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教学目标设计的思考与对策_过程与方法论文

化学教学目标设计的反思与对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教学目标论文,对策论文,化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教学目标是指学生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所要达到的学习成果,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制定的,希望学生从课堂中学到的东西。那么,教师希望学生达到的结果应该是什么,又是根据什么来制定出这个结果的,怎么才能达到这个结果,以及如何检测结果是否已达到,这些都应该是教师在设计化学教学目标时必须加以深入分析和思考的问题。

一、如何理解化学三维目标

现象1:化学教学目标的设计唯“三维”是从。教学中有的教师由于对“三维目标”的理解不到位而机械套用,设计教学目标时片面追求形式上的“三维目标”,割裂了3者之间的有机联系,贴标签式的现象比较严重。

学生通过学习到底在哪些领域得以发展,这是一个永恒的主题。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化学教学目标大体经历了从知识到能力,再到全面素质培养这样一个演变过程。在基础教育新一轮课程改革当中,借鉴国外教学目标分类学理论,化学新课程着眼于学生适应现代生活和未来发展的需要,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构建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一体的教学目标体系,体现了对学生发展的期望和要求。而现实中很多教师将三维目标生搬硬套,就是源于对三维目标的内涵及3个目标维度间具有怎样的关系缺乏正确的认识。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三维目标的核心

受“双基教育”和“应试教育”的影响,传统化学教学重视基础知识的记忆理解、基本技能的熟练掌握,教师在设计化学教学目标的时候一般关注的都是明确具体的知识与技能,如通过一节课应该完成哪些知识技能的讲授,讲到什么程度,学生应该得到哪些基本训练,达到怎样的程度,等等。教育是以人为对象的,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传统教育以追求升学率为目的,只重视考试内容的学习,重视对学生的习题训练,从而导致学生对知识的机械记忆、死记硬背,把生动活泼的教育活动简化为机械僵化的训练,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其全面发展、素质培养从何谈起。所以,把学生从“考试文化”中解放出来,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以轻松愉快的心情去学习,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在主动学习中实现有个性的全面发展,即“以学生发展为本”就成为新课程改革的着眼点和最终归宿。化学新课程作为科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立足于学生适应现代生活和未来发展的需要,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从化学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个方面构建课程目标体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但是受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很多教师还是偏重“双基”,我们认为,要改变这种状况,必须重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三维目标中的核心地位(如图1)。

从个体的发展来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居于重要地位,对人的一生影响深远。人类的任何行动,都是受个人的思想和价值观所影响和控制的。在某些情况下,决定一个人行为的不是知识,而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因此,对学生进行科学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教育比传授科学知识更重要!但长期以来,由于受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加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情意类内容难以通过常规考试加以测量,所以在化学课程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常常流于形式,未能有效地实施和贯彻。

从学生的学习过程来看,学习是认知因素和非认知因素相互作用的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发展对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这两个维度具有重要的影响。积极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会推动学生以全身心的热情、坚韧的毅力投入到学习活动当中。毫无疑问,一个对化学学习毫无兴趣的学生,学习化学对他来说就是一件被动、压抑的事情,又怎么能希望他热爱化学、学好化学呢?

基于上述认识,我们认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在化学课程目标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它是学校教育的根本所在[1]。“教书”的最终目的在于“育人”,两者不能本末倒置。在实践教学中,要以激发和培养学生积极、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为核心,统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的教学。

2.三维目标相互联系,融合统一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达成科学素养的3个基本方面,离开了任何一个方面,或者某个方面薄弱,都会造成科学素养在某种程度上的缺失。

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来看,化学课程目标的这3个方面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融合统一。人总是以已有的知识作为基础和背景,去认识、建构新知识,并在此基础上开展新的学习活动。离开了一定的知识与技能,学生的学习与发展将成为一句空话。而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不是靠说教、或者单纯地训练就能实现的,它需要学生去亲历、去体验、去感悟。方法、情感、态度等内容,都依附于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之中,是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得以形成和发展的。在获得知识的过程中,学生可以运用各种探究方法,亲身体验解决问题的过程,从中领会过程与方法的真谛;而成功的喜悦则会带给他们更强烈的学习动机和积极的学习态度,并感悟到科学对人类社会的作用;反省整个探究过程他们会认识到团结协作、严谨求实、坚忍不拔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对于完成学习过程是何等重要。学习的这种内在机制使得课程目标的3个维度相互联系、相互融合,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离开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就成了“无米之炊”;离开了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就成为外在于人的,无生命力的知识;离开了情感态度,学生就变成了机械麻木、被动装载知识的容器。任何一方面的缺失,都会导致人的片面畸形发展[2]。因此,以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化学三维目标体系的构建,就是要引导教师和学生改变传统课程过于注重知识技能传授的倾向,强调科学过程和方法,重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使学生获得化学知识和技能的过程成为理解化学、进行科学探究、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和形成化学价值观的过程。因此,教师在设计化学教学目标的时候,不应盲目、机械地将教学目标设定成3个维度,而是应结合教学内容的特点,深入分析学生将会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3个方面获得怎样的发展,教学目标的设计可以是分列的,也可以是融合的。

二、依据什么来设计化学教学目标

现象2:化学教学目标的设计机械照搬。教学目标的设计只是为了应付检查,从教参上直接抄下来现成的或者上网查找参考别人的教学设计,教师真正静下心来思考到底怎么样才能准确制定教学目标的为数尚少。

很多教师之所以这么做还是因为他们将教学设计的重心放在了教学活动的设计上,更多关注的是“我怎么教”,而“学生的起点在哪里”,“通过教学,我将要把学生带到哪里”,有关教学目标设计的这类问题,教师往往缺乏明确的认识。归根结底,教师的教学目标设计大多是依赖自己的经验、凭主观意向随意制定,缺乏科学性和规范性,因此导致在设计目标的时候易简单机械处理,不知道要去寻找科学的依据。

1.课程标准是设计教学目标的基本依据

在新课程中,课程标准取代了教学大纲,不像大纲那样以列举知识点的方式构筑教学内容体系,而是提出具有一定概括性和导向性的内容标准。内容标准是课程标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由课程专家在基层调研、教学考察的基础上根据课程整体目标,结合课程内容,用清晰的行为动词阐述的一种宽泛性的教育目标。它表明了学习者在某一阶段学习后所要达成的预期学习结果[3]。内容标准是学生学习本课程所要达到的最基本要求,它既有学习内容的规定,也有学生学习程度的具体规定。所以课程标准是设计教学目标的基本依据。

教师在针对具体内容设计教学目标的时候,首先考虑的应该是课程标准中对该项学习内容的基本要求。学生经过该项内容的学习后,获得一个怎样的学习结果,这些都在内容标准中有比较明确的规定。有了内容标准作依据,教师设计教学目标就能够“有章可循”,做到“心中有数”。

2.充分分析教科书内容和学生特点

教科书是使学生达到课程标准所规定的质量要求的主要内容载体,是教师教和学生学不可缺少的重要媒体。它是教学的主要内容,是课程标准的具体化产物。教师预期学生达到的学习结果,还需要借助教师、学生与教科书的相互作用,即教学目标的达成离不开教科书这个内容载体。因此,设计教学目标的时候,教师还需要仔细研读教科书,明确教科书所涉及的内容,然后再结合内容标准提出的要求合理设计出学生学习各项内容应该达到的学习要求。

教学目标反映的是学生应该达到的学习要求,学生应该做些什么,其实施主体是学生。教学目标的达成过程就是学生的学习过程,所以学生学习基础、学生的接受能力等学生自身的特点会影响教学目标的可行性。因此,教学目标的设计一定要切合当前的教学实际,务必要以学生为基础,关注学生的学习起点、学习兴趣和发展需要,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基础和达到目标的可能性。有关学生化学学习心理方面的研究可以为教师科学地了解学生提供可靠的依据。例如,教师可以通过访谈、测查等方式来了解学生的真实基础,尤其是测查那些隐藏在学生头脑当中的前科学概念。

三、如何发挥化学教学目标对教学过程的导向作用

现象3:教学目标和教学过程两张皮。有些教师在设计教学策略、组织教学活动的时候对事先制定的教学目标不予考虑,教学目标形同虚设,教学目标和教学过程两张皮的现象比较突出。

造成这种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很多教师在设计和编制教学目标的时候,往往把它当作一种教学规范来执行,认为一个完整的教案需要有教学目标,而对这些目标在之后的教学过程当中将是如何落实的这一实质性问题却鲜有考虑,因而使得所设计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过程往往是脱节的。

1.化学教学目标的设计要以活动为主线

大多数教师都非常重视三维目标,在设计目标的时候一般分为3个方面进行阐述,从表面上看,学习结果全面、具体。但是这样的目标陈述仅反映了教学活动应达到的最终结果,而对达到这一结果的教学活动的安排,即如何通过具体教学活动的实施达到对教学目标的最终实现,却缺乏明确的指导,从而无法确保将教学目标落到实处,导致教学效率大打折扣。如果说,知识结论的目标实现依赖于学生学了什么,那么,过程方法目标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则主要依赖于学生是怎样学的,不在内容而在过程,就连实现知识结论目标的效率也主要在于过程[4]。因此,教学目标的制定还应该重视教学活动的设计。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起点和归宿。如果我们能够在设计教学目标的时候就把目标与过程紧密地联系起来,考虑到通过一定的活动实现一个具体的目标,体现出对教学过程的统筹兼顾,那么这就等同于在设计目标之初就为课堂教学提供了“处方”,从而更好地发挥了教学目标的导向作用。以活动为主线来设计教学目标,一方面可以从三维目标的分维度来设计,见下页表1。

另一方面,也可以是通过活动将三维目标有效地结合起来。通过特定的某项活动任务,学生不仅能获得有关的知识结论,还能亲历获得新知的过程,在做科学的过程中学会运用科学的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更能在这个过程当中获得深刻的内心体验,培养丰富的情感、积极的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这样的目标设计,不但实现了三维目标的有机融合,更重要的是凸显了全面实现三维目标的有效途径,充分发挥了教学目标对教学活动设计的导向作用,对全面落实教学目标是大有裨益的。例如,对于“化学反应的限度”这一节课的教学目标,就可以设计成:以平衡体系的相关实验作为活动对象,结合微观描述和科学史实分析,通过分组实验和小组讨论,依次得出可逆反应、化学平衡状态、化学平衡的移动等概念的含义及其本质,明确化学平衡发生移动的条件及意义,了解控制反应条件在生产和科学研究中的作用。

2.化学教学目标的陈述要力求可操作性

比较“学生了解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与“学生能用电子排布式表示常见元素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这两种教学目标,不难发现一个表述清楚的目标将会对教学的实施以及评价更有指导性。只是使用“了解”、“理解”、“掌握”等词,缺乏质和量的规定性,这样陈述的目标笼统、含糊不清,使人难以把握。相反,用明确、具体,可以实施、观察和测量的语言来陈述教学目标,才能为学生所掌握,为教师所应用。设计并写出清晰的教学目标的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教师的教学组织效率。

因此教学目标要做到易于落实和实施,教师就应该力求使目标明确、具体,可以观察和测量,对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后能够达到什么样的结果有一个具体的、明确的描述,如表2。

标签:;  ;  ;  ;  ;  

化学教学目标设计的思考与对策_过程与方法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