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信道德的本质要求与当代价值_道德论文

诚信道德的本质要求与当代价值_道德论文

诚信道德的本质要求与当代价值,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本质论文,当代论文,道德论文,诚信论文,价值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既要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大力发展教育和科技事业,又要坚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切实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在现阶段,只有坚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诚实守信为重点的思想道德建设,才能建立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这就要求人们既要进一步了解诚信道德的本质要求,又要进一步认识和把握诚信道德的当代价值。

一、诚信的内涵和诚信道德的要求

诚信作为中国传统道德体系中重要的道德规范和范畴,在长期的发展和演变过程中有着极其丰富的内涵和规定。

“诚”较早见于《左传》文公十八年,“明允笃诚”,疏云:“诚者,实也。”即把成就、完成的“诚”引申为“真实、实在、不欺”等义。孟子推崇至诚,认为“诚”是天的法则,追求“诚”是做人的原则。他说:“诚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诚其身矣。是故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诚不动者,未之有也,不诚,未有能动者也。”[1]《大学》曰:“所谓诚其意者,勿自欺也。……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广雅·释诂》曰:“诚,敬也。”《广·清》曰:“诚,审也”。《说苑·反质》曰:“夫诚者一也”。《增·清》曰:“诚,无伪也、真也、实也”。由此可见,诚的意义在古代语言中是极其丰富的。概括地说,“诚”主要有如下含义:(1)人言之实在不欺、心口一致,引申为诚实的道德品质;(2)与伪相对的真实;(3)恭敬、审慎的心理。

“信”在我国最早的一批文献资料中就有记载。《易传·系辞上》曰:“言出乎身。”意思是说言语是从人的身体上发出,人说话要兑现,要身体力行才是信;《释名》曰:“信,申也,相申述使不相违也。”这就是说人的行为是其言语的相应延伸,信一定要使之有结果,使言行一致,言行相符。《夏子新书》曰:“言必可行也,然后言之。”孔子一再强调信,他说:“言忠信,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2]这里的信就是说话算话、不虚假、不欺人之信。此外,法、墨、道思想家们也都重视信。管子曰:“忠信者,交之度也”;[3]“出言必信,则令不穷”;[4]韩非子把信引入与法权相并的治国之政,并指出:“小信成则大信立,故明主积于信。赏罚不信则禁令不行。”[5]概括地说,“信”的含义主要有:(1)言行相符、严守信用的品德。(2)信实的态度和执著追求的精神。(3)交友、夫妇、治国之道。(4)慎言守诺的负责精神和态度。

在中国古代,诚与信往往具有同等的意义,因而人们常常把诚与信联系在一起使用,或者认为诚与信是互训的。程颐说:“诚则信矣,信则诚矣。”[6]或者认为,诚是信的基础和前提,是实现和贯通信的枢纽:“诚善于心谓之信”,[7]“夫欲上下之信,惟至诚而已。”[8]或者认为诚信复词同义,都有诚实不欺,真诚不妄的意思。《管子·枢言》曰:“先王贵诚信,诚信者,天下之结也。”指出诚信是天下人团结一致的保证。这样,诚信便被提到了制约人道、通于天道的本根地位,不仅是交友之道、夫妇之道、治国之道,也用于生活的其它领域,而且成为人们所必须遵守的基本准则之一,而被赋予了普遍的指导意义。

诚信,作为一种道德要求主要有如下三个方面:

第一,诚实信仰、忠诚信奉。诚实信仰是诚信道德的最高境界和要求。《礼记·祭统》说:“身致其诚信,诚信之谓尽,尽之谓敬,敬尽然后可以事神明,此祭之道也。”这里说的诚信是一种深厚的宗教感情。孔子说:“祭思敬,丧思哀”、[9]“祭如在,祭神如神在”,[10]它既要求人们有一种恭敬、审慎的心理,又表达出诚信道德内蕴的诚实信仰,忠诚信奉,恭敬、尊重等道德要求。

第二,诚实信用、诚实守诺。守信用、重然诺是诚信道德的基本要求。朱熹曰:“诚者,真实无妄之谓,天理之本然也。”[11]唐李翱曰:“诚者,圣人之性也。”[12]在古人看来,作为伦理学概念的诚信既是一种道德品质,又是一种成德成圣的道德修养方法、境界和能力。《中庸》曰:“君子诚之为贵”。又曰:“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由此可见,诚信道德内蕴着诚实守诺、真实不欺、不妄不伪、言行相符等德性要求。

第三,忠诚信义、真诚负责。遵守承诺的基础上自觉地取信于义,真诚负责,是诚信道德的最终归结。孟子曰:“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是从。”[13]《管子·形势解》中说:“圣人之诺已也,先论其理义,计其可否。义则诺,不义则已;可则诺,不可则已;故其诺未尝不信也。”这就告诉我们,诚信必须与信义、道义相结合,才能体现社会公正、公平和正义,体现忠于职守的责任感和义务心。这里的诚信道德就内蕴着公正、正义、诚直、负责、守时、赏罚严明等道德要求。

二、诚信道德的当代价值

(一)诚信道德的普遍价值

道德作为社会上层建筑的意识形态,具有历史性、民族性、阶级性的特质,但在各种各样的诚信道德中都蕴涵着具有普遍价值的因素。其在现代社会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1)诚信是现代社会伦理的主要德性。从宏观层面看,诚信是人际交往中的美德,也是维持正常的人际关系和社会秩序的重要法则。现代社会人类生活和古代社会的人类生活之间存在着共同性、共通性,任何一种正常的社会人际关系和社会秩序的维持、社会安定团结局面的巩固,都需要有一种一以贯之的民族亲和力和认同意识,都需要有以守诺、负责为基础的诚信道德在社会生活中的调节作用。

从微观层面看,诚实信用准则在现实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具有特殊的调节功能。在经济领域,诚信是“看不见的手”的内在驱动力和制导力。“信誉就是金钱”、“信誉就是效益”是每一个希求有大的发展潜力的企业和个人永远铭记的座右铭。在政治、法律领域,诚信是一个国家政策法律良性运行的保证。政策、法令有信,才能有权威,有作用。在文化领域,诚信美德是净化文化市场的重要清新剂。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由于利益驱动的作用,一些地方文化市场中的问题相当严重。要改变文化市场的混乱局面,除进行法律的惩治等硬性措施外,诚信道德的整合作用也是非常重要的。只有坚持传统“诚信”道德强调的诚直、正义、信用的原则,让“真实”、“诚实”的态度深入人心,使“敬业”、“乐业”的信念根深蒂固,才能避免文化产品的假冒伪劣、剽窃抄袭现象,才能建立和完善一个“健康”、“高雅”、“真实”的文化市场。

(2)全球化时代保证公正、合理的国际舆论环境和可持续发展需要诚信道德。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知识经济初见端倪,经济全球化趋势不可阻挡。新的世界局势的变化必然带来一系列全球性问题。这些问题许多涉及到社会伦理领域,要想使其最终得以解决,就不能离开诚信道德的作用。比如,科技进步是社会发展的动力,但是科学技术在运用于社会时会带来越来越突出的伦理问题,甚至会危害人类自身的尊严、健康以及生态安全和环境保护。人类明明认识到核能包藏着灭顶之灾,但又要拼命发展核能;明明意识到生态环境的破坏威胁着自身的生存,但一些发达国家却在毫无节制地“拷打自然”、“掠夺自然”。大量的实践证明,一个人只有具备诚信这种社会良知,才会有坚持正义、主持公道、奉献社会的崇高精神;一个国家和民族只有始终凝聚着诚信理念,才能在国际交往中恪守国际法、国际公约,坚持道义、信誉,摈弃背信弃义、以邻为壑、以大欺小、以强凌弱、欺诈、讹诈等不公正现象。

(二)诚信道德在我国社会主义道德体系中的地位

在我国现阶段社会主义道德体系中,诚信道德要求居于重要地位,坚持以诚实守信为重点的思想道德建设,无疑具有深刻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首先,诚信道德是为人民服务、集体正义和“五爱”基本道德要求渗透和转化的必要条件。诚信是一切道德行为的实质,任何道德要求要化为个人践行必须有道德主体真心实意的认同或尊重,为人民服务的核心准则也好,集体主义和“五爱”的基本道德要求也罢,要转化为人们的道德实践,都不能离开诚信道德所要求的真心实意的负责态度和守诺精神。

其次,诚信道德是推动三大领域道德实践的原动力。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倡导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的职业道德。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诚实守信律令,要求人们实现自己对社会的承诺,拿出高质量的劳动,与社会公平地交换。诚信既是劳动质量的保证,也是遵守公平交换规则的保证。人们在职业活动中诚实守信,才能在社会中被接纳,其劳动才能得到承认并取得相应回报;反之,就会危及职业个体继续从事该职业的资格。因此可以说,诚实信用既是社会主义职业道德建设的基本要求,也是保证职业人员履行职业道德的内在动力。

同样,诚实守信是建构新型的社会公德价值体系的重要的柱石。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把社会公德作为道德建设的突破口,社会公德处于社会道德结构的基础层面,具有广泛的普适性,它直接反映着一个社会或地区的道德文明水平和精神状况,良善而有价值的人际交往和社会经济活动不可能建立在相互欺骗、不讲信用的基础上。要营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良好的公共道德生活环境,就需要在人与人之间建立诚实不欺、真诚无妄、相互信任的关系。

在婚姻家庭道德中,诚信是保证夫妻双方能够自觉地忠实于对方,共同履行家庭责任的前提。婚姻本身是一种承诺或契约,签订契约的前提在于双方的相互信任,同时契约的履行也必须有信用伦理的支撑。如果婚姻关系或爱情关系中没有这种伦理自律或良心约束,那么婚姻关系的双方就有可能失去负责感。可见,一种良好的信用或信任关系也是保证正常的婚姻家庭道德的原动力。

第三,诚信德性是形成道德人格的主要因素。社会主义道德教育的目的在于培育理想的道德人格。“人无信不立”这句处世警言就说明了诚信在培养理想的道德人格中的重要作用。个人只有坚守对别人的承诺,才能发展相互间的友谊关系,产生深厚感情,从而得到别人的关心和帮助。反之,一个人若把自己的话当作儿戏,朝令夕改,就会失去别人的信任,就会游离于人际关系之外,使自己的人格扭曲。诚信对一个人是如此重要,对一个社会、一个国家而言更是如此。任何社会团体、基层组织、群体村落和社区都有个讲诚信的问题。在其内部要对组成人员讲诚信,在处理与外部各方面关系时也要讲诚信,否则就难以生存,更不能获得正常发展。

中华民族是闻名于世的礼仪之邦,也是誉满全球的信义之邦。今人的诚信品质不仅仅是传统诚信道德要求的传递,更是对传统诚信道德的历史筛选和现代转化。因此,在现代社会,要构建契合时代精神的信用社会,除要求特定的体制条件、制度条件和经济条件外,重视和发挥诚信道德的当代价值,加强诚信道德建设,无疑是新时期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进步的重要举措。

标签:;  ;  ;  

诚信道德的本质要求与当代价值_道德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