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羊小肠寡肽吸收规律的研究

绵羊小肠寡肽吸收规律的研究

王岗[1]2001年在《绵羊小肠寡肽吸收规律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利用慢性血管插管技术和差异灌注营养技术主要研究了绵羊小肠中肽吸收的规律,探讨了不同浓度、不同来源的肽对绵羊小肠肽吸收的影响,通过测定MDV、PDV组织肽及门静脉处TMAA净流量计算出绵羊小肠对肽的吸收率及肠壁利用游离氨基酸合成肽的合成率,旨在为新蛋白体系的进一步完善及生产实践中最大限度地发挥动物生产潜力提供一些基本数据。 1、绵羊十二指历灌注不同浓度的小肽绵羊小肠肽吸收的影响 试验一,选用5只体重38~42公斤安装有永久性瘤胃瘘管、十二指肠近端瘘管和回肠末端瘘管的内蒙古半细毛羯羊,在连续饲喂玉米、豆粕和羊草为基础的日粮条件下,研究绵羊十二指肠和回肠处肽流通量及肽在小肠中的表观消化率。结果表明:绵羊十二指肠和回肠处肽氮流通量分别为 56.33 mgN/h和16.66mgN/h,肽氮在小肠中的表观消化率为70.42%。 试验二,采用4×4拉丁方设计,选用4只带有瘤胃、十二指肠和回肠瘘管并安装有门静脉、肠系膜静脉和颈动脉血管插管的羊,进行十二指肠小肽灌注试验,其中进入十二指肠的肽态氮水平分别为1.35gN/d、2.50gN/d、3.5OgN/d和4.5gN/d(十二指肠肽灌注量分别为0、1.15、2.15和3.15gN/d)。结果表明:随着十二指肠肽灌注水平的提高,绵羊门静脉、肠系膜静脉、动脉血液中的肽氮浓度、MDV和PDV组织肽氮净流量及门静脉处总代谢氨基酸氮净流量随之提高。进一步的分析表明,随肽氮灌注水平提高,大多数门静脉、肠系膜静脉和动脉血液中的肽结合氨基酸和游离氨基酸浓度、MDV和PDV组织中大多数肽结合氨基酸和游离氨基酸净流量亦随之提高。试验中还发现,绵羊门静脉处总代谢氨基酸(TMAA)净流量与灌注水平存在显着的相关关系,其回归公式为:Y=54.1488XX+617.4082,R2=O.9519,n=16,P<0.01。在叁种肽灌注浓度下,绵羊小肠对瘤胃液肽的吸收率分别为41.32%、42.06%和44.4%;绵羊小肠对瘤胃液肽的吸收率随肠道中灌注肽水平的升高而增加;二者之间存在显着的相关关系,其回归公式为:Y=1.5413X+39.2780,R2=0.9108,n=12,P<0.01。 另外,血液中的血浆尿素氮、血糖、谷丙转氨酸、胰岛素及生长激素等的浓度亦随灌注水平的提高而升高。 2、灌注小肽与游离氨基酸对绵羊小肽吸收的影响 选用4只体况良好、体重相近,安装有十二指肠近端瘘管和门静脉、肠系膜静脉、颈动脉血管插管的内蒙古半细毛羯羊,研究连续饲喂条件下,十二指肠处灌注小肽和不同浓度FAA时,对绵羊小肠肽吸收规律的影响。结果表明,灌注瘤胃液肽和高浓度FAA时,试羊门静脉和肠系膜静脉血流速明显高于灌注生理盐水的试羊(P<0.01);灌注瘤胃液肽的试羊与灌注生理盐水的试羊相比,门静脉TMAA浓度、门静脉、肠系膜静脉和动脉的肽氮浓度、MDV组织FAA-N净流量、门静脉TMAA-N净流量差异极显着(P<0.01);肠系膜静脉和动脉FAA-N浓度、PDV组织肽氮净流量、PDV组织和MDV组织FAA-N净流量差异显着(P<0.05)。灌注瘤胃液肽的试羊与灌注低浓度FAA的试羊相比,门静脉和肠系膜静脉肽氮浓度、MDV组织肽氮净流量、门静脉TMAA-N净流量差异极显着(P<0.01),门静脉TMAA-N浓度、动脉肽氮浓度、PDV组织肽氮净流量、MDV组织FAA-N净流量差异显着(P<0.05)。这一结果表明灌注瘤胃液肽,比灌注FAA对绵羊小肠肽吸收影响较大(P<0.05或P<0.01)。灌注瘤胃液肽与灌注高浓度FAA相比,试羊门静脉和肠系膜静脉肽氮浓度、MDV组织肽氮净流量、门静脉TMAA-N净流量差异显着(P<0.05),表明灌注等氨基酸氮(AAN)浓度的瘤胃液肽与FAA对试羊小肠肽吸收影响也存在显着差异(P<0.05)。灌注高浓度FAA的试羊与灌注生理盐水的试羊间,肠系膜静脉和动脉FAA-N浓度差异极显着(P<0.01);门静脉 TMAA--N浓度、IJ静脉、肠系膜静脉、动脉肽氮浓度、fJ静脉 PAA-N浓度、PDV和oV组织肽氮净流量、MDV组织FAA-N净流量及门静脉Td-N #流量均差异显着帜O.05人灌注高浓度的FAAZ与低浓度的FAAI相比,试羊门静脉和肠系膜静脉肽氮浓度、门静脉、肠系膜静脉和动脉FAA一N浓度、PDV组织和eV组织肽氮净流量、eV组织FAA-N净流量、门静脉TMAA-N #流量均差异显奢(P<0.05),表明灌注不同浓度的FAAh试羊小肠肽吸收影响存在差异,肠道有较强地利用FAA合成肽的能力。而灌注低浓度FAA的试羊各项指标虽高于灌注生理盐水的试羊,但差异均不显着(P>0.05)。 对小肠肠壁利用游离氨基酸合成肽的合成率研究发现,绵羊小肠肠壁利用连续灌注的氨基酸液中所含的游离氨基酸合成的肽的合成率为19.55儿通过对第一章试验二所得小肠对瘤胃液肽的吸收率的数值进行校正,可得在叁种肽灌注浓度下,绵羊小肠对瘤胃液肽的吸收率分别为35.66%、36.40%和38.74%;绵羊小肠对瘤胃液肽的真正吸收率随肠道中灌注肽水平的升高而增加,二者之间存在显着的相关关系,其回归公式为:y==l.5413X+33.6180,R’=0.9341,n=12,Pwto.of。 对试羊血浆尿素氮、血糖、谷丙转氨酶、胰岛素和生长?

王岗, 卢德勋, 敖明, 王浩[2]2003年在《反刍动物肽吸收研究的思路和方法》文中提出在本世纪之前,人们已经认识到了蛋白质对动物健康的重要性。经过多年的研究,许多理论被检验和改进。随着研究工作的深入展开,产生了一些蛋白质营养的新认识和新观点,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显着数量的氨基酸以二肽或叁肽形式吸收的观点,已逐渐被人们所接受。对于反刍动物的

孙雅君[3]2017年在《绵羊胃肠道游离氨基酸与小肽分布及其转运载体相关基因表达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研究旨在探讨绵羊胃肠道不同区段食糜中游离氨基酸(FAA)与小肽(PAA)的数量分布及其小肽转运载体PEPT1(SLC15A1)、碱性氨基酸转运载体CAT1(SLC7A1)、酸性氨基酸转运载体EAAT3(SLC1A3)、中性氨基酸转运载体y+LAT2(SLC7A6)和ASCT2(SLC1A5)、氨基肽酶APN、二肽酶DPEP2 mRNA的表达规律,为研究绵羊胃肠道蛋白质消化吸收规律和氨基酸跨膜转运机制提供基础资料。选取体重相近的18月龄健康小尾寒羊6只(空怀母羊),屠宰后收集瘤胃、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和盲肠的食糜及对应肠道组织。采用液质联用法对肠道不同区段食糜上清液中的小肽和游离氨基酸浓度进行测定,分析绵羊胃肠道内游离氨基酸和小肽的数量分布;根据GenBank公布的绵羊PEPT1、CAT1、EAAT3、y+LAT2、ASCT2、APN和DPEP2基因的cDNA序列设计引物,采用双标准曲线法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Quantitative PCR,RT-QPCR)技术对上述基因在绵羊胃肠道不同区段mRNA表达规律进行研究;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CAT1和PEPT1两种蛋白在绵羊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组织的表达水平。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除半胱氨酸外,绵羊胃肠道不同区段的食糜中小肽浓度从高到低的分布依次为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盲肠和瘤胃,部位间差异显着(P<0.05)。不同区段食糜中小肽的组成比例不同,肽结合赖氨酸在空肠中含量较高,而在回肠中含量较低;肽结合谷氨酸在所有部位含量都较高;肽结合半胱氨酸在所有部位含量都较低。绵羊胃肠道不同区段的食糜中大部分游离氨基酸浓度从高到低的分布依次为空肠、十二指肠、回肠、瘤胃和盲肠,前二者显着高于其它部位(P<0.05);部分中性氨基酸,包括精氨酸、酪氨酸、色氨酸、蛋氨酸、甘氨酸和苯丙氨酸在十二指肠的浓度高于空肠,其中酪氨酸和色氨酸差异显着(P<0.05)。不同区段食糜游离氨基酸的组成比例不同,天冬氨酸在回肠中含量较低而在盲肠中含量较高;精氨酸在瘤胃中含量最低而在十二指肠中含量较高;谷氨酸和赖氨酸在几乎所有的肠段内含量都较高;半胱氨酸在盲肠中含量较其他肠段中高。食糜中小肽占总氨基酸(TAA)的比例在空肠显着低于其它部位(P<0.05),在盲肠占比最高,显着高于其他部位(P<0.05)。2.CAT1 mRNA在空肠表达量最高,但胃肠道不同区段间差异不显着(P>0.05);EAAT3、y+LAT2、PEPT1、APN mRNA均在回肠表达量最高,其次是空肠和十二指肠,在瘤胃和盲肠的表达量最低;ASCT2和DPEP2 mRNA在十二指肠和盲肠表达量较高,在回肠表达量较低。3.CAT1蛋白的表达量按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的顺序依次降低,叁者之间差异不显着(P>0.05);PEPT1蛋白的表达量按回肠、十二指肠和空肠的顺序依次降低,叁者之间差异不显着(P>0.05)。以上结果表明:胃肠道不同区段食糜中游离氨基酸和小肽的数量和组成比例不同;小肽的主要释放部位是十二指肠,主要消化部位是空肠,在肠系膜系统中的主要吸收部位是回肠;游离氨基酸的主要释放部位是空肠,主要吸收部位是回肠;少数中性氨基酸和碱性氨基酸的主要吸收部位是空肠。

王岗, 卢德勋, 敖明, 王浩[4]2003年在《反刍动物肽吸收的研究方法》文中研究指明在本世纪之前,人们已经认识到了蛋白质对动物健康的重要性。经过多年的研究,许多理论被检验和改进。随着研究工作的深入展开,产生了一些蛋白质营养的新认识和新观点,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显着数量的氨基酸以二肽或叁肽形式吸收的观点,已逐渐被人们所接受。关于反刍动物的蛋

徐凤霞[5]2004年在《绵羊瘤胃内寡肽代谢规律的研究》文中指出本研究以安装瘤胃瘘管及十二指肠过桥瘘管的小尾寒羊为试验动物研究了瘤胃内寡肽的产生、吸收、流通和微生物摄取规律,并用体外法研究了瘤胃壁对寡肽的吸收,旨在为生产实践中反刍动物蛋白质营养需要的研究以及新蛋白质体系的进一步完善提供一些技术依据。1 稳态代谢下瘤胃寡肽产生速度常数的估测本试验选取叁只体况良好,体重 38~50kg 的 2 周岁小尾寒羊,安装瘤胃瘘管,探讨的结果表明:在连续饲喂条件下启动大豆肽灌注后,灌注24h 后瘤胃液 pH 值处于基本稳定状态,叁只羊 24h 内瘤胃液 pH 值的变异系数分别为 0.85、0.85、0.80%。在此之前对瘤胃液 pH 值的检测表明,开始灌注后瘤胃液 pH 值上升,大约 4~5 小时后趋于平稳。开始灌注后瘤胃液 pH 值的上升与灌注液的 pH 值高于灌注前瘤胃液的 pH 值有关,并可能与灌注大豆肽使进入瘤胃的粗蛋白增加有关。灌注大豆肽提高了瘤胃内肽的浓度,叁只绵羊瘤胃内肽的含量分别为 991.5、933.1、1064.3mg/L。灌注大豆肽前后瘤胃液游离氨基酸差异不显着(p>0.05)、总氨基酸浓度差异不显着(p>0.05)、寡肽浓度差异不显着(p>0.05),值得注意的是 2 号羊灌注大豆肽后 FAA 和 TAA 浓度均比灌注前有所下降。综合情况来看,绵羊瘤胃内 FAA、TAA、寡肽浓度在灌注前后的变化幅度均不大,在±2.9%~10.8%的范围内,说明灌注大豆肽没有对瘤胃内 FAA、TAA、寡肽的代谢状况产生太大影响。在本试验中寡肽的产生速度在 1.1g/h~2.1g/h之间,24h 的瘤胃寡肽产量在 26.4g~50.4g 之间。2 酪蛋白灌注水平对瘤胃蛋白质代谢的影响 本试验以安装瘤胃瘘管及十二指肠过桥瘘管的叁只小尾寒羊为研究对象,研究了灌注不同酪蛋白灌注水平对瘤胃蛋白质代谢的影响,由结果看来随着酪蛋白灌注水平的升高瘤胃液游离氨基酸、总氨基酸和肽浓度明显升高,随后上升的速度减慢。方差分析和多重比较结果表明:不同酪蛋白灌注水平间游离氨基酸、总氨基酸和肽浓度的差异都达到了极显着水平(P<0.01)。灌注 30g 和灌注 60g 酪蛋白时瘤胃内游离氨基酸差异不显着,而其它各组之间差异显着(P<0.01)而灌注 10g 和 20g 时瘤胃内总氨基酸差异不显着(P>0.05);而各组之间肽浓度的差异均极显着(P<0.01)。 1<WP=6>绵羊瘤胃内寡肽代谢规律的研究 灌注酪蛋白显着提高了瘤胃液中 NH3-N 浓度,其中以灌注 60g 酪蛋白后瘤胃液 NH3-N 浓度最高,一号羊灌注 10g 酪蛋白与其它五组之间比较差异显着(P<0.01),而其它五组之间比较差异不显着(P>0.05);二号羊灌注 20g 和 30g 时差异不显着,灌注 40g 和 60g 时比较差异也不显着,其它各组之间比较差异显着。叁号羊灌注 10g、20g、30g 之间比较差异不显着,灌注 40g、50g 差异不显着,灌注 50g、60g 差异也不显着,其它各组之间比较差异显着。 灌注酪蛋白水平对瘤胃内 MCP 浓度有明显影响。方差分析表明,不同酪蛋白灌注组间的差异显着(p<0.05)。1 号羊 MCP 浓度在灌注 40g 酪蛋白时达到峰值,之后下降,2 号羊在灌注 50g 酪蛋白时 MCP 浓度达到峰值,之后下降。多重比较表明,1 号羊 20g、30g、60g 酪蛋白灌注组间的差异不显着(p>0.05),其它各组间的差异分别达到显着或极显着水平。2 号羊 MCP 浓度在 20g、30g、60g 酪蛋白灌注组间(p>0.05),40g、50g酪蛋白灌注组间(p>0.05)和 10g、60g 酪蛋白灌注组间(p>0.05)的差异不显着,其它各组间的差异分别达到了显着或极显着水平。 十二指肠液相食糜中FAA与瘤胃液中 FAA 浓度相比随酪蛋白灌注水平变化的趋势相同,TAA、寡肽浓度与瘤胃液中相比变化趋势相反,先随灌注水平升高而升高,均在 50g 酪蛋白灌注水平时达到峰值,之后趋于下降。方差分析表明两只试羊不同酪蛋白灌注水平组间十二指肠液相食糜FAA、TAA 各灌注水平之间差异都显着(p<0.05)、寡肽浓度差异显着(p<0.05)。3 体外法直接测定绵羊消化道各组织对寡肽的吸收 各段消化道组织对寡肽的吸收不尽相同,根据吸收的各种物质的保留时间可以看出,其中前端消化道包括瘤、网、瓣、皱胃吸收的物质比较接近,后段消化道吸收的物质相同的较多,相对于前段来说吸收的各种物质也较多一些。在透过瘤胃组织的物质中检测到四种物质,两只绵羊透过的物质有两种相同,并未检测到游离氨基酸的存在。网胃透过的物质较多一点有九种,有一种与瘤胃透过的相同,其中检测到两种是氨基酸,一种是组氨酸,一种是丙氨酸,氨基酸与肽的透过率之比为 1:2.38。瓣胃也检测到通过九种物质,两只羊透过的物质差别很大,其中有两种与十二指肠透 2<WP=7>山东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过的是同种物质,成羊瓣胃透过氨基酸种类有谷氨酸、丝氨酸和丙氨酸,氨基酸与肽的透过率之比为 7.07:1。皱胃透过五种物质,有一种为谷氨酸,两只羊的透过率分别为 1:3.57 和 1:7.31。十二指肠只检测到四种物质,有一种与瓣胃透过的相同,另外有两种为氨基酸,分别是丝氨酸和苏氨酸,氨基酸与肽的透过率之比为 1:2.13。空肠透过 9 种物质,两只羊透过的四种物质是同种物质,其中有四种为氨基酸,分别是谷氨酸、丝氨酸、甘?

陈宝江[6]2005年在《寡肽对肉仔鸡消化生理及蛋白质合成调控的影响》文中指出寡肽营养理论是近年来蛋白营养理论的重要发现,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寡肽吸收代谢具有与氨基酸代谢很大的不回,但是,关于寡肽营养研究主要是集中在寡肽载体的克隆表达以及生理活性寡肽的作用探讨,对于寡肽营养的基础性(消化代谢基本过程,机体和用方式生理生化反应等)研究尚缺乏系统性,本论文是通过六个试验从生理、生化、动态、分子等多个角度较为详细的探讨了肉仔鸡对寡肽与游离氨基酸两种蛋白供应形式的代谢的异同,为完善蛋白质理论提供基础。 试验一:寡肽对肉仔鸡蛋白、能量沉积及相关生理指标影响 为测定不同蛋白源的代谢能及其对肉仔鸡蛋白能量沉积的影响,进行了2个试验。试验1:选择成年AA肉公鸡18只分成叁组,分别强饲氨基酸、寡肽和酪蛋白日粮,测定日粮代谢能,表观代谢能分别为14.94 MJ/Kg、15.13MJ/Kg和15.25 MJ/Kg,差异显着(P<0.05);试验2:选择14日龄AA肉仔鸡180只,随机分为3组,每组6个重复。分别饲喂由游离氨基酸、寡肽和酪蛋白作为氮源的纯合日粮,在28日龄屠宰测定机体羽毛、胴体及全身蛋白、能量沉积。结果显示:羽毛能量沉积量分别为0.083MJ/KK、0.075MJ/Kg和0.095MJ/Kg差异不显着(P>0.05),胴体能量沉积量分别为0.55MJ/Kg、0.71 MJ/Kg和0.94MJ/Kg,差异显着(P<0.05):全身能量沉积量分别为0.65MJ/Kg、0.78MJ/Kg和1.03MJ/Kg差异显着(P<0.05);羽毛蛋白沉积量分别为2.75克、2.87克和4.08%,差异显着(P<0.05),胴体蛋白沉积量分别为15.01克、18.25克和20.08克,差异显着(P<0.05),全身蛋白沉积量分别为17.75克、21.12克和24.16克,差异显着(P<0.05);血清检验表明:与游离氨基酸比,寡肽和酪蛋白会明显提高肉仔鸡血消转氨酶活性(P<0.05),降低尿酸含量(P<0.05)。结果分析可知:与游离氨基酸比较,氨基酸组成相同的寡肽和酪蛋白吸收代谢消耗能量显着降低(P<0.05),机体蛋白、能量沉积显着提高(P<0.05)。 试验二:不同比例寡肽对肉仔鸡生长发育及相关激素分泌影响 为探讨不同比例寡肽对肉仔鸡生长发育及相关激素分泌影响,选用体重相近的1日龄AA公肉仔鸡360只,随机分为6处理,每处理6个重复,每重复10只鸡,6处理肉鸡分别采食不同比例氨基酸与肽混合物、酪蛋白和游离氨基酸日粮,试验期为3周。结果表明:0~3龄肉鸡,肽氨基酸混合物组和酪蛋白组分别比氨基酸组、纯肽组生长速度提高了0.17%~18.70%,采食量增加0.89%~11.83%,饲料转化率改善3.18%~13.66%;血清激素检测表明:随着日粮中寡肽比例变化,血清中T3、T4、GH、IGF-Ⅰ发生规律性变化。由此可知:蛋白质的营养是氨基酸营养,更是寡肽营养,寡肽在促进动物生长方面起重要作用。 试验叁:寡肽对肉仔鸡消化道发育及相关酶分泌影响研究 为探讨游离氨基酸、寡肽利完整蛋白对肉鸡消化道发育,消化酶分泌影响,选择健康450只1日龄AA肉仔鸡,随机分为6组,每组5个重复,每重复15只鸡,公母各半。分别饲喂6种纯合日粮,其日粮的蛋白分别为游离氨基酸、不同比例寡肽氨基酸混合物(25:75,50:50,75:25,100:0)和完整酪蛋白,分别在7,14,21日龄测定小肠各段长度、重量、相应指数,小肠绒毛长度、隐窝深度,食糜中胃蛋白酶、胰蛋白酶、糜蛋白酶活性。结果表明:(1)寡肽可以促进小肠发育,在前期(2周龄内)主要是提高了十二指肠、空肠生长,后两周(2—3周)主要是促进同肠生长;(2)寡肽对肠绒毛生长有明显促进作用,可以提高绒毛长度,降低隐窝深度,增加吸收面积;(3)寡肽对蛋白酶分泌有促进趋势,但主要是影响糜蛋白酶活性,对胰蛋白酶、胃蛋白酶活性影响不明显。 试验四:不同比例氨基酸寡肽在肉仔鸡消化道内吸收规律研究 选择21日龄AA肉仔鸡125只,

欧宇[7]2003年在《不同蛋白源对绵羊瘤胃肽释放的影响及抗瘤胃降解小肽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论文通过叁部分试验就四种处理组日粮在绵羊瘤胃的肽释放规律,及五种抗瘤胃降解小肽进行了研究。 第一章 不同预处理条件对瘤胃液含氮物质分离结果的影响 通过两个实验研究了不同预处理条件对瘤胃液含氮物质分离结果的影响,并筛选出最佳的离心分离条件。实验一以叁只成年羯羊为实验动物,于清晨空腹时采集瘤胃液,设100g、150g、200g、250g、300g五个离心力处理组,以原虫数为评定指标,初选出200g,10min的分离条件,再以200g为离心力,设5min、10min、15min、20min四个离心时间处理,以离心沉淀中瘤胃液氮含量(N%)、N%与原虫数的比值为评定指标,分析认为,200g,10min是较为适宜的低速离心条件。实验二在试验一的基础上,设10,000g、15,000g、20,000g、25,000g四个高速离心力处理组,以瘤胃液有机物含量、瘤胃液氮含量和瘤胃液有机物中氮的百分含量为评定指标,分析认为,20,000g,15min是较为适宜的高速离心条件。 第二章 不同蛋白质饲料在瘤胃内的肽释放规律的研究及对瘤胃pH值、氨氮、菌体蛋白氮、游离氨基酸氮的影响 本试验目的是评价不同蛋白源对瘤胃液肽浓度的变化规律的影响。采取4×4拉丁方设计,以豆粕、酪蛋白、鱼粉、玉米蛋白粉四种蛋白质原料设计四个处理组日粮。在晨饲后0、1、2、4、6小时采集瘤胃液,对瘤胃的pH值、肽、氨基酸及其它蛋白质成分进行分析。各处理组的瘤胃pH值在采食后均呈下降趋势。豆粕、鱼粉、玉米蛋白粉叁组的氨氮浓度在采食后1h达到峰值,酪蛋白组在采食后4h达到峰值,各处理组的氨氮浓度在采食后6h均回复至接近初始值。各处理组的菌体蛋白氮均在采食后1h达到峰值,然后在2h或4h恢复到初始水平。除酪蛋白组外,各处理组的瘤胃液游离氨基酸浓度随时间的变化差异不大。各处理组的瘤胃液肽浓度均在采食后1h达到峰值,但释放程度及6h内在瘤胃的平均释放量不同;在采食后1小时和6小时瘤胃所释放的肽中,氨基酸残基相对比例较高的有天冬氨酸、谷氨酸、酪氨酸、组氨酸。瘤胃内肽的释放与氨氮值和菌体蛋白氮有一定的正相关关系。其中豆粕处理组肽的释放与氨氮值、菌体蛋白氮的变化呈显着正相关。 第叁章 抗瘤胃降解小肽的研究 通过两个试验对具有特别氨基酸结构的小肽在瘤胃内的累积情况作了研究。试验一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了Gly-Gly、Gly-Gly-Gly、Pro-Ala、Val-Val、Pro-Leu、Met-Met六种小肽的标准品。经单标肽的测定得到六种小肽的HPLC出峰保留时间,依次分别为:2.71、2.74、3.62、16.38、33.74、35.65min。Pro-Ala、Val-Val、Pro-Leu、Met-Met四种小肽在6~60ug/ml的浓度中国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中文摘要一之间,其峰面积*)对质量浓度(y3 fig/thl)回归得到方程分别为 y-(X+85733)/17568,时一09998;y一(X-20138)/26865,/一0.9992;y一( +363.56)/16979,才一0.9899;y一(X一16887)/55499,RZ—0.994。分析认为,HPLC测定小肽的含量快速、简便和准确,结果稳定,可以用来测定己知的小肽在瘤胃中的释放情况。试验二以鱼粉、豆粕、酪蛋白、玉米蛋白粉四种原料为主要蛋白源设计四种日粮处理组,采集不同时间点的绵羊瘤胃液,并进行超滤截留分子量小于3000Da 以下的瘤胃降解物,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技术(HPLC)测定这四种处理组瘤胃中小肽 (Pro-Ala、ValVal、Pro-Leu、MetMet)在不同时间点的瘤胃含量。玉米蛋白组、鱼粉组、豆粕组在瘤胃内6h的小肽累积量顺序为:Pro.Leu>ValVa>Pro.la>MetMet,酪蛋白组瘤胃内6h的小肽累积量顺序为:Pro-Leu>Pro-la>ValValDeMet.Met。本试验研究证实,从氮端起第一位氨基酸残基是Pro,又有疏水性氨基酸结构的小肽,或者两种结构特点居其一的小肽,有抗瘤胃降解的特性。

王春梅[8]2007年在《不同蛋白质水平日粮对湖羊肽—氨基酸利用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本实验借助瘤胃、十二指肠造瘘,肠系膜静脉、门静脉、颈动脉血插管技术,研究四种蛋白质水平(8.4%(A)、11.2%(B)、14.0%(C)、16.8%(D))日粮下,湖羊体内肽的释放特点及肽氨基酸占总氨基酸的比例(PAA/TAA)。利用液质联用技术测定肽分子量,分析肽释放的种类和比例的动态变化。研究的主要结果如下:1.本试验四种蛋白质水平日粮对湖羊瘤胃液pH值有显着影响,pH值随着蛋白质水平的升高而升高。四组日粮的平均pH值分别为6.28、6.39、6.40、6.49,D组显着高于A组(P<0.05)。各组pH值都在采食后开始下降,4h后降至最低,随后开始回升。十二指肠食糜中,各组pH值变化趋势相近,均在采食后开始上升,然后下降再上升。四组的平均值分别为2.89、2.95、3.04和3.22,D组显着高于A组(P<0.05)。2.瘤胃液氨氮浓度呈现了随蛋白质水平升高而升高的趋势,四组在采食后开始上升,食后4h达到峰值。十二指肠中,四组氨氮浓度的平均值分别为7.37、8.60、8.63、11.26 mg/100mL,A组与C、D组差异极显着(P<0.01),与B组差异显着(P<0.05);B组与D组差异显着(P<0.05)。3.瘤胃液中的菌体蛋白随蛋白质水平升高而升高。四组平均值分别为4.18、4.98、5.14、5.24mgN/100mL,A组与B、C、D叁组差异显着(P<0.05)。4.瘤胃液中,FAA浓度随蛋白质水平的升高而升高,A组FAA最低,C组最高, C组显着高于A组(P<0.05)。四组PAA浓度分别为10.52、10.70、14.04和14.96mg/100mL,同样呈现随蛋白质水平升高而升高的趋势,D组最高,极显着高于A、B组(P<0.01),显着高于C组P<0.05);C组显着高于A、B组(P<0.05)。十二指肠液中,FAA浓度以A组最低,D组最高,D组显着高于A组(P<0.05),与B、C组差异不显着。PAA浓度在采食后4h达到峰值,四组PAA浓度中,D组最高(14.28 mg/100mL),A组最低;C、D组显着高于A、B组(P<0.05)。5.肠系膜静脉中,FAA和PAA浓度在采食后4h达到峰值,随后开始下降,随着蛋白质水平的升高而升高。6.门静脉中,FAA的变化趋势与肠系膜中的基本一致,都在4h时达到峰值,随后降低。四组的平均值以D组最高,A组最低, D组显着高于A组(P<0.05),与B、C组差异不显着。各组PAA浓度平均值比较,C、D组显着高于A组(P<0.05)。7.动脉中,各组FAA浓度相差不大,差异不显着。PAA浓度随着蛋白质水平的升高而升高,各组平均值分别为:28.86、29.96、31.45、33.37mg/100mL, D组显着高于A组(P<0.05)。8.肠系膜静脉和门静脉的PAA/TAA变化范围在70%~80%之间,颈动脉和消化道中的PAA/TAA变化范围在60%~70%之间。9.日粮蛋白质水平对MDV和PDV组织PAA净流量有显着影响,PDV组织存在明显的PAA净流量。10.从相关性分析来看,门静脉血浆PAA浓度与瘤胃液PAA浓度有显着相关性。C组菌体蛋白与瘤胃液PAA有显着正相关(r=0.999)。11.不同蛋白质水平日粮在湖羊胃肠道及血液中的小肽的种类和数量不同,肽分子量(m/z)分布在100~500之间,以200~399的为主。日粮蛋白质水平对肽的含量分布影响较小。

黄现青[9]2003年在《日粮蛋白质水平对绵羊营养物质消化吸收的影响》文中提出选取3只体重约为35千克的装有永久性瘤胃、十二指肠和回肠瘘管的雄性成年新疆美利奴绵羊,饲喂粗蛋白水平分别为7.0%、10.0%、12.8%和15.5%的日粮,收集各实验期每只羊的十二指肠和回肠食糜,以木质素为标记物,测定食糜流量和养分流量,研究日粮蛋白质水平是否对绵羊营养物质前胃消化和小肠吸收有影响。结果表明,绵羊饲喂蛋白质水平分别为7.0%,10.0%,12.8%和15.5%的日粮,前胃粗蛋白消失率分别为-49.44±18.04,2.48±13.75,15.34±10.09和25.08±8.58%,纤维素消化率分别为72.0±3.6,76.2±2.6,82.3±2.0和81.7±3.3%,半纤维素消化率分别为76.5±3.8,73.9±3.6,69.8±3.9和66.5±4.3%。到达小肠的粗蛋白分别为摄入粗蛋白量的149.44±18.04,97.52±13.75,84.66±10.96和74.92±8.58%,其中过瘤胃蛋白分别为37.33±14.25,29.88±12.93,38.43±2.61和31.17±7.29%,微生物蛋白分别为109.70±6.25,63.45±4.05,42.36±7.86和39.21±2.48%。到达小肠的有机物分别为所采食的43.87±3.47,43.35±4.36,43.71±4.15和45.67±3.21%。小肠粗蛋白表观消化吸收率分别为所采食粗蛋白的134.76±19.32,78.43±14.81,66.20±11.53和55.07±8.72%,到达小肠的总氨基酸率分别为采食粗蛋白的96.04±7.0,78.06±14.7,59.74±5.3和54.12±5.7%,其消化吸收率分别为到达小肠总氨基酸的86.04±2.05,81.73±4.26,82.02±1.56和81.88±3.26%。小肠有机物表观消化吸收率分别为所采食的29.0±3.3,27.6±5.2,29.7±4.4和31.0±3.8%。本研究表明,日粮粗蛋白质水平影响前胃粗蛋白质的消失率(Y=8.4326X-97.134,r=0.8686),从而影响到达小肠的总粗蛋白率(Y=-8.4326X+197.13,r=0.8686)和到达小肠的总氨基酸率(Y=-5.1098X+129.86,r=0.8966),也影响到达小肠的微生物蛋白率(Y=-8.2951X+157.62,r=0.9204)。但日粮粗蛋白质水平对前胃有机物消失率、纤维素和半纤维素的消化率均无显着影响。因此,在估算日粮粗蛋白在前胃的消失程度、到达小肠的粗蛋白质率及氨基酸率前胃微生物产率时,应把日粮的粗蛋白质水平及采食粗蛋白量作为影响因素之一进行考虑。

王梦芝[10]2008年在《山羊瘤胃原虫与细菌吞噬关系和微生物AA变化机制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瘤胃微生物蛋白质是反刍动物小肠氨基酸(AA)的重要组分。微生物的任何变化,如微生物的区系、AA-N比例、AA组成等的变化都将影响十二指肠AA的供给。在过去的研究和生产中一直认为瘤胃微生物AA是恒定的。然而1992年Clark等综合比较众多研究者的研究结果提出了瘤胃微生物AA是可变化的观点,此后至今,由于其对宿主不可或缺的重要性而使得微生物AA变化与否的论题一直为本领域研究与争论的焦点。为此,本课题结合in vitro与in vivo法,并引入荧光标记细菌技术以及SSCP、克隆测序等分子生物学技术,系统地探讨微生物蛋白质AA的变化规律及其机制,试验共分九个部分进行。试验1荧光标记瘤胃细菌方法的建立和原虫吞噬细菌速率的研究以4只装有永久性瘤胃瘘管的徐淮山羊提供的瘤胃液制备荧光标记瘤胃细菌,用于瘤胃原虫的摄食实验,研究山羊瘤胃原虫吞噬细菌的速率。试验设置清洗原虫祛除瘤胃自由细菌的荧光全标组(WFLB)及未清洗原虫保留瘤胃自由细菌的荧光标记组(FLB)。结果表明: WFLB组、FLB组吞噬速率分别为:398.40 cells/(cell h)、230.40 cells/(cell h),换算为细菌N为:2.15 pg N/(cell h)、1.24 pg N/(cell h);每天每头山羊瘤胃内蛋白微循环中细菌N循环量WFLB组、FLB组分别估计为:103.20 mg N/(d头)、59.50 mg N/(d头),或者细菌蛋白循环量分别为0.645 g/(d头)和0.372 g/(d头);结果同时表明,荧光标记技术可以应用于瘤胃原虫对细菌吞噬速率的研究。试验2日粮精粗比对山羊瘤胃内微生物蛋白质微循环影响的研究本试验以4只装有瘤胃瘘管的山羊,研究不同精粗比日粮对山羊瘤胃微生态中原虫和细菌区系以及微生物蛋白微循环的影响规律。试验设置精(玉米-豆粕):粗(稻草)分别为10:90、30:70、50:50、70:30的四种比例日粮(A、B、C、D),采用4×4拉丁方设计进行动物试验,并结合荧光标记瘤胃细菌技术测定瘤胃原虫对细菌的吞噬速率。结果表明:日粮精粗比显着影响微生物细胞的密度。原虫的密度以C组最高;细菌和原虫的密度以都A组最低。日粮精粗比也显着影响原虫吞噬的速率,A、B、C、D四组吞噬速率分别为:429.50 cells/(cell h)、366.74 cells/(cell h)、389.48 cells/(cell h)、402.20 cells/(cell h),换算为对细菌N的吞噬速率分别为:2.319 pg N/(cell h)、1.98 pg N/(cell h)、2.103 pg N/(cell h)、2.172 pg N/(cell h)。每天每头山羊由于原虫的吞噬造成的细菌N的循环量分别估算为:136.49 mg N/(d头);369.02 mg N/(d头);485.99 mg N/(d头);440.56 mg N/(d头),或者菌体蛋白循环量为0.853 g Pr/(d头)、2.306 g Pr/(d头)、3.370 g Pr/(d头)和2.754 g Pr/(d头),以C组菌体蛋白循环量最大,细菌周转率最高(3.07 %)。试验3精粗比对瘤胃发酵、原虫种群结构及吞噬速率的影响在试验2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在不同精粗比例配合日粮条件下山羊瘤胃发酵、原虫种群结构以及吞噬速率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日粮精粗比对瘤胃发酵有影响。以30:70组微生物活力较强、NDF降解率较高、瘤胃pH值也相对波动较小;精粗比对瘤胃原虫结构也有影响。50:50、70:30日粮组内毛虫和等毛虫的比例显着高于10:90、30:70组;而双毛虫和头毛虫则相反。内毛虫与双毛虫和头毛虫的吞噬速率分别为361.90、606.30和607.50 cells/(cell h),内毛虫的吞噬速率显着低于双毛虫和头毛虫(P =0.000),表明不同种属原虫吞噬细菌速率间有显着差异,但随日粮精粗比变化的规律基本一致。回归分析表明吞噬速率与日粮结构间呈叁次方的曲线关系(Y=-724.53X+563.15X2-124.666X3+646.833,R2=0.97864)。另外,多元回归分析表明吞噬速率与微生物细胞密度有线性关系(R2=0.839)。方程为:Y=445.514-3.078X1+1.864X2(Y为吞噬速率;X1为细菌密度;X2为原虫密度)。试验4碳水化合物结构对瘤胃发酵和微生物群体结构的影响以3只瘘管山羊作为瘤胃液供体,用体外法研究底物碳水化合物结构对瘤胃发酵及微生物群体特征的影响。底物可溶性淀粉/纤维素比例为:100:0、70:30、50:50、30:70、0:100。结果表明:30:70组微生物产量和纤维降解率最高,发酵状态最佳;微生物蛋白产量与淀粉/纤维有叁次方的曲线关系,细菌蛋白:Y=0.2410+0.0855X-0.0371X2+0.0029X(3R= 0.7397);原虫蛋白:Y=0.2276+0.0853X-0.0380X2+0.0030X3(R=0.7370)。各组分别在8、16、24、24和24 h出现最大微生物产量(P<0.01)。另外,微生物AA-N比例在各组间也有显着差异(P<0.05)。微生物区系原虫与细菌的比例总体上随淀粉水平下降呈先上升后降低,以50:50组最高;而且PCR-SSCP图谱反映了区系内部类群因底物的改变而改变。原虫分类计数结果表明随淀粉水平的下降,内毛虫与等毛虫的比例下降,而双毛属与头毛亚科原虫的比例增加,与SSCP的结果一致地表明其内部类群的改变。对提取DNA的质、量的检测表明:微生物分离平均获得率为53.29 %;细菌DNA的提取率(45.40 %)显着低于原虫(56.10 %)(P<0.05);微生物分离后DNA提取率为26.13 %;所提取的基因组DNA大小在20 kb以上,适合于后续研究的分子操作。综合以上试验结果可认为底物的变化引起了微生物发酵和其群系特征的变化,结果还证实PCR-SSCP适合于瘤胃微生物混合群体多样性研究,同时也验证了ITS1区段是研究瘤胃原虫的良好素材,从而基本确立了本课题瘤胃微生物群体研究的方法体系。试验5不同分子形式氮源对瘤胃微生物蛋白产量和类群多样性的影响本试验的主要目的是研究不同分子形式氮源在人工瘤胃体外培养条件下对瘤胃发酵、微生物蛋白合成和类群多样性的影响。以3只瘘管山羊为瘤胃液供体,底物设计为:氯化铵、寡肽混合物(<3, 000 Da)、小肽混合物(<500 Da)、游离氨基酸混合物。结果表明:pH在6.40-6.90之间变化,游离氨基酸组pH均值最低为6.61,氯化铵组的最高为6.79;氨氮浓度变化范围为11.60-29.45 mg/100 ml,均值以寡肽组最低为15.70 mg/100ml,游离氨基酸组最高为19.15 mg/100 ml;氯化铵组的细菌与原虫蛋白产量皆最低(0.1522、0.1179 mg/ml)(P<0.01),而两肽组的微生物蛋白产量则相对较高;另外原虫与细菌比值以氯化铵组最低为77.49 %,小肽组最高为104.50 %(P<0.01)。同时AA-N比例在各组间也有显着差异,以游离氨基酸组最低(P<0.05)。SSCP指纹图谱表明微生物类群内部种属也发生了变化,并以氯化铵组微生物的多样度最低。以上研究结果揭示了氮源的分子形式显着影响瘤胃发酵、微生物蛋白合成和微生物的类群结构。试验6特定AA缺省对体外培养瘤胃微生物生长限制性的研究本试验采用底物移除法研究特定氨基酸在人工瘤胃体外培养条件下对瘤胃微生物生长及其发酵特征的影响。以3只瘘管山羊作为瘤胃液供体,底物为:全量必需氨基酸组(A),组氨酸(B)、赖氨酸(C)、蛋氨酸(D)和支链氨基酸(E)的缺省组。结果表明:培养液pH值在5.90-6.80之间变化,均值以E组最高为6.54;培养液氨氮浓度变动范围为10.99-30.51 mg/100ml,均值以A组最高为17.85 mg/100 ml;底物对微生物生长的限制程度不同。以支链氨基酸缺省对微生物蛋白合成的限制最大,其细菌与原虫及其微生物蛋白的产量皆最低(0.1389、0.1772和0.3161 mg/ml)(P<0.01),相对于A组微生物蛋白下降了44.52 %。底物对细菌和原虫影响不同。原虫与细菌比值以C组最低(89.12 %),E组最高(127.60 %)(P<0.01)。同时底物还引起了微生物AA-N比例的变化(P<0.01),以A组最低(16.89),E组最高(18.76)。另外遗传指纹分析提示微生物区系内部类群也因底物而发生了变化。综合以上试验结果可认为特定氨基酸对微生物生长及微生物发酵都有一定的影响。试验7蛋白质补充料对体外培养瘤胃微生物区系和发酵的影响本试验以不同蛋白质补充料为底物进行体外培养,主要探讨蛋白质补充料对瘤胃微生物发酵和区系特征的影响。试验采用3只瘘管山羊作为瘤胃液供体,底物为:A(羽毛粉)、B(玉米蛋白粉)、C(豆粕)和D(鱼粉)。结果表明:pH值在5.80-6.80之间变化,均值以C组最低为6.19,A组最高为6.61;氨氮浓度变动范围为3.68-12.01 mg/100ml,均值以A组最低为5.49 mg/100ml,C组最高为9.95 mg/100ml;微生物蛋白产量在各组间差异显着或极显着(P<0.05、P<0.01),以D组最高(0.6513 mg/ml),A组最低(0.5289 mg/ml),C组细菌蛋白量(0.3309 mg/ml)为四组之最高。底物对微生物区系有选择作用。原虫与细菌比值以A组最高(107.00 %),C组最低(84.30 %)。SSCP图谱分析表明微生物区系内的类群结构也因底物发生了改变。另外底物还引起了微生物AA-N比例的变化,以D组最高(17.75),C组最低(16.48)(P<0.01)。综合以上试验结果认为不同蛋白质补充料体外培养条件下其瘤胃微生物发酵和微生物区系特征有明显不同。试验8、9混合日粮蛋白质对徐淮山羊瘤胃微生物结构及AA组成的影响试验8以4只瘘管山羊作为试验动物,采用4×4拉丁方设计进行试验。研究由羽毛粉(A)、玉米蛋白粉(B)、豆粕(C)和鱼粉(D)等不同蛋白质饲料配合的混合日粮对瘤胃发酵、微生物群体结构、微生物蛋白(MCP)产量及其AA组成模式的影响规律。在第一期正试期开始时分别从四只羊瘤胃中采集瘤胃液,用于相应日粮作为培养底物的预先体外培养试验,以确保复杂与昂贵的体内试验的有效性和必要性。结果表明,由不同蛋白补充料所配制混合饲料底物对瘤胃发酵、微生物类群结构及AA-N影响与单纯的蛋白补充料相比,在底物样本间差异程度上虽然有所降低,但影响规律影响基本一致,并且微生物类群结构及AA-N仍有明显或显着变化,表明进一步开展体内试验是必要和有意义的。试验9继而开展的104天的4×4拉丁方体内试验结果表明:瘤胃液pH值在5.60-6.80之间变化,均值以A和C组较高,B和D组较低(P<0.05),A和C、B和D的pH均值虽相近,但随时间的动态变化模式相差较大;氨氮浓度变动范围为6.77-21.67 mg/100ml,均值以A组最低为11.08 mg/100ml,C组最高为15.04 mg/100ml,各组随时间动态变化模式也有所不同;日粮蛋白显着影响MCP产量,以C、D组微生物蛋白较高,A、B组较低(P<0.05);虽然C、D组微生物蛋白相当,但C组细菌蛋白产量却显着高于D组(P<0.05)。原虫与细菌区系比例在组间差异显着,豆粕组(81.27 %)显着低于其他叁组(P<0.05)。进一步克隆测序分析表明细菌中的类R.flavefaciens、R.bromii、Roseburia faecalis等8群系在组间差异显着;原虫中除Diplodinium外其他4类群都有显着差异。微生物的AA-N比例在各组间也有显着差异,并以C组最低,D组最高,并且与细菌(原虫)蛋白质呈负(正)相关关系。研究同时发现部分种类AA含量在微生物区系间和同一区系内不同组间差异显着。原虫蛋白的Val比例高于细菌,而细菌蛋白的Lys则高于原虫。细菌蛋白的Arg;原虫蛋白的Met、Leu和His在各组间差异显着。差异性AA的变化与微生物类群的变化有一定的关联。综上可见混合日粮蛋白质对瘤胃发酵、微生物类群结构和微生物AA组成都有一定的影响。

参考文献:

[1]. 绵羊小肠寡肽吸收规律的研究[D]. 王岗.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01

[2]. 反刍动物肽吸收研究的思路和方法[J]. 王岗, 卢德勋, 敖明, 王浩. 饲料工业. 2003

[3]. 绵羊胃肠道游离氨基酸与小肽分布及其转运载体相关基因表达的研究[D]. 孙雅君.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7

[4]. 反刍动物肽吸收的研究方法[J]. 王岗, 卢德勋, 敖明, 王浩. 饲料博览. 2003

[5]. 绵羊瘤胃内寡肽代谢规律的研究[D]. 徐凤霞. 山东农业大学. 2004

[6]. 寡肽对肉仔鸡消化生理及蛋白质合成调控的影响[D]. 陈宝江.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05

[7]. 不同蛋白源对绵羊瘤胃肽释放的影响及抗瘤胃降解小肽的研究[D]. 欧宇. 中国农业大学. 2003

[8]. 不同蛋白质水平日粮对湖羊肽—氨基酸利用的影响[D]. 王春梅. 扬州大学. 2007

[9]. 日粮蛋白质水平对绵羊营养物质消化吸收的影响[D]. 黄现青. 新疆农业大学. 2003

[10]. 山羊瘤胃原虫与细菌吞噬关系和微生物AA变化机制的研究[D]. 王梦芝. 扬州大学. 2008

标签:;  ;  ;  ;  ;  ;  ;  ;  ;  

绵羊小肠寡肽吸收规律的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