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我国服务业加快发展的政策措施,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加快发展论文,政策措施论文,服务业论文,促进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我国服务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服务业快速发展,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提高
一是增速较快。从1978年到2005年的27年间,我国服务业年平均增长速度超过10%,高于同期国内生产总值年均9.4%的增长速度。二是比重增加。2006年服务业增加值达到82972亿元,增长10.8%,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由1978年的23.7%提高到2006年的39.4%。三是投资增长迅速。1992年以来,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加超过3000亿元,按照当年价格计算,年均增长21.8%,分别比第一、第二产业高4.9和3.4个百分点。“十五”期间,我国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占全部固定资产投资的比例近60%。四是对GDP增长贡献率提高。服务业增长对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率达到40%左右,而相应的第一、第二产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则不同程度地呈现了下降的趋势。这表明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增长主要依靠第二产业为主带动的局面正在逐步改变,第一、第二产业对国民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趋于减弱,正在逐步形成由第二产业和服务业共同带动国民经济增长的新格局。
2.服务业的产业结构得到优化
图1 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图2 服务业在GDP中的比重(%)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06》
一是传统服务业改造提升。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商品流通、餐饮、交通运输等传统服务业的改造提升步伐加快。二是新兴服务业发展迅速。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房地产、租赁和商务服务、专业技术服务、科技交流和推广服务、新闻出版、证券、保险、航空运输、公共设施管理、社会保障、体育和娱乐等新兴服务业发展迅速,现代物流、金融保险、设计与咨询等生产性服务业方兴未艾。1992年至2004年期间,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产业就业人虽年均增长达到19.5%;房地产业达到15.3%;租赁和商务服务业达到17.4%;科技交流和推广服务业达到19.5%,均保持在两位数以上的年均增长速度。三是多种经济成分共同促进服务业发展。截止到2004年底,在我国全部服务业法人单位中,国有占29.2%,集体占9.2%,私营和外商、港澳台及其他混合制法人单位占61.6%,初步形成了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新格局。四是促进产业结构优化。2006年我国三次产业构成比例为11.7:48.9:39.4,与1992年相比,第一产业下降了9.1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提高了5个百分点,服务业提高了5.1个百分点。这说明三次产业发展不协调的矛盾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缓解,产业结构得到了进一步的优化升级。
3.吸纳就业效果显著
1978年我国服务业从业人员不到5000万人,到2004年服务业从业人员达到2.3亿人,平均每年净增826万人。这表明我国服务业已经成为吸纳社会劳动力就业的主渠道,在就业方面发挥着第一、第二产业难以替代的作用,极大地缓解了就业的压力。
图3(1) 服务业对就业的贡献
图3(2) 服务业对就业的贡献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06》
4.服务业的发展促进人民生活改善
据2004年经济普查的数字,2004年我国城镇居民平均每人服务性支出3378元,占全部生活消费总支出的比重为47%,比1992年提高了19.4个百分点;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人服务性支出619元,占全部生活消费总支出的比重为28.3%,比1992年提高了15.2个百分点。2004年我国农村居民和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分别为47.2%和37.7%,分别比1992年下降了10.4和15.3个百分点。九年义务教育普及率、人均住房、广播电视覆盖率、电话普及率都有了大幅度的提高。
二、服务业发展中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1.对服务业的认识还存在很多偏差,重视工业而轻视服务业的思想仍然存在
第一,认为服务业不生产和不创造价值。将发展经济片面地理解为上项目、建工厂,服务业许多领域被当作非生产性活动来对待,忽视了服务业在经济增长、扩大就业、服务人民生活、满足人们精神文化需求、促进社会发展方面的功能和作用。第二,受到不正确的政绩观的影响。客观的讲,制造业有很多大项目,拉动地方GDP增长的作用相对较为显著,投资后见效也快;服务业虽然也有大项目,但更多的是量大面广的分散性小项目,短期内的投资效果远远不如制造业。因此在制定规划和政策时,往往偏重于鼓励制造业的发展。第三,对现代服务业的新领域、新业态不熟悉,对现代服务业的新要求新知识学习研究不够,甚至简单地把服务业等同于商贸流通等传统服务业。还有一些专家、学者认为目前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还没有达到服务业加快发展的阶段,把发展服务业与实现工业化割裂开来,过分强调第一、二产业的发展对服务业的带动作用,而忽视服务业对实现新兴工业化的重要作用。
2.体制和机制问题是制约服务业加快发展的突出矛盾
第一,部分服务行业垄断色彩较浓,对社会资本开放不够。一些部门对某些领域过分看重其兼有的属性,如银行作为调节经济手段的属性,科学教育、卫生体育等领域作为公益性、福利性事业的属性,文化传媒等作为意识形态的属性等等,导致这些领域仍然保持着过多的市场准入限制,政府或国有经济垄断经营,发展很不充分,市场在服务业资源的配置中还没有发挥基础性作用。在一些垄断行业,已经形成既定的利益分配格局和利益集团,要打破其独家垄断获取高额利润的状况,割断其与相关单位在人财物等方面的利益纽带,容易受到抵触,因此改革难于深入。第二,事业单位改革滞后,大量本应作为营利性市场主体存在的经营性机构存在于社会事业单位之中。服务业中事业单位非常多,许多服务领域至今仍被视为非生产性活动,本可以产业化经营、商业化运作的服务领域,却被当作公益性、福利性的社会事业来办,该市场化的没有市场化。公共支出越位挤占了稀缺的公共资源,分散了财力,使得社会急需的公共服务供给不足或无力供给。第三,服务业社会化、专业化水平不高。目前一些大企业仍保留了大量的非核心业务,如车队、后勤、学校、医院等,由于大量生产性服务业在企业内部运行,既占用了企业的资源,也制约了物流、工业设计等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政府机关及学校、医院等部分事业单位后勤服务社会化程度不高,大量服务需求内置,如各政府机关为提供电子政务服务,纷纷设立了专门的信息中心,而专业水平和运作效率远低于专业化的信息服务公司。第四,政府职能改革不到位。主要表现在行政审批环节过多、效率不高,行政执法尺度宽严不一、收费过多。据对服务业前置审批项目的不完全统计,涉及国家法律17部,国务院行政法规33部,国务院政策性文件20个;中央和国务院有关部门的部门规章、文件106件。此外还有各地制定的地方性法规、文件形成了一个庞大的集合。由于修订机制不健全,这些规定修改不及时,该废止的也没有及时停止执行。再加上各政府部门之间的规定和管理办法存在着许多不衔接、不配套甚至相互矛盾之处,为企业和服务业的发展带来很大的障碍。同时在行政执法中广泛存在的重复检查、重复收费、行为不规范等现象,一些企业反映,近几年对农业、工业企业的乱罚款、乱收费现象得到基本纠正后,服务领域的乱收费问题有增无减,依然十分突出。
3.服务业发展的政策环境亟待改善
长期以来,服务业与农业、工业之间政策上的不平等现象非常突出,在税收方面,部分服务行业税负重,存在重复纳税现象,如在物流行业,企业经常发生大量的业务外包,发包方按照整个营业收入纳税的同时,分包方也要按照分包销以上的价款纳税;连锁经营企业不能在总公司统一缴纳所得税,有些地方对娱乐企业还在执行20%的所谓高消费的限制性的税收政策等等;在供地和水电气热的供应价格方面,服务业普遍高于工业;在财政支持方面,多年来国家财政主要支持第一、第二产业的发展,并已经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财税支持体系,这些无疑是完全必要的。对服务业各地尽管也有一些支持政策,但力度不大,且过于分散,效果也不明显。
4.服务业的技术标准、行业规范和统计制度不完善
目前我国服务业普遍缺乏现代化的行业标准,已有的标准一般都比较落后,不适合产业发展的新形态,或者是泛泛引入国外认证机构评价体系,不适应我国服务业发展的具体情况。特别是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社区服务、家政服务、医疗服务、物流配送、健康护理、网络购物等生活性服务业需求量大,但由于目前还没有相应的服务标准,服务不规范,质量难于保证,制约了服务市场的快速成长和健康发展。另外现行服务业的统计不能准确反映实际情况,一是统计工作体系不完善,统计渠道不畅;二是服务业统计制度不健全,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行业的分类调查没有覆盖全社会,各类专业服务、广告、会展等行业还没有常规的统计制度;三是统计数字不准确,一些服务业数据时靠估算出来的,有漏报、少报现象。在第一次经济普查中,2004年我国GDP新增2.3万亿元,服务业新增2.17万亿元,占97%。
此外,我国服务业还存在总体对外开放不够、投入不足、人才缺乏等问题。
三、充分认识加快发展服务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服务业的领域不断拓宽,范围不断扩大,新兴的产业形态不断出现。所谓的知识经济、信息经济、虚拟经济、创意经济、会展经济、论坛经济、休闲经济、娱乐经济等等,大都属于服务业的范畴。美国的“好莱坞”大片,欧洲的产品设计,日本的动漫影视,韩国的韩流文化,印度的软件服务等,也都属于服务业。这些新的业态,创造了巨大的经济价值,而且对社会发展有着潜移默化的时刻影响。服务业的兴旺发达,是现代经济的一个重要特征,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大趋势。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快速发展的时期,促进服务业加快发展,对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都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第一,加快发展服务业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内在要求。国际经验表明,服务业发展既是产业结构调整的主要方向,又有利于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推进经济社会向更高水平发展。当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突破1000美元,意味着经济社会开始进入技术进步、产业升级和城市化进程加快的关键阶段,第一、第二产业比重明显降低,服务业处于加速发展的转折点。2006年我国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仅为39.4%,今年上半年为39.2%,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也低于中低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经济增长过于依赖工业推动,服务业发展滞后的结构性矛盾非常突出,成为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重要制约因素。因此,必须加快发展服务业,提高服务业的比重和水平,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第二,加快发展服务业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客观需要。科学发展观强调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反映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是解决当前经济社会生活中突出矛盾的重要指导思想。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实现了高速增长,但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并没有根本改变,为此付出了资源消耗高、环境污染严重的沉重代价。我国人口众多,自然资源相对不足,生态环境承受能力弱,特别是随着经济快速增长和人口的不断增加,能源、水、土地、矿产资源不足的矛盾越来越尖锐,生态环境的形势十分严峻。服务业的发展具有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特点,据测算,第三产业单位GDP的能耗是第二产业的22%,即1/5左右。从全国来讲,如果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提高1个百分点,工业增加值的比重降低1个百分点,则万元GDP能耗就可降低1个百分点,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大力发展服务业,对于全面完成“十一五”节能减排的任务指标,有效缓解目前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约束之间的尖锐矛盾,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图4(1) 2003年世界主要国家的服务业占GDP的比重(%)
图4(2) 2004年世界主要国家的服务业占GDP的比重(%)
资料来源:根据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和世界银行有关资料整理
图4(3)2003年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的国家服务业比重(%)
注:1998年世界银行以人均GDP作为划分标准,将其成员国以及人口在3万以上的其他国家和地区划分为几个组别:760美元以下,为低收入国家;761-3030美元之间,为中低收入国家;3031-9360美元之间,为中等收入国家;9631美元以上称为高收入或工业化国家。
第三,加快发展服务业是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内容。加快发展服务业,推进服务业的改革与创新,有利于推进政企分开、政事分开以及企事业单位后勤服务系统的改革,提高服务的社会化、专业化水平;有利于土地、金融、产权和劳动力市场一系列改革的顺利实施,促进要素市场的发育;有利于进一步扩大开放,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水平;有利于精简机构、提高效率、转变政府职能,为改革开放在更广阔的领域向纵深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
第四,加快发展服务业是缓解就业压力的有效途径。就业是民生之本,是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关键,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内容。今后一段时期,我国将面临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每年城镇新增的就业人口仍将保持在1000万人的规模,农村仍有1亿以上剩余劳动力需要转移就业,目前还有1300-1400万人的下岗失业人员需要重点帮助实现再就业。服务业具有行业多,就业吸纳能力强,且劳动密集、技术密集和知识密集并存的特点,在解决就业问题方面有独特优势和不可替代的战略地位。据统计,服务业每增长1个百分点,平均增加就业岗位是第二产业的5倍。目前我国已处于工业化中期,工业大规模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能力开始减弱,服务业已成为我国吸纳就业的主渠道。大力发展服务业,特别是劳动密集型的服务业,是今后缓解就业压力的有效途径。
第五,加快发展服务业是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和水平的重要任务。不断提高城乡居民的物质和文化消费水平,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出发点。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长,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消费结构加快升级,社会需求更趋个性化、多样化,人们将更加追求知识积累和修养素质的提高;更加需要住得舒适、行得方便、生活得便利,享受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生活;更加关注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和完善。这必将产生对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领域的大量市场需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大力发展服务业,切实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加快科技、文化、卫生、社会保障等领域的改革和发展,积极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和水平。
四、深化体制改革,创新发展模式,优化发展环境,确保完成加快服务业发展的目标和任务
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的加快发展服务业的主要目标是:到2010年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比2005年提高3个百分点,就业人员比重提高4个百分点,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达到4000亿美元。有条件的大中城市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表1)。
表1 我国部分大中城市2005年服务业增加值和比重
资料来源:各城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在此基础上,《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提出“双超”的要求,即服务业增加值年增长速度既要超过GDP的增长速度,也要超过第二产业的增长速度,并提出到2020年全国基本实现经济结构向以服务经济为主的转变,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50%的目标。同时要求服务业结构显著优化,就业容量显著增加,公共服务均等化程度显著提高,市场竞争力显著增强。为实现上述目标,需要采取以下政策措施:
一是加快体制改革,着力解决制约服务业发展的体制性、机制性障碍。要理顺管理体制,完善运行机制,增强服务业的发展活力,对教育、广播电视、社会保障、医疗卫生、体育等领域,要明确其公共服务职能和公益性质,对能够实行市场经营的服务,要动员社会力量增加市场供给。要建立公开、平等、规范的服务业准入制度,鼓励社会资本投入服务业,大力发展非公有制服务企业,提高非公有制经济在服务业中的比重,为此国务院7号文件明确提出“三个凡是”的要求,即凡是法律法规没有明令禁入的服务领域,都要向社会资本开放,凡是向外资开放的领域,都要向内资开放,各地区凡是对本地企业开发的服务业领域,应全部向外地企业开放。
二是以生产型服务业为突破口,带动整个服务业的发展。服务业领域宽,行业多,按照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标准,全部20个门类中,服务业占15个门类;98大类产业,服务业包含47大类。而且服务业务大类别之间差异很大,属性不同。我们经过调查分析认为,生产性服务业可以作为政府部门抓服务业工作的突破口。生产性服务业是为国民经济各个行业提供服务的,它的规模和效率直接影响整个经济发展的速度和竞争力。要抓住我国工业化快速推进的机遇,适应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需要,重点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促进现代制造业与服务业的有机融合,互动发展。
要细化深化专业分工,鼓励生产制造企业改造现有业务流程,推进业务外包,加强核心竞争力。同时加快从市场加工环节向自主研发、品牌营销等服务环节延伸,降低资源消耗,提高产品附加值。
要优先发展运输业,提升物流的专业化、社会化水平,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积极发展信息服务业,加快发展软件业,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完善信息基础设施,积极推进“三网”融合,发展增值和互联网业务,推进电子商务和电子政务;有序发展金融服务业,健全金融市场体系,加快金融产品服务和管理创新;大力发展科技服务业,充分发挥科技对服务业发展的支撑和引领作用,鼓励发展专业化科技研发,技术推广,工业设计和节能服务业;规范发展法律咨询、会计审计、工程咨询、认证认可、信用评估、广告会展等商务服务业;提升改造商贸流通业,推广连锁经营、特许经营等现代经营方式和新型业态。通过发展服务业,实现物尽其用,货畅其流,人尽其才,降低社会交易成本,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加快走上新型工业化发展的道路。
三是优化服务业的发展环境。这里包括加强对服务业工作的组织领导,加大对服务业的投入和政策扶持力度等。国务院已成立了全国服务业发展领导小组,全国各地也都基本上建立了服务业发展领导和协调机构,以加强对服务业工作的综合协调和指导;在加大服务业投入方面,国务院7号文件明确要求国家财政预算内要安排资金,重点支持服务业关键领域、薄弱环节的发展和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要求调整政府投资结构,继续安排服务业引导资金,并逐步扩大规模,引导社会资本加大对服务业的投入;在制定实施优惠政策方面,主要是建立财税、信贷、土地和价格等方面支持促进服务业加快发展的政策体系。同时对能够明确的具体政策也有所突破,如对列入国家鼓励类的服务业产品,逐步实现与工业用水、用电、用气、用热基本同价,在用地安排上予以倾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