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尽管风险管理在中国已逐渐被认可,但总体来说,我国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理论研究水平还不是很高,在实际应用中成效并不显著。美国建筑工程市场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建立了一套完整的风险管理体系,有很多经验值得借鉴。针对我国国内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研究现状,借鉴美国风险管理的优势,结合我国的国情,把项目风险管理提到更高水平。
关键词:建设项目;风险管理;美国经验
一、国外建设项目风险管理发展历程
早在20世纪初,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德国就为战后重建提出了风险管理。到3 0年代,风险管理开始在美国出现,到50年代逐渐发展成为一门学科。此后,对风险管理的研究逐步趋向系统化和专门化,使风险管理成为企业管理中的一门独立学科,之后在美国保险管理学会的推动下,风险管理逐渐成为了项目管理的一个重要内容。
二、美国建设项目风险管理的经验
西方发达国家建筑工程市场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建立了一套完整的风险管理体系,以美国情况为例,分别介绍业主、承包商、保险公司、中介机构、行业协会和政府在工程项目风险管理中所起的作用,可以作为提高我国工程项目风险管理水平的参考。
三、国内建设项目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
尽管风险管理在中国已逐渐被认可,并且在大型项目管理中显示了广阔的前景,但总体来说我国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理论研究水平还不是很高,在实际应用中成效并不显著,以下对运用中存在的难点做简要分析。
四、加强我国建设项目风险管理的路径选择
针对我国国内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研究现状,以及借鉴其他国家的优势,结合我国的国情,应注意如下几个关键问题:
1.加强与国际接轨,完善工程项目风险管理法律法规,健全风险管理制在我国,许多制度还在探索阶段,现行的法律法规不适应WTO有关建设工程项目风险管理。
2.建立建设项目投资风险约束机制
政府应该继续减少对企业的行政干预,加强现代企业制度建设,构筑工程项目风险管理体系的微观经济基础。要明确企业的投资主体地位,改革传统的分级审批制,建立新型的投融资体系,建立较为完备的项目风险责任机制。投资体制改革将迫使企业将投资项目风险管理放到重要位置,赋予了企业充分的投资自主权,从策划、筹资,到建设、运营,均由企业自行决定。为了避免和减少风险,必然在贷款和使用资金上慎重行事,自觉运用科学方法防范风险,可促使企业自主进行项目风险管理,也可减少政府的干预,减轻行政性因素对投资的影响,使企业的投资方式灵活化,有利于企业采用合理的投资组合以及联合投资等方式来减少和分散投资风险。
3.通过立法和合同规定,推动工程担保和工程保险的开展
建立和推行工程担保、工程保险,必须有法律法规作保障,用合同相制约,因此,应当以《担保法》、《保险法》、《合同法》、《建筑法》、《招标投标法》和《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等为依据,在今后国家和地方的有关立法中,应将相应的工程担保、工程保险的内容写进去。当前,可由建设部会同有关部门联合发文,以推进工程担保、工程保险制度的建立,同时,除在起草或修订有关合同示范文本时,应注意参照国外相应条款,制订有关工程担保、工程保险的条款外,还应抓紧研究制订各种工程担保、工程保险的系列合同示范文本。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政府加强有关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相配套的法规建设和执法监督,可以参照国际惯例,研究制定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的有关法规、标准和实施细则。
4.培育形成担保人市场,积极发展工程风险管理中介机构
工程担保制度的建立,除继续发挥银行的作用外,还应当积极培育其他具备条件的机构担当担保人,以形成有一定竞争的担保人市场。从国情出发,应当重点发展承包商的同业担保,由实力强、信誉好的承包商为其他承包商提供第三方担保。这既可以有效地保证工程建设的顺利进行,又比较简便易行,但是,同业担保应当是高资质企业为低资质企业提供担保(一级资质企业可以为其他一级资质企业提供担保),全资或控股的母公司可以为其子公司提供信用担保,严禁两家企业互相担保或多家企业交叉互保,以保障业主的合法权益。在条件具备时,经国家有关部门批准,也应允许保险公司开展保证保险业务(即带有保证担保性质的保险)。对于设立专门的工程担保公司,建设部应会同有关部门尽快制定审批条件,根据其资金实力、专业技术力量等,确定允许开展工程担保的业务范围,并对其设立后开展工程担保业务的信誉状况等做定期评估。要规范工程担保公司的运作,其提供担保书的担保总额(指所有在担保的工程),原则上不应超过其自有资金总额的五倍:为一个项目出具担保书的担保额,原则上不应超过其自有资金总额。鉴于专门的工程担保公司自有资金实力一般不强,应主要为中小型项目提供担保,并要形成竞争机制,不能搞垄断。
5.要积极培育和发展工程风险管理中介咨询机构
保险经纪人、保险代理人和工程风险管理咨询公司,一般是受被保险人(业主或承包商等)的委托,与保险公司洽谈保险合同并索取赔偿以及从事工程风险管理技术的研究开发、开展培训和风险咨询(包括风险识别、评价、处理、制定风险管理方案和指导执行等)。对于工程担保或工程保险中产生的纠纷,应当确定一批可进行技术鉴定和责任确认的权威机构。在确定这些机构时,应注重发挥现有的工程质量监督、建筑安全监督和工程招标投标管理等机构的作用。
6.建立企业内部风险管理体系,提高风险管理技术
提高企业抗风险能力,首先必须建立企业风险管理制度,明确职责,逐步形成企业风险管理体系。由于风险具有隐蔽性和不确定性,企业必须首先要提高对风险的识别能力,加强风险信息收集工作,掌握不同工程项目的风险规律。目前,绝大多数承包商对房地产工程项目的风险比较重视,但对政府投资工程项目的风险重视不够,有些所谓的“形象工程”特事特办,不按市场规则运行;有的根本不进行可行性研究或不可行的工程项目也开始运行,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只要一介入就会遇到极大的风险。所以,承包商要对参与的工程项目列出潜伏的风险清单并且对其进行分类,衡量对比,从而确定风险的相对重要性,以便应用各种风险分析技术。最后再用定性、定量或两者相结合的方式对风险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估,并采取相应的对策。
参考文献:
[1]美国项目管理协会.项目管理知识体系指南[S].2000版翻译项目组,北京现代卓越管理技术交流中心,2000,143.
[2]陈刚.浅谈施工合同风险的防范与控制[J].山西建筑,2006,32(1).
[3]叶钜蓬.建筑施工项目管理实施规划的作用与实施[J].山西建筑,2006,32(5).
[4]胡振华、游达明、邓田生.工程项目管理[M].湖南人民出版社,2001.
[5]戚安帮.项目管理十大风险[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
[6]高存胜.工程项目管理中的风险因素与成本控制,苏盐科技,2006,3.
[7]左美云、周彬.实用项目管理与图解,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论文作者:曾曦伦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7年第2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2/4
标签:风险管理论文; 风险论文; 工程论文; 工程项目论文; 企业论文; 承包商论文; 美国论文; 《基层建设》2017年第25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