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亚地区人口死亡率水平与死因变化_死亡率论文

东北亚地区人口死亡率水平及死因变化状况,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东北亚论文,死亡率论文,死因论文,人口论文,状况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C9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7411(2000)04-0081-(05)

随着东北亚地区经济技术合作的日益发展,该地区各国所面临的相似的社会问题日益增多,对这一地区的经济、社会及文化等方面的研究也在不断展开。探索东北亚地区人口的死亡规律,可以了解该地区人口的发展趋势、医疗卫生事业的水平、人民生活水准及健康状况。本文主要对1950年以来东北亚地区人口的死亡率水平进行了回顾和比较,对未来死亡率水平进行了预测和分类,对死亡原因的变化过程进行了有代表性的总结。

一、死亡率的变化

回顾人类发展的历史可以看出,人类开始有效地控制死亡率的上升并使之出现迅速下降的趋势是科学技术尤其是医学发展的结果。死亡率的下降首先在婴幼儿和青少年年龄层发生,当这一年龄层的死亡率降低到一定水平后,死亡率下降的步伐开始缓慢,通过预防和治疗中老年人疾病来进一步降低死亡率会带来人口高龄化的问题,反过来又使得死亡率的下降受到阻滞,甚至反弹。虽然东北亚各地区之间存在着社会制度、经济发展水平等的差异,死亡率出现下降的时间也各不相同,但都经历了这一过程。

根据表1 1950~1995年东北亚各地区死亡率的变化过程,可以看出该地区死亡率的变化大致可以分为两种类型:

1.死亡率下降不规则型——中国东北三省地区、俄罗斯远东地区

中国东北的黑龙江、吉林、辽宁三个省份的人口死亡率变化在东北亚区域是波动较大的地区之一,东北三省的死亡率下降是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开始的。解放前,由于中国的经济落后,医疗卫生条件差,各种传染病频繁发生,死亡率很高,据不完全统计,中国东北三省地区死亡率在25‰~30‰之间。解放后,中国推出了一系列的降低死亡水平的方案,这些方案的实施,是促使人口死亡率迅速下降的根本原因。

从表1数据可以看出,1960年东北三省死亡率已下降到10.0‰。随之而来的三年困难时期和以后的几年里,死亡人口数明显增加,死亡率一度回升,但与中国其他省份同期相比,死亡率峰值并不十分显著。这说明东北三省的耕地面积大,是中国的粮食生产基地,虽遇到自然灾害,但是人民生活受影响程度小,对灾害抗拒力量强一些。此外,1964年东北三省死亡率也有个小高峰,即1964年死亡率高于其前后的年份。1969年以后死亡率又开始平稳回落,文化革命结束后,人民生活日益改善,医学水平不断提高,使得整个死亡水平表现为稳定的低水平时期。到1985年左右,死亡率下降到最低点5.2‰,然后有所回升,这是由于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造成的。

俄罗斯人口死亡率的变化与其他东北亚国家不同,

1950年后死亡率整体上呈上升趋势。1941~1945年卫国战争夺走了2000多万苏联公民的生命,战争结束后的第一个15年中,苏联的死亡率迅速下降。对死亡率下降起主要作用的是医学的进步——发明了能够有效地同瘟疫做斗争的新药,如磺胺制剂、抗生素、特别是青霉素。这些新药的作用,使肺结核、肠胃病等疾病得到了要根治,提高了人民的平均寿命,降低了儿童和成年人的死亡率。1960~1965年苏联人口死亡率降到最低点8.2‰,但是这种下降趋势并没有因此转变为平稳阶段,而是在70年代又呈现为上升的势头,死亡率的上升整整持续了15年左右。在和平时期而且是在国内没有社会动荡的情况下,死亡率长期大幅度的上升自然引起了人们的不安,这与苏联统计工作不完善有很大的关系。随着统计工作的改进和完善,死亡率的真正变化趋势才得到正确的把握。1985年以后,死亡率上升的趋势停止了,这主要是采取了同酗酒和酒精中毒做斗争的措施,因而使成年人死亡率不断下降的结果。进入90年代后,俄罗斯的人口也和其他东北亚国家一样,面临着人口老龄化问题,因而死亡率也有所回升。

2.死亡率下降规则型——日本、韩国、朝鲜、蒙古

从总体上说,日本、韩国、朝鲜、蒙古人口死亡率的变化是呈下降趋势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人口死亡率迅速下降,由1950年的9.4‰下降到1975年的6.1‰,并逐渐稳定在6.0‰左右。日本死亡率的变化过程与其他东北亚国家相比,是属于平稳下降类型,其人口死亡率的峰值和谷值相差最小。50年代以来日本的死亡率没有发生太大的波动,进入90年代后死亡率开始有回升的趋势,回升的幅度和速度在东北亚地区中是最大的,由于日本人口的老龄化引起的这一趋势还会进一步发展,随之而来的一些社会问题是日本人口学界所面临的重要课题。

在1950~1955年间,韩国和朝鲜的人口死亡率是东北亚地区最高的,为32‰以上。解放后,韩国人口死亡率的不断下降,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1950~1960年,死亡率处于迅速下降时期,由战后混乱时期的32‰,迅速下降到14.9‰;第二阶段为1960~1990年,在这30年当中,韩国的国力不断增强,经济发展迅速,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人口死亡率稳步下降;进入90年代后,韩国死亡率下降的趋势转化为上升的趋势,人口老龄化的影响开始反映在人口死亡率当中,但与日本相比并不十分明显。

由于资料缺乏的原因,对于朝鲜人口死亡率确切数字难以收集,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对朝鲜死亡率的研究。根据《联合国世界人口展望》(1996版)的推测结果,可以看出1950年以来朝鲜人口死亡率总体趋势是下降的,而且下降很快。但是在1995年和1996年,朝鲜经历了特大洪水,造成156人死亡,5000多人无家可归,粮食严重欠收,传染病流行,人民的生活保障和健康水平受到严重影响。

1950~1995年蒙古人口死亡率的变化是呈直线下降的趋势,是东北亚地区死亡率下降唯一没有出现停滞或回升的国家,除了医学的发展等因素外,人口结构的年轻化是造成这一地区人口死亡率持续下降的主要原因。由于人口老龄化现象在近几十年还不会影响到人口整体的死亡率,因而其死亡率还有进一步下降的可能。

表2 1995~2050年东北亚地区死亡率预测

单位:‰

 中国[*]

日本朝鲜韩国蒙古

 俄罗斯[*]

低位中位高位低位中位高位低位中位高位低位中位高位低位中位高位低位中位高位

预测预测预测预测预测预测预测预测预测预测预测预测预测预测预测预测预测预测

1995~2000 7.1 7.1 7.18.2 8.2 8.25.5 5.5 5.5 6.4 6.4 6.4 6.8 6.8 6.8 14.514.514.5

2000~2005 7.2 7.2 7.29.1 9.1 9.15.6 5.6 5.6 6.7 6.7 6.7 6.0 6.0 6.1 15.115.115.0

2005~2010 7.5 7.4 7.410.3 10.210.1

5.9 5.8 5.8 7.3 7.2 7.1 5.5 5.5 5.6 15.415.315.0

2010~2015 8.0 7.8 7.711.3 11.211.1

6.3 6.2 6.1 8.0 7.8 7.6 5.3 5.3 5.3 15.014.914.4

2015~2020 8.6 8.2 8.012.3 12.111.8

6.9 6.7 6.4 8.7 8.4 8.2 5.3 5.2 5.2 15.114.814.1

2020~2025 9.4 8.8 8.513.3 13.012.6

7.6 7.2 6.9 9.5 9.1 8.7 5.6 5.4 5.2 14.914.413.6

2025~2030 10.7 9.8 9.314.5 14.013.5

8.5 7.9 7.4 10.69.9 9.4 6.0 5.7 5.4 15.715.013.9

2030~2035 12.1 10.810.1

14.9 14.213.5

9.6 8.7 8.0 11.910.910.26.7 6.2 5.8 16.815.814.3

2035~2040 13.2 11.510.5

15.0 14.013.2

11.19.8 8.9 13.612.311.27.7 6.9 6.3 17.616.114.2

2040~2045 14.6 12.311.0

15.4 14.113.0

12.410.69.4 14.913.111.78.8 7.7 6.8 18.016.013.7

2045~2050 16.1 13.111.4

16.1 14.413.1

13.911.510.015.813.511.99.7 8.2 7.1 18.115.713.0

资料来源:《World Population Prospects:The 1996 Revision》,United Nation,Population Division.

*由于中国东北三省和俄罗斯远东地区的数据难以收集,表中列出的是中国和俄罗斯的全国数据.

二、死亡率的预测

根据表2对死亡率的预测结果,东北亚地区人口死亡率在2050年以前都将出现上升的趋势。虽然高位、中位、低位预测水平稍有差异,但是整体趋势都是上升的。这说明人口老龄化将在21世纪影响东北亚各地区人口死亡水平。东北亚地区未来人口死亡率的变化趋势大致可分为两种类型:

1.先上升后下降型

这一类型是指进入21世纪后死亡率首先表现为上升的趋势,然后出现停滞或下降的现象。东北亚地区的大部分国家和地区属于这一类型,包括日本、中国东北三省、韩国和朝鲜。20世纪末期,这一类型国家的死亡率已经下降到较低的水平,由于受到人口老龄化的影响,老年人口比例增多,这些国家的死亡率已经出现缓慢回升或停滞的状态,因而在下一世纪的前40年中,死亡率将表现为上升的趋势,死亡率的这种趋势直到2040年以后才会出现停止或下降。其中日本人口老龄化程度最高,死亡率上升的幅度最大,朝鲜死亡率上升的幅度最小,中国和韩国人口死亡率的未来发展趋势比较接近。

2.先下降后上升型

这一类型的国家包括蒙古和俄罗斯。这两个国家的人口死亡率在21世纪初仍然保持下降的趋势,到2025年以后死亡率将开始回升。预测数据显示,俄罗斯人口死亡率的变化在东北亚地区一直处于最高值,在2010年将达到15.3‰,然后开始下降,2025年达到波谷值14.4‰,然后又开始回升。蒙古人口死亡率则是东北亚地区的最低值,变化缓慢,在2025年左右将达到最低点5.2‰。

三、死亡原因的变化

人的死亡是由于各种疾病与其他原因引起的。人口学、流行病学、社会医务工作者以及社会公众与政府决策部门都想知道各种死因对人们生命的威胁程度各有多大,其严重性如何,以便针对各种不同死因的防范措施合理规划,投入相应的人力、物力。除了疾病的原因,死亡又受到各种社会、经济、文化因素的影响。东北亚地区人口死亡原因的变化过程是与各个国家的经济、科学技术的发展密切相关的。

1.以日本为代表的经济发达国家死亡原因变动

日本是东北亚地区经济最发达、医学水平最高的国家,1950年以来,人口死亡原因构成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表3列出了1940~1997年分时期日本死亡原因构成的详细变化过程。在60年代以前,占日本死亡原因第一位的是结核病,肺炎及支气管炎、脑血管病也占很大的比例,心脏病和新生儿疾病等占死亡原因的后几位。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特别是60年代日本经济高速增长以来,医学研究不断进步,结核病等传染性疾病得到了根治,死因构成也相应地发生了变化,脑血管疾病成为日本死因构成的第一位,恶性肿瘤和心脏病等为死亡原因的重要部分,胃肠炎、肝硬化和肾炎等占前10位死因构成的后几位。在死因构成的变化中,事故死亡的位次在60年代后不断上升,值得注意的是,这一时期是日本城市化迅速发展时期。此外,自杀作为死亡原因的一种逐渐被社会学者重视,在70年代以前它还排在死亡原因的后几位,但在70年代后比例逐年上升,1997年排在死因构成的第六位。日益增多的自杀现象主要发生在青少年当中,而且年龄段有不断下降的趋势。作为非生理性疾病的死因,事故死亡和自杀比例的增加,是现代社会急剧变动中内含的重大问题,已经开始成为社会学者研究的重要方面。此外,进入90年代后,糖尿病开始进入死亡原因的前10位构成,虽然是排在最后一位,但是也引起了医学界的广泛注意。

表3 各时期日本死因死亡率顺位(死因死亡率:1/10万人)

1940年

   1950年

 1960年

 1970年

  1980年

  1990年

  1997年

 死因   

死因死

 死因

 死因死

 死因    死因死

 死因   死因死

 死因 

死因死

 死因   死因死

 死因   死因死

 

 亡率

亡率

 

 亡率亡率

   亡率

   亡率

   亡率

1 全结核 212.9全结核 146.4脑血管疾160.7脑血管疾175.8脑血管疾139.5恶性肿瘤177.2恶性肿瘤220.3

2 肺炎及支185.8脑血管疾127.1恶性肿瘤100.4恶性肿瘤116.3恶性肿瘤139.1心脏病 134.8心脏病 112.1

  气管炎

3 脑血管疾177.7肺炎及支93.2 心脏病 73.2 心脏病 86.7 心脏病 106.2脑血管疾99.4 脑血管疾110.9

  病

气管炎 病

4 胃肠炎 159.2胃肠炎 82.4 老衰58.0 意外事故42.5 肺炎及支33.7 肺炎及支60.7 肺炎63.1

气管炎

气管炎

5 老衰124.5恶性肿瘤77.4 肺炎及支49.3 老衰38.1 老衰27.6 意外事故26.2 意外事故31.1

气管炎

6

老衰70.2 意外事故41.7 肺炎及支34.1 意外事故25.1 老衰19.7 自杀18.8

气管炎

7

心脏病 64.0 全结核 34.2 高血压病17.7 自杀17.7 自杀16.4 老衰17.1

8

新生儿疾62.2 自杀21.6 全结核 15.4 慢性肝炎14.2 肾炎14.0 肾不全 13.3

病 及肝硬化

9

意外事故39.5 胃肠炎 21.2 自杀15.3 高血压病13.7 慢性肝炎13.7 肝疾病 13.2

及肝硬化

  10

 

肾炎

32.4 新生儿疾18.5 肝硬化 12.5 肾炎8.8 糖尿病 7.7 糖尿病 9.9

资料来源:日本厚生省统计情报部《人口动态统计》。

2.以中国东北三省为代表的欠发达地区死亡原因的变动

中国东北三省是东北亚地区欠发达国家的代表,1950年后,由于中国的东北(三省)地区经历了社会动荡和变革,经济发展水平低,人口死亡率变化很大,死亡原因的变动与其他东北亚地区相比有所不同。从表4与表5的数据对比可以看出中国东北三省死亡原因的变化过程。解放初期,东北三省的主要城市沈阳、长春、哈尔滨人口死因的构成中,传染病特别是肺结核占有相当大的比重,消化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和新生儿病也占死因构成的前几位;循环系统(心肾病)及脑血管(中风)病占后几位。上述统计可能不够精确,但却反映出旧中国由于人民贫困、教育不普及、卫生条件差、流行疾病多而造成了死亡率高的基本特征。解放以后,随着预防传染病的对策、公共卫生和生活环境的改善以及生活水平的提高,死因构成逐步发生了变化,根据1973~1976年的统计数据,心血管病占到各省的第一位,呼吸系统疾病、恶性肿瘤和脑血管病升至前几位,新生儿疾病、消化系统病和传染病降到后几位。这说明这一地区已由以急性传染病造成人口死亡为主的类型转化为以心血管病等慢性疾病造成人口死亡为主的类型。应该注意的是,与日本死因变动相同的是,伴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事故死亡的比例正在不断上升。

表4 解放初中国东北三省主要城市前十位死亡原因、死因顺位

 死亡原因

长春市(1947)

沈阳市(1957~1958)

  哈尔滨市(1953~1954)

1

 结核病肺炎呼吸系统疾病

2 消化系统疾病 急性传染病 结核病

3 新生儿病 结核病 消化系统疾病

4 传染病其他消化系统疾病心血管疾病

5 产后病其他呼吸系统疾病脑血管疾病

6 老衰及中风心脏病

7 呼吸系统疾病 恶性肿瘤意外死亡

8 外伤中毒及意外小儿急性消化不良

9 心肾病脑溢血 恶性肿瘤

10

 其它原因

 外伤

资料来源:全国肿瘤流行病调查资料,《吉林省省志,人口卷》,《哈尔滨市道外区(城区)人口死因及寿命统计分析》(1953~1980)。

表5 1973~1976年中国东北三省前10位死因死亡率(1/10万)构成比及死因顺位

位辽宁省(1973~1975)

吉林省(1974~1976) 黑龙江省(1974~1976)

次死亡原因分类   死亡率

构成比死亡原因分类

死亡率构成比

  死亡原因分类死亡率构成比

1 心血管疾病 109.64 19.90 心血管疾病158.9224.17心血管疾病

118.2721.36

2 呼吸系统疾病

80.09 14.72 呼吸系统疾病 82.69 12.59呼吸系统疾病 72.46 13.09

3 恶性肿瘤

72.47 13.15 脑血管病 78.16 11.89恶性肿瘤 65.52 12.47

4 脑血管病

70.49 12.75 恶性肿瘤 73.07 11.12脑血管病 69.03 11.83

5 外伤中毒及意外死亡 40.11 7.28 结核病39.53 6.01 外伤中毒及意外死亡

42.03 7.59

6 消化系统疾病

35.34 6.41 传染病39.48 6.00 传染病

26.88 6.24

7 传染病 26.97 4.90 消化系统疾病 38.45 5.84 结核病

34.53 4.86

8 结核病 25.06 4.55 外伤中毒及意外死亡37.89 5.74

9 动脉硬化性心脏病

20.87 3.79 动脉硬化性心脏病 29.31 4.46

10新生儿疾病 17.10 3.10 新生儿疾病27.93 4.25

资料来源:全国肿瘤流行病调查资料,《吉林省恶性肿瘤及外肿瘤的死因回顾调查资料汇编(1974~1976)》1979年6月,《黑龙江省1974~1976年死因回顾调查报告》。

收稿日期:2000-06-01

标签:;  ;  ;  ;  ;  

东北亚地区人口死亡率水平与死因变化_死亡率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