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障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成因及应对策略
□张 莹
〔摘要〕 近年来,视障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受到广泛关注,学者们主要从社会、家庭及视障儿童自身几个层面进行研究。本文阐述其研究现状,揭示导致视障儿童产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并提出应对策略,以促进视障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
〔关键词〕 视障儿童;心理健康问题成因;应对策略
视障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导致双眼视力低下并且不能矫正或视野缩小,以致影响日常生活和社会参与[1]。2006年,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结果发现,存在视力障碍的儿童约有13万人[2]。视障儿童无法像普通儿童一样完整地感知外界,因此会导致问题行为及适应问题的产生,进而阻碍他们心理的健康发展。如何帮助视障儿童形成健全的人格,培养他们与人交往、适应社会的能力,受到社会、学校及家庭的广泛关注。本文通过回顾以往关于视障儿童的相关研究,分析与总结造成视障儿童心理问题的原因,并提出应对策略。
一、针对视障儿童的相关研究回顾
(一)社会层面
特殊儿童的教育经历了从拒绝接收到进入寄宿学校就读,再到如今的随班就读几个阶段的变化[3]。我国越来越重视特殊教育事业的发展。1982年,第一次将特殊群体的教育问题写入宪法[4];1987年,开展对特殊儿童在义务教育阶段实施随班就读试验[5];200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提出,普通学校应当接收具有接受普通教育能力的残疾适龄儿童、少年随班就读,并为其学习、康复提供帮助[6]。随班就读的出现,为视障儿童提供了与普通儿童一同学习与成长的空间,也保证了特殊儿童可以享有教育机会均等的权利,促使特殊儿童能够朝向更积极的方向发展。然而,在随班就读过程中,仍存在阻碍视障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的因素。
当日风停雪霁,阳光闪耀在山岭间的积雪上,袁安带着三个小伙伴投宿到黄梁驿,旅店不大,也不算小,七八间客房里,住下了三十余位山外来的客人,客房后面,围栏围住七八堆麦草垛,三十余条膘肥体壮的黑驴围着草垛吃草料,慢条斯理,从容不迫。这些驴子,大概是用来代替那些被征走的马匹的。
(二)家庭层面
家庭教育对于个体的发展与成长起着不可或缺的支持作用。家庭教育是带有家庭自身独特性的教育[7]。视障儿童由于存在生理上的缺陷,和普通儿童相比,更需要来自家庭生活上的照顾及心理上的关注。有研究以亲子互动为切入点,探究家庭教育对于视障儿童心理的影响[8]。总之,关于视障儿童早期家庭教育的研究还不够全面,需要我们进一步研究与探讨,为视障儿童的健康发展奠定基础。
(三)视障儿童自身
关于视障儿童自身的研究主要是从其认知发展及人际交往方面展开的。视障儿童由于缺少视觉通道的信息输入因而阻碍了其认知发展[9]。视障儿童在语言学习方面落后于普通儿童。不过,他们可以利用其他感觉通道的信息输入弥补由于视力受损造成的发展迟滞。在对视障儿童人际交往方面的研究发现,视障儿童的同伴关系十分严峻,这通常是生理上的缺陷、家庭环境以及缺乏交往技能导致的[10]。除此之外,视障儿童经常会受到来自同伴的欺负,主要表现为言语上的羞辱与谩骂以及肢体上的冲突。因此,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帮助他们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促使其心理健康发展。
二、视障儿童出现心理问题的原因
(一)社会层面
首先,随班就读作为融合教育在我国本土化的应用具有政策不够完善、政策的实际操作性不强,因而导致无法落到实处的缺点[11]。其次,地方政府对于特殊教育事业的重视程度不够。除此之外,随着随班就读工作的不断推进,进入普通学校就读的视障儿童的数量不断增加,然而随班就读的教学质量依然处于较低水平,虽然保障了视障儿童获得均等的受教育的权利,但无法保障他们获得高品质的教育服务。学校在安排教学活动时,未考虑到视障儿童与正常儿童的差异,这也会对视障儿童的学习造成困扰,使得他们在学习及生活的过程中受到各种不公平的对待。例如,在普通学校就读的过程中,教师未考虑到视障儿童由于视力缺陷导致的阅读速度缓慢而无法跟上教师讲课的进度,或是看不清黑板上的板书,以及在考试中无法作答试卷上的所有题目等情况,这会导致视障儿童产生焦虑情绪,进而逐渐失去对学习的兴趣。
视障儿童无法像普通儿童一样对外界事物进行完整的感知而产生自卑的心理,自信心下降,不爱与同伴交流,将自身局限于很小的生活圈子内,无法融入集体生活,无法向他人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久而久之会引发更为严峻的人际关系问题。
(二)家庭层面
首先,应该完善相关的政策,结合地区的发展情况以及视障儿童自身的实际情况,构建较为完善的政策体系。其次,应加强地方政府对于特殊教育事业的认识程度,端正他们的思想,避免将特殊教育事业与慈善相提并论。
(三)视障儿童自身
BIF表示制造任务的基本属性集合,包括任务名称、标识、内容、任务发布者等信息,BIF=(MTName,MTFlag,MTIntro,MTCustomer),其中:MTName表示制造任务名称,MTFlag表示制造任务标识,MTIntro表示制造任务内容,MTCustomer表示制造任务发布者。
双芳(杂)环结构单元普遍存在于在各种天然产物、化学药品以及高分子材料等分子结构中[1-4].双芳芳(杂)环结构的合成方法虽然很多,但是,通过直接催化活化惰性芳(杂)环的C—H键而实现官能团化是一条的新型、高效而快捷的途径.与传统的过渡金属催化的相比,该方法具有诸多优点,比如,反应过程中无需制备稳定性较差的有机金属试剂中间体,较少了合成步骤,因而大大简化了合成路线,减少了原材料的利用,减少了废物的排放,极大地提高了有机合成的效率,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直线合成 [5-8](如图1所示).
三、应对策略
(一)社会层面
在家庭因素中,首先,家庭的经济条件、父母自身对于视障儿童的接纳程度、父母对特殊教育知识的了解程度等都是影响视障儿童心理健康的潜在因素。其次,视力障碍使得视障儿童无法像普通儿童一样对父母的行为做出实时恰当的反应,长此以往,就会导致部分父母产生消极心理,进而减少对视障儿童的关爱与呵护,使他们产生低沉沮丧的情绪,进而导致心理问题的产生。除此之外,部分父母由于孩子存在视力上的缺陷,在生活上对孩子过分关注甚至溺爱,使其产生强烈的依赖心理;在学习上对孩子的期望不当,只期望孩子能够开心快乐地长大成人,毫不关心孩子的学业成就,使孩子产生消极懈怠的心理,进而影响其心理健康发展。
(二)家庭层面
亲子互动会对儿童心理与行为的发展产生影响。所谓亲子互动,就是指父母与儿童之间的交往行为[12]。亲子互动是家庭教育的重要形式之一,国外学者C.Haf最早提出亲子互动治疗的理念,并将其运用于缺陷儿童的教育研究中。首先,应该鼓励父母积极参与儿童的成长过程,指导父母掌握亲子互动的相关技巧,对视障儿童给予更多的积极反馈,促使他们心理的健康发展。其次,指导父母尽早接纳与掌握特殊教育的理念,接受相关的专业训练,并运用于指导儿童发展的实际过程中。再次,关注视障儿童的心理需要,丰富他们的早期经验,尽可能减少由于视觉缺陷造成的认知发展障碍。此外,父母应该以更加包容的态度接纳儿童,并积极为儿童争取更多的社会支持,为他们营造一个更加安全舒适的成长环境。
(三)学校层面
在学校教育过程中,校领导与教师应该以更加包容的态度接纳特殊学生,让这一群体感受到关怀,更好地融入集体生活,并以更加积极乐观的心态学习与生活。除此之外,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充分考虑视障儿童与普通儿童之间的差异,采用适合他们的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为他们布置适宜的学业任务,同时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充分调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使他们积极参与到学生活动中。教师也应该不断丰富特殊教育理论素养,掌握针对特殊儿童的教育方法,并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灵活运用,降低视障儿童出现心理问题的概率。应做好视障儿童的心理疏导工作,不定时与视障儿童进行沟通与交流,了解他们最近的动态。若在交谈过程中发现问题,应及时采取科学的方式予以矫正。引导儿童勇于融入集体活动,提高他们与同伴的交往能力,改善人际关系。最后,通过一系列活动,提高视障儿童的自信心,并引导他们表达内心真实的想法,及时宣泄不良情绪。
四、小结
经过几十年的努力,我国特殊教育事业的发展已经取得了瞩目的成就,但依旧存在许多制约特殊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的因素。我们应该努力从各个环节改善视障儿童的学习与生活环境,促进他们心理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残疾标准[J].中国残疾人,2006(5):7-9.
[2]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领导小组.2006年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主要数据公报[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6,12(12):1013.
[3]陈梅浩,张悦歆,钱志亮.融合背景下我国特殊教育学校发展探析[J].现代特殊教育,2018,335(8):17-23.
[4]黄书光等.文化差异与价值整合:百年中国基础教育改革进程中的思想激荡[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
[5]吕雯慧.金钥匙视障儿童随班就读实践的历史考察(1987-2010)[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2.
[6]朱楠,赵小红,刘艳虹.随班就读学校氛围案例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09(3):24-28.
[7]赵忠心.家庭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8]蔡春美.3-6岁视障儿童亲子互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5.
[9]贺荟中,俊明.视障儿童的认知特点与教育对策[J].中国特殊教育,2003,10(2):41-44.
[10]张丽萍.构建视障儿童良好的同伴关系[J].现代特殊教育,2005(11):33-34.
[11]黄春春,唐如前.随班就读支持保障体系问题及对策[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8,39(4):132-134.
[12]侯静,陈会昌,王争艳,李苗.亲子互动研究及其进展[J].心理科学进展,2002,10(2):185-191.
〔中图分类号〕 G44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1-2684(2019)21-0069-03
(作者单位:辽宁师范大学,大连,116029)
编辑/于 洪 终校/梅 婷
标签:视障儿童论文; 心理健康问题成因论文; 应对策略论文; 辽宁师范大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