黄土高原区 7330 123023.77 86.69
长江中下游区9440 227276.48 53.98
西南区 7808 178366.08 71.34
华南区 6032 203129.06 37.48
甘新区 2753 4583 3.71 73.62
青藏区 1269 1847 2.72 89.97
全国 635861
16294116.95 60.11
3)区域粮食与农业科技支撑能力结构分析。①区域粮食与农业科技支撑能力结构分析。从不同区域粮食科技投入情况来看,东北地区投入最多,每年为3.81亿元,其次为长江中下游地区3.21亿元,作为我国粮食产量第二大区的黄淮海地区,每年科技投入只有2.4亿元(见表6)。
表6 2005年我国粮食科技投入及来源
单位:万元
区域 资金总额 政府资金 企业资金 国外资金 其他资金
全国 168256137677 2833 1933 25813
东北区 38122 31193 642
438 5848
黄淮海区
24016 19651 404
276 3684
长江中下游区
32125 26286 541
369 4928
内蒙及长城沿线区5356 4383
9062
822
华南区 31075 25428 523
357 4767
甘新区 6255 5118 10572
960
青藏区 1147
938
1913
176
西南区 19210 15719 323
221 2947
黄土高原区 10950 8960 184
126 1680
数据来源:根据中国科技统计年鉴数据估算。
从我国粮食生产重点区域的科技投入与粮食产量对照来看,只有东北地区粮食科技投入占全国投入的比例高于粮食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比重,长江中下游区、黄淮海地区和西南区的粮食科技支出占全国的比重均小于粮食产量占全国的比例(见表7),其中黄淮海地区的粮食科技投入占全国的比重与粮食产量占全国的比重差距最大。黄淮海地区是今后我国粮食科技投入应该重点加强的地区。
表7 2005年我国粮食科技区域投入结构表
粮食科技支出 粮食产量占
区域
占全国的比例 全国的比例
全国
100.00% 100.00%
东北区 22.66% 16.10%
黄淮海区14.27% 24.08%
长江中下游区19.09% 26.16%
内蒙及长城沿线区 3.18%
3.61%
华南区 18.47%
6.25%
甘新区
3.72%
1.90%
青藏区
0.68%
0.41%
西南区 11.42% 15.29%
黄土高原区
6.51%
6.20%
数据来源:根据中国科技统计年鉴数据计算得出。
表8 2005年粮食科技研究人员当量人/年
研究与实验发展
区域
人员全时当量
基础研究 应用研究 实验发展
全国16461 596
3567 12298
东北区
3927 142851
2934
黄淮海区 2247 81487
1679
长江中下游区 3681 133798
2750
内蒙区595 22129444
华南区
1841 67399
1375
甘新区644 23140481
青藏区195
7 42146
西南区
2055 74445
1535
黄土高原区
1276 46276953
数据来源:根据中国科技统计年鉴数据计算得出。
从我国不同区域科研人员的配置情况来看,东北区最多为3927人,其次为长江中下游区和黄淮海区,这主要是因为这3个地区作为粮食主产区,技术投入比较大。从投入的方向来看,我国科技人员投入主要集中在实验发展,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比重合计仅为25%。
②区域粮食与农业科技支撑能力结构优化方向。从我国不同区域主要粮食品种来看,长江中下游区和西南区占我国水稻产量的近70%上,应该重点加强水稻科技投入;黄淮海区和长江中下游区是我国小麦的主产区,分别占了全国总产量的57.85%和18.43%,应该加强在小麦特别是专用小麦的科技投入。黄淮海区和东北区是我国玉米的主产区,应该加强对玉米的科技投入。东北区、长江中下游区和西南区是我国豆类产品的主要产区3个地区产量合计占全国的72.03%,应该加强豆类的科技投入。西南区是我国薯类的主产区,占我国薯类产量的36.64%,应该加强对薯类的科技投入。
表9 2005年我国各区域主要粮食品种占全国的比重
粮食 稻谷小麦 玉米 豆类 薯类
黄淮海区
24.08%
3.05% 57.85%
31.01%9.37%
16.39%
东北区 16.10% 12.10%
1.09%
29.19%
42.38%6.42%
长江中下游区
26.16% 50.89% 18.43%5.68%
15.69%
17.51%
内蒙区 3.61%
0.37%
1.50%7.82%7.93%4.88%
华南区 6.25% 13.76%
0.04%2.01%3.13%7.75%
西南区 15.29% 18.93%
7.18%
11.79%
13.96%
36.64%
黄土高原区 6.20%
0.57%
9.09%9.71%5.58%9.11%
青藏区 0.41%
0.00%
0.68%0.02%0.72%1.03%
甘新区 1.90%
0.32%
4.15%2.76%1.23%0.26%
全国
100.00% 100.00% 100.00% 100.00% 100.00% 100.00%
2 我国区域粮食与农业科技支撑能力综合评价
1)评价指标体系。
构建区域粮食科技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是对影响粮食科技能力各方面因素给予通盘考虑,建立具有代表性和独立性的粮食科技能力评价指标,通过这些指标的计算和处理,以期得到代表一个区域实际粮食科技能力的综合指标,这一科技能力评价体系的综合指标可以基本反映一个区域粮食科技能力的实际情况。
本研究将影响粮食科技能力的因素划分为四个方面:粮食科技人才素质、科研成果、粮食科技能力物资装备和粮食科技资金的投入,简而言之,就是从人、财、物、奖四方面来建立指标体系(见表10)。
2)评价结果。
表10中的所有指标都是以区域与全国比例形式出现,所有的指标不但具有其本来代表性意义,而且拥有指标与指标之间的可比性,起到了标准化的作用,因此所有指标都是无量纲的指标,这有利于加权处理。本研究用层次分析法,应用2001~2003年全国农业统计年鉴、2001~2003年全国统计年鉴及在网络上查阅到的东北区、黄淮海区和长江中下游地区2001~2003三年相关栏目统计数据的平均值,便可以计算出这三个地区的区域粮食科技能力评价指标值及综合指数值(见表11)。
从表11可以看出,在我国三大粮食主产区粮食科技综合能力比较均衡,没有出现明显的两极分化现象,不同区域间粮食科技综合能力基本均衡在20左右,最大差值也只有1.7左右,说明各区粮食科技能力相对均衡;但其中的不同指标,却有一定的差异。从前5个指标可以看出,东北从事粮食科技研究和活动的人员较多,而且高级粮食科技人才较多,这与东北是我国主要的粮仓,研究传统与实践环境决定该地区历来重视农业人才的培养,早就有一大批高素质的农业科技人才;而长三角经济区,是教育重镇,其农业科技人才的培养,也是非常具有实力的;而黄淮海地区的科普人员力量较为雄厚,从指标值来看,远比其他两区的数值高。
从科技成果角度分析,东北区与长江中下游地区由于其人才方面的优势,所以获取的科技成果也明显比黄淮区多。东北区与长江中下游地区在这一领域内基本保持平衡。
从粮食科技物质基础角度分析,黄淮海由于其耕作历史悠久,耕作水平较高,加之农业科普人员较多,所以粮食科技物资基础明显优于其他两个区域,而且优势较为明显。一定时期内,国家扶持中西部地区的农业生产,也使该区受益。
从科研资金角度分析,无疑经济发达的长江中下游地区会独占鳌头,凭借其强大的经济实力做支撑,可以对农业科技投入更多的资金;而东北区与黄淮海区科研基金基本持平。
总之,从区域粮食科技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评价结果看,我国粮食科技能力资源分布相对均衡,但还需要在某个具体的方面进一步加以平衡。
3 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科技发展战略
1)我国粮食科技发展的人才战略。①充实和稳定粮食科技人才队伍。粮食科技投入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必须要有一个长期稳定的科研队伍才能够不断推出新的科研成果。要保证我国的粮食安全,首先要建立一个稳定的粮食科技团队,一方面我们要加强粮食科技人才的引进力度,把国内外的优秀科技人才吸纳到我们的科研团队中来,另一方面,也要加强自身粮食科技人才的培养,不断为我国粮食科技团队补充新的力量。粮食科研单位一般远离城市,在工作、生活和子女受教育方面均有不便,提高其工资待遇,更要从物质上解决粮食科技人员的实际困难,只有解决了粮食科技人员的后顾之忧,他们才能安心工作。②构建粮食科技人员的激励机制。要提高我国的粮食科技水平,还必须建立构建粮食科技人员的激励机制。一方面,我们要建立起科学合理的科研人员绩效考核制度,对于有突出贡献的粮食科技人员加大奖励力度。另外,由于很多粮食科技成果具有公益性,应该采取政府补偿的方式,保护粮食科技成果的知识产权,只有这样才能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③不断提高基层粮食科技推广人员的素质。基层粮食科技推广人员的素质制约着我国粮食科技成果转化的效果。因此,我们要不断提高基层粮食科技推广人员的素质,对于农技推广人员缺乏的地区,要加强农业技术人才的引进,不断充实农技推广人才的队伍。对于现有的农业科技推广人员要加强培训,不断提高他们的业务水平。特别是在粮食主产区,应该选择重点品种和典型技术对当地农机人员进行培训。此外,还要建立一个培训的长效机制,制定长期培训计划。
2)我国粮食科技发展的资金投入战略。
目前,我国粮食科研及推广经费不仅低于发达国家水平,也低于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而且增长缓慢,严重制约着我国粮食科技的进一步发展。保障我国的粮食科技投入,资金必须先行,必须多渠道筹资科研资金。①建立以政府为主体的粮食科技资金投入体制。由于粮食科研成果对于保证粮食安全的社会效益要远远大于它对社会的经济效益,因此,粮食科技投入的主体应该是政府。政府要不断加强粮食科技的资金投入力度,保证其主体地位。国家和各级地方财政要大幅度增加对农业科技的投入,特别是要保证基础研究、高新技术研究、重大关键技术联合攻关及新技术推广的资金需要。②多渠道筹集粮食科技资金。由于我国的财力有限,完全依靠政府投入是不够的,还需要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广开渠道筹集资金、建立起多形式的粮食科技投入体制,从根本上改变粮食科技投入不足的状况。同时,要加大开发力度,增强自收自养能力,以科研为基础,以优势产品为龙头,以规模产业或项目开发为支柱,走农业科研产业化的路子,加快粮食科技成果商品化进程,增加科研单位经营收入,可探索农业技术推广有偿服务渠道,以提高农业技术推广部门的经济收入,弥补技术推广部门经费的不足。此外,可以引导企业特别是农产品加工企业在粮食仓储、物流、加工方面的科技投入。③我国粮食科技的区域发展战略。a粮食科技发展区域优先序。由于各个区域对在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方面所承担的任务是不同的,因此,各个区域的粮食科技投入方向和投入重点也各不相同。从国家级的层次来说,我国水稻投入的优先区域依次为长江中下游区、西南区、华南区和东北区;小麦投入的优先序为黄淮海区、长江中下游区、黄土高原区和西南区;玉米投入的优先序为黄淮海区、东北区、西南区和黄土高原区;豆类投入的优先序为东北区、长江中下游区、西南区和黄淮海区;薯类投入的优先序为西南区、长江中下游区、黄淮海区和黄土高原区。b区域粮食科技发展品种优先序。从各区域粮食科技投入品种的优先次序来看,黄淮海区依次为小麦、玉米、薯类、豆类和稻谷;东北区为豆类、玉米、稻谷、薯类和小麦;长江中下游区为稻谷、小麦、薯类、豆类和玉米;内蒙古区为豆类、玉米、薯类、小麦和稻谷;华南区为稻谷、薯类、豆类、玉米和小麦;西南区为薯类、稻谷、豆类、玉米和小麦;黄土高原区为玉米、薯类、小麦、豆类和稻谷;青藏区为薯类、豆类、小麦、玉米和稻谷;甘新区为小麦、玉米、豆类、水稻和薯类。c加强不同区域粮食科研单位之间的协作。我国粮食科技的发展,除了要挖掘本地区粮食科研和技术推广力量,还要加强不同区域粮食科研单位之间的合作,统筹规划,优势互补,通过组织全国跨行业、多学科联合科技攻关,力争在粮食科技关键技术方面取得突破进展,增加科技储备,提高我国的粮食安全可持续保障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