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情绪智力的现状、培养与教育_心理健康论文

当代大学生情绪智力的现状、培养与教育_心理健康论文

当代大学生情感智力现状及培养与教育,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智力论文,现状及论文,当代大学生论文,情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D91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1751 (2000)04—0040—03

当代大学生是中华民族崛起和开创21世纪大业的生力军,肩负着历史的使命和人民的重托。当代大学生的情感智力和心理健康的状况,不仅关系到其本人的学习、生活和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也关系到全民族的素质和民族的兴亡。因此,培养大学生的情感智力,增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应成为全社会关注的问题和高等教育的重要目标。

一、当代大学生情感智力的现状

通过调查研究我们发现当代大学生的情感智力表现出如下特点:

(一)负性情绪正趋增加趋势 根据天津市高校统计,在该市5 万名大学生中,16%以上的学生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主要表现为恐怖症、忧虑症、抑郁症和强迫症等。[1](P47—58)据大连市某高校1999年调查,在该校34.33%的心理状况不良的学生中, 抑郁问题尤其突出,占75.69%。据北京大学生心理治疗咨询中心的资料统计, 求诊的大学生中主诉抑郁的占37.9%,列第一位,其余依次为自卑、焦虑、恐惧等。[2](P39—42)

(二)非正常死亡的比例上升 非正常死亡系指非衰老、疾病等原因死亡。主要有自杀、溺水、车辆肇事等,尤以自杀为甚,特别是青少年的自杀问题已引起许多学者的关注。美国统计资料表明,青少年自杀的比例呈上升趋势,是其大学生死亡的第3位因素, 发生率比没有上大学的同龄人高40%—50%。[3](P94)这一问题近10年来在我国也较为突出,自杀在我国大学生非正常死亡中居第2位,第1位是意外事故死亡。大学生的自杀行为与情感智力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自杀行为的产生虽然具有各种各样的原因,但毫不例外地有着不正常的情绪背景。

(三)心理健康水平普遍低下 心理健康水平普遍低下,是我国大中小学生的共同特征。根据北京师范大学郑凡昌教授在全国的调查表明,有心理问题的小学生约13%,初中生约15%,高中生约19%,大学生约25%。而且,大学生的健康水平有随年级和年龄增长而呈下降的趋势。[4](P233)

笔者对大连市几所高校近3000名学生调查发现,42.73 %的学生“做事情容易紧张”,55%—92%的学生“对一些小事情过分担忧”,47.21%的学生“感觉人与人之间关系太冷淡”,67.26%的学生“在心情不舒畅时找不到朋友倾诉”。

辽宁省大学生心理辅导工程课题组对全省大学生进行了一项心理素质抽样检测,得出如下结论:

1.总平均分66分,其中优良生仅为15%,不及格(60分以下)者达31.97%。

2.在整个心理素质中,有6个项目特别低, 它们的平均分都不及格。这6个项目为:适应能力、竞争精神、合作精神、心态自控能力、 表达能力、自信心。

3.心理素质随年级升高而下降,尤其是二年级和三年级的大学生心理问题更为严重。上述种种状况说明,大学生情感智力培养与教育应成为高等教育研究的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

二、大学生情感智力培养与教育的几点思考

(一)转变教育观念 教育观念是教育改革和培养大学生情感智力的最前提条件。

1.要转变以发展智力为中心的教育思路,树立智力和非智力因素协调发展的教育观念。要把教育教学从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等智力因素为中心,转移到在发展智力因素的同时,注重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动机、兴趣、情感、意志和个性等非智力因素,尤其是情感能力的培养。并且促使它们相互促进、协调发展。

2.在以德、智、体、美、劳为发展目标的教育思想基础上,树立心理健康教育的观念,把心理素质的培养渗透到各育之中,形成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心理素质培养体系。在我国大学教育中,德、智、体诸方面的教育观念不断得到强调和重视,但心理素质教育却长期被忽视。其实,德、智、体、美等教育的进行都离不开学生的心理活动,在德、智、体、美等教育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不仅必要而且可行。

3.转变以考试分数为主要评价原则的教育观念,树立以考核能力为核心的评价原则。改“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传统大学评估主要是通过标准考试来检测学生的成绩,把分数看成是衡量大学生水平的标准,而且是唯一标准。这不仅抑制了大学生挖掘自身活力的动机,也忽视了情感智力与人格的发展。大量研究显示,一个人在学校成绩优异并不能保证他以后事业成功或达到专业领域的高峰。只有重视能力的培养,提高综合素质,具备较高情感能力的人,才可能具有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创造能力,才更可能获取事业成功和生活幸福。[5](P170—173)

4.转变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观念,建构教师—学生关系的新模型。在传统教学中,教师是知识的拥有者,学生是学习的机器、知识的容器;考试和讲课是教学的两个核心要求;教师拥有权力,学生是服从者;教师和学生互不信任;学生无权选择课程,好奇心受到抑制。学生是在压抑、被动的情感状态下进行认知学习的,必然缺乏学习的积极性。而新型的师生关系应当是注意学生的地位,尊重学生的个性,引导、鼓励学生积极思维、主动探索,选择自己的学习方向,将情感作为教学活动的基本动力,师生之间的关系体现出真诚、接受、理解,在这种气氛中学生的认知学习是在主动、自由的情感状态下进行的。

(二)强化培养措施 情感智力的培养应成为学校教育的组成部分,是面向全体学生,而不是专为问题学生设计的补救措施,作为学校教育的管理者和决策者,应充分认识到提高学生情感智力的重要意义,把情感智力的培养纳入到学校的整体运行机制中,将其作为一项教育内容和考核指标,在课程活动的安排、制度的建立、校风的建设等方面,要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

1.开设相应的课程,组织相应社会实践活动。情感智力的培养与心理教育有着密切的联系。在可能的情况下,设置一些相关的课程,使学生充分认识到情感智力对个人成长的重要意义,并且有意识地加以自我培养和锻炼。教育工作者应该针对大学生情感智力的表现,运用心理教育、心理训练等方式对其施加影响。另外,要组织大学生参加相应的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中培养学生对他人情绪的体验能力,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水平。

2.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为大学生情感智力的培养创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大学生情感智力的培养离不开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校风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也是影响学生情感智力发展的重要条件,良好的校风会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的情感智力。如团结友爱的校风有利于使人与人之间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促进同学之间相互沟通、理解、帮助。丰富多采的校园文化活动能够满足大学生的精神需要和心理需求,有助于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和健康愉快的情绪特征。并使他们在紧张的学习压力中获得休息和娱乐,在广阔的天地里尽情地展示天赋与才华,获取奋进的信心。因此,学校应该花力气抓校园文化建设,开展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和学术活动,形成健康向上的氛围,宽松的环境,以助于学生情感智力的培养。

3.提高教师心理素质,树立良好的育人风范。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其他任何角色都无法替代的。在教学、科研活动中,大学教师不仅把人类长期积累的科学文化知识系统地传授给学生,还承担培养学生思想道德品质和情感、意志、性格、行为习惯的重任,教师给予学生包括知识、智慧、道德、思想、评判和情感等全面的教育影响。大学生对情感方面的学习不同于认知方面的学习,往往是自发地对教师模仿、认同,在不自觉的情况下接受教师的影响,建立行为的制约。因此,教师心理素质尤其是情感素质、人格、教育态度对学生情感智力的培养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情感智力,不妨从提高教师的心理素质,增强教书育人的意识出发,使教师在其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树立良好的育人风范,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情感智力。[6](P101—105)

4.建立和健全心理咨询、心理辅导机构。心理咨询是提高学生情感智力,增进学生心理健康,防治心理疾病,优化心理素质的重要途径,也是心理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大学生中出现的问题,大多是心理上的,采用简单的说教或靠行政手段来处分是不能奏效的。“心痛还需心来医”,高校应建立由心理、教育、医务工作者共同参与的心理咨询机构。在心理咨询工作中,咨询工作人员就是治病救人的医生,以平等和朋友的身份耐心倾听诉说,通过和谐的内心交流,帮助指导学生减轻内心矛盾和冲突,排解心理忧难,开发身心潜能,使其有效地适应环境,完善人格。

(三)净化社会文化氛围 当前,社会文化环境中有许多不良因素阻碍了大学生情感智力的培养和发展,笔者认为,要建立良好的社会文化氛围,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建立起我国新时期所需要的文化观念体系。由于社会的全面改革和西方文化的渗透,人们原有的观念体系已被打破,形成了中西方观念混杂的局面。因此,我们应该对中国的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观念进行选择和重组,将那些适合我国国情、有利于改革顺利进行及推动社会进步的观念融合起来,建立起新的文化观念体系。新的观念体系的建立将对消除或减少人们是非模糊、行为无措、情绪紊乱的现象起着重要的作用。

2.社会要对人们不健康的心理行为进行有力的干预。这种干预不仅要有道德上的和舆论上的,也要有法律上的。

3.建立社区的心理保障机制。在发达国家,社区心理保障机制是维护人们心理健康的基本机构。我国也应借鉴这种做法。

(四)努力提高大学生的自身心理素质 要培养大学生良好的情感智力,还必须努力提高大学生的自身心理素质。笔者认为应做到如下几方面:

1.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在现实生活中,面对同样的环境或遭遇,不同的人的情绪反应有着很大的差异。例如,同样面对失恋,有的大学生终日抑郁消沉、自暴自弃,甚至走上自杀的道路;而有的大学生却振作精神,立志成才。造成这种差别的根本原因,如果单纯围绕情绪活动来分析,很难找到答案,只能到各自的人生追求、人生态度中去寻找。而正确的人生追求、人生态度取决于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能帮助大学生自觉抵御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腐朽思想的侵蚀,在社会变革时代不会感到无所适从,不会产生情绪困扰。此外,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仅能帮助大学生端正看问题的角度,认识到人生的价值在于贡献而不是索取,而且还能培养大学生高尚的社会情感,能坚定信念,在困难、挫折面前百折不挠,始终保持乐观向上的情绪。

2.积极参加各类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中锻炼意志品质,提高心理承受能力。在改革开放、人才竞争的时代,如果一个人没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心理脆弱,稍遇挫折就出现心理紧张,产生心理障碍,情绪消沉,精神不振,这样的人本身就不是一个合格的人才。而增强意志品质,提高心理素质,社会实践是较好的途径。大学生要走向社会、深入基层、参与社会活动,从中接受锻炼,磨炼意志。在实践活动中,在人际交往中,向他人学习做人和处事的道理,丰富体验,积累经验,发展才智,从而促进心理健康和发展。

3.加强自我心理调节。人的心理状态的健康与否,既受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更取决于主体的心理调节。在主体的心理调节中首先最重要的是认识调节。因为同一客观存在的外部刺激,不同的人由于主观认识的差别而产生不同的甚至相反的心理反应。由于社会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要使引起人们心理不平衡的外部因素完全消除是不可能的。因此,大学生要正确认识和对待改革中出现的各种社会消极现象、挫折情境、环境压力等,这是预防心理疾病和保持心理健康的重要途径。另外,大学生心理调节还包括情绪调节,出现情绪困扰时,应善于利用心理学中的情绪调节方法来调控自己的不良情绪。

4.及时寻求心理咨询帮助。在维护和促进心理健康中,大学生除了重视个体自我调节,还应该积极取得家庭、学校和社会的支持,争取亲朋好友的帮助,尤其是当心理负荷比较重,自己又不易调节时,及时寻求心理咨询机构的帮助是明智的选择。

收稿日期:2000—03—06

标签:;  ;  ;  ;  ;  

当代大学生情绪智力的现状、培养与教育_心理健康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