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贵强 (余庆县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局 贵州 遵义 564400)
摘要:目的:分析中药平肝熄风和血汤对于VBI性眩晕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将我院在2013年6月至2015年7月治疗的75例VBI性眩晕患者作为临床研究对象,在治疗本组75例VBI性眩晕患者时运用了具有平肝熄风及和血作用的中药汤剂。结果:75例VBI性眩晕患者中治愈45例,显效13例,好转10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为90.67%。结论:治疗VBI性眩晕患者时运用中药可以有效改善临床疗效。
关键词: 椎基底动脉; 眩晕; 供血不足; 平肝熄风
[中图分类号] R24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BI)性眩晕的发病原因包括椎动脉受刺激、血液黏度升高、脑动脉硬化等,在出现上述原因时可导致动脉中的血液流动变缓,进而造成脑部无法获得充足的血液供应,由此引发眩晕症状[1]。VBI性眩晕具有反复发作的特点,在治疗不当的情况下可并发缺血危象。中医认为眩晕乃本虚标实之症,可致偏身麻木及昏倒等,本文分析了中药汤剂对于VBI性眩晕患者的治疗效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我院在2013年6月至2015年7月治疗的75例VBI性眩晕患者作为临床分析对象,男40例,女35例;年龄为56岁~84岁,平均(66.4±3.6)岁。75例均符合中医关于眩晕的诊断标准:自觉头部晕胀不适、昏沉感明显、头晕症状反复发作,视物可感旋转,目眩,自身常有晃动感或旋转感。排除由脑部神经感染、脑卒中、全身动脉多发硬化、眼病、脑外伤等引发眩晕的患者,过敏体质,存在精神疾病史的患者。 除眩晕主症外,75例患者中合并心悸20例,失眠11例,上肢麻木23例,神倦乏力15例,耳鸣9例。
1.2方法
在治疗本组75例VBI性眩晕患者时运用了具有平肝熄风及和血作用的中药汤剂,中药组方如下:丹参12g、川芎15g、珍珠母20g、赤芍15g、当归25g、桑寄生10g、炙甘草5g、茯苓8g、生牡蛎10g、陈皮6g、葛根13g、制半夏5g、菊花8g、酸枣仁12g、桑叶10g、党参22g、钩藤18g、天麻20g、黄芪25g、红花15g、桃仁13g、续断10g、怀牛膝18g、杜仲20g。如瘀血阻窍,则加砂仁5g、鸡血藤18g、白芍12g;如痰湿中阻,则加僵蚕10g、泽泻15g;如肾精不足,则加五加皮10g、淫羊藿6g、鹿含草12g;如气血亏虚,则加桂枝12g、升麻20g;如肝阳上亢,则加全蝎5g、山茱萸10g。在煎煮中药前,先采用冷水浸泡0.5h左右,浸泡后进行煎煮,共煎煮3次,每次煎煮的时间为15min,在连续煎煮后共取药汁600ml左右,1剂/d,分早、中、晚三次服用。以连续服用14d为1个疗程,共治疗6个疗程。
1.3疗效判定
判定本组75例VBI性眩晕患者的疗效时依据以下标准:(1)如治疗后眩晕主症及次症,包括脉弦细数、舌红、神疲乏力、耳鸣、双目干涩及视力减退等消失,评估为痊愈。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2)如眩晕主症及次症在治疗后得到明显缓解,患者偶感轻微性头晕目眩或轻微昏沉感,视物时无晃动感及旋转感,且恢复劳动能力或自理能力,日常工作与生活不受到影响,评估为显效。(3)经过治疗后眩晕主症、次症有所缓解,视物时常有晃动感及旋转感,具有一定的自理能力与工作能力,但眩晕可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日常工作与生活,判定为好转。(4)治疗后眩晕及头昏沉等体征、症状没有出现好转趋势,判定为无效[2-3]。
2.结果
经过6个疗程的治疗后,75例VBI性眩晕患者中治愈45例(60.00%),显效13例(17.33%),好转10例(13.33%),无效7例(9.33%),总有效率为90.67%。本组患者在服用中药5d~7d内,VBI性主症与次症基本处于有效控制状态,治疗中的取效时间为4d~12d,平均(8.2±2.1)d。此外,在治疗中1例胃脘疼痛,1例口干便秘,其余73例均未出现明显不适症状,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2.67%。
3.讨论
风为眩晕之病机,风胜则动,可致动摇不定,常觉周遭旋转,诸风掉眩,风气甚、风木旺,则金衰、木胜,木复生火,兼化风火,风阳乎动,风火两动相搏。眩晕为肝风内动,肝阳偏盛,则阳气升腾疏泄,致升发失常,久之则上扰清窍,常夹痰、夹火[4]。肝风内动亦可致肝气营卫失司,气机不畅,疏泄失衡,则化火上亢,加之土受肝克,土虚则生痰,痰热、肝风常兼虚、兼瘀,致血行不畅。久则瘀血阻滞,头目失养,血虚肝阳不能敛,外加情志不遂,可致肝失调达,年高肾亏可致髓海不足,或因病后体虚、气血暗耗,因饮食不节而致脾胃失司,则精明紊乱、瘀、痰、火、风互结,清空扰乱,发为眩晕[5]。故治疗应重在平肝熄风、通络活血。本研究采用了具有平肝熄风与通络和血的中药方剂对75例VBI性眩晕患者进行治疗,方中红花、川芎、丹参、桃仁等可通络和血,续断、杜仲等可补益肝肾,天麻、黄芪等可健脾益气,钩藤、半夏等可燥湿化痰、祛风涤痰,诸药合用,则可祛瘀、痰、火、风,具有祛风定眩、补虚化痰及活血通脉之效。因此治疗VBI性眩晕患者的疗效显著,可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赵正卿,庄建华,陈瑛,等. 以持续性眩晕为表现的水平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诊治[J].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2014,21(3):137-139.
[2]张国梁,周承扬,韩扬,等.石氏颅脑方结合高压氧早期干预防治颅脑外伤后眩晕的临床研究[J].辽宁中医杂志,2014,41(10):2158-2161.
[3]刘春华,颜旭,邓浩庆,等.眩晕定方对后循环缺血性眩晕家兔血脂水平及椎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3,11(5):573-575.
[4]单希征,马丽涛,彭新,等.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诊疗系统对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诊疗效果的临床研究[J].中国卒中杂志,2013,8(5):340-345.
[5]李旗,田福玲,王凤玲,等.枕-项针刺与口服西比灵治疗本体感觉性眩晕平衡功能的对照性研究[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4,29(12):4030-4032.
收稿日期:2015-09-21
论文作者:罗贵强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文摘》2015年1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4/27
标签:患者论文; 熄风论文; 中药论文; 动脉论文; 汤剂论文; 阵发性论文; 时运论文; 《健康文摘》2015年1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