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城市土地资源利用与生态环境互益研究_喀斯特论文

西部城市土地资源利用与生态环境互益研究_喀斯特论文

西部城市土地资源利用与生态环境状况互利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生态环境论文,土地资源论文,状况论文,西部论文,城市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城市土地资源利用状况是城市经济结构、社会结构、职能结构等在城市空间上的投影,是城市发展程度、阶段与过程的空间反映。由于受岩溶环境条件和其他社会、历史等因素的影响,西部喀斯特地域城市结构演变有其特殊性,开发中带来一系列环境负效应,已影响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深入探讨西部喀斯特地区城市土地资源利用的演变特征、趋势和驱动力因子,正确评估其带来的环境效应,便于有针对性地调控城市土地利用结构演变,以实现城市地域结构的优化与可持续发展。

一、西部喀斯特地区城市土地利用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1.案例点贵阳市土地利用现状:据贵阳市统计年鉴,2004年贵阳市全市土地总面积804667公顷,其中,耕地275629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34.25%;园地7569.78公顷,占0.94%;林地272567公顷,占33.87%;牧草地26998.9公顷,占3.36%;其他农用地49248.7公顷,占6.12%;建设用地57895.6公顷,占7.2%;未利用地114758公顷,占14.26%。

全市人均土地面积0.26公顷,人均耕地面积0.093公顷;全市每个农业人口占有土地0.46公顷,不足全国平均值的一半,农业人口人均耕地0.17公顷,为全国平均值的2/3。全市未利用地114758公顷,其中,包含荒草地、裸岩石砾地、田土坎、裸土地、滩涂。

2.土地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从案例点情况可以看出,西部喀斯特地区城市首先是人地矛盾形势严峻。随着工农业生产的进一步发展、人口的增多,人地矛盾会越来越突出,未来发展还将占用一定数量的耕地,人增地减的趋势还将持续。第二,生态环境亟待改善。不合理的土地利用导致较严重的水土流失,贵阳市土地垦殖率高达35.91%,已属过度垦殖。耕地中田土比例小,土地利用中缺乏必要的保护措施,使城市水土流失现象较为严重。据不完全统计,全市水土流失面积达2千余平方公里,占土地总面积的24%。另外,铝、磷、硫、煤等工矿业盲目发展损害了城市的生态环境。第三,土地利用负面影响大,土地利用结构不尽合理。耕地总体质量不高,其中坡度在25°—35°的陡坡土29144.5公顷,>35°的极陡坡土25148.3公顷,分别占旱地总面积的14.45%和12.47%。建设用地中交通用地比例小,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城市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未利用土地中难以利用的部分比例较大,客观上造成各类土地后备资源匮乏,土地利用结构调整难度大。

二、西部喀斯特地区生态环境对土地资源利用的局限

1.岩溶山区土壤系统的贫瘠性(脆弱性)。

西部喀斯特地区土地支离破碎,坡地多平地少,条条块块、零星分布,且土被分布不连续,土层厚度分布不均。由于土层薄,土层和岩层之间呈喀斯特独有的二元结构关系,没有过渡层,故土层和岩层之间的黏着力低、亲和力较差,在这种情况下地表植被一旦受到人为破坏,土层表面将失去一个保护层,在地表径流或暴雨的冲击洗刷下,水土极易流失。随着水土的流失,土壤更加贫瘠,于是形成了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寸草不生——石山荒漠化——生态环境更加脆弱的局面。

2.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衡。

研究区降水量一般在1100—1200mm左右,但降水时空分布不均。由于受季风的影响,夏季降雨较多,冬季降水较少。春、夏季的大雨使得少植被覆盖的疏松坡地土发生严重的溅蚀、面蚀或细沟侵蚀,加剧了水土流失和石漠化的发展。由于受强烈的岩溶作用,降雨形成的地表水很快通过裂隙、漏斗、落水洞等迅速转入地下,很难被农作物及森林植被吸收利用,从而导致地表水严重缺乏,形成了岩溶干旱缺水区的“地表水贵如油,地下水滚滚流”的奇特现象。

3.植被种类少,结构简单,易遭破坏而难以恢复。

植被是生态系统的主要构成要素,它不仅受区域性、地带性的影响较大,而且植被性质与土壤——岩性的关系密切。喀斯特地区石灰岩、白云岩、白云质灰岩等碳酸盐岩广泛分布,地带性黄壤和石灰土广泛发育。区内石沟石芽发育、裸岩突出到处可见,土壤土层薄、肥力低、含钙多,因此贵阳市的植被也具有岩生性、旱生性、嗜钙性等特点。由于人口增长快,农业人口过多,迫使人们寻求新的土地利用方式以解决温饱问题,岩溶山区土地资源相对不足,因此为了多种地多产粮,乱砍滥伐、滥垦滥耕等现象时有发生。喀斯特地区的植被一旦被破坏,极易使水土流失——植物群落退化——石漠化发展,发生喀斯特生态系统的逆向演化。

4.地表陡峻且破碎,环境容量低。

喀斯特地区土层浅薄且不连续,石沟、石芽和裸露基岩分布较多,耕地分散。旱地零碎分布,多分布在石芽之间的石沟中,且面积不大,呈条条块块状,最小的只能种几株玉米。因此岩溶山区这种山地多平地少,峰林、峰丛与谷地、盆地、洼地以及峡谷交互镶嵌的地貌格局决定了岩溶山区的地表陡峻而破碎。同时,喀斯特地区山高坡陡土地资源严重不足,耕地中旱地多,水田少,坡地多,平地少,而且耕地的肥力较低,耕地资源质量较差。因此喀斯特地区水、土俱缺的环境状况决定了喀斯特环境容量低的特征,这些原因决定了岩溶山区的特殊土地利用类型和变化特点。

三、土地资源利用变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1.对生态环境影响的正效应。

第一,西部城市为改善生态环境、控制水土流失,投入了大量的资金、人力、物力,森林覆盖率有所上升。案例点贵阳市1996-2004年间,实施封山育林、退耕还林、城市生态林建设、第二环城林带等工程,森林面积增加了2.37%,园林面积增加了34.78%,截至2005年末建成区园林绿地面积5127.75公顷,建成区绿化覆盖面积5286.42公顷,公共绿地面积1226.27公顷,建成区绿地率39.75%,绿化覆盖率达40.98%。林地的增加,在山区主要起到了水土保持的作用,有效降低了水土流失,同时改善地表水质,起到了调节空气与湿度、美化环境的作用。

第二,实施节能减排,保护水源工程。河流沿岸单位实现废水达标排放或闭路循环使用,通过改变工艺或产业调整,实现无工业废水排放,依法关停治理不力的单位;疏浚河道、清掏排污干管、修建近百公里的截污沟,控制了流域范围的污水排放。在河流上游区域实施水土保持工程,植树造林,使河流上游水土流失和源头污染得到了有效截制,流域生态环境大为改观。

第三,实施新区环境绿化工程。新建城区在建成的主、次干道中间设立宽达近10米的绿化带,道路两边建设各宽20余米的绿化带,在新区发展规划中增加绿化面积,确保绿化率达到40%以上,现代化的生态园林式新城已经初见端倪。

第四,在重要水源地,对重污染企业关停并转,严格取缔燃煤锅炉,使区域大气环境质量有所改善,为加强环境建设,着力建设“天蓝、地绿、水清、气爽”的生态环境,明确“以二氧化硫和工业粉尘治理为重点,切实加强大气污染防治”,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支持了生态环境的治理。

第五,在矿产资源富集的区域,实施矿产资源开发前规划,将新建矿山的环境保护、开采矿山的环境及治理、闭坑矿山的环境恢复治理三方面情况划分开来,有针对性地加以治理,其中主要是治理“三废”、复垦和绿化。这样的生态理念让矿产资源的开采更能与生态环境的保护相结合。

2.对生态环境影响的负效应。

第一,社会经济发展迅速,人口压力加大等原因使耕地剧减,大量农用地转用为建设用地。案例区1996-2004年间,耕地减少了13349.71公顷,占耕地总面积的4.62%,占土地总面积的1.66%,其中一部分被用于居民点及矿工用地和交通用地的建设。这些新增建设对满足日益发展的城市空间起到了缓解的作用,但随之带来了区域内各方面的生态环境破坏和粮食产量降低问题。

第二,工业废物排量大,减排成果不佳。西部的许多城市,是全国重要的能源矿产基地,工业产值不断上升,企业数量不断上涨,随着重工业的发展,近年来兴起很多轻工业和服务业企业,城市一边在加强固体废气、废水、废渣的处理,另一边污染的总量又在上升,治理规模赶不上污染规模。加上缺乏工业废物循环处理机制和技术,工业废物堆积、填埋等行为为城市生态环境造成后患。

第三,水土流失问题并未根本缓解,石漠化、土壤肥力下降等附带问题共存。案例点在1996-2004年间,园地和林地分别增加了1953.57公顷和6309.2公顷,增幅为0.24%和0.78%,但目前还有2622.5平方公里水土流失面积亟待治理。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尚需大量资金投入,大中型矿山造成的水土流失还未得到治理,小水库周边绝大部分水土流失严重,投入和治理的矛盾十分突出。

四、结论及建议

1.土地资源的持续利用是一切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基础,也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西部喀斯特地区的城市是经济发展受到诸多不利因素制约的城市。如果继续保持现有的经济模式发展和污染控制力度,到2020年,在经济实现翻三番的同时,所需的资源投入与污染排放量也将跟着翻番,将给生态环境带来难以承受的压力。同时,人类活动所造成的“石漠化”现象日益扩大,陆生生态系统面临着加速失稳的危险。在今后经济开发过程中,如何改善并维持陆生生态系统的稳定,已经成为必须直面和妥善解决的重大现实问题。

2.土地利用结构是人类长期生产实践的结果,深受人口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但这种影响仍然建立在区域自然地理环境基础之上。尤其在自然条件复杂的高原山区,根据各种自然差异安排土地利用结构,仍是解决人地矛盾的主要途径。而对于受自然因素限制小的土地利用类型,则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主要受工业化、城市化等社会经济因素所控制。城市土地利用结构的形成是城市职能在空间上分配土地资源的结果。城市土地利用是产业布局在空间上的反映,它影响到城市的发展,城市主要职能的发挥以及城市的形象。

3.岩溶山区人类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如过度垦殖所造成的水土流失和石漠化等问题,实质上都是对土地利用结构认识不清,使各类土地利用与其限制的自然地理条件不相适应,结构失调。而“退耕还林还牧”、“绿化造林”正是西部喀斯特地区城市追溯土地利用结构的驱动因子,调整使其与生态环境相适应,从而使土地利用结构协调合理。

4.西部有丰富的煤炭、磷矿、铝矿资源,有生态环境良好、景观独特的旅游资源,资源优势应转换为高回报的经济优势。如何充分和合理利用其土地资源,并达到与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其土地利用结构、规模的优化以及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利弊,有待进一步加强理论的研究和实践的探索。而建立全面综合的区域各级单元的信息系统,对认识土地利用结构,准确定量判别其驱动因素具有重要意义,这方面的研究还较缺乏。

土地资源合理和有效的利用不仅能够促进经济的发展,而且能够有效保证生态环境维持在一定范围内的良好状态。在西部城市实施循环经济建设的大背景下,要求从资源型城市向生态化城市转型,这就更体现了土地资源利用在发展循环经济中举足轻重的作用,合理有效的土地利用方式是生态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的有力保障。近年来,循环经济模式提出建设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服务业三方面的生态构想(《永远的家园——贵阳建设生态经济市读本》,贵州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这势必是新一轮土地资源合理、高效利用的契机,也是建设生态城市,实现环境友好、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有效途径。进入21世纪,“让森林走进城市、让城市融入森林”已成为提升城市形象和竞争力、推动区域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新理念。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尤其要解决好人地矛盾,不断改善城市环境、提升城市形象,走生态立市、环境立市之路。

标签:;  ;  ;  ;  ;  ;  

西部城市土地资源利用与生态环境互益研究_喀斯特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