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如何建构“和合”视角下的数学课堂论文_詹赛丹

刍议如何建构“和合”视角下的数学课堂论文_詹赛丹

(浙江省温州市南浦小学,325000)

摘要:“和合”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在“和合”的视角下,教师对课堂元素的和谐、共生多了一份关注,使得课堂情境的创设紧扣知识,活动和思考紧密结合,学生自主探索和教师有效引导携手。课堂因“和”而美,因“和”而散发出磁性和魅力。本文先简述了“和合”的含义,接着谈了“和合”视角下的数学课堂的基本特征,然后从“用情境引领思维,境中溶理;用体验造就建构,动中蕴思;用引导深化探究,放不离引”这三个方面阐述了如何建构起“和合”视角下的数学课堂,让“和合”思想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绽放生命力。

关键词:和合;特征;建构;数学课堂

《管子•兵法》上说:“和合故能谐,”就是说,有了和睦、团结,行动就能协调,进而就能达到步调一致。协调和一致都实现了,便无往而不胜。在“和合”的视角下,教师对课堂元素的和谐、共生多了一份关注,使得课堂情境的创设紧扣知识,活动和思考紧密结合,学生自主探索和教师有效引导携手。课堂因“和”而美,因“和”而散发出磁性和魅力。

一、何谓“何合”?

“和”,即和谐、和睦、和平、谐和、中和;“合”,即合作、联合、结合、融合、组合。“和”、“合”联系在一起组成了一个充满哲理性的概念,表示了和睦共处、和气生财、合作聚力、协作致胜的管理理念。“和”是“合”的基础和出发点,是方法和前提,和睦共处才能和气生财;“合”是“和”的选择和结果,是手段和途径,合作联合才能取得最佳经济效益。

和合文化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思想,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其精神实质是不同因素的事物和谐相处和融会贯通,在思维方式上更倾向于整体性、辩证性、和谐性。从“和合文化”的角度来审视我们的课堂,我们的课堂诸元素各自存在差异,但又存在于课堂这样一个共同体中,既相互排斥又相互吸引。如果能协调好元素之间的关系,使它们相互渗透和依存,处于一种平衡、发展的状态,课堂将呈现出一种无痕的和谐,是优质的、真正有益于学生发展的。

二、“和合”视角下的课堂教学的基本特征

“和合”视角下的课堂教学具有如下一些基本特征:

1、井然有序,充满活力

和谐课堂教学的基本前提是保证基本的教学秩序,有严明的组织纪律和规范的教学行为。在保证基本教学秩序的前提下,给学生一定的宽松度和自由度,使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能够张弛有度、宽松自如,始终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态和旺盛的精力,进行积极的思维,使课堂教学充满无限的生机。

2、积极主动,优质高效

“和合”视角下的课堂教学是师生双边主动的、有效的交往活动。发挥教学双方的主体性,首先要以教师主体性的发挥为前提,教师作为引导者、组织者和先行者的角色决定了其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因而教师要为学生积极主动地创设适合学生认知特点的情境,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学生的主体性在教师的激发下得以激活和发挥。

3、民主公平,尊重差异

要体现“和合”,师生、生生、师师之间就得建立起民主与和谐、尊重与理解、沟通与交流、互信与互爱的合作伙伴关系。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差异用宽容与真诚去理解、欣赏学生,用全面的、发展的眼光看待每一个学生,为他们提供公平的发展机会和平台,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三、建构“和合”视角下的数学课堂

如何构建“和合”视角下的数学课堂,本人从以下几个方面做了一些思考。

1、用情境引领思维,境中溶理

我们都知道,创设情境的目的就是为学生学习提供出相应的学习材料,为学生的学习提供认知停靠点,切实为学生的学习服务。“和合”视角下的数学课堂也注重教学情境的创设,但情境不是形式上的,它是情境和知识的完美结合,就如同汤中放了盐,盐充分溶入汤中。因为其中蕴涵着数学知识,能有效激发学生思考,所以这道“汤”变得分外鲜美。

一位老师执教《比长短》的时候,创设了一个游戏情境,这位教师用手握住一长一短两支铅笔的尾部,让学生猜哪支长,结果大部分学生都猜露出部分长的就长。然后老师放开手,结果孩子们发现是中了老师的圈套,从中深刻认识到比物体的长短要从同一起点开始比。这样,通过学生猜测的失败,在学生心里造成一种悬而未决但又必须解决的求知状态。因为急切想知道答案,也就产生积极的求知的心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显然给调动起来了,这样的情境是吸引学生的。是什么让情境有了那么大的魅力呢,是知识!因为情境紧扣所要教学的数学知识,充满了理性美。同时,情境也让知识披上了直观的外衣,让知识有了吸引力。

2、用体验造就建构,动中蕴思

“和合”视角下的数学活动是让学生经历一个“数学化”过程的活动,其间思维是核心。所以,它既是一个活动的过程,更是一个思考的过程;是外显活动和内隐活动的统一,是操作活动和思维活动的统一。

常言道:“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数学思维是数学活动的灵魂,数学课堂所追求的活跃必然是数学思维的活跃,而非肢体的简单活动。因此,学习数学要以“感性活动、体验”为必要手段,以“理性思考、建构”为终极目标。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设法拓宽“感性”通道,丰富“体验”过程,适时构筑“理性”空间,促进“建构”内化,实现感性与理性的和谐统一。

如:一位老师在执教《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时,她先鼓励学生大胆猜想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边和角有什么特点。学生各抒己见,有的说:“长方形的对边分别相等。”有的说:“正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有的说“四个角都是直角”。然后教师组织同桌合作,用老师所给的材料,选择工具,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分别验证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要求:利用这些材料中的一种或几种,动脑筋,想办法.比一比,哪个小组想出的办法最多。学生积极动脑想出了多种验证方法,有的折一折,有的量一量、有的数一数,在实践操作中感悟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本案例中,在活动前教师先让学生猜想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然后让学生验证自己的猜想,因为学生急于想知道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活动也就成了他们的自觉行为。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是教师指挥下的操作工,操作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探索行为。学生不停思考,不断提出新的想法,在理解的基础上主动建构了数学知识。学生内在的情感得到激活,收获了触及心灵深处的精神愉悦,这样的活动是实实在在的,富含思考性的,是有思维力度的,是有价值的。

总之,“和合”视角下的数学课堂不仅仅是转“知”成“识”的课堂,更是转“识”成“智”的课堂,还是充盈生命活力、洋溢生活气息、促进和谐发展的课堂。让我们每一位老师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用赏识的心去观察学生,构建起“和合”文化下的数学新课堂,让数学课堂更加精彩、灵动、和谐、自然,让孩子们得到真正的、全面的、自由的、和谐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修改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新课程课堂教学技能》丛书主编:欧阳芬

[3]《给教师的建议》苏霍姆林斯基

[4]《和谐:教学设计的新视角》蔡宏圣《小学数学教学》 2007年第4期

[5]《浅谈和谐数学课堂的创建》晏燕《新课程(小学版)》2008年第4期

论文作者:詹赛丹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9年5月上《知识-力量》2019年5月中

论文发表时间:2019/3/5

标签:;  ;  ;  ;  ;  ;  ;  ;  

刍议如何建构“和合”视角下的数学课堂论文_詹赛丹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