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德育“价值澄清法”之借鉴,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德育论文,价值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价值澄清法(Value Clarification)是西方德育的一种课堂教学方法,于20世纪20年代为美国进步主义教育所采用。60年代在美国纽约大学教授路易斯·拉思斯等人的发展下,逐步形成一个学派。价值澄清法以其显著的可操作性和实效性,首先在西方被教师和学校广泛接受。近些年,亚洲一些国家和地区,包括台湾和大陆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也在积极地研究和应用价值澄清法,以适应由于社会转型所带来的社会价值观念复杂多变的选择需要。
一、价值澄清法产生的时代背景和理论基础
1.时代背景
价值澄清法是以20世纪50、60年代美国的社会状况为基础提出的。当时的美国社会急剧变化,社会生活的多元化导致价值观念的多元化,传统的统一、服从的社会价值观已不复存在。个人是否应该服从或接受他人或其他团体的价值?哪一个人或团体的价值最合理、最正确?如果一切外在的价值和标准均不能满足个人的内在要求,个人是否有权利选择并拥有自己的价值?价值澄清学派的倡导者正是考虑到这样一些问题而提出了此方法。
2.理论基础
价值澄清法在哲学上接受了存在主义的伦理学;在心理学上吸收了人本主义的思想;在教育上则受杜威经验论教育哲学的影响。它以反对只注重灌输和劝导的传统道德教育方法为前提,根据社会现实的需要重新确立了学校价值教育的基础和原则。它强调道德或价值不是靠教导获得,而是经过自由选择、反省和行动澄清出来。教师不能直接教给学生现成的道德观念与标准,而只能通过分析、评价等方法,培养学生的评价与批判性思考能力,提高学生自己选择道德行为的能力,形成适合本人的价值观体系。因为价值澄清理论认为:其一,人们处于复杂、充满价值冲突和混乱的社会中,各种价值观通过各种渠道深刻影响着人们的道德价值观念的形成和身心发展;其二,在当代多样化的社会背景下,对待同一问题,几乎找不到一套公认的道德价值观念和道德标准。按照这样的思路,价值澄清法力图找到一种不受各种具体道德内容、道德法则、道德规范制约的普遍适用的价值观发展形式。
二、价值澄清法的优势
在西方学术界中,与涂尔干、柯尔伯格和杜威的道德教育理论和方法相比,价值澄清法所受的重视虽不及这三者,但它在20世纪西方的道德教育方法中仍然独具优势,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1.使道德教育贴近生活。反对只注重灌输和规训的传统道德教育方法,价值澄清法的理论来源于社会生活,同时也应用于社会生活。它的一项重要教育原则就是社会生活学习。拉思斯指出:“人们必须自己珍爱、自己选择并把各种选择统合到自己的生活方式中去。书本上的知识无法传递价值的这种性质。价值源于生活本身的变化。”价值澄清法强调要在生活中掌握并检验适合自己的价值,才能适应多变而混乱的世界。以当时的社会状况为基础,以生活作为价值学习的源泉,这使得价值澄清法始终贴近生活,具有较强的现实性特点。
2.便于课堂上的实际操作。价值澄清学派认为价值教育的目的不是帮助学生获得澄清的结果,而是掌握澄清的过程和方法。为此,价值澄清法的倡导者们设计了上百种价值澄清的策略、价值教学活动、教学指导手册。价值澄清法提供了10条“注意事项”,强调四个关键因素,即关注生活、接受现实、激发进一步思考、提高个人潜能,并按选择、珍视、行动三阶段,七个步骤来操作。后来又补充了思考和沟通环节,在选择中又考虑了社会制约因素。主要策略有澄清反应法、交谈策略、讨论策略、书写策略,从形式上有个人、小组、全体的运用。价值澄清法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与柯尔伯格的“道德问题讨论法”的复杂性和高强度形成了鲜明对比。
3.具有较强的实效性。大量研究证实,价值澄清法和策略有良好的应用效果。拉思斯等人曾指出有8种价值障碍的学生需要价值澄清策略的帮助:冷漠、反复无常、摇摆不定、自相矛盾、放任自流、盲从、盲目反抗、装腔作势。分析表明,价值澄清可以降低这些消极行为出现的频率和强度,对儿童提高自信心、形成自我概念有积极影响。价值澄清可以使学生的价值观和行为更趋一致、增进解决问题的能力、接纳别人并强化沟通能力、改善师生关系、提高独立思考和批判的能力、提高团体协商的效果,还可以使学习风气日渐浓厚。良好的应用效果有效地证实了价值澄清法的实效性。
三、价值澄清法之借鉴
目前,我国正处于改革开放和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在如何应对社会文化和价值观的多样化、引导人们树立积极正确的价值观念的课题上,借鉴人类文明的一切成果,批判地吸收西方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澄清法的合理成分,对于有效地开展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会大有益处。
(一)对尊重学生主体性的启示。
道德教育是一种以人为本,以促进人的发展为目的的教育活动。学生作为独立的主体,具有个人的意志、思想和人格,也具有自主选择、自我发展的需要和权利。道德教育必须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独立的人格尊严,必须从了解、把握学生的利益和需求出发,培养学生的主体性道德。价值澄清法正是把学生作为道德教育的主体,在澄清过程中,通过学生个人对客观事物进行选择、评价并采取行动。学生在怀疑、提问、思考的过程中自我调节,形成适合主体性特征的道德意识。只有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地位,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主体性道德价值观。为此,教育者必须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实现道德教育内容的生活化和具体化。陶行知先生说:“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杜威认为,教育即生活,教育是生活的过程,而不是将来生活的预备。经济学原理指出,人们所追求的一切,都与他们的生活利益相关。在道德教育中,脱离生活实际的德育内容只会沦为机械而枯燥的教条,其结果也必然导致德育低效。价值澄清理论告诉我们,道德教育就是要使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获得价值、求得发展。要使教育成为一种引导学生走向生活的工具,例如,与他们自身的成长、升学、就业等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时候,他们才会感到接受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比如爱国主义教育,其本质上就是自我的健康扩展,是情感的长期培育,它与爱自己、爱家庭、爱班级、爱学校、爱家乡是相互递进联贯一致的。因此,对学生德育的中心还是应融入他们的实际生活,结合自身、家庭、班级、学校的实际情况来加以引导和培育,寓德育于平凡,在平凡的生活中引导大家根据自身发展的需要而吸纳取舍,形成对学生进行贴近现实的道德教育。
2.改变传统的灌输教育方法,培养学生的道德能力。传统的灌输教育法是一种以教育者具有正确的思想观念、道德价值准则为前提,从外部向个体内部“输入”知识,并强调学生被动接受与遵从的方法。这对于控制教育对象的行为、形成一定的思想和信念有重要作用。但是其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性,教师以自己的身份地位和知识经验压抑、强制学生接受和服从,容易使学生产生厌烦心理和抵触情绪。而且每个人在其成长过程中都有个体差异性,在不同时期也有不同的需求,把共性要求的行为规范的遵循作为德育的本质压制了学生的自主选择性,不利于他们的个性化发展。在当前社会多样化价值观的冲击下,人们已对普遍认同的道德准则和道德信念产生了质疑,一元化的道德价值教育方法与多元文化的价值取向之间发生了矛盾。价值澄清法给予教育者的积极启示应当是随着社会的日益变化,价值观不能只靠灌输的方式使学生接受,而是应当鼓励他们对现有的价值观内容进行重新思考、判断,允许并主动给予学生选择的机会,不可强求一律。让他们充分认识到社会的多样性、多变性和复杂性,在积极正面的社会主流与消极负面的社会不良现象交织混杂中澄清价值观、增长道德判断和选择能力。使道德教育从“教会顺从”向“教会选择”转变,从“给现成结论”向“给分辨武器”转变。
3.转变教师角色,创建民主开放的学习氛围。在长期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由于教师与学生所发挥的作用不同而往往导致两者地位的不平等。教师用统一的要求对学生施加影响,其居高临下的“指挥者”和“命令者”的角色和地位常常使学生产生疏离感,学生难以接受老师所持的道德观念。运用价值澄清法,教师不以特定的或自己的价值、信仰、行为和生活方式直接影响教育活动,允许学生在不断试错和探索、不断反思和创造的过程中努力进取。老师从“道德真理的代表”转变为学生价值形成的“导航者”或“治疗者”,帮助价值缺陷的学生发展和利用自己的能力和价值。在价值澄清过程中,教师应着意创建一种民主开放的氛围,师生之间建立起平等、真诚和相互信任的关系,消除彼此间的“绝缘层”。老师真正理解、尊重学生自己的想法,不纠缠于“对、错”、“是、非”问题,以包容的态度与学生一同思考价值意义,体认社会价值的流动性和人生价值的普遍性。在思考的过程中,教师可以用激励性或暗示性的语言启发学生的思维。学生在宽松民主的氛围中表达自己的思想观点,只有在他们充分暴霹出思想问题的前提下,教师才能“对症下药”,也只有在被尊重和被接纳的环境中成长的学生才会有自信、自尊、包容心和正确的价值取向。
4.在实践中重视学生的情感与行动的相互结合,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情感是个体产生良好行为的心理基础,传统的重知识而轻情感的德育模式不利于驱动道德行为的产生,也不利于培养学生勇于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任的精神,这样的德育只会陷入形式主义的弊端之中。价值澄清策略的练习中大部分是有关“珍视”的内容,这就要求培养学生的情感因素,珍爱、重视自己的选择并为这一选择负责。在价值澄清过程中,教师应鼓励学生在情感的基础上负有责任地判断是非、更新思想观点、选择价值取向并自主行动。因为只有在审慎的思考和对选择的结果倍加珍视的基础上,实践主体才会言行一致并始终对自己的行动负责。“一个经过行为主体审慎选择出来的而且为他所珍视的价值一定是主体能够认真执行的价值。”遵循人生发展规律,将主体的行动与情感的作用过程相结合,增强学生主体行为的社会责任感,这对当前素质教育要求的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积极的作用和意义。
(二)具体的价值澄清策略。
1.价值澄清教学的选题:以实际生活中的价值观问题为切入点。改变长期的道德教育从空泛的概念和理论出发,只讲“应然”的状况。在价值澄清的选题中,以实际的社会生活和学生的思想实际为依托,从学生生活中所经历和体验的社会性、道德性问题切入,选择与学生个人有关的题材,既考虑文化和社会背景的差异,又顾及学生的认知发展阶段,尽可能贴近生活、贴近实际。选择日常生活中包括信仰、抱负、态度、兴趣、情感等与价值观有关的话题,分析学生的实际道德水平和发展趋向,帮助学生找到生活中扮演的角色,明确行动方向,真正使道德教育个性化到学生的生活中。
2.价值澄清教学的方式和步骤:改变以往单一、枯燥的说教方式,运用价值澄清法中的交谈、讨论、写作等策略,激发学生的兴趣。
最后,在形式和内容的关系上,价值澄清法更重形式轻内容。虽然重视发展学生的道德思维和道德选择能力、重视评价的过程和方法有益于增强学生适应社会变化的能力,但衡量一个人的道德水平不能以思维水平、选择能力、评价技巧作为唯一依据,价值教育要产生良好的效果也不能只靠教授没有任何内容的价值技巧和过程来获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