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身边的英语:小学英语研究性学习的实验报告_英语论文

发现身边的英语——小学英语研究性学习实验报告,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英语论文,研究性学习论文,小学英语论文,身边论文,发现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课题研究的目的

社会生活的信息化和经济的全球化,使英语的重要性日益突出。英语作为最重要的信息载体之一,已成为人类生活各个领域中使用最广泛的语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英语教育规模不断扩大,取得了显著的成就。然而,英语教育的现状尚不能适应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小学《英语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任务是: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使学生树立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精神,培养学生的观察、记忆、思维、想像能力和创新精神等等,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本研究课题以小学《英语课程标准》为本,将小学英语教学由课内向课外拓展——“发现身边的英语”,即让学生关注生活,发现问题,并围绕所发现的问题通过自己的实践去解决问题,将学到的知识加以综合和实践,充分开发学习的潜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并让学生用制作的课件、研究日记、小演讲等多种方式展示成果,从而提高他们的英语综合素质。

二、课题研究的原则

1.整体性原则

“研究性学习”课程具有整体性。世界具有整体性,文化作为世界的一部分也具有整体性,人的个性也具有整体性。课程主题的选择范围包括学生本人、社会生活和自然世界。对任何主题的探究必须体现个人、社会和自然的内在整合,体现科学、艺术和道德的内在整合。

2.实践性原则

“研究性学习”课程以活动为主要开展形式,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到各项活动中去,在“做”、“观察”、“探究”、“创作”等一系列的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3.开放性原则

“研究性学习”课程面向学生的生活世界,随着学生生活的变化而变化,使课程内容具有开放性;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得到丰富多彩的学习体验和个性化的创造性表现,其评价标准具有多元性,因而它的活动过程与结果均具有开放性。

4.自主性原则

在课程的开发和实施过程中,鼓励学生的自主选择和主动探究,将学生的需要、动机和兴趣置于核心地位,为其个性的充分发展创造空间。学生自己选择学习的目标、内容、方式及指导教师,自己决定活动结果的呈现形式。

三、课题研究的实施

(一)准备阶段

1.师生教学理念的更新

教与学的知识源于生活,最终又回归于生活。在这种理念指导下,教师在教学中很有必要把书本知识与生活实际结合起来。如教外国人喜欢的bread,milk时,将知识拓展到我们中国人习惯的tea,rice等,再如,学习了shop(商店)一词,就可以让学生进一步学习supermarket(超市)。这样,无形中就把“英语在我们身边”这种思想渗透给学生了。

2.明确研究性英语学习的意义

在积极有趣的“生活环保问题”“旅游资源开发”及“数学问题调查”等多种研究性学习活动的促动下,让学生明确“发现身边的英语”研究性学习的意义:用自己敏锐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聪慧的大脑去思考,用自己灵巧的嘴巴去说……那会让他们大吃一惊——原来英语就在身边,自己可以在生活中学到更多更有趣的东西。

(二)实践阶段

1.选题分组

学生毕竟还是孩子,他们面对一种新事物时,总是既激动又茫然,需要教师给他们指引方向。为此,我特地开了一堂课:

关注生活,“发现身边的英语”(1课时)

教学目标:1)根据学生所选子课题,分好研究小组。

2)指导学生制定小组方案。

课前准备:教师对学生的子课题进行归类整理。

教学过程。

1)选题分组:

(1)自由选题

关注生活,“发现身边的英语”

热爱生活的同学们,关于“发现身边的英语”的选题,你们提出了许多值得研究的问题,在下列项目中,你最想研究的一项是什么?请在括号内打“√”(每人限选一项):

A.建筑类(如school)

  ( )

B.服饰类(如coat)

  ( )

C.水果类(如apple)

 

( )

D.蔬菜类(如pea)

  ( )

E.交通工具类(如bike)

 ( )

F.动物类(如dog)

  ( )

G.学习用品类(如pen)

 ( )

H.教学设备类(如desk)

 ( )

(2)整理分组

A.教师把选同一个子课题的学生分在一个大组;

B.讲清分组要求:每组不超过5人,而且要考虑到每个同学的特点;

C.自由组合小组;

D.推荐组长。

2)制定方案:

(1)教师介绍方案的内容:小组名称、活动时间、活动内容等;

(2)各小组成员一起讨论,制定小组活动方案,教师巡视指导;

(3)推荐几个小组进行汇报,师生共同评议,指出优缺点;

(4)各小组再次对活动方案进行修改、完善。

3)课堂小结:教师对学生提出希望和要求,强调安全问题。

小组活动方案实例

2.分组实践

各小组围绕本组的研究主题,通过查阅资料、请教他人、收看相关节目等多种渠道,逐步完成课题研究的任务。在学生活动的过程中,作为指导老师,我们不能让自己置于一个旁观者的角色,而应让自己成为一个参与者。

1)适时指导

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但是并不否认教师的指导作用,特别是在小学开展研究性学习时。小学生的知识水平、社会阅历都非常浅,虽然他们已经制定了详尽的活动方案,但在活动中一定会遇到许多棘手的问题。这时,如果得不到及时的鼓励和指导,他们也许会失去信心、茫然失措。因此,作为指导老师,我们要及时了解学生,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指导、点拨和督促,为学生提供信息、补充知识、拓宽思路、介绍资料线索等。

有一位女同学自从参与了这项活动后,每次上街眼睛变得“亮”起来了,她总会不由自主地问妈妈:“妈妈,这个用英语怎么说?”“妈妈,那个用英语怎么讲?”而她妈妈呢,或许是知识有限,或许是嫌烦,不经意间甩出一句话,“小小年纪,课本上的东西学会就已经不错了,问这些乱七八糟的干什么?”这位同学被这句话给搞懵了。当我事后了解到这一情况后,估计其他同学也有可能会碰到类似的问题。于是,我马上组织全班同学一起讨论这个问题。有的说,“我爸爸也这样说过,但我不同意他的说法。我对爸爸说学问是无穷尽的,书上的是学问,书外的也是学问,既然都是学问就不能分彼此。爸爸听后觉得有道理,就再也没给我泼冷水,有时还帮我找工具书呢!”有的说:“我们问家长问题,也要看具体情况。如果他们对英语一窍不通,我们就不能难为他们,免得他们有时会感到很没面子。”有的说:“我觉得现在我对英语更感兴趣了。如果这个活动对我们有好处,那我就不会放弃。”……

2)及时反馈

作为课题实施的调控者,教师在给学生及时的指导与帮助的同时,还要不断调动学生的研究兴趣。小学生的兴趣往往来源于成功的喜悦,所以我们要向学生提供一些展示成果的机会,除了结题时的成果汇报,研究过程中阶段性的研究成果反馈也是很有必要的。汇报的内容形式可以是体会、资料汇编等。譬如:徐郎海同学在日记中写道:今天,我到新华书店去找资料。在妈妈的提示和服务员阿姨的帮助下,我终于找到了《小小汉译英》这本书。一看到这本书,我心里就想:总算有“救”了!我打开一看,不禁说道:“哇,资料真多哪!”我来不及多想,就开始翻阅起来,并一边查找一边摘录。当合上这本书时,我的心里乐滋滋的,比吃了可口可乐还舒服。可见,这位同学已经尝到了其中的乐趣。再如,“小小美食家”成员的劳动成果包括面包bread[bred]、蛋egg[eg]、牛奶milk[milk]、玉米corn、汤soup、米饭rice[rais]、蛋糕cake[keik]、奶油cream

为了能使小组在汇报时“技压群雄”,同学们会不断地改进方案,在研究过程中加强团结与合作。同时,他们加强小组间交流,通过“取长补短”推动各小组研究的顺利进行。有一个小组弄不懂dinner和supper的区别,但在其他小组的协助下,他们终于在《英语辅导报》上找到了他们需要的答案:虽然dinner和supper都有晚餐(饭)的意思,但dinner是比较正式的用语,是三餐中主要的一餐,现在通常指晚餐而言,但在假日里,午餐也常称为dinner;而supper是一般用语,只指晚餐(饭)。如果你想请别人吃晚饭,最好用dinner,如:“I want to invite you to dinner,”一般不用supper。另外,dinner还有宴会的意思,我们可以说dinner party,但不能说supper party。这样,大家不但弄懂了问题,更重要的是,这一过程让他们体会到了合作的愉快。

(三)成果汇报

各小组对所有资料进行系统整理,并根据小组的特点设计成果汇报方案,用多种形式展出活动成果。教师与学生对各组的成果评价以肯定和鼓励为主,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对研究性学习的兴趣。

四、课题实施的效果

一个学期下来,通过“发现身边的英语”的课题研究,让学生大开眼界,发现我们的生活中处处都有英语,它已渗透到了我们生活的每个角落,这大大拓宽了学习英语的范围;小演讲、小短文、课件等形式也提高了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和学习能力。

1.培养了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习和研究的源泉。在“研究性学习”活动过程中,每位学生根据自身能力主动参与,并获得了成功的体验,产生了积极的情感,开始关注生活,在生活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保持、发展了儿童与生俱来的探究兴趣,变得爱学、乐学。有一位同学平时较内向,学习成绩较差,但在一次小组交流时,她所收集的单词是其小组中最多的,因而赢得同学、老师对她的刮目相看和及时嘉奖,使得她感到了自身的价值,人变得开朗起来了,成绩也有了起色。自从这一活动开展以来,经常会有同学拿着各种小物品(如衣服的商标、饮料罐、食品包装袋)来问我:“这上面的英语是什么意思?怎么读?”等等,我总是尽力而为。如果遇上自己也没有把握的,我会如实地向他们表明情况,与他们一起去寻找答案。这样,学生不但不会失去信心,反而会因为和老师一起学习、研究而觉得更加有劲。

2.丰富了学习体验

研究性学习关注的重点是学生的学习过程,它强调学习过程中深刻的、充实的探究经历和体验,体验丰富而完整的学习过程。每当他们发现一个新单词、新问题时,总是想方设法解决它。有的同学会去问师长,有的会去查字典、翻书刊,有的会去网上查询……总之,通过各种渠道,最终的目的是把问题解决掉并内化为自己的知识,这样得来的知识是不容易被遗忘的,因为其中饱含着自己的情感体验。一次,我在课堂上板书“OK”时,一位男生提出“OK”这个词“K”为什么要大写,是不是缩写形式?如果是,那它的完整形式又是怎样的?说真的,我当时也傻了,因为我自己从来没有考虑过这个问题。当我看到讲台下50多位学生都很兴奋,急于想知道答案时,我也兴奋地说:“这个问题问得真好!这位同学真会发现问题!有谁能告诉我们这个‘K’为什么要大写?”台下一片沉默。“那怎么办呢?”我请学生课后去查资料。果然,第二天他们告诉我OK原来是okay的缩写形式。

3.养成了合作与共享的个性品质

研究性学习鼓励个性化的学习方式,同时通过小组学习,促使学生在与他人共同学习、分享经验的过程中,养成合作与共享的个性品质。比如在小组成员之间,在每次活动结束后的反馈、交流中,他们除了分享别人的成果外,也为别人遇到的困难提供帮助。有些学生条件比较优趣,拥有电脑、电子词典、参考书等,他们向其他同学提供帮助;有些同学书写较漂亮,有些同学口语较突出,还有些同学较擅长表演……在成果汇报时,他们扬长避短、各显神通,每个同学都表现得那么优秀,无论少了谁都不行!在阶段性的小组汇报、交流时,各组成员交流劳动成果,群策群力,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使他们真正感受到了“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进而把这种精神推广到平时的日常生活和学习中。

总之,研究性学习在小学英语学科中的应用把学生带进了一个全新的世界,让他们更加关注生活,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生活。虽然我们还是初探者,在实践中刚刚迈出了第一步,但我们相信:为了更好地生活,为了更好地学习,通过不断努力与实践,我们会使这个全新的世界越来越精彩。

标签:;  ;  ;  ;  

发现身边的英语:小学英语研究性学习的实验报告_英语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