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民族地区科技发展的思考_科技论文

加快民族地区科技发展的思考_科技论文

关于加快民族地区科技发展问题的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科技发展论文,关于加快论文,民族地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念,如今已深深扎根于人们的思想中。经济要发展,社会要进步,离开了科学技术的强劲推动力是不可想象的。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民族地区经济同样离不开科学技术,要把科学技术深深嵌入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机体中,使之成为启动民族经济发展,推进民族经济腾飞的有力杠杆。

一、民族地区科技发展的现状

经过几十年的建设,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少数民族地区的科技事业得到了巨大的发展,有力地推动了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进步。每万名少数民族在业人员中,有专业技术人员399人,其中朝鲜、蒙古、满、回等民族的专业技术人员在本民族在业人口中的比重,已超过全国平均507人的水平,朝鲜族甚至达到1011人的高水平。科研机构的建立和科技力量的充实使民族地区的科技事业如虎添翼。如内蒙古自治区,旗县以上的科研机构发展到155个,职工总数达1.1万多人,在全区19所高等院校中,设有研究与开发机构55个,从事科技活动的人员9392人,全区累计获得科技成果4000项,已有755项在生产实践中应用推广,获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生态效益。从前科技发展比较落后的藏族地区,如今科技事业也迅速发展,农技人员培育出藏冬二号、藏冬四号小麦新品种,在海拔4000米的高寒地区,创造出亩产冬小麦1673斤和1741斤的高产记录;西藏仅推广应用农牧业科学技术,每年新增经济收入9000多万元。尽管如此,对大部分民族地区来说,经济、科技的发展还是相当落后的。1990年,民族地区实现工农业总产值2272.82亿元,仅占全国工农业总产值的7.2%;民族地区的各类专业技术人员也只有132万人,仅占全国的5%。民族地区形成了经济、科技的双重落差。民族地区科技落后,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科技观念淡薄,发展科技的劲头不足。我国民族地区大都在西部,地处边远地区,交通不便,信息不灵,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形成了上天恩赐,人间丰足的观念,科技意识在人们的头脑中很淡薄,更谈不上创造条件去探索、发展科学技术。至今一些决策部门的同志还未把科技工作摆到应有的位置上来,认为花大力气去宣传科学知识,推广科学技术是要冒风险的,不见得一下就能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

2.科技队伍弱小,科技工作后劲不足。几十年来,国家为民族地区培养了大量的科技人才,但与经济发展的需要还有很大的差距。如湖南芷江侗族自治县有职称的工程技术人员仅占职工人数的2%,农业技术人员仅占农业人口的1%。有的农村几年也见不到农技人员。在民族地区,培养的人才不愿回去,回去的人才又急于出来,形成“输入减少型短缺”与“输出增多型短缺”并存的局面。科技宣传、普及、推广等工作显得力不从心,科技工作仍在较低水平上徘徊。

3.科技管理机构不健全,科技工作经费不足,职能转换缓慢。少数民族地区几乎都吃补贴,财政收支矛盾突出,无法抽出更多的资金搞开支,搞推广。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科技推广机构的改革势在必行。但由于历史的原因,一下子进入市场还难以立足,于是,有的科技部门把服务管理变成了单纯的经营,加重了群众的负担,挫伤了群众学科学的积极性。旧的问题尚未解决,新的问题又不断出现。这些问题若不及时解决,发展民族地区科技事业只能是纸上谈兵。

4.劳动者文化素质不高,科技推广困难重重,科技成果难以固化。由于传统观念作崇以及教育水平低,人的文化素质普遍不高,即使是一项简易的技术也难以让群众掌握,成果得不到固化。如在贵州瑶山,为了帮助瑶族群众发展多种经营,国家发放山羊种畜,引进洋芋良种,推广家蚕养殖,但都以失败而告终。对于山羊,群众反映过去从未养过,不知何用;对于家蚕,群众认为他们已习惯养殖土蚕,没有必要更换品种。要使科学技术在民族地区扎下根,劳动者就必须要有一定的文化知识,就必须培养一批掌握科技的人才。目前,一些民族地区忽视教育的程度比其他地区更甚。学校数量少,条件差,文盲半文盲占有较大的比重。轻视教育的观念导致了严重的后果,它比教育本身的落后更令人担忧。

5.旧的产业得不到改造,新的产业尚未建立,科技产业几乎是空白。民族地区旧产业已严重老化,设备得不到更新,产品的科技含量不高,产品档次低,资源浪费严重。而新兴产业、科技产业由于缺乏条件而难以建立,人们对高科技的认识仍然十分模糊。如有的地区为了发展科技产业,到发达地区“洗脑筋”,回来一窝蜂上新项目,其结果步人后尘,不但未形成高科技的主导产业和拳头产品,反而产品积压,亏损严重。

为什么民族地区科技落后的面貌得不到根本的改变呢?我们认为下列因素是导致民族地区科技落后的原因。

第一,脆弱的经济基础,使民族地区缺乏开发新技术,吸收新成果的实力,这是民族地区科技落后最根本的原因。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经过几十年的社会主义建设,各民族经历了一次历史性的飞跃,跨入社会主义社会。但历史的面貌不是一下子就能改变的。时至今日,民族地区与其他先进地区之间的差距仍在不断扩大。民族地区要解决的首要问题仍然是温饱问题。不用说拿出许多资金来开发新技术,培养科技人才,就是一项成熟的技术也拿不出更多的推广费用。脆弱的经济基础无法提供科学技术发展的空间和舞台,科技落后就成为必然。

第二,某些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形成了一道排斥科学、轻视技艺的天然屏障。一是自给自足,万事不求人观念。由于害怕与外界交往,先进生产技术、生产工具便缺乏传播途径。二是轻视文化,冷落教育的思想。民族地区不少人认为,“认那么多字有什么用,还能当饭吃,当衣穿?”这种思想严重制约着教育的发展。广西河池地区10个县7-12岁的儿童入学率不到50%,五年巩固率只有25%,小学合格率为21%。三是轻视技艺观念。有的民族地区,本民族的艺人和外地的艺人都是被人瞧不起的,人们认为这些人是没有种田的本事才落到这个地步的,学艺是丢人的。四是苟富即安,安贫认命,缺乏创业精神,竞争意识。民族地区长期与贫困为伴,人们的生活目标就是填饱肚子,毫无竞争意识。

第三,科技管理水平不高,科技成果转移周期长。民族地区科技管理水平较低,既没有现代化的管理经验,也缺乏现代化的管理手段,无法架起与科研机构和大专院校相互沟通的桥梁,科技信息严重不畅。因而,民族地区既不知有何适合的技术可以引进,也不知自己需要哪方面的技术。科研机构和成果拥有部门又不可能把所有的技术成果宣传介绍到民族地区,推广到民族地区,科技信息渠道不畅,科技成果转移的周期就会更长。

第四,人才的匮乏和劳动者素质低下是制约科技进步的又一因素。湘西苗族聚居的花垣县,全县农村劳动力中,不会浸种育秧的占59.8%,不能识别和防治水稻或玉米病虫害的占66%,不懂得化肥、农药使用方法的占64.8%。龙山县坡脚乡1289个男劳力,略知水稻生产技术的仅4人,略知养殖技术的3人,略知副业技术的9人,共16人,仅占男劳动力的1.3%,而1119名女劳动力中,仅有2人略懂一点养殖技术,由此可见一斑。

二、加快民族地区科技发展的主要措施

民族地区的科技要得到较快发展,必须从以下方面着手:

1.转变思想,提高认识。这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各级领导要充分认识到科学技术在经济建设中的重要意义,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做依靠科技致富的带头人,并做好广大群众的思想工作,鼓励群众学科学、用科学,把全民族的科技意识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二是搞好科技发展规划,切实把科技工作摆上议事日程,放在突出位置。民族地区的科技发展在现阶段要结合“星火计划”的实施,搞好科技成果的推广和应用,打好扶贫攻坚战,并结合本地实际,总结先进经验,树立典型,搞好示范,大力推广,同时,要主动从外地引进最迫切需要的技术成果,提高生产技术水平。

2.发展经济,增强实力。发展经济是一切工作的基础和先决条件,只有经济发展了,才有条件和实力来抓科技工作。同时,科技工作搞好了,经济腾飞才有希望。为此,一要抓住农业这个基础,搞好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走优质高效农业发展之路,让农民得到更多的实惠。二要抓好工业这个支柱。当前民族地区工业还存在不少问题,主要应抓好企业的技改工作,提高管理水平,调整产品结构,提高产品质量,扭转亏损局面,使企业经济效益迈上一个新台阶。同时要大力发展乡镇企业,把一些科技含量高、投资小、见效快的产品迅速推向市场,推动乡镇企业的滚动发展。三要注意引导、克服经济发展中的消极因素,把经济发展的成果巩固下来。民族地区特别要加强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的改革,扬弃传统文化中的落后因素,引导群众树立竞争观念、创新观念、财富意识和风险意识,使经济发展有一个良好的内部环境。四要用好、用活、用足民族地区的优惠政策,搞好法制建设。《民族区域自治法》所赋予的优惠政策要落实到位,同时要加紧地方法规的建设,要把科技工作作为重要的一条写进去。要吸引优秀科技成果流向民族地区,在民族地区扎根,鼓励外地单位和个人到民族地区创办或领办科技产业,在政策上给予优惠和支持。

3.提高素质,壮大队伍。要发展以科技为支柱的商品经济,离不开人才,离不开全民族素质的全面提高。目前要抓好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要稳定现有的科技队伍,并且努力使其壮大,为从事科技事业的人们提供相应的社会地位和政治待遇,这不仅是为了这一代科技人员,而且对动员下一代人献身科技事业有重大影响,这也是减少人才外流的重要手段之一。内蒙古1983、1985年两项抽样调查表明,科技人员工资低、住房紧张、评职称困难、子女升学就业难、不能发挥专长等是相当普遍的反映,只有切实解决这些问题,才能增强对科技人才的凝聚力。二是要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培养大批农、牧区、山区和城镇所需的中初级技术人才。职业学校要以培养农村的中初级技术人才和企业技术工人为主要目标,使他们成为农村推广科学技术,发展商品经济的带头人,成为企业中的熟练技术工人和技术骨干。三是要利用广播、电视、农民夜校、技术讲座等一切可以利用的手段,对广大群众进行科学技术普及的宣传教育,以科技致富的生动事例激励群众学科学、用科学的积极性,以推动生产技术的普遍提高。

4.扩大开放,搞好协作。改革开放是当今世界的主旋律,民族地区要想在市场经济的竞争中获得快速的发展,就必须加大改革的力度,搞好同国内外、同民族地区之间的对外开放,吸收别人的先进技术和经验,使之转化为自身发展的动力。与此同时,要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走出去,请进来,与外面的科研机构和大专院校建立关系,加强协作,利用他们的技术成果和智力资源为民族地区制定经济发展规划,参与各项经济技术决策,建立技术试验区或示范基地,帮助企业开展技术改造和开发新产品,使之成为民族地区发展经济的重要智囊。当然,民族地区的科研机构和大专院校更应该肩负起发展民族经济的重任,多开发适合民族地区需要的新技术、新成果,大力推广到各个领域,以求取得更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标签:;  ;  ;  

加快民族地区科技发展的思考_科技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