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元奇[1]2001年在《作物抗病虫性稳定性评价模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长期以来,作物生产一直受到病虫害的危害而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失,严重的甚至绝收。国内外农学家和作物育种学家为解决作物病虫害危害而作出了不懈的努力,取得了卓越的成效。大量的研究结果以及生产实践业已证明,培育并推广抗病虫作物品种,是解决作物病虫害危害的最根本、最有效和最经济的方法。但是,由于病原物生理小种的变异、致病力的变化和寄主与病原物间可能存在的互作、害虫的迁飞及抗药性的增强等原因,导致已经通过作物品种审定的作物抗病虫品种的抗性难以持久,不利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选育不仅在当年具有高产、优质、抗病虫性强,而且在若干年内具有产高、质优、抗病虫性强的稳定表现的作物品种就成为当今作物育种的首要育种目标。 在当前评价作物品种产量、品质和抗病虫性的作物品种区域试验中,由于分析方法不尽完善,对区域试验中作物产量、品质和抗病虫性的评价往往是分开进行,而没有将这叁方面结合起来进行综合评价,从而导致了一些已通过了抗病虫性鉴定的已审定品种在实际大田生产中表现不抗病虫的尴尬局面(马存等,1999)。因此,在作物品种区域试验中,欲对参试品种进行综合评价,必须将产量、品质和抗病虫性等性状有机地结合起来进行统计分析,才有可能对参试品种得出较为客观而公正的评价结论。此外,由于区试中参试品种有新旧更替、每年的参试地点也不尽一致,有时甚至还有数据缺失,为此,研究建立在这类非平衡数据基础上的作物抗病虫性稳定性评价模型,无疑对作物抗病虫性稳定性的鉴定、作物持久抗病虫性的分析、农作物抗病虫品种的审定以及农作物持续病虫害治理策略的制订,都将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本研究的主要创新之处:(1)以转基因抗虫棉区域试验资料为分析对象,提出了能将棉花品种的产量、品质和对棉铃虫的抗性有机地结合起来进行综合 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评价的因子回归模型分析方法,该方法同样可以用于作物品种区试中结合抗病 性对参试品种进行综合评价,只需在各区试点统一种植感病对照即可;e)推 导了叁因素及其以上试验设计平方和与方差的i。necker积算法,该方法简便 直观,有利干计算机实现,并用于有试点缺失的黄河流域棉花品种区试的非平 衡资料的混合线性模型分析,使参试品种平均产量间的多重比较基于F检验的 基础上,为类似于作物区试这类非平衡数据的统计分析提供了便捷而有效的统二 计分析方法;O)采用广义线性模型对棉花品种和黄萎病菌间的互作进行研究, 并将其与常规方差分析和A:MAl模型分析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棉花品种尾 与黄萎病菌间存在显着的互作效应,广义线性模型是分析无重复两因素试验互 作效应的有效方法;()将 AMMI、GREG、SREG、COMM、SHMM等分析作 物品种-环境互作的线性-双线性模型(或称乘积模型)综合起来,并对各种模型分 析作物品种-环境互作的结果及模型的统计检验方法进行比较研究。研究结果表 明,目前所有用于分析作物品种-环境互作效应的模型,包括线性模型和非线性 模型,均可统一于广义线性-双线性模型(GLBMX 对于同一研究问题而言,几仓 种GLBM分析结果并无显着差异,G。11。b(197)提出的近似F检验仍然是对乘 积模型进行统计假设检验的有效方法。 本研究的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果: 第一部分主要阐明了本研究问题的提出及其进行本研究的重要理论意义和 实践意义。y 第二部分则是对国内外学者所提出的各种分析作物品种-环境互作效应的统 计模型分析方法进行了综述,并指出其存在的不足之处和本研究的方向。 第叁部分以河南省转基因抗虫棉品种区域试验资料为分析对象,采用 ANOVA模型、AM:Nl模型和因子回归模型等分析方法,研究将棉花霜前皮棉 产量、单株铃数、单铃重、绒长、衣分等产量、品质性状与以受害铃率表示的 对棉铃虫抗虫性状综合起来对转基因抗虫棉区试中的参试品种进行综合评价的 .11 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分析方法,指出在作物品种区域试验中,只需在各参试场点增加感病(虫)对照, 结合病(虫)圃人工接病(虫)鉴定结果,采用因子回归模型对参试品种结合产量性 状、品质性状和抗病(虫)性进行综合评价,从而能对各参试品种的产量、品质 和抗病虫性有较可靠而全面的了解,对各参试品种作出较客观而公正的评价。 第四部分首先在对Moser口 提出的采用ionecker积计算两因?
郑永权[2]2004年在《小麦幼苗中丁布的含量、活性与诱导效应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丁布DIMBOA(2,4—二羟基—7—甲氧基—2H—1,4—苯并嗪—3(4H)酮)是小麦中重要的次生代谢产物,因其与小麦的抗病抗虫性密切相关而倍受重视。本文研究了小麦幼苗丁布的含量、活性及其化学诱导、生物诱导效应。 1、系统地总结了异株克生研究和禾本科次生代谢物丁布的研究进展,并对植物抗逆诱导进行了文献综述。 2、分离提纯得到了丁布纯品,并建立了丁布检测方法。丁布晶体由玉米嫩苗农大108和MZ37中提取、分离、纯化得到,结构鉴定结果与文献报道一致。HPLC外标法测定丁布,色谱柱以ODS C—18反相柱,流动相以甲醇:水(50:50,v:v),流速以1.0ml/min,检测波长以220nm为最佳色谱条件。在此条件下,丁布与杂质分离度好。灵敏度高,重复性好(峰面积RSD为1.18%,保留时间RSD为0.319%)。丁布的标准曲线方程为Area=9.96212164~*Amt+0.3635223;R=0.999995。对小麦组织和水培液的两套分析方法准确性高(回收率均超过90%),精密度好(RSD均低于5%)。该方法的准确度、灵敏度和精密度均符合微量分析要求。丁布在甲醇—水溶液中不稳定,易分解,制备的样品应在16h之内完成HPLC测定。 3、首次进行了小麦幼苗分泌析出丁布的动态研究。小麦幼苗经移栽水培后,水培液中丁布含量逐渐积累,至第8天达到高峰。然后逐渐下降,增长最快的阶段出现在第6天。因此,研究小麦幼苗根析出丁布的水培试验,以培养6—8天收集的水培液进行丁布含量测定最佳。 4、利用HPLC定量分析了32种国内小麦品种幼苗地上部、地下部和水培液中的丁布含量。各品种丁布含量地上部(55.68μg/fwg)>地下部(42.00μg/fwg),水培液中的丁布含量通气组>不通气组。供试品种幼苗组织和水培液中的丁布含量排序为:高抗组(郑州90629、东丰611、中伏9507)>中抗组(中北中39、chul1497)>低抗组(水源11、洛夫林10)>敏感组(北京837、京411、红芒红、陕7859、Chancelllor),各组丁布平均含量分别为:62.75,23.28,13.98和7.66μg/fwg。丁布含量越高,小麦品种抗病虫性越强,丁布含量与抗性存在正相关。 4、定量分析测定了4类共157种欧洲小麦幼苗水培液的丁布含量。首次明确小麦幼苗根析出丁布的次序为:斯卑尔脱小麦(44.23)>硬粒小麦(32.08)>春小麦(24.19)>冬小麦21.85)(括号内数字为丁布的平均含量,μg/30株)。大多数小麦品种(62%)根析出丁布的水平小于25μg/30株。 5、研究了小麦植株水提液的异株克生作用。小麦(中伏9507)植株水提液对7种杂草的异株克生作用研究表明,小麦水提液对马唐、反枝苋、早熟禾、稗草、野燕麦等根和茎的生长均有明显的异株克生作用,IC50(根)<1.5mg/ml,IC_(50)(茎)<3.0mg/ml,而对黑麦、圆叶牵牛无抑制活性。水提液对杂草幼苗根长的抑制效果为:马唐>早熟禾>反枝苋>稗草>野燕麦>圆叶牵牛;对茎长的抑制效果为:早熟禾>反枝苋>马唐>野燕麦>稗草>圆叶牵牛。除马唐外,小麦馨博士学位论文DOCTORALDISSERTATION 水提液对供试杂草种子萌发抑制效果不明显,其浓度与种子萌发抑制率之间无明显的相关性。 因此,评价小麦水提液的异株克生活性时,采用抑制根和茎的生长作为评价指标比抑制种子萌 发更为合适。 6、试验证实了小麦活体对杂草的异株克生作用。供试小麦分别与6种杂草马唐、反枝觅、一年生黑麦草、野燕麦、早熟禾、稗草和1种作物玉米在蛙石基质盆中混植,虽然小麦播种密度与植物的种子萌发率之间的相关系数不高,但是小麦活体对种子萌发依然表现山一定的异株克生活性。且随着小麦植株数量的增加,种子萌发率降低。 供体小麦Haven、Asketis、Olivin分别与受体植株白芥、大麦、紫首猎水培混植,供体小麦对受体幼苗根的生长均表现山一定的异株克生活性,根长抑制率均大于25%,但受体的种植密度与根长抑制率之间无明显的相关性,未表现出明显的密度选择性。 7、首次研究了小麦次生代谢产物丁布对杂草的异株克生作用。一J‘布对3种供试杂草的根、茎及种子萌发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IC50(根、茎)均小于1 .sm动nI,lC50(种子萌发)均小于3.5m砂mI。总体抑制效果为:反枝觅>马庸>野燕麦。不同大小的杂草种子对丁布的敏感程度存在一定差异,表现为小粒>中粒>大粒。比较丁布和小麦水提液对3种杂草的IC,。。,可以看出,丁布的生物活性大于小麦水提液。HPLC定量分析结果证实,小麦水提液中的异株克生化合物主要成分是丁布,这更加佐证了一J’布是小麦中具有一定异株克生活性的次生代谢物。 8、研究了5种化合物对小麦幼苗地上部和根分泌物一J’布生成量的化学诱导作用。通过对3种小麦品种(中伏9507、京411和中北中39)7d龄幼苗地上部一f布含量的定量分析得知,不同浓度的茉莉酸甲醋、水杨酸甲酣、叁l坐酮、磷酸二氢钾、氛化铜分别喷雾处理小麦叶片后,它们对小麦丁布生成量的诱导作用表现为茉莉酸甲醋>水杨酸甲酩>叁哇酮>磷酸二氢钾>抓化铜。常用化学诱导剂茉莉酸甲酩、水杨酸甲醋诱导效应显着,而内吸性杀菌剂叁哇酮和化学肥料磷酸二氢钾诱导作用相对较弱,重金属盐抓化铜反而?
梁克恭, 戴法超[3]1993年在《进一步开展粮食作物种质资源的抗病虫性鉴定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当今世界的农作物病虫防治,利用农作物品种的抗病虫性是重要措施之一,而选育抗病虫品种的关键在于要有好的抗性种质。为此,有计划地对农作物的种质资源进行抗病虫性鉴定及深入研究,便可有目的地获得和利用种质资源的抗病虫性。
周婧, 蓝庆江, 卢艳春, 韦持章, 唐君海[4]2010年在《蛋黄果优良株系筛选研究报告》文中认为对6个蛋黄果株系进行了多年大田品比试验,比较其树体、农艺、果实、抗逆性及抗虫性等性状。结果表明,蛋黄果"桂热1号"株系具有生长势强,抗逆抗病虫性强,早结丰产;果型大且外观好,可食率高,口感风味佳,营养成分含量中上;果实耐贮藏,鲜销供应期长等优良性状,可在适栽区域进行生产试种示范。
刘善文[5]2009年在《基于网络的作物种质资源共享管理平台研究》文中认为针对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的要求,结合种质资源研究基础和科研需求的实际情况,以水稻为例,阐述了水稻种质资源共享平台建设的意义,描述了该系统平台、数据库结构、数据采集与规范、检索管理系统的设计方法与原理,初步建成了作物种质资源网络共享平台。
参考文献:
[1]. 作物抗病虫性稳定性评价模型研究[D]. 吴元奇. 浙江大学. 2001
[2]. 小麦幼苗中丁布的含量、活性与诱导效应研究[D]. 郑永权. 华中师范大学. 2004
[3]. 进一步开展粮食作物种质资源的抗病虫性鉴定研究[J]. 梁克恭, 戴法超. 作物品种资源. 1993
[4]. 蛋黄果优良株系筛选研究报告[J]. 周婧, 蓝庆江, 卢艳春, 韦持章, 唐君海. 中国南方果树. 2010
[5]. 基于网络的作物种质资源共享管理平台研究[J]. 刘善文. 福建农业学报. 2009
标签:植物保护论文; 抗病虫性论文; 综合评价论文; 因子回归模型论文; 非平衡数据论文; 广义线性模型论文; 品种病原菌互作论文; 广义线性双线性模型论文; 品种试点年份互作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