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校校园安全文化的建设,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高校论文,校园安全论文,文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03(2010)04-0376-05
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构建“和谐校园”成为高校改革和发展中的重要工作,不断巩固学校安全基础,努力创建安定的校园环境,及时消除各种不安定因素,是平安和谐校园建设的最基本要求。因此,致力于高校校园安全文化的建设是时代赋予高校的责任。
一、高校校园安全文化的内涵和功能
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和经济的不断发展,安全文化越来越受到全社会的重视,它与我国积极倡导的和谐文化有深刻的联系。“和谐”据《现代汉语词典》解释,是“配合得适当和匀称、融洽、调和”的意思。所谓和谐文化,是指“一种以和谐为思想内核和价值取向,以倡导、研究、阐释、传播、实施、奉行和谐理念为主要内容的文化形态、文化现象和文化性状。其最核心的内容,是崇尚和谐理念,体现和谐精神,大力倡导社会和谐的理想信念,坚持和实行互助、合作、团结、稳定、有序的社会准则”①。“安全”和“平安”是一对近义词,“安全”是“不受威胁、没有危险、不出事故”;“平安”指“没有事故、没有危险”,由此衍生出来的安全文化、平安文化与和谐文化之间就存在了无法割裂的必然联系。其中,稳定、有序也正是安全文化、平安文化所追求的社会状态,由此可见,和谐文化的内涵包含了安全文化、平安文化,和谐社会的构建需要安全、平安的社会环境作保障,安全文化、平安文化是和谐文化的前提与基础。
(一)高校校园安全文化的内涵
1.从安全文化内涵解读高校校园安全文化。正如多数概念的定义一样,“安全文化”的定义也有狭义和广义之说,狭义论通常将“安全文化”框定于人的精神意识和素质修养层面,如国际核安全咨询组(INSAG)对安全文化的定义就是典型的狭义论,即“安全文化是存在于单位和个人中的种种素质和态度的总和”[1];广义论则从“文化”本身的物质和精神统一性人手,将安全文化定义为人类发展实践过程中创造的安全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如我国安全科技界著名学者徐德蜀研究员对安全文化所下的定义就囊括了安全物质财富和安全精神财富[2]。
由此,高校校园安全文化作为社会安全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是指高校在生存发展实践过程中形成的安全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2.从校园文化内涵解读高校校园安全文化。广义的校园文化可以理解为“在高校校园区域内,以学校管理者和广大师生为主体,在教育、教学、管理、学习、生活、服务等活动中共同创造而形成的一切物质的和精神的活动方式和活动结果的总和。它包括师生的价值观、精神境界和精神风貌、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教风与学风、学校的传统与习惯、学生社团、各类文化设施及文化活动、学校的网络、广播、报刊以及学校的环境布局、绿化美化等诸多方面”[3]。校园文化的内涵非常丰富,其中与安全相关的价值观、思维方式、行为准则、文化活动、环境建设等物质与精神内容便可体现为校园安全文化,即校园安全文化是校园文化的组成部分,而且始终伴随着学校的产生、发展而出现、进步。
综合以上两种概念,我们可以这样去理解高校校园安全文化的内涵:它是社会安全文化和校园文化的子系统,是高等学校在长期办学、育人、发展实践中,为保障师生员工的安全,建立完善和谐的安全环境,并使全体师生员工形成良好的安全价值观、态度和素质,从而积累的具有高校特色的安全物质财富和安全精神财富的总和。
(二)高校校园安全文化的功能
1.育人功能。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安全属于人类的基本需求,因此“没有安全就没有一切”是安全文化的目标指向,是大学生安全素质教育的核心。校园安全文化是一种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大学生在这环境中通过“氛围”来陶冶自己,获得全面的安全知识,学校通过校园安全文化潜移默化的渗透作用,激发学生对平安和谐的向往和追求,实现人格和灵魂的升华,这就是育人功能。以安全文化育人的方式包括显性和隐性两种,显性的教育可以通过安全知识的课堂教育、安全主题教育活动等途径来实施,隐性的教育可通过校园环境、基础建设所营造出崇尚安全的氛围来培育,或教师在教书育人言行举止表现出的安全素养对学生的示范教育,或利用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朋辈教育来促进安全文化的发扬光大。校园安全文化的育人内容主要体现在安全知识的获取、安全思想的修养、安全心理素质的引导、安全情感的培育和安全规范行为的映射等方面。
2.创新功能。校园安全文化的创新功能是指校园安全文化能够孕育出新的安全思想、新的安全理念和新的安全科技成果。在良好的安全文化氛围中,师生的安全需要转化为具体的奋斗目标、信条和行为准则,形成安全运行精神动力,为校园的安全运行目标而努力奋斗,并致力于安全方面的各项研究、探索与实践。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最高教育机构,一直以来就被视为文化道德的领跑者,因此,在校园安全文化的创新功能上应发挥更大的作用,不但在自身安全文化建设的理念、途径、方式、方法上锐意创新,还要引领整个社会的安全文化建设,依托学术机构和专家学者对科研专业领域进行安全管理的研究,不断丰富安全科学研究成果。
3.保障功能。一是保障大学生毕业走向社会时能成为具有良好安全素养的公民。大学阶段往往是个人价值观和世界观逐渐成形的时期,其中也包括学生的安全价值观、安全责任观。因此,高校安全文化的核心价值就是提高大学生的安全素质,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安全观,使这支未来社会建设的重要力量能发挥更大的作用。二是保障社会安全文化成果的丰富与进步。高校校园安全文化不可能仅仅封闭在校园内,随着高校的社会开放性程度日益提高,高校校园安全文化的孵化成果也必将辐射到整个社会,为社会所用,同时,也需要在社会需求的指引下不断自我完善。
二、高校校园安全文化建设现状
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国际化程度进一步提高,多校区办学规模的迅速扩大,校园对外开放的程度日益加大,高校安全形势也越来越严峻。切实建设好校园安全文化,做好师生的安全教育和管理工作,不仅关系到人身和财产安全,关系到学校各项事业的蓬勃发展,也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安全稳定。目前,高校校园安全文化越来越受到大家的重视,这一新理念也正在高校中进一步推广开来,但是,总体上看,我国高校校园安全文化建设仍处于刚刚起步阶段,还存在许多问题。笔者认为,主要问题有:
(一)高校校园安全文化缺乏科学有效的评价体系
高校校园安全文化定义的不统一性导致评价衡量标准很难统一。由于目前对安全文化、校园文化等概念尚没有统一的定义,如前文所说都存有狭义论和广义论,这就使得高校校园安全文化也同样没有相对统一的定义。在这样的情况下,各个学校在进行高校校园安全文化建设的过程中会出现对高校校园安全文化理解不同、建设内容、建设重点不同,从而导致衡量这些校园安全文化建设优劣的标准很难统一。
高校校园安全文化内容的多层次性导致评价标准无法一一量化。高校校园安全文化的内容包括安全硬件设施、安全制度、安全组织机构保障、安全文化活动、校园安全精神、安全信念、价值取向等,涉及物质、精神、制度等多个层面。物质层面的内容最易衡量,制度层面的内容相对较难评价,对于一项制度的评价一般带有较强的主观性,很难用客观数据来评价;而精神层面内容是最难评价的,所有的相关理念、信念、价值取向等都是在长期潜移默化中积累形成,这些只能通过行为主体的行为结果来反映,而行为结果又可能同时受到家庭文化、地域文化等其它文化意识的影响,不能简单评价为就是校园安全文化产生的结果。
(二)高校校园安全文化缺乏系统性建设
高校校园安全文化的内涵决定了它的体系必须架构在精神和物质相统一的基础上,体系的完整程度直接关系到高校校园安全文化建设的质和量。完整的目标体系应该包括培养师生员工的安全意识和安全文化素质,建设(配置)高校安全保障(服务)场所、设施、器物等物态载体,建立健全与之相应的规章制度和预警机制等内容,充分兼顾教学、科研、生产、生活和活动组织各方面。既要有防微杜渐性质的日常防备,又有快速应对的危机管理能力,既要有一般性、传统性的安全文化,又要建设从事专门工作所需的专门安全文化和应对信息时代挑战的网络安全文化。
对照上面的高校校园安全文化建设系统性要求,目前还存在许多不足或缺失的地方,如:大学生安全素质参差不齐,安全保障和预警机制不健全,安全管理水平与保障要求之间存在很大差距;安全管理机制存在缺陷,尚未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安全制度执行难,在日常工作中常常出现执行不力;安全经费投入不足,等等。
(三)高校安全文化教育缺乏可持续性发展
高校在安全工作中“重管理、轻教育”的弊病长期存在,安全文化教育普遍缺失,现状堪忧。一是不同地区、不同层次高校的发展情况存在着不平衡,差异较大,如经济发达地区安全教育工作要好于欠发达地区,本科院校对安全教育的重视程度要高于专科高职院校。二是教育内容单薄、形式单一,无法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关注度,教学效果欠佳;三是教育运行机制不健全,大部分高校的安全文化教育在课程的设置、教材和师资的配备、学分的设定、课时的安排等方面都没有纳入正规的教学计划,也没有充足的经费保障,安全文化教育处在“可有可无、时有时无”的境地。
三、高校校园安全文化建设途径的探索
(一)提高安全素质,健全大学生的人格
所谓安全素质,简单讲就是人们应具有的安全知识和行为,即人们对自己和他人的安全健康有较为深刻、全面、科学的认识,并使自己的行为始终符合安全规范的要求。安全素质包括科学文化素质和伦理道德素质。安全素质、道德素质不会自发形成,也不会自行提高,它需要靠教育和人们主动的学习,同时,也需要制度和法律的约束。
1.顶层理念倡导。安全理念就是我们常说的安全的指导思想、安全的宗旨。安全理念设计一般采取自上而下、上下结合的办法,既要体现国家总的安全理念,又要结合高校实际,突出高校特色。对决策层和管理层来说,是否树立正确的安全理念,至关重要。要把安全理念渗透到高校安全管理的全过程、各要素之中。具体说来,高校安全文化构建的指导思想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安全第一,生命至上”为理念,以培养和提高队伍素质,实现本质安全为目标,从精神、物质等各个层面不断营造安全氛围,规范程序,创新载体,丰富内涵,引导和教育师生树立科学的安全观,全面提高安全素质。
2.日常教育渗透。这里所说的安全日常教育渗透是指将安全教育进入学校日常教学体系。具体建设内容包括:编写或选择质量优秀并适合本校学生使用的安全教育教材;设置安全教育系列科目作为必修课,或者必修、选修相结合,并给予适当的学分;课堂教育和实践教育相结合,学分中加入实践考核环节,即每个学生必须参加一定时间量的安全保卫工作实践,如参与校园巡逻、大型活动安全保障、交通文明督察等等。
3.主题活动培养。高校可结合本校实际及特色,寓教于乐,让师生在活动中获得安全知识、感受安全文化、提高安全素质。主题活动的类型可以多样化,一是普及宣传型的活动,既可以结合案例经验、先进典型作正面引导,加大宣传,也可以开辟宣传专栏图片展,利用反面教材进行警示教育;既可邀请有关专业人士到学校授课,通过集中培训考核等形式强化安全学习,也可通过主题演讲、知识竞赛、文艺演出、主题报告会等多种形式进行安全宣传教育;既可运用校园广播、报纸、宣传栏(板报)等传统宣传平台,也可引进校园网、短信平台、电视视频等新型传播媒介,宣传法律法规和学校规章制度,进行安全咨询服务,及时解决问题。二是参观体验型的活动,可建立校外安全教育基地,例如,在辖区消防大队建立一个安全教育基地,定期组织师生参观交流,了解消防常识、体验最新消防装备等,从而收获感性认识。另外,也可通过情景模拟小品剧来体验如何防盗、防骗等常识。三是实战演练型的活动,如组织开展消防灭火逃生演练、防恐演练、群体性突发事件演练等各类实战演练,通过相对真实的情景设计,切实提高师生员工的安全防范意识和能力。
(二)营造良好的安全环境,全方位提升安全文化品质
安全环境主要包括物态环境、制度环境和组织行为环境等方面。
1.加强硬件建设,夯实安全文化的物质基础。校园安全文化和一般文化一样,其孕育、产生和成长都要依赖于一定的物质基础。在校园安全文化构成要素中,最直观、最外显的因素就是大学校园的硬环境和硬设施。因此,物质条件是安全文化形成的保障。应当包括以下几方面:一是校园内建筑物,包括教学设施和师生生活设施建设,教学设施建设如教室、自习室、图书馆、实验室内楼梯、门窗以及相关安全要求设计等,师生生活设施建设如宿舍、食堂、浴室等;二是室外活动空间设施建设,如室外活动器械、运动场、雕塑、水池、花园等;三是多功能的防火、防盗、交通安全、报警等电子信息监控严密的安全防范体系的建设;四是安全文化经费的保障,建设校园安全文化需要充足的经费作保障,尤其对于校园安全的硬设施,除了初步建设资金还需维护更新资金。目前各高校仍普遍存在安全投入不足,安全设施适应不了安全工作的需要等问题。
2.加强制度建设,推进依法民主治校。安全文化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必须有相应的法律法规、制度作保障,安全法律、法规作为规范和强制性安全文化的内容和推行安全文化的手段更显得十分重要。安全工作应以法律法规为依据,以法治精神为指导,制订与法律法规对接、体系完备、操作性强的内部管理制度,从理性的高度确保安全文化构建工作顺利开展。一是健全和完善安全工作责任系统。实行学校层面与学院、部门层面分级负责的安全责任制系统,且做到“纵向到底、横向到边,不留空白”。二是建立和完善校园安全相关规章制度。包括安全治安管理相关制度,对学校内外集体活动的组织管理制度和安全保障制度,与安全、消防等行政职能部门的联系、沟通、合作制度,假期等特殊时期校园安全管理制度,校内商业活动申报、监管制度,对外来人口管理制度,安全和法制教育制度,等等。三是规范安全保卫等职能部门内部管理制度及岗位职责,并健全记录和报告制度,做到工作有章可循,有据可查,从制度措施上保证构建工作的有序开展和平安校园的形成。四是国家层面的校园安全立法工作。依法治校,首先要有法可依,目前需要制定一部《校园安全法》。
3.加强组织建设,构建全员育人体系。高校校园安全文化建设内容涵盖高校工作每一个部门,是为全体师生和高校和谐发展服务的,并非分管领导或职能部门一家之事,也非职能部门单独能完成的任务,必须面向师生,依靠师生,动员全校的力量发挥高校所属部门及全体师生员工群防的巨大作用。因此,高校校园安全文化的建设必须要有全方位多层次的组织机构作为保障。一是学校决策层层面必须完善安全工作相关领导机构。二是加强学校安全保卫职能部门的组织力量,加强队伍建设。安全保卫职能部门是安全工作的综合管理部门,理所当然应是安全文化的倡导者、执行者和推动者,因此,这支队伍的素质能力高低将直接影响到整个校园安全文化的建设。三是调动各二级学院、各行政部门、各直属单位广大师生的力量,建立形式多样的群防群治组织体系。全方位打造校园防范网络,如通过校园“110”报警系统、保卫队伍巡逻系统、公寓大楼防范巡逻系统、学生保卫组织等形成以校园“110”接警为点,辅之以师生、保卫干部、辅导员、班主任、学生安全信息员、宿管员等人员组成的点面结合、分片包干、责任到片、责任到人的立体人防体系。四是建立健全“校地合作、警校共育”的校内外联动安全管理机制。校园安全文化是具有社会性的,创建校园安全文化是建设全民安全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仅仅依靠学校自身力量很难建设好校园安全文化,需要通过与辖区消防、公安、街道社区管理等机构建立有效的合作组织,充分发挥安全管理规模效应,最大限度共享安防资源。
注释:
①李忠杰.论建设和谐文化,http://www.gmw.cn/01gmrb/2006-10/09/content_489374.htm.
标签:安全文化论文; 文化论文; 校园活动论文; 制度文化论文; 大学论文; 物质文化论文; 校园推广论文; 平安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