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思想新探_所有制论文

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思想新探_所有制论文

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思想新探,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本质论文,思想论文,邓小平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社会主义本质的核心是公有制

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即“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灭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论述,一直受到理论界的关注,但它究竟包括哪些方面内容以及这些内容的核心是什么,人们在认识上一直存在分歧。

关于这一思想所包括的内容方面的解释,主要有两层次论、三层次论、四层次论、五层次论。具有代表性的是第二种观点,即认为这一思想主要包括三个层面内容,但这一观点又有许多不同看法,主要有[1]:(1)认为包括生产力方面——解放与发展生产力,生产关系方面——消灭剥削、消灭两极分化,根本目的方面——最终达到共同富裕。(2)认为是由生产力、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三个层次形成的一个动态整体。(3)认为是由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根本途径、根本目的三个方面组成的有机整体。(4)认为解放与发展生产力是初级本质;消灭剥削、消灭两极分化是中间本质;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是终极本质。(5)认为邓小平是从三个层面系统回答社会主义是什么的问题:其一,社会主义是实现生产力高度发展的社会。其二,社会主义是在改革中自我完善的社会。其三,社会主义是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社会。

在三层次论中,都认为社会主义本质包括三方面内容的有机统一,但所强调的重点不一样,主要是在本质核心问题上发生了分歧,这又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本质的核心。另一种观点认为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本质的核心[2]。

如果我们深入研究一下便会发现,上述几种观点都没有从生产关系或所有制关系来揭示社会主义本质,而只是把生产关系作为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方面,且是一个次要的方面。所以,他们在社会主义本质的核心问题的论述中,都没有把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本质的核心。

其实,邓小平所讲的社会主义本质的几个方面,既没有把生产力作为其本质核心,也没有把共同富裕作为其本质核心。因为解放与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实现共同富裕的手段或途径,而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生产目的,是社会主义本质的体现或反映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所以,它们都不可能成为社会主义本质的核心。本文认为社会主义本质核心只能从生产关系或所有制关系中才能得以揭示,而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或所有制关系中最本质的东西只能是生产资料公有制。这一点,我们将从以下两方面说明:

首先,从马克思、恩格斯对社会主义的论述看,他们都是把所有制关系作为社会本质的核心问题来论述的。恩格斯在《共产主义原理》中谈到社会主义这种新的社会制度时指出,“私有制也必须消除,代替它的是共同使用全部生产工具和按共同协议来分配产品,即所谓的财产共有”,“一切生产部门将由整个社会来管理”,或“为了公共的利益按照总的计划和在社会全体成员的参加下来经营”[3]。这一思想在《共产党宣言》中得到了充分体现:“共产党人可以用一句话把自己的理论概括起来,消灭私有制。”[4]这表明,私有制是资本主义的本质核心。因为“私有制不是一种简单的关系,也绝不是什么抽象的概念或原理,而是资产阶级生产关系的总和。”[5]由于资本主义私有制是以雇佣劳动为基础的私有制,财产被少数人拥有,而大部分人失去了生产资料,在分配中他们只能获得相当于劳动力价值部分,其剩余价值部分却被资本所有者无偿占有。显然要消灭资本主义剥削,就必须消灭私有制,正是基于此,马克思认为,“一切社会变迁和政治变革的终极原因,不应当在人们的头脑中,在人们对永恒的真理和正义的日益增进的认识中寻找,而应当在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变更中寻找。”[6]因此,要揭示资本主义本质核心,只能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或所有制关系中寻找,同样,社会主义本质核心也只能从社会主义所有制关系主要从公有制中才能得以揭示。

其次,从邓小平对社会主义及其本质的论述看,他也是把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本质核心来对待的,具体表现在:

(1)公有制是消灭剥削的根本,是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种新的生产关系,但这种新的生产关系如果运行不当也会阻碍生产力发展。他指出,“社会主义是一个很好的名词,但是如果搞不好,不能正确理解,不能采取正确的政策,那就体现不出社会主义的本质。”[7]接着他从正反两个方面说明了这一点,如我国在1956年成功地完成了社会主义所有制改造,对官僚资本改造采用没收办法,对民族资本改造采用赎买办法,对个体私有制改造采用合作化方法,实践表明这些方法是正确的,公有制建立了,剥削制度消灭了,而经济不仅没有发生大的波动,还使生产力大大发展了,这与社会主义的本质即公有制是相符合的。但后来由于在所有制关系上搞“穷过渡”,使生产关系超越了生产力水平,从而严重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表明与社会主义的本质即公有制的要求是相违背的。

(2)公有制是消灭两极分化的基础。邓小平根据生产关系决定分配关系的原理指出,“社会主义有两个非常重要的方面,一是以公有制为主体,二是不搞两极分化”[8]“而坚持社会主义,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则,就不会产生贫富过大的差距。”[9]因为社会主义消灭了凭借个人财产占有他人劳动成果的私有制基础,在公有制范围内,每个人都是财产的共同所有者,只能凭个人劳动贡献获得收益,这样,资本主义条件下的那种财富积累与贫困积累的两极分化就失去了生存的土壤。

(3)公有制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前提。社会主义生产目的是不断满足广大劳动者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即要达到共同富裕,而这一目的是由生产资料公有制所决定的。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就有什么样的生产目的,即公有制是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性前提,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本质的体现而非本质本身。正如邓小平所讲,“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不发展生产力,不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不能说是符合社会主义要求的。”[10]“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11]

从以上三个方面可看出,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论述中的后三句话,即“消灭剥削、消灭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都是围绕社会主义公有制这个本质核心展开的。只有建立公有制才能为消灭剥削、消灭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提供基础或前提,因为所有制关系不仅决定分配关系,也决定生产目的。但其前两句话却是讲生产力问题,生产力是一般经济范畴,不是社会本质或特殊的社会范畴,那他为什么把生产力放到社会主义本质之中?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令人信服的答案,以下我们将试图来回答这一问题。

二、解放与发展生产力是生产资料公有制本身的客观要求

应不应该把生产力放到社会主义本质之中?对此回答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不应该把生产力放到社会主义本质之中,因为生产力是任一个社会都存在的问题,不具有把一个社会与另一个社会区别开来的本质属性”[12]。另一种观点认为[13],把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本质一部分,是因为不同性质的生产力规定了不同性质的生产关系,发展生产力是实现社会主义目的——共同富裕的手段,社会主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主张把生产力放到社会主义本质之中的上述观点,多是从生产力的重要性角度来解释的,而且是把生产力单独作为社会主义本质。这种观点最有力的论据就是马克思所讲的手推磨产生封建社会,蒸汽磨产生资本主义社会。按此推理,我国就生产力水平而言,现在仍处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时期,这种生产力决定的社会形态应是早期的资本主义,那还有什么社会主义本质可言?因此,把生产力单独作为社会主义本质是没有道理的。有的学者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统一体角度认为应把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本质,应该说是有道理的,但其缺陷在于没有回答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统一的基础是什么或在哪一点上能达到统一。

本文认为,在社会主义本质问题上,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统一的基点只能是生产资料公有制。邓小平论述的社会主义本质中中的前两句话讲的是生产力问题,后三句话讲的是生产关系问题,而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只能在公有制基础上实现统一,或者说,只能在广大劳动者共同拥有的财产问题上才能找到结合点。因为生产资料所有制本身既有质的问题,即姓什么的问题,属生产关系范畴,它规定社会性质,也有一个量的问题,包括存量与增量,属生产力范畴,它决定社会发展状况。我们过去讲公有制只讲质,即财产归社会或集体成员共同所有,而没有讲量,即社会或集体成员共同拥有财产的量是多少,这是理论认识上长期存在的严重失误。试想,如果集体或社会成员共同拥有的生产资料小于或等于零,那么,公有制乃至社会主义还存在吗?这里的存量即现存的公有财产,是已有的生产力,增量即将增加的公有财产,是解放或发展了的生产力。只有生产力解放及发展了,公有生产资料的量才能不断增加,社会主义才能得以不断发展。

至此,把上面论述的两个部分综合起来可得出以下结论:“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生产资料公有制本身发展的客观要求,“消灭剥削、消灭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是生产资料公有制建立与发展的具体体现,它们都是建立在公有制这个基点上来反映社会主义本质的,或者说都是围绕公有制这个核心来揭示社会主义本质的。

但有些学者认为,公有制以及按劳分配等只是社会主义特征,不是社会主义本质,不具有内核意义,其理由是[14]:事物的本质不是事物的全部而只是最根本的方面;事物的本质具有深刻性、稳定性,而事物的特征则具有表面性、变动性;社会主义本质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本身所固有的内部联系和内在的质的规定性,是最高层次的概括,既是决定社会主义特征的依据,又高于特征;社会主义最重要最核心的本质,应当体现在社会主义目的上。

这种观点在理论界很流行,从表面上看似乎也很有道理,但稍加剖析,就会漏洞百出。首先,它只讲本质与特征的区别,而没有讲两者联系,这显然是一种认识上的失误[15]。其次,认为事物本质是其最根本的方面,事物特征具有表面性,这并没有错,但把社会主义本质归结于社会主义目的,就把关系搞颠倒了。因为社会主义生产目的是由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所决定的,没有公有制的存在,哪来社会主义生产目的。再次,认为事物的本质具有稳定性,而事物的特征则具有变动性,这也没有错,但把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特征将其从社会主义本质中排出,就把两者关系搞颠倒了。因为生产力是最具有变动性特征的,它几乎每时每刻都在变动,而且邓小平所讲的解放生产力与发展生产力就是放在动态中考察的。

这进一步表明了社会主义本质的核心只能是公有制,而邓小平论述的解放生产力与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公有制本身发展的客观要求,只有把生产力纳入到公有生产资料的存量与增量中考察,这种生产力才能是社会主义本质的一部分,否则,把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本质在理论上是说不通的,在实践方面也无法得以证实。

三、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思想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

把生产力放到社会主义本质中是马克思主义认识史上的一个重要突破。正如前面所指出的,只有把生产力纳入到公有生产资料的存量与增量中考察,这种生产力才能是社会主义本质的一部分,否则,把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本质就是错误的,当然也就无所谓邓小平的理论贡献了,因为生产力是一般经济范畴,其本身不具有任何社会性质,这是谁也无法改变的事实。那么,邓小平是不是把生产力放到公有的生产资料的量中来考察的呢?本文认为,他根据我国以下三方面实践把生产力纳入到生产资料公有制的量中来考察的:

一是中国革命的实践。通过革命建立了新中国,接着又通过对资产阶级的革命,没收了官僚资本,赎买了民族资本,以及通过对个体私有制进行改造,建立了社会主义公有制关系,从而解放了生产力,使公有的生产资料具有了一定的存量。

二是中国建设的实践。从1956年社会主义所有制关系建立到改革前这二十多年时间里,经济建设取得了一些成绩,公有财产的量有了一定增加,但由于在所有制关系上搞“穷过渡”,忽视了所有制关系要与生产力水平相适应,从而严重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使公有财产量的增加受到了大大限制。

三是中国改革的实践。改革焕发出了极大的生产力,在20世纪80年代,无论是国有资产,还是集体资产,都得以迅速地甚至是成倍地增加,但由于旧体制的惯性作用,一些国有企业与市场经济不相适应,至少有1/3企业处于亏损之中,亏损严重企业的国有资产变成了负数。这一严峻的现实告诫人们:如果生产力不是发展而是倒退了,公有财产的量不是增加而是减少了,那么公有制就不存在了,社会主义也就不可能存在了。

正是基于这正反两方面的实践,邓小平深刻的反思道:“什么叫社会主义,什么叫马克思主义?我们过去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不是完全清醒的。马克思主义最注重发展生产力。”接着他指出,没有生产力的发展,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就得不到体现,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就不能不断得以改善,共产主义的高级阶段要实行的各尽所能、按需分配也就不能实现[16]。而社会主义及共产主义大厦是以公有制为基础的,如果生产力不能得以发展,公有财产的量就不能不断增加,公有制这个基础就不牢固,那么社会主义大厦就有倒塌的可能。

因此,本文认为,邓小平是把生产力放到公有的生产资料的量中来考察的,这是马克思主义认识史上的一个重要突破。

现在关于坚持公有制为主体与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改革、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与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改革以及市场经济改革等,人们几乎都能接受了。但人们却很少把生产力发展与公有资产量的增加联系到一起,从而使改革实践受到影响。例如,在当今改革中,对出卖国有资产问题、引进战略投资者问题、股份制中的管理层或外资控股问题等,人们的思想和行为还是有些束手束脚。如果我们把生产力发展与公有资产量的增加联系到一起,这些问题就可迎刃而解。就出卖国有资产来说,一方面,国有资产卖了,并不是公有制没了,只是把物质资产转变为价值资产而已,假如把这部分价值资产投入到更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的产业,那么它就能使公有资产的量得以迅速增加。同样,引进战略投资者以及股份制中的管理层或外资控大股,这也不会使原来公有资产量减少,如果这些做法能引进新的技术、改进管理、提高效率,那么就会使公有资产量得以大大增加。如果是这样,我们何乐而不为?倘若管理层控股或国有资产出卖过程中存在流失问题,那是制度方面存在漏洞,而不是管理层控股或国有资产出卖行为本身的问题。

因此,把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本质的核心,把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看着是公有制本身发展的客观要求,不仅符合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论述,也有利于指导我国当今的改革实践。

标签:;  ;  ;  ;  ;  ;  ;  ;  ;  ;  ;  

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思想新探_所有制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