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大鹏[1]2004年在《完善MBO在国内上市公司运作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MBO即管理层收购(Management Buy—outs)这一现象,正在引起企业界的广泛关注,并可能成为中国企业产权改造的主流性重组手段。尽管十几年来我们不断地接受有关利益机制、产权交易、职工及管理者持股等种种新观念的教育,也不时地耳闻学术界宣布相关理论的突破,更是不懈地承受着各级政府各种产权交易战略的实验。但是,归根到底,旗帜鲜明地将管理者收购这一重大的极具现实意义的国际性课题付诸学术的努力还很欠缺。 管理层收购在西方国家已是很成熟的做法,但在我国只是近年来才出现了管理层收购,由于社会制度、经济制度的不同以及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不一致,我国管理层收购既有着管理层收购的一般共性,又有着其特殊性。本文采用横向对比的方法,通过与外国管理层收购的对比分析,研究我国管理层收购的特殊问题。管理层收购在我国是一种制度创新,还处于起步阶段,相应的社会意识、金融环境、公司经营管理监管等相关制度环境还很欠缺,本文研究的目的就是立足于我国的现实环境来探讨我国管理层收购的特殊问题,并就运作程序这个关键问题进行详细的探讨。 作为一种公司治理结构上的制度创新,管理层收购(MBO)在我国应当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它解决了长期困扰我国企业改革的深层次问题,如所有者缺位问题、代理成本问题、激励和约束问题和政企不分。从理论上讲,对于我国现阶段“国退民进”的国企改革以及需要进一步发展壮大的民企来说,MBO都是非常适合。
智慧明[2]2008年在《我国经营管理层收购模式下的国有资产流失防范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经营管理层收购(MBO)于20世纪末引入我国以来,作为明晰产权、降低委托代理成本、强化对企业经营管理层激励的有效手段,在资本市场上得到了广泛运用。但是在2004年香港中文大学郎咸平教授对“国退民进”中出现的国有资产流失问题的尖锐批评,却引起了国内学者对国有产权改革的大讨论。国务院国资委也于当年9月下令禁止大型国有企业和上市公司的国有股权向管理层转让。但是从2005年以后的一些法规我们就可以看出国家对管理层收购的态度出现了明显转变:从积极探索到紧急叫停再到有条件的放开和认可。本文在对经营管理层收购的相关理论及其在国内外实施的情况回顾之后,重点分析了我国国有企业在MBO过程中资产流失的渠道及其原因,认为国有资产流失与MBO并没有必然的联系,只要我们结合我国国情建立起一套系统的国有企业实施管理层收购的法律法规,包括操作规范、融资渠道、资产评估、合理定价、信息披露、监管措施等,那么就能够正确发挥经营管理层收购这个工具在我国当前国有企业产权改革中的积极作用。最后本文从多个方面给出了我国国有企业经营管理层收购模式下国有资产流失的防范对策。
张红刚[3]2005年在《管理层收购(MBO)典型案例研究》文中指出西方发达国家实践证明,管理层收购(Management Buy-Outs,MBO)在减低代理成本、激励管理层等方面能起积极作用。在我国,MBO主要目的是理顺国有企业的产权关系,减低代理成本,激励管理人员积极性,从而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益。然而,在我国实践证明,MBO在实施中存在很多问题,特别是自卖自买,低价转让国有产权,造成国有资产大量流失,在社会上引起了的极大争论。本文的目的是通过对我国MBO典型案例进行研究,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及东欧转型国家实行MBO的经验和教训,重点分析我国MBO存在的主要问题,得出问题的成因,从而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为我国MBO的规范操作提供参考意见。本文运用了规范和实证研究方法。本文首先回顾了国内外MBO的理论文献,从理论角度论证了MBO在减低企业代理成本,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方面的积极作用,指出了MBO与现代企业制度在实质上是一致的;接着分析了英国和美国实施MBO的成功经验以及东欧转型国家的情况,特别是俄罗斯的教训,希望从中能给我国实施MBO有所启示。论文重点通过我国已完成MBO的成功案例和有争议的案例分析,归纳了我国目前MBO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了问题形成的原因,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对策,特别对目前MBO转让中,定价偏低,造成大量国有资产流失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提出了只有实行MBO市场化,由市场机制、供求关系决定MBO的转让价格,才能根本解决价格的公正、合理问题。2005年4月14日新出台的《企业国有产权向管理层转让暂行规定》,已明确规定MBO必须在公开的交易市场进行,也说明了文章观点的前瞻性。论文对我国上市公司实行MBO引起的高分红倾向以及高分红对管理层和普通流通股股东的利益影响进行了实证分析,得出上市公司高分红将有利于财富从流通股股东向管理层转移。在结论部分,文章提出MBO本身不会造成国有资产流失,不健全的法制环境才会造成MBO过程中大量国有资产流失,所以我国要实行MBO,首先要完善法制建设,严格依法办事。文章根据我国目前的政治、经济环境,提出了国有大中型企业、国有控股上市公司不宜实行MBO。本文的一个创新点是从所有者角度分析了MBO,对主流MBO理论即代理成本理论提出了质疑,指出所有者在MBO中关心的是转让价格,能否以较高的溢价转让是所有者的在MBO中的主要动因。
赵月平[4]2004年在《我国管理层收购(MBO)的实践研究及规制建议》文中认为随着我国国有企业改革步伐的进一步加快,国有资本从一般竞争性行业退出已是大势所趋,由于管理层收购(Management Buy-outs,MBO)在优化公司治理结构、提升管理效率、激励管理层积极性、降低代理成本、改善企业经营状况等方面能够起到积极的作用,因而MBO被认为是国有企业深化产权变革的理想选择。同样在民营企业中实施MBO,可以引进人才、留住人才,使其利益和企业利益有效地捆绑在一起,并把原来家族组织或模糊组织变成规范化的公司治理,使企业得到更快的发展,因而研究MBO对于深化我国的国有企业及民营企业改革有着积极而又深远的意义。从2000年国内首例MBO到今天, MBO的国有企业在与日俱增,且呈勃兴之势。MBO带来的企业控制权与所有权的融合,将使过去不合理的分配体制发生根本性的改变。但是在目前的MBO探索过程中也存在着不少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亟待有关部门加紧建立一个完善的法律平台,使国内的MBO在规范中创新和发展,并有效制止滥用MBO行为的发生。为此研究本题并提出合理公平的MBO运作模式就具有更大的现实意义和紧迫性。全文共分六章。引言部分分别从研究MBO的目的与意义、论文的研究方法与结构等方面进行了阐述。第二章介绍了MBO的产生、发展及其积极作用。首先介绍了MBO产生的背景。MBO是在西方国家传统购并理论的基础上产生并发展起来的。在美国,80年代以来经济持续增长和通货膨胀持续进行,造成企业间收购兼并活动的增多,政府对于管理层及员工持股计划税收政策的优惠也有力的促进了MBO的发展。20世纪90年代初俄罗斯等转型经济国家开始的
周小燕[5]2006年在《中国上市公司管理层收购与相关制度环境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短短几年,我国的MBO经历了产生、盛行、紧急叫停、曲折前行几个阶段。究竟是MBO本身有缺陷,还是我国的制度环境不完善所致?现行的哪些制度环境不利于我国MBO的正常实施?如何完善我国的制度环境才能规范MBO的运作?本文对此进行了较深入地研究。 论文首先从代理成本理论等角度介绍了管理层收购的理论基础。然后,分析了中国MBO产生的背景,以MBO实施的核心环节为基础,对中外MBO产生和实施的制度环境进行了探讨。文章认为,中外MBO在产生和实施的制度环境方面存在显着差异,中国MBO带有强烈的“中国特色”,从而,导致其在中外实施的效果有很大不同。接着,本文选取了01—04年22家实施MBO的上市公司为样本,采用统计分析方法,探讨了上市公司MBO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导致这些问题的原因。本文认为,目前,我国实施MBO存在诸多制度障碍,从而,阻碍了我国MBO的实施,实施MBO的上市公司绩效改善并不明显,因此,亟需完善我国的相关制度环境。文章最后,针对我国目前的制度环境提出了一些相关的完善措施,认为有必要修改现行某些法律法规,为MBO制订专门的立法,并提出了其他一些可行措施。
吕竺笙[6]2005年在《企业并购中的利益博弈与协调》文中研究说明并购是兼并与收购(Mergers and Acquisitions)的简称,自19世纪末开始在西方主要市场经济国家兴起并购以来,迄今为止全球已发生了5次并购浪潮,每次并购浪潮都表现出与当时经济技术发展相适应的并购方式。对并购的理论研究也比较丰富,如有管理协同理论、规模经济理论、资产组合理论、投机理论、交易费用理论等。自1998年全球第五次并购浪潮以来,并购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亟待理论上的创新来解释这些新特点。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并购不断发展,尤其是在经济全球化和中国已经加入WTO的背景下,企业并购对于中国经济而言具有越来越重要的意义。因此,本文的选题在理论和实践方面都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除导论之外,全文共分为七章。第一章首先回顾了中外企业并购的发展历程,以及理论界关于企业并购的研究综述:第二章从经济利益理论入手来解释企业并购这一经济行为,认为不同的并购理论从不同的侧面解释了企业并购产生的原因,而从本质上来看,并购是企业的利益相关者利益博弈达成均衡的结果;第叁章分析了企业做出并购决策过程中并购企业与被并购企业之间的利益博弈关系,包括完全信息与不完全信息情况下的博弈分析,以及纵向与横向情况下的一次博弈分析与重复博弈分析;第四章就并购决策过程中投资者与经理层之间的利益关系展开了分析,指出企业的控制权与剩余索取权的结合状况会影响到企业的并购决策;第五章分析了大股东与中小投资者之间在并购过程中的利益博弈;第六章就企业并购中债权人的利益博弈问题展开了分析;第七章分析了并购中政府干预的利益动机。 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首先,突破了经济学对于并购问题的一般性分析与描述,从经济利益关系的角度来研究并购问题,开辟了一个新的研究角度;其次,论文在从经济利益角度分析企业并购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为了实现并购并提高并购的效率,关键还在于要协调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这也是中国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之一;第叁,本文就协调企业并购过程中各利益相关者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提出了一系列的对策,这些对策包括经济的对策、法律的对策等;最后,文章运用了较多的博弈论方法对并购过程中的利益关系进行分析。 由于对并购利益关系研究的尝试以及作者研究能力和占有资料方面的局限,文章仍有较多的不足之处,这些不足都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来改进、充实。
任自力[7]2005年在《管理层收购(MBO)法律制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论文在探讨管理层收购含义及其理论基础的基础上,对中国企业管理层收购的发展现状与特点等问题进行了实证分析,并重点围绕管理层收购的主体法律制度、融资法律制度和国有资产转让定价法律问题进行了较深入地研究。论文共分七章,各章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导论。介绍论文的选题动机、准备研究的主要问题、国内外研究现状概述、研究方法和论文结构。第二章:管理层收购的含义及其理论基础。本章主要介绍了管理层收购的概念与特征、起源与国外发展状况、以及其理论基础。论文先简要介绍了对管理层收购含义的理解以及其与相近概念之间的关系。之后,论文重点对管理层收购在世界各国的发展概况及其理论基础进行了系统地介绍与分析。论文认为,管理层收购最基本的法理基础应是代理成本理论,要准确理解这一点,必须把握住企业本身作为生产性组织体的客观性质。论文同时认为管理层收购后目标企业绩效的改善可能来自于既有财富的转移、新价值的创造,或二者兼而有之。第叁章:中国企业管理层收购发展现状分析。本章在归纳并分析中国企业管理层收购发展叁个阶段的基础上,对中国企业管理层收购的特点与原因、以及中外管理层收购的主要差异进行了探讨。论文认为,中国企业实施管理层收购的“本土”意义在于实现国有及集体企业的产权改革和企业治理结构的改良。论文分析认为,中国企业实施管理层收购的初步条件已基本具备。第四章:中国企业管理层收购主体法律制度研究。在收购主体方面,论文在总结归纳国内企业管理层收购的主体类型的基础上,指出现有的收购主体均存在明显的局限。信托机构作为未来收购主体的主要类型,其实力与信用基础尚需要进一步强化,其受到的不当法律限制应尽早废止,其税费制度亦亟需健全。在管理层收购目标企业的范围方面,论文认为,国家不应以法律或政策预设管理层收购目标企业的范围,现行将大型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上市公司等排除在管理层收购之外的做法不利于国有企业改革的进一步深化。第五章:中国企业管理层收购融资法律制度研究。本章在对国外管理层收购融资的主要模式及其各自特点、对中国企业管理层收购融资的现状与主要模式及其局限进行系统研究和比较分析的基础上,认为,中国企业管理层收购融资困境的突破有赖于信托立法的进一步完善和企业金融管制的放松,应赋予企业更大的融资自由和更多的融资选择。
杨华[8]2004年在《控制权市场的博弈结构》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公司控制权的本质是内部人对公司重大事务拥有的权利,作为交易这一特定商品的市场——公司控制权市场,是不同利益主体通过各种手段,获得具有控制性地位的股权或委托表决权,以获得对公司控制而相互竞争的市场。不同的利益主体既可以是公司股东,也可以是公司外部力量,还可以是这两者组成的利益集团。站在控制权交易的立场,市场主体可以被分成两类,一类是公司内部在位的控制权主体,另一类是潜在的争夺控股权的主体。 潜在控制权争夺主体的存在,对在位控制权人产生巨大的压力,迫使他们提高管理水平,为公司利害相关人创造更多的价值。这是控制权市场作为外部约束力量,发挥作用的主要方式。当然,获得公司控制权的方式中,包括征集表决权等众多方式,在本文中作者考虑的主要是控制权市场,而不是单纯的控制权本身;同时,本文重点考虑在并构方式下的控制权交易的情形。 控制权的转移有“善意”与“恶意”之分。本文针对中国近几年上市公司并购行为的特征,打破了通常意义下以在位内部人角度理解的“善意”与“恶意”,构建了从控制权转移动机出发的模型。在控制权转移中,控制权的价值主要来自管理职能的专用性投资。在单纯的成本.收益框架下,在专用性投资收益巨大的情形下,任何形式的控制权转移带来的收益都将是微小的,甚至为负;但在管理职能的专用性投资收益较小的前提下,控制权转移能够带来效率改进,这一点并不因为控制权转移的方式而发生改变。但不同的控制权转移方式存在其他影响因素。 中国控制权市场的发展受到中国特有环境的影响。国有资产的性质决定了国有非流通股的绝对控股地位,为控制权市场作为一个外部治理机制的发展提出了内在的需求诱导。同时,证券市场证券发行的额度制,导致了上市公司“壳资源”价值的出现,成为引发控制权转移的一大利益诱导机制,也直接导致了中国控制权市场的独立特征。在中国,控制权的转移主要以协议收购的方式完成,统计检验认为尽管国内控制权在交易中显示出十分巨大的溢价,但这些溢价并不是对管理职能创造价值的回报,而是获取“壳”资源和个人收益的非正常溢价。对于获取控制权的其他两种方式,征集表决权过程中本身需要耗费大量的成本,而且滥用这一制度的激励始终存在,可能引发控制权转移的低效率;MBO虽然从理论上看是最好的方式,但由于MBO存在极强的激励让管理层隐瞒资产质量尤其是盈利性的信息,这也会改变控制权转移的成本—收益结构。 反思控制权转移的监管制度环境,中国资本市场的政府主导特征十分明显,控制权市场的博弈结构一兼论中国控制权市场的制度框架作为资本市场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和子行业,控制权市场的立法和行政监管要坚持几个匹配,以国家的产权制度、产业政策为主导,根据控制权市场的不同的发展情况,推出与产权制度、产业政策相关的新的法规、政策,或者是对原有的法规制度进行修订。在具体的产权交易上,在具体的控制权争夺中仍然要坚持以市场为主导。规范控制权市场交易行为的法规,必须与规范和推动市场化进程的法规相配套。随着国内并购市场的发展和繁荣,众多规章制度的不断出台,控制权争夺将进入法制化的轨道,但在整个控制权市场的构建上仍然应遵循监管模式与机构的经营模式在实质上的统一,以及监管模式与市场主体交易习惯的统一,通过确定边界清晰的规则,采用那些更能被市场主体理解的法律准绳,用自我执行模式完成新形势下的监管,是一个最好的选择。
袁月[9]2013年在《我国上市公司曲线MBO问题研究》文中指出管理层收购(Management Buy-Outs,即MBO)自西方国家引入我国以来,在我国国有企业产权改革中一直扮演着重要角色,成为国企改革的重要手段之一。它能有效提高企业管理者的积极性、降低由于代理问题产生的代理成本,同时提高企业经营效率和促进企业发展。但由于MBO操作不规范、信息披露不及时以及我国相关制度不完善等原因使其并没有充分发挥作用,反而受到了理论界和实务界的质疑,2003年曾被国家临时叫停。随后,在2004年引发的“郎顾之争”,再一次将MBO置于风口浪尖上。尽管如此,MBO并没有停步,只是与过去的形式相比更加隐蔽化、曲线化。2004年末,国资委提出允许MBO在国有中小企业中进行尝试,而禁止在大型国企中进行。虽然我国MBO在实施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但是它作为一种新兴的收购方式,具有其固有的优势,因此研究我国上市公司曲线MBO问题对促进其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采用案例研究的方法,通过对MBO相关理论、文献以及运作机理进行归纳概述后,结合我国上市公司曲线MBO的状况和特点,以张裕集团历时一年半的曲线MBO事件为例,分析其曲线MBO后对上市公司的影响,以及在此过程中暴露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解决办法和建议。最后,对我国曲线MBO的发展做出展望。全文共分为六个部分,其主要内容如下:第一部分为导论部分。提出了本文的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并进一步阐述了本文的基本思路与内容框架、所采取的研究方法以及预期贡献。第二部分为MBO相关理论基础和文献综述部分。介绍了MBO和曲线MBO的基本概念以及MBO相关经济学理论,并对其国内外文献分别进行了综述。第叁部分为我国上市公司MBO运作机理分析。进一步对实施MBO的动机、模式进行了阐述,并介绍了我国上市公司MBO的运作机理。第四部分为我国上市公司MB0状况和特点。首先,从我国上市公司MBO状况出发,通过与西方发达国家MBO的比较,进而得出我国特色MBO的基本特点。其次,从我国MBO曲线化前提出发,得出曲线MBO的发展趋势。最后,再结合新潮实业和双汇集团两个具体的曲线MBO案例,简要说明了曲线MBO的实施过程和特点。第五部分为案例分析部分,也是本文的重点。结合张裕集团曲线MBO案例,从资本市场数据和财务数据两个方面探讨分析了张裕此次曲线MBO行为对上市公司张裕股份产生的影响,得出了正面积极的结果。结合此次曲线MBO,指出其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即股权变动信息披露不完整及时、融资来源不明确以及收购定价过低等。第六部分为结论与建议部分。紧承第五部分,从张裕曲线MBO案例中得出结论和启示,客观评价了MBO给上市公司发展带来的正面积极影响和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随后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应对策略和建议,具体包括:(1)完善曲线MBO会计信息披露制度。(2)加强曲线MBO融资来源的监管。(3)完善曲线MBO的定价机制。文章最后,对MBO发展前景做出了展望。纵观本文研究,主要有以下几点贡献:(1)归纳总结了MBO相关的五大理论基础、国内外MBO相关的文献研究以及发展情况和经验,对规范我国MBO有一定借鉴意义。(2)具体分析了张裕集团在MBO处于争议时期成功实施曲线MBO的过程,对MBO产生的经济影响从资本市场数据和财务数据上分别进行探讨,总结其积极正面的效用,为MBO的发展提供了实践基础。(3)通过对张裕曲线MBO的具体案例分析,找出其暴露的问题,从而提出针对性应对政策和建议,具有实践指导意义。但是,由于笔者的能力和时间有限,本文存在的不足也是显而易见的:鉴于我国多数MBO信息披露不完整及时,因此在张裕案例中搜集到的数据有限,分析存在一定局限性,使结果有失准确;在对张裕曲线MBO暴露的问题及提出的建议上可能不够全面,需要进一步研究。
代培[10]2008年在《我国上市公司管理层收购(MBO)与经营绩效的实证研究》文中提出管理层收购(MBO)是指目标公司的管理层或经理层,利用借贷所融资本或股权交换及其他产权交易手段购买本公司全部或部分的股份,从而改变公司所有者结构、控制权结构和资产结构,进而达到重组公司的目的,并获得预期收益的一种收购行为。西方发达国家的实践证明,MBO在激励“内部人”积极性、降低代理成本、改善企业经营状况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因而获得了广泛的应用。在国有资产战略调整和国企改革的背景下,MBO传入我国,并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目前MBO在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各种法规制度并不完善,出现了收购价格不合理、国有资产流失等问题。因此,2003年3月,MBO被紧急叫停。然而我国MBO具有哪些特点,出现了哪些问题和障碍,是否能够提高企业的经营绩效?本文试从实证的角度对我国上市公司MBO现状进行分析。本文首先研究了MBO的基础理论,并对国内外MBO理论进行了综述。其次,分析了我国上市公司MBO的可行性、在我国发展的特点以及各种运作模式,并指出了当前我国MBO存在的问题。接着对我国实施了MBO的上市公司进行实证研究,通过对实施MBO前后反映企业经营业绩的各项财务指标的变化进行分析,考察MBO是否提高了企业效率。并从管理层持股比例与经营绩效的关系角度,建立回归模型考察它们之间是否具有正相关性。最后,根据我国MBO运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以及实证的结果,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一些建议。并结合我国经济发展的现状,对我国MBO的发展前景做了一下展望,希望随着制度环境的不断完善,MBO能步入正轨,发挥其应有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 完善MBO在国内上市公司运作的研究[D]. 胡大鹏. 大连理工大学. 2004
[2]. 我国经营管理层收购模式下的国有资产流失防范问题研究[D]. 智慧明. 广西大学. 2008
[3]. 管理层收购(MBO)典型案例研究[D]. 张红刚. 东南大学. 2005
[4]. 我国管理层收购(MBO)的实践研究及规制建议[D]. 赵月平. 吉林大学. 2004
[5]. 中国上市公司管理层收购与相关制度环境研究[D]. 周小燕. 暨南大学. 2006
[6]. 企业并购中的利益博弈与协调[D]. 吕竺笙. 复旦大学. 2005
[7]. 管理层收购(MBO)法律制度研究[D]. 任自力. 中国政法大学. 2005
[8]. 控制权市场的博弈结构[D]. 杨华. 湖南大学. 2004
[9]. 我国上市公司曲线MBO问题研究[D]. 袁月. 西南财经大学. 2013
[10]. 我国上市公司管理层收购(MBO)与经营绩效的实证研究[D]. 代培. 同济大学. 2008
标签:企业经济论文; 管理层收购论文; 上市公司收购论文; 上市公司收购管理办法论文; 融资公司论文; 企业经济论文; 企业控制权论文; 并购融资论文; 纵向并购论文; 产权理论论文; 制度理论论文; 相关性分析论文; 经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