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肺炎(neonatal pneumonia)主要指的是新生儿出生以后的数日到数十日出现主要症状表现为吐沫、不乳以及憋喘等为主的呼吸系统疾病,按照病因主要可以分为两种,分别是感染性以及吸入性肺炎。新生儿肺炎是临床当中比较常见的新生儿期疾病,由于新生儿较小,症状表现相较于成年人相对不明显,因此,容易被忽略,但是其对于新生儿所造成的危害极大。新生儿肺炎一般一年四季都可能发生,其中以春季最为常见。父母应当对此进行相应的了解,以便做好新生儿肺炎的预防工作,若宝宝一旦发生新生儿肺炎,也能及时发现,从而可以让宝宝及时得到诊治。虽然新生儿疾病比较常见,发病率也相对较高,但是及时进行诊治并做好护理,治愈率相对较高,下面就详细介绍新生儿肺炎相关的知识。1 新生儿肺炎是如何引起的导致新生儿肺炎主要是这几方面的原因,分别是产前感染以及出生后感染,产前感染主要源自于孕妇,孕妇会经过胎盘传统胎儿,或者是孕妇阴道中的微生物感染、羊膜早破以及产程过长等因素导致的。1.1吸入性肺炎主要是由于新生儿吸入胎粪、羊水、乳汁等引起,也可因吞咽反射不成熟、吞咽动作不协调、食管反流或腭裂等因素引起乳汁或分泌物吸入而引起。早产儿及颅脑及患病儿因吞咽功能不协调,反射差或缺如,易发生呕吐物、乳汁吸入性肺炎。1.2感染性肺炎感染性肺炎主要可以分为三种,分别是宫内感染、产时感染以及生后感染,下面进行详细介绍:1.2.1产前以及产时感染若新生儿在宫内感染,一般主要是母亲本身感染了病毒,然后传染了胎儿,若是产时发生感染,通常和产科因素具有关联。若目前在怀孕期间受到单纯疱疹病毒、巨细胞病毒以及风疹病毒等感染,或者是细菌、支原体以及衣原体等感染,病毒会经过血行传染胎儿,引发新生儿肺炎。如果孕妇在生产之前,出现胎膜胎膜早破的情况,并且超过了6个小时,则羊水大概率会被污染,容易导致新生儿感染,如果超过了24个小时,新生儿出现感染的几率会超过30%。或羊膜绒毛膜炎时,产道内细菌如大肠埃希杆菌、克雷白杆菌、李斯特菌、B族链球菌等,上行导致感染。胎儿若在宫内误吸入被污染的羊水也可能引发肺炎。此外,急产、滞产以及产道消毒不彻底等情况,也会导致胎儿在出生过程中受到感染,引发肺炎。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1.2.2出生后感染新生儿出生后的传染主要存在三方面的因素,其一是呼吸道传染,若接触新生儿的人群当中有人有呼吸道感染的症状,在说话时病原体会通过飞沫从新生儿的上呼吸道传染,引发肺炎,或是由于新生儿自身免疫力不强,受凉感冒时自身呼吸道感染引发肺炎。其二是血行传播导致的感染,新生儿若患有皮肤感染、脐炎以及败血症,病原体会通过血行的传播引发新生儿肺炎。一般常见的病原体主要是金黄色葡萄球菌、巨细胞病毒、大肠埃希杆菌、B组溶血性链球菌等。其三是医源性感染,通常主要是由于厌氧菌、铜绿假单细胞以及其他喜剧到引发的。造成医源性感染的主要原因是医疗器械、设备消毒不严格、医护人员自身消毒不严格等,其携带的病毒感染新生儿引发新生儿肺炎。2 新生儿肺炎如何预防由于新生儿抵抗力较弱,非常容易受到病毒的侵袭,从而引发新生儿肺炎,关于新生儿肺炎的预防需要注意以下几方面:2.1口腔疾病患者切勿靠近新生儿新生儿在初生后,往往亲戚朋友等祝贺,新生儿周围聚集的人数较多,若大人中有人患有牙髓炎、牙龈炎等,口腔当中会存在大量的细菌病毒,大人自身抵抗力较强,可能无明显症状,但是新生儿免疫力不强,大人亲吻宝宝时,会导致宝宝受到感染,从而引发疾病,因此,若大人中有人患有此类疾病,尽量不要靠近新生儿。2.2肝炎患者切勿靠近新生儿若亲属朋友中有人患有肝炎或者携带肝炎病毒,尽量远离新生儿,这些人对于新生儿具有极大的威胁。尤其是大人往往出于喜爱的心理会亲吻新生儿,很容易将自身携带的病毒传染给新生儿,新生儿这方面的抵抗力较弱,往往会引发严重的后果,因此,此类疾病患者也尽量不要靠近新生儿。2.3化浓妆的人切勿靠近新生儿由于化妆品当中含有化学物质,很多都具有一定的毒性,若化浓妆的人接触新生儿,可以会使化妆品当中的有毒物质进入新生儿体内,从而引发一些疾病。2.4有水疱的人切勿靠近新生儿若接触新生儿的人当中有人在面部、眼角、手足等位置存在水疱,并且数量较多,就需要考虑自身是否存在被疱疹病毒感染的情况,此时最好不要靠近新生儿,单纯疱疹病毒是引发新生儿肺炎的重要感染因素,大人的免疫力较强,危害性一般不大,但是对于新生儿来说,威胁性极大。由于新生儿出生不久,其自身免疫力比较低,对于疾病的抵抗能力相对较差,一旦受到病原体的侵袭很容易引发一些疾病,对于大人危害性不大的疾病可能会对新生儿造成极大的威胁。因此,在新生儿出生后要尽量避免与过多的人接触,为新生儿营造良好的环境,避免其受到感染,父母一方面要主要做好新生儿肺炎预防的措施,一方面要也注意自身的健康情况,一旦自身患有某种疾病,在未痊愈时尽量少接触新生儿,以免传染给新生儿,对其造成危害。
论文作者:任林伟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保健营养》2019年第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20/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