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全域化大旅游的概念近年来逐渐兴起,为地区旅游业的发展及美丽乡村建设提供了新的思路,本文以杭州大径山乡村国家公园的规划为例,从发展战略、产业模式、空间布局模式以及控制引导几个层面探讨了规划方法。
关键词:区域大旅游;乡村国家公园;美丽乡村
1、杭州大径山地区发展全域大旅游的现状条件
大径山区域位于杭州主城西北,位于德清、安吉、临安的中心位置,拥有大尺度的“低丘缓坡、山谷茶园”独特生态景观资源,是杭州由西湖通过西溪、良渚两条线,实施“旅游、文化、产业、交通、城乡”一体化西进战略的重要节点,也是杭州休闲旅游国际化战略中唯一可储备控制发展地区。
1.1 土地结构特征——森林覆盖率75%以上,生态用地92%左右
大径山范围面积约381平方公里,其中生态用地350.9平方公里,占总用地的92.1%(其中林地园地290.3平方公里,占总用地的75.2%)。建设用地23.7平方公里,占总用地的6.2%;未利用土地6.4平方公里,占总用地1.7%。
1.2 人口构成特征——人口密度224人/平方公里,以农村人口为主,占比73.5%
大径山范围总人口为85430人,共辖有36个行政村、5个社区。其中,农业人口62798人,占总人口73.5%。
1.3 社会经济特征——以旅游农业经济为主,农民生活富裕
以径山镇为例,2013年径山镇实现生产总值(GDP)23.21亿元,自2009年径山镇平均增长11.34%,高于杭州近年GDP增长率。一、二、三产业增加值结构由上年24:53:23调整为24:48:28,三产增长明显。杭州同期三产比重为3.3:46.5:50.2。
大径山四个镇农家乐、家庭农场、农业园区众多,农村人均收入高,均超过2万元,均超过杭州市平均水平。
1.4 生态资源特征——拥有大尺度的“低丘缓坡、山谷茶园”独特生态景观资源
大径山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包括径山寺、陆羽泉等文物古迹,老杭大等精品民宿,双溪漂流等旅游项目。整体生态景观良好,“低丘缓坡、山谷茶园”,是杭州西部重要的生态节点。
2、乡村国家公园的产业发展模式
2016年,余杭区委区政府提出了大径山乡村国家公园发展概念,以全域化大旅游战略指导大径山地区发展。
2.1 全域化战略——创建新型城镇化余杭新模式,即全域化示范区
不再通过城镇化率指标衡量城镇化进程,改变以做大镇区规模的发展思路,借鉴欧美发达地区山谷开发经验,以主题小镇、特色精品村、开发组团、旅游项目、自然景区、田园茶园风光等共同构建一体化的大径山全域化发展示范区。
2.2 大旅游战略——旅游+科技+文化三大合力
利用科技、旅游、文化三大合力,在乡村国家公园定位基础上,植入现代功能,是杭州市及周边科技企业和人才的生活、工作、休闲的终极集聚地。生态是前提,旅游是基础,人文是内涵,产业是活力。科技、会奖、休闲、文化、健康五大趋势产业融入,提升旅游能级。
3、乡村国家公园的空间布局模式
空间布局模式结合国外案例借鉴和大径山地形特色,通过三层空间体系引导大径山“小镇、村落、山庄”布局。
3.1 小镇——“1+2+4”体系
“1”为重点打造禅茶第一镇;
“2”为区域中心镇,控制总体建设规模,加强外部环境和镇区本土特色的融入,突出公共设施配套、镇区风貌改造提升改善、工业转型升级;
“4”为四个次级集镇,原则就地发展、完善配套。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3.2 村落——平原、山谷、田园
模式一:保留的规模较集中村落,以行政中心村为主,进行高度、风貌、规模、环境等控制引导。
模式二:已有或新增的组团式开发项目,功能主题结合5大产业,类型有:科技创新,文化创意,会议会展,休闲度假,主题酒店,居住养生。
3.3 山庄——丘陵缓坡、山谷深处、小于25度的山体
模式一:保留特色精品村、民宿
模式二:新增高端点式庄园
庄园作为人们休闲度假的场所,功能趋于多样化,包括居住、休闲娱乐、商务、科技、展示、文化、收藏展示、创意创作、社交、酒店等多种功能。
3.4 完善旅游交通系统,缓解高峰时期交通压力
道路系统围绕对外出入和内部旅游组织,以低碳交通和绿道为主,联系各功能旅游片区。
错峰转运系统:根据出入方向,大环串联外围1个一级旅游集散中心和4个二级游客中心,配建大中型停车场,高峰期实现外部交通截留和转运,内部道路禁止机动车进入,实现错峰旅游组织;
电瓶车系统:串联南北两个小环及各旅游区主游线,沿途设置停靠站;
主推自行车和人行绿道慢行系统:沿途设置三级驿站,串联各景点;
水上游线系统:包括漂流、船渡、溯溪、泛舟等不同方式。
4、乡村国家公园的控制引导模式
制定小镇、村落、山庄分级管控策略
4.1 小镇管控
严格控制镇区规模,突出镇区和乡村均衡发展;
各镇区原则新增用地突出公共设施配套和农村拆迁安置,重点着手镇区风貌改造提升改善、工业转型升级;
从特色小镇着手,镇区和外围环境有机融合,打造富有特色的小镇风貌和空间结构,突破以往城镇建设思路,避免生硬的方格路网设计。
4.2 村落管控
根据乡村国家公园结合四类管控区要求编制农村住房改造建设布点相应规划,并制定详细实施时序、控制措施和管理办法。
村落高度控制:檐口不得超过10米,屋顶不得超过13米。
退让:主要旅游线路退让10米,一般道路退让5米。
完善各村落基础设施配套(特别是污水、环卫设施)
4.3 组团式开发项目管控及风貌引导
毛容积率不超过0.3;
高度不超过15米,局部超过须进行景观和视线分析;
风貌严格控制,因势而建,整体统一,并和周边环境协调;
符合土规条件和管控要求。
4.4 山庄管控及风貌引导
符合土规和四区管控要求;
坡度低于25度;
符合定位功能,品质要高;
建筑因势而建,控制体量,风貌可多样,须与周边环境相融。
4.5 门槛设定
产业门槛:符合科技、会奖、休闲、文化、健康5大产业方向。
规模门槛:设定一定的投资规模、建设用地规模、总用地规模等要求。
选址门槛:符合土规、发展定位、坡度等门槛。
建设条件门槛:符合高度、风貌、容积率等要求,限定住宅用地比例,提出必要的公共和旅游配套设施要求,城市设计、景观、建筑须知名设计单位方案比选。
投资主体要求必须具有同类实际知名项目经验。
民宿项目建议由大品牌公司引领,积极与大项目合作。
5、结语
建设以大径山休闲旅游带为核心的“醉美余杭一带一路”民宿产业带,着力打造大径山国家级休闲度假品牌。使其成为 “两美浙江”示范区、“美丽中国”生态样板区、乡村“产村人文”融合发展实践区。
参考文献
[1]吕俊芳,城乡统筹视阈下中国全域旅游发展示范研究,河南科学,2014
[2]樊文斌,“全域旅游”视角下大连旅游专项规划探析,规划师,2015
[3]厉新建,马蕾,陈丽嘉,全域旅游发展:逻辑与重点,旅游学刊,2016
[4]张辉,岳燕祥,全域旅游的理性思考,2016
[5]陈秋红,于法稳,美丽乡村建设研究与实践进展综述,学习与实践,2014
[6]刘彦随,周扬,中国美丽乡村建设的挑战与对策,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2015
论文作者:管亚锋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学研究前沿》2017年第2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5
标签:旅游论文; 乡村论文; 风貌论文; 杭州论文; 模式论文; 国家公园论文; 产业论文; 《建筑学研究前沿》2017年第22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