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撒切尔政府的工会战略及其后果_劳资关系论文

论撒切尔政府的工会战略及其后果_劳资关系论文

论撒切尔政府的工会战略及其后果,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撒切尔论文,工会论文,后果论文,战略论文,政府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摘要 撒切尔夫人的工会战略形成于影子内阁期间,其侧重点在于从政治上限制和打击工会。1979~1990年的三届保守党政府通过劳资关系立法、摒弃收入政策、压制工人罢工等手段,使英国的劳资关系格局经历了战后以来最深刻的一场变化。在整个80年代,英国工会化程度下降,罢工次数减少、持续时间缩短,集体谈判的重要性也大大降低了。不过,工会力量的削弱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关键词 英国政治 撒切尔主义 劳资关系

在整个80年代,撒切尔政府通过推行一系列工会立法、摒弃收入政策、压制工人罢工等手段,不遗余力地打击、削弱工会的作用及法律地位,英国劳资关系的格局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其实质正如霍尔姆斯所指出:“撒切尔主义的矛头并不仅仅是指向斯卡吉尔主义,而且也是针对战后以威尔逊和希思为代表的两党在劳资关系领域内的共识政治。”〔1〕

英国工会的大规模发展始于19世纪中后期。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工会势力的发展更进入到一个突飞猛进的阶段。战后历届政府的工团主义政策使工会成为“三伙伴关系”中举足轻重的一支力量。自60年代以来,工会权力问题一直是英国举国关注的焦点。自由党领袖大卫·斯蒂尔把工会说成是英国社会中的巨人哥利亚。麦克米伦也曾不无感慨地说道:“我们不能碰的机构有三个:(皇家)禁卫旅、罗马天主教教会,或者是全国矿工联合会。”〔2〕

工会之所以有如此巨大的能量,与它所享有的各种法律和制度化的权力密切相联。大体上说,工会享有以下四种法律或制度化的权力:第一,工会成员及其活动享有合法地位;第二,工会在劳资冲突中享有普遍的法律豁免权,尤其是在罢工的附属行动方面;第三,集体谈判制度的实行意味着雇主对工会的承认,工会代表工人就工资和劳动条件与雇主进行谈判即为工人提供了一种制度化的保障;如果集体谈判是在整个行业的层次上进行的,那么,行业工会与各位大企业主之间达成的协议就将在全行业的范围内执行,即使某一企业的工会力量很小,也能从中受益。同样,那些并未参予集体谈判的中、小企业主也必须按照行业协议的最低工资标准付酬;最后,麦克米伦政府及其他政府建立的工团主义的机构,如全国经济发展委员会等,也在一定程度上肯定了工会的合法地位。工会领导人常常被请入白厅或唐宁街10号共商国事,尤其是在1974—1978年工党执行与工会密切合作的“社会契约”政策期间〔3〕。

在1979年撒切尔夫人上台前后,保守党内在工会问题上至少有三种不同的意见。第一种意见为吉姆·普赖尔、彼得·沃尔克等党内温和派所持。他们主张继续执行工团主义政策,强调政府与工会合作和对话的重要性。这些人多为前希思政府的成员,亲眼目睹了希思因煤矿工人大罢工而下台的整个过程,担心如果以强硬手段对付工会,又将重蹈1971年希思政府“劳资关系法”的覆辙。因此,对他们而言,问题不是保守党是否应当改革工会,而是应当在这条路上走得多远、多快〔4〕。 第二种意见来自赛尔登小组、星期一俱乐部以及全国自由联盟等保守党右翼压力集团。他们把工会说成是“英国的新暴君”、“工人阶级自由的残忍压迫者”,主张不遗余力地攻击工会,通过立法手段彻底毁灭工会权力的法律基础〔5〕。 保守党议会党团的大多数成员持第三种意见,他们赞同通过法律程序限制、削弱工会的权力,但主张采取较为稳妥的途径,避免工会立法操之过急,目标过大。

撒切尔政府的工会政策形成于1974-1978年在野党影子内阁时期。关于这一时期及1979年后保守党工会政策的性质,目前尚有争议。有论者认为影子内阁及撒切尔政府的政策是一种政治上的战略;另一种意见则认为保守党限制、打击工会主要出于经济而非政治的考虑〔6〕。 在这两种观点中,笔者倾向于前者。从另外两份流产的党内文件的内容看,撒切尔政府的工会政策显然更多地集中于从政治上打击工会。

1977年11月17日,政策研究中心的约翰·霍斯金斯和诺曼·斯特劳斯向撒切尔夫人提交了一份名为《基石》(Stepping Stones )的工会政策报告。报告宣称“存在一个主要的障碍——工会的负面作用”。报告强调:“成功的一个先决条件就是彻底改变工会运动的作用”,保守党必须改变在经济和劳资关系问题上的普遍观点,应将工会视作工党选举力量的最大源泉及英国复兴的主要障碍。因此,保守党在大选时就应旗帜鲜明地提出解决工会问题的方案。关键的一点是,必须改变工会职能及其政治倾向〔7〕。总之, 这份报告的基调是要求保守党直接与工会对峙,毫无调和的余地。霍斯金斯后来回忆时认为,撒切尔夫人完全接受了《基石》的观点,“《基石》成为她反对工会权力的秘密武器”。撒切尔夫人也曾说:“它是我们多年来最好的一份文件”〔8〕。 但是,当时任影子内阁就业大臣的普赖尔强烈反对《基石》的政策主张。结果,这份报告“没有逃脱被遗弃的命运”〔9〕。

在霍斯金斯和斯特劳斯的报告搁浅后,撒切尔夫人又指示里德利制定一个关于国有工业工会问题的政策报告。

里德利的报告本是一份党内文件,不知怎么给泄露出去,登在了1 978年5月27日的《经济学家》杂志上〔10〕。 如果说《基石》规划了未来保守党政府工会政策的方向,那么,里德利的这份报告则提出了这一战略的具体政策。里德利声称这一报告的目的是解决关键性的国有工业部门中的工会问题。一旦出现“共产主义破坏分子会全力支持下的政治威胁”,未来保守党政府应采取以下五项策略:1.资方的反击应当有所控制,以便在那些“易于击破”的工业部门实行高于平均水平的工资标准,达到各个击破之目的。2.政府与工会之间的“决战”应当选择一个有必胜把握的工业部门,如铁路、英国莱兰汽车公司或文官部门。3.应当采取小心谨慎的预防措施来应付来自电力供应和煤气供应部门的挑战。报告相信可能遇到的最大挑战必将来自煤炭工业。为此,政府应当:第一,最大限度地储备煤炭,特别是发电站;第二,制定紧急煤炭进口计划;第三,鼓励货运公司招募大量非工会成员的卡车司机运输煤炭;第四,尽快在所有的发电站建设燃油发电机组,以备不虞之需。4.报告认为制止任何罢工最有效的手段是“停发罢工者工资,并迫使工会为罢工者筹措生活费用。”5.应当建立一支规模大、装备精良的机动警察部队以维护法律,压制罢工武装纠察队。“可靠的非工会成员的司机应在警察的保护下穿越罢工纠察线”〔11〕。里德利的报告被《经济学家》杂志曝光后,引起各方面,尤其是全国职工大会的愤怒声讨。撒切尔夫人被迫将其搁置起来,但从撒切尔政府对付1980年钢铁工人罢工以及1984—1985年矿工罢工的诸般手段及政策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里德利报告的影响。

在整个80年代,撒切尔政府先后通过了五项重要的工会立法,依次分别是“1980年就业法”、“1982年就业法”、“1984年工会法”、“1988年就业法”和“1990年就业法”。这些法案内容繁杂,概括起来有以下七个要点。

1.1982年法案取消了工会所享有的与其个人成员的法律权力所不同的普遍法律豁免权。

2.劳资冲突合法性范围的界定逐步缩小,工会会员所享有的法律豁免权削弱了。

3.1980年和1982年的两个法案缩小了排外性雇佣制企业的合法性范围;1988年和1990年两个法案则完全取消了工会这一组织形式的合法性。

4.1984年法案规定一个工会的执行委员会必须由全体工会成员举行不记名投票选出,且至少每五年改选一次。

5.同一法案还规定工会向会员收取政治基金必须经由全体投票表决批准后方能进行,且投票表决的间隔时间不能超过十年。

6.1988年法案赋予工会个人成员一系列不受其工会约束的权力,如工会个人成员有权拒绝参加未经秘密投票而举行的罢工等。

7.1990年法案规定,除非工会在举行罢工前举行有全体成员参加的秘密投票或使罢工合法化,否则,工会必须对其个人成员的非正式行为负责。

在上述七个对工会的主要限制中,前两项尤为关键。工会作为一个整体所享有的普遍法律豁免权是1906年“劳资冲突法”规定的。它保证工会作为法人免于任何法律方面的指控。现在,这一保障体系被取消,工会极易受到民事侵权行为的指控。例如,工会如果举行所谓“非正式罢工”(unofficial),资方可以向法院提出控告,要求工会赔偿罢工所造成的损失。实际上,1982年法案颁布后。英国发生的劳资纠纷中,企业主往往把矛头指向工会,而不是像以前那样只针对个别的工会会员。不仅如此,工会享有的与其个人成员相同的法律豁免权也逐步减少。尤其是,工会及工会会员在罢工方面的法律保障权力已几乎完全被取消了。例如,未经工会全体成员投票通过而举行的罢工是非法的,这就剥夺了工会领袖可以决定是否罢工的权力;罢工者不得在罢工地点以外的地方设置第二纠察线,从而大大限制了罢工的威力和影响;法院对罢工中发生的纠纷有权裁决,对不服裁决的工会,法院有权处罚等。此外,罢工的附属行动方面,工会的法律权力也几乎丧失怠尽。总之,80年代的工会立法决定性地改变了工会及工会会员的法律地位〔12〕。

撒切尔政府劳资关系改革的一个重要的层面是彻底摒弃了共识政治时期经济决策的工团主义,拒绝采用收入政策,并以之作为削弱工会权力的一个重要途径。

收入政策最早是工党艾德礼政府于1948年2月到1950年10 月期间执行过,但只是作为次要的辅助性政策,也得到全国职工代表大会的配合。从麦克米伦政府开始,英国越来越频繁地使用这一政策,且多为强制执行。从1961年到1971年间,历届政府总共13 次执行收入政策, 其中仅1964—1966年,1975—1976年以及1976—1977年三次取得了全国职工代表大会的谅解和合作,其余10次皆遭工会的反对甚至敌视。由于工会势力强大,失去工会支持的收入政策往往归于失败。其中1974-1975年工党实施“社会契约”期间,工资增长率高达32%,远远超过政府的既定目标〔13〕。撒切尔夫人上台后,政府与工会之间的协商几乎完全停止了。1979年后,政府与工会举行会议的次数下降17%,政府官员与工会的个人接触也大大减少;在政府与工会为数很少的接触中,由政府主动提议的比例由以前的18%下降到8%。撒切尔夫人执政的第一年, 政府15次主动与工会联系,到1983年和1984年已只有6次〔14〕。不仅如此,政府与工会接触的性质与方式已发生根本的改变。政府与工会的关系不再像共识政治时期的那种平等的“伙伴关系”,1979年后唐宁街10号的大门从未对全国职工代表大会的领袖开放过。政府官员与工会领袖的接触也往往是就一些具体的枝节性问题进行商议,且态度强硬、盛气凌人。对保守党的劳资关系立法,工会实际上未起到任何有影响的作用。

除开劳资关系立法和摒弃收入政策之外,撒切尔政府工会战略的一个突出特点在于,政府以最坚决、强硬的态度对付工会组织的罢工,拒绝做出任何妥协,甚至拒绝与工会就罢工问题举行谈判〔15〕。

1984年1月25日, 外交大臣杰弗里·豪宣布禁止工会在“政府通讯总部”(GCHQ)中发展组织和开展活动。尽管全国职工代表大会和通讯总部工会强烈反对政府的这一政策,但政府不为所动,采取软硬兼施的两手。对每个愿意脱离工会的雇员,政府提供1000英镑的补助,对那些拒绝接受政府命令的职员,政府宣称将把他们调往其他不那么敏感的部门工作。到1984年3月,通讯总部90%的雇员已经放弃了工会会员身份。只有少数职员在全国职工代表大会的支持下继续斗争,但最终被大法官驳回。撒切尔政府取得了绝对胜利。对此,英国一位工会问题专家评论道,这一结果“使人既惊且讶,工会则对工联主义能被如此轻易地打败而感到沮丧。”〔16〕

1984年3月1日,煤炭管理局决定关闭约克郡的科顿伍德煤矿(Cor tonwood),并将这一决定书面通知了矿工联合会,从而揭开了1984—1985年矿工大罢工的序幕。到3月18日,煤炭管理局管辖的171口矿井中仅有30座仍在开工。此后,罢工持续了将近一年(359天), 直到来年春天经全体矿工投票表决,宣布无条件结束罢工。撒切尔政府又取得了对工会的压倒性胜利,尽管英国为此付出了极大的代价。据估计,英国政府为此至少花费了30亿英镑。而按政府原先的计划,关闭高成本矿井每年可以节约2.5亿英镑〔17〕。两个数据相对照, 真是一个莫大的讽刺!

1984—1985年的煤矿工人大罢工是英国80年代规模最大、斗争最激烈的一场罢工,也是自1926年以来英国工人运动所经历的最惨重的一次失败。实际上,这场罢工不仅对撒切尔主义来说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其结果对左翼和整个工人运动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以撒切尔夫人为首的保守党政府坚持绝不退让的宗旨,坚持维护煤炭管理局的管理职权,拒绝对煤炭管理局和矿工联合会之间的冲突进行任何干预,无疑是一个重要的原因〔18〕。

在80年代,英国劳资关系的格局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兹从以下几个方面作一简要评述。

1.工会化的程度 1978年后的10年间,整体工会密度从58.9%下降至46.5%;同期属于全国职工代表大会的工会密度从54.5%下降至38.7%〔19〕。1979年英国工会成员人数为1329万人,1988年时降至1050万人,到1991年,工会会员在全体就业人数的比例已降至37.5%〔20〕。与此同时,非工会成员的工人在就业人数中的比例显著上升。从1984年到1990年,蓝领工人中不属于工会的人数占总人数的比例从32%上升到42%,白领工人则从42%上升到49%。同期,百分之百工会化的企业也迅速减少,蓝领工人从26%降至14%,白领工人从15%减少至12%〔21〕。

2.排外性雇佣制企业(closed shop)

这种只雇佣某一特定工会成员的工会组织形式有两种类型。一是所谓“预先加入”(preentry),即工人在进入企业工作之前就必须已经是该工会的成员。另一类是“进厂加入”(post—entry), 即要求工人在雇佣后短期内必须加入本企业的工会。到70年代末,排外性企业约有520万职工,占总就业人数的四分之一左右。 其中预先加入式企业约有80万人左右,主要集中在印刷和造船两个行业。进厂加入式企业约有450万人左右,分布则要广泛得多。到1989年, 排外性企业的总人数下降到350万人左右,其中前者降至40万人左右,后者降至300万人左右〔22〕。特别突出的变化发生在国有企业。1984年时80%以上的国有企业属于蓝领工人的排外性企业,到1990年已减少到1%以下〔23〕。然而,尽管工会法取消了排外性企业的合法性,但它仍将存在下去。原因很简单,资方实际上并不反对这一体制。因为这一体制显然能使企业职工纪律性增强,更易于管理。因此,有许多雇主起初是反对这一改革的,有些雇主甚至鼓励本企业的职工维持现状。按政府的悲观估计,到1989年时,预先加入式企业的职工仍有130万人之多〔24〕。

3.罢工 尽管80年代英国公共部门仍发生一系列罢工,如钢铁工人罢工(1980年)、文职人员罢工(1981 年)、 自来水公司工人罢工(1983年)、教师罢工(1986年)等,但总的趋势是罢工的次数减少,持续时间缩短、工作日损失降低。尤其是80年代末期,下降的幅度更大。1987年到1991年五年间,全国罢工次数比前五年减少70%,更远远低于西欧其他国家的平均水平〔25〕。

4.集体谈判 集体谈判制度曾被人们誉为“自有劳资冲突以来最伟大的社会发明”。米尔沃德等人的研究表明,在80年代中集体谈判的重要性下降了。1984年到1990年,英国制造业部门蓝领工人工资增长取决于集体谈判的比例从79%降至70%,白领工人则从59%降至50%;在私营服务业中,蓝领和白领工人工资增长取决于集体谈判的比例也分别从53%下降至42%,从40%下降至38%。不仅如此,有多名雇主参加的集体谈判也大大降低,尤其是在私营部门。从1980年到1990年,英国工业联合会的成员人数下降了12%。如果按照企业编制计算,并将计算日期向前推到1980年的话,则工人工资增长取决于集体谈判的比例的下降幅度更大〔26〕。

关于80年代英国工会力量削弱的原因,目前基本上有两种看法。一种观点强调政府政策及劳资关系立法的重要性。汉森在一本名为《驯服工会》的著作中宣称,撒切尔政府“一步一个脚印的工会改革已经经受住时间的考验”,但还是一个“未竟的事业”,“其终极目标是彻底废除工会所享有的一切法律豁免权”〔27〕。另一些学者则认为经济环境的变迁比政府政策更深刻地造成了工会势力的衰落。在80年代持续的高失业情况下,工会势必在新增成员、罢工和工资谈判等方面处于被动地位〔28〕。另外,工业结构的变化也是一个重要因素。1981年到1991年间,全国矿工联合会成员下降了79%,运输与普通工人工会(TGWU)减少了39%,工程工人联合会(AUEW)则下降了36%,电力、电子和管道工人工会(EETWU)的成员也减少了24%〔29〕。 这些昔日战斗性很强的工会规模的缩小,与这些行业就业人数的下降直接相关。如全国矿工联合会在1981年时有成员25万,但到1989年时政府已关闭了90个矿井, 约100000多名矿工失业。到1990年底全国矿工人数下降到6万人左右,1992年时矿工联合会仅有成员5.3万人〔30〕。

综前所述,笔者认为,工会力量在80年代的削弱是多种因素互相作用的结果。其中既有宏观经济形势的影响,政府立法的作用,也有资方态度的变化,以及工会自身的因素。但无论如何,到90年代初,英国工会仍有一千万成员,是西方各国中最强大的一支工人运动力量,说工会已被“驯服”恐怕为时太早。

注释:

〔1〕Holmes,M.(1989) Thatcherism,London.P.52.

〔2〕Steel,D.(1989) Against the Glothia,London.Horne,A.(1989) Macmillan,1957-1986,London.P.218.

〔3〕Letwin,S.(1992).The Anatomy of Thatcherism,London.P.172.

〔4〕Prior,J.(1986) A Balance of Power,London,Ch.9.

〔5〕Cockett,R.(1995) Think of Unthinkable,London. PP.117-20.

〔6〕Moran,J.(1989) The Political Geography of Contempor ary Britain,London.Ch.8.

〔7〕Cockett,R,(1995)ibid,PP.272-274.

〔8〕Ranlenagh,D.(1992) Thatcher's People,London.P.220.

〔9〕Young,H.(1989) One of Us,London.P.113.

〔10〕Ridley,N.(1991) My Style of Government,London,Ch.4.

〔11〕Economist,27 May 1978.

〔13〕Brittan,S.& Iilley,P.(1976) British Income Policy,London.PP.154-155.

〔14〕Kavanagh,D.& Seldon,A (eds.)(1989)The Thatcher Effect:A Decade of Change,London.PP.711-74.P.37.

〔15〕Tebbit,N.(1989) Upward Mobile,London.P.182.

〔16〕Holmes,M.(1989) Thatcherism,London.P.45.

〔17〕Wilson,E.(1992) A Very British Miracle:The Failur e of Thatcherism,London.P.119.

〔18〕Kavanagh,D.& Seldon,A.(eds.)(1989)ibid.P.78.

〔19〕Marsh,D.& Rhodes,R,A.W.(eds.) (1992) , Implem enting Thatcherite Policies,Milton Keynes.P.40.

〔20〕Economist,5 September 1992,P.66.

〔21〕Purcell,J.(1993) "The End of Institutional Industr ial Relations",in Political Quarterly,Vol.64.No.1.P.29.

〔22〕Riddell,P.(1991) The Thatcher Era and Its Legacy ,London PP.48-49.

〔23〕Letwin,S.(1993)ibid.P.178.

〔24〕Hepple,B.(1992),Labour Law and Industrial Relation s in Great Britain,London.P.213.

〔25〕Economist,16 November 1992,P.65.

〔26〕Purcell,J.ibid.PP.14.16.

〔27〕Auerbach,S.(1993)"Mrs Thatcher's Labour Laws:Slou ching Toward Utopia?" in Political Quarterly Vol.64.No 1.P.46.

〔28〕Marsh,D.& Rhodes,R.A.W.(eds)(1992),ibid,P.47.

〔29〕Economist,18 January 1992.P.51.

〔30〕Wilson,E(1992)ibid.P.118.

标签:;  ;  ;  ;  ;  ;  ;  

论撒切尔政府的工会战略及其后果_劳资关系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