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网络时代的文化冲突,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网络时代论文,浅谈论文,冲突论文,文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从社会学的角度看,网络是一种社会组织结构和形态,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的人类文化现象。随着历史的变迁和进步,今天的网络已特指由电子计算机和通讯设备整合而成的信息网络。它已逐步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现今社会组织结构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在本世纪末形成了人所共识的计算机互联网络时代的雏形。今天,当网络时代已成为信息时代的同义词时,由此衍生的网络文化(或称信息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冲突就成为一种必然。这场始于20世纪末的文化冲突将伴随世界范围信息化建设的进程一同步入21世纪。因此,探讨网络时代的文化冲突,将有助于我们正确处理互联网络飞速发展带来的一系列现实问题,搞好我们自己的网络化、信息化建设。
一、网络时代的文化衍生及冲突形成
1969年11月21日中午,6 名科学家在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计算机实验室,将一台计算机同远在千里之外的斯坦福研究所的另一台计算机连通。当时连他们自己也未意识到,他们不仅是连通了两台电脑,更重要的是宣告了计算机网络时代即将到来。20世纪90年代,个人电脑点对点(一台对一台)之间的一维关联,发展成点对面(一台对多台)的多维立体的全方位连接,形成了享誉世界的INTERNET——国际互联网,并以人类文明史上从未有过的力量和速度在全世界得到迅速的普及、发展。地球被网络成“地球村”;不同肤色、性别、国籍、民族、社会阶层的人士被“网”住,组成一个新生的社会群体,衍生出一种崭新的文化现象——以信息为本质的网络文化。这种新生文化以其特有的开放性、平等性、互动性及无政府性,形成了与传统文化的冲突;同时,又与其特定的产生背景形成了与民族文化的冲突。
1.网络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冲突。传统的三大传播媒体(报刊、广播、电视)形成一种由上而下、以少对多的带有强制性和扩张性的金字塔结构,来自底层的信息反馈被逐步消解、堙灭。从这个意义上讲,传统文化演变成一种身份、地位和权力的象征,体现了一种现实中的不平等性。
如果说传统文化是“贵族文化”,那么网络文化就是名副其实的“平民文化”。因为,这种由国际互联网络衍生的新型文化所表现出的开放、自由、互动体现了一种与生俱来的平等性。所谓开放,是指上至显要,下到平民,任何人只要您愿意,(只需一台486以上的电脑, 一部调制解调器,一部直拨电话)随时可以融入其中;而自由则指网络中的每一个成员,可以最大限度的参与(信息)文化的制造、传播。当然,这种自由带来的不仅是民主、平等,也有无序和混乱,甚至超越了传统法律和道德的约束,仅受制于个人的道德水准(至少目前是这样);由于互联网空前的开放和自由,不仅使其拥有了无限的信息量,也使网络中的每一个成员可以平等地共享这些信息。人们可以利用互联网所特有的交互功能互相交流、制造和使用各种信息资源,以此开辟新的事业,寻求新的经济发展途径。网络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冲突至少表现出以下几方面的积极含义:(1)文化制造、传播、 扩散过程中的“平民化”和平等性增强;(2)除报刊、广播、电视三大传媒外, 形成以国际互联网为核心的第四类传媒;(3)由于提供了充分展示个人才能的空间, 人们成就和发展事业有了新的途径;(4)网络文化的空前地开放、 自由和互动,对传统的法律及道德规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促使人们不断对其反思、修改和完善。
2.网络文化与民族文化的冲突。计算机互联网作为20世纪西方社会舶来品, 在带来先进科学技术和信息时代新的经济增长点的同时,也带来了与本民族文化特色大相径庭的西方异质文化。二者之间冲突、对抗的焦点首先表现在语言和文字上。语言、文字是一个民族的存在标志,也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根基。当两种异质文化发生冲突时,其最终意义不是军事的、地域的,而是文化的。通常表现为一种语言文字对另一种语言文字的吞没,并最终在意识形态领域得到反映。互联网的产生缘于美国,所使用的语言、技术都来自于美国。网上90%的信息都是英文,以至于学习电脑、使用电脑必须学习英文,自觉或不自觉的接受“美国文化”(包括道德观、价值观)的影响。英语甚至成为了非英语国家推广普及计算机技术的瓶颈。
这种冲突还反映在网络时代民族传统文化的继承、发扬与外来“文化殖民”、“文化霸权”倾向的对抗中。1997年1月, 美国商务部提出了针对全球范围的《全球电子商务政策框架》,提出建立全球网络商务免税区,要求全世界遵守美国制定的网络商业法规。阿尔温·托夫勒在《权力的转移》中提醒我们:“世界已经离开了暴力与金钱控制的时代,而未来世界政治的魔方将控制在拥有信息强权人的手里,他们会使用手中掌握的网络控制权、信息发布权,利用英语这种强大的文化语言优势,达到暴力金钱无法征服的目的。”美国的“强权政治”在互联网上演变为一种“文化霸权”、“文化殖民”的倾向。
面对美国强大的文化殖民攻势,各非英语国家都在制定政策,采取措施进行一场保卫民族文化,抗击美国“文化霸权”的网络文化战。这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也是一场开辟和争夺21世纪经济持续发展新途径的持久战。德国在1997年开始德语网络的研究,试图将德文打入国际互联网络,一来在这个充满无限商机的新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二来对抗美国文化的入侵;法国政府通过一项法律,要求在法国互联网络上进行广告宣传的文字必须译成法文;二次大战后,经济发展神速的日本一直是美国强劲的竞争对手。他们也担心自己的大和文化被淹没在互联网络的茫茫英文信息里,因而在加紧建设本国的网络环境。
中国作为一个东方大国,历史上也曾不止一次地融合或征服过外来文化的冲击。如今,面对互联网上滚滚而来的、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文化的冲击,中华民族同样以海纳百川的博大胸怀和勇气,一面热情拥抱、接纳了互联网络这个20世纪末的科技明星,一面为抵御“美国文化”对民族文化的侵蚀,建立面向21世纪具有中华民族文化特色的信息通道做着不懈的努力。
二、网络时代文化冲突的结果
1、平等的欢乐,自由的烦恼。 信息网络技术突破了传统文化所固有的等级观念、时空观念和媒体限制,给每个普通人与世界同步发展的机会。只要你愿意,你可以和克林顿同时收看CNN的国际新闻; 与杨政宁教授共同参与物理学最前沿话题的讨论;同比尔·盖茨同时获悉软件业的最新动向,这些是每个普通人在传统文化氛围中无法想象和实现的。然而,网络时代带给我们的不仅是文化的平等与民主的欢乐,更有放任自由给传统法律法规带来的无奈和烦恼。在形形色色的网络信息中,既有肆意传播的不良信息,也有层出不穷的色情网站(兜售淫秽图片、图书等),更有网络操作中防不胜防的黑客侵入或病毒攻击。网络文化令人称道的开放、自由在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2.促进了地区间、国家间的文化交流。今天,网络把文化交流的自由空间下放给了每一个普通百姓。在中国,当台湾当局不断为海峡两岸实现“三通”设置障碍时,两岸百姓早已通过互联网互诉相思之情,互祝新年问候了,只要您愿意,就可以随时利用互联网的电子邮件(E —mail)把您的所思所想,您的欢乐,您的悲伤,告诉远在千里之外,万里之遥的至爱亲朋;只要您愿意,就可以通过互联网把你——一个普通中国百姓对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军事集团用导弹无端攻击我驻南使馆并造成人员伤亡的悲愤之情向世界倾诉……。毫无疑问,这种由普通百姓参与的,不带任何功利色彩的文化交流更真诚、质朴,她将为进一步增进世界各国、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的相互了解架起新的桥梁。
3.加速了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加快了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网络文化与传统文化、民族文化的激烈冲突,使世界各国一面加快了本国网络化、信息化的建设步伐,一面为积极参与全球性经济竞争不断加强各国网络间的信息联系。通过电子银行网络、电子商务网络等方式开展全球性的经济贸易活动。这种以电子网络为基础,以信息化为目的,以全球化为结果的经济活动,充分体现了知识经济的两个显著特征——信息化、全球化。因而,网络时代的文化冲突对促进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加快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无疑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4.新的文化媒介——网络语言的诞生。网络文化是信息时代的产物。传统文化中,人们为了消除文化多元性造成的语言、文字交流障碍,不得不借助掌握多种语言、文字的特殊人才——“翻译”。这有悖于信息时代便捷、高效、通畅的信息交流原则。因此,人们要创造新的文化传播媒介——网络语言(就象智能语言翻译器)。这是网络时代文化冲突的必然结果。她既保护了信息时代各民族的文化特性,也使不同语言、文字的网上信息交流更加方便,同时在一定程度上遏止了“文化霸权”、“文化殖民”的倾向。据悉,联合国已有120多名专家、 学者组成相应的研究机构,开始网络语言的研究开发工作。
世界文化原本就是多元性的。网络时代也是如此。人类文明的进步从来就是在不同民族、国家、地域文化的冲突、碰撞、融合中完成的。“书同文”,“字同音”将是人类文化大融合的终极结果,是全人类期盼已久并为之奋斗的。我们探讨网络时代文化冲突的目的并不是要为抵御外来文化的侵蚀而紧闭国门、闭关自守,也不是一概否定外来文化中先进、合理、有益的成分。而是在网络时代来临时保持清醒的头脑,不“媚外”不“自傲”,在“扬”与“弃”的基础上,丰富和发展我们自己的民族传统文化。
纵观国际互联网络发展的历程,我们面对的不仅是挑战,同样也有机遇。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用了近30年的准备时间,才使国际互联网在1994年后得以全面启动。而我国在90年代初就引进并开始涉及该领域的研究和开发工作。因此,可以说这是世纪末中华民族在信息化领域追赶世界发达国家的一次绝佳良机,我们完全有可能借助网络文化与传统文化和民族文化的冲突,使具有本民族特色的信息化建设得到进一步发展,在民族信息化领域的建设中与先进国家站在同一起跑线上一争高低。古老而悠久的中华文明通过学习、借鉴、吸收、融合,亦将得到进一步的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