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动态——经常项目外汇账户管理改革掀微澜,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微澜论文,账户论文,外汇论文,政策论文,项目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外管局:顺势而为
“我们本以为这次经常项目外汇账户管理政策调整后,企业外汇账户的开户数和外汇存款会有较大幅度的增长,但事实上,增长的趋势并不明显,比想象的要小得多。”
广东发展银行国际部结算处副主管经理黄惠亮告诉记者,出现这种情况,与宏观经济形势有关,因为目前人民币坚挺,市场预期有升值的压力,所以企业对是否保留更多的外汇态度比较慎重。
今年4月国家外管局发布《关于调整经常项目外汇账户限额核定标准有关问题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进一步提高了境内机构经常项目外汇账户保留外汇的比例,并于5月1日开始实施。《通知》根据境内机构经常项目外汇收支的实际情况,将经常项目外汇账户可保留外汇的比例由上年度经常项目外汇收入的20%提高到30%或50%。具体操作时,以企业上年度经常项目外汇收入为基础并结合其实际用汇情况,按经常项目外汇支出占经常项目外汇收入的比例为标准,以80%为限量,将限额分为30%和50%两档。
此次调整被认为是改革力度较大的一次。国家外管局有关人士认为,经常项目外汇账户限额标准的提高,意味着企业支配外汇资源的自主性增强,账户余额的变化将更多地体现企业结售汇的意愿,是我国由强制结售汇向意愿结售汇迈出的重要一步。
黄惠亮认为,目前放宽外汇帐户管理限制适逢其时。他认为,90年代初外汇紧张时,国家希望增加外汇诸备,必须实行严格的帐户管理政策。而近年来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对外经济蓬勃发展,国际收支状况良好,外汇储备规模已居世界第二位,已具备了放宽外汇帐户管理限制的条件。另一方面,也是缓解人民币升值压力的一个有效手段。
我国现行人民币汇率制度是建立在强售汇制基础之上的。企业和个人通过银行进行结、售汇活动,银行又根据结售汇周转头寸管理的规定,进入银行间外汇市场,卖出多余或补充不足的外汇头寸,进而生成人民币汇率。放宽对外汇帐户管理的限制后,企业是否将手中的外汇结成人民币,可自行根据人民币币值的升降和外贸顺逆差形势判断,这样也逐步提高了人民币汇率形成的市场化程度。此次调整,企业对保留外汇的反应没有想象中积极,其实正是市场之手在起作用。
至于放宽限制后,外汇资金异常流动的风险是否增强了,业内人士认为这是不可避免的。国家外管局方面表示,将充分利用信息化管理手段加强对账户资金流动的监管。黄惠亮也表示,银行方面会通过每天向外管局报送数据、在计算机系统中设置开销户限制、严格审核外汇来源、去向的合理性等措施,配合外管局对企业外汇账户的监管。
企业:降低成本
由于企业外汇收支情况的复杂多样,原来的账户限额标准不能完全适应其外汇资金运作需要。企业超出账户限额的经常项目外汇收入必须结汇,用汇时需要再到银行购汇,不仅增加了结售汇环节,还使企业承担了汇兑手续费和汇率风险,增加了经营成本。
黄惠亮举了个例子:有一大连客户是大型造船工厂,按原账户限额标准,只能保留外汇1000万美元,而该厂一条船的造价就达到六、七千万美元,每一笔收入都远远超过限额,都不得不结汇。他粗略估算一下,不计给予企业的优惠牌价的话,企业每少做一笔100万美元的结售汇业务,约可减少1万人民币的损失。所以将账户限额标准提高10-30个百分点后,对该厂降低财务成本影响非常大。
除此之外,黄惠亮认为,账户限额标准的提高,有利于扩大企业灵活使用外汇的自主权。企业通过更好地接触外汇市场,会对外汇价格的变动更为敏感,然后根据自身资金、财务状况,用手头的外汇进行理财活动,比如选择购买国债和金融产品,达到保值增值目的。
银行:忧喜交加
企业减少对外贸易收付的环节和手续,对银行来说,最直接层面的影响是这部分业务收入的减少。据业内人士透露,这部分收入并不是小数。黄惠亮还告诉记者,这几年随着经常项目外汇账户管理的改革,企业手中握有越来越多的主导权,对银行的选择要求更高,使银行之间的竞争更为激烈。银行已不再是可坐享其成的角色了,卖方市场变成了买方市场,不得不从提高服务质量上下工夫。
但黄惠亮的态度还是很乐观,他认为这是合情合理的,而且长远来说,对银行有好处。只要政策是公开透明的,银行之间可进行公开公平的竞争,通过创新金融产品来获取收入。他表示,西方国家中银行的中间业务收入才是最主要的收入来源,我们的银行可随着外汇市场的波动,根据企业风险规避的要求,推出更多的理财产品,更强调通过服务来赢得客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