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企业集团经营模式研究_台企论文

台湾企业集团经营模式研究_台企论文

台湾地区企业集团运行模式的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台湾地区论文,企业集团论文,模式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企业集团的形成与发展,与该企业集团所处的背景、环境和条件密切相关。

50年代初,台湾大型民营企业主要是从大陆迁台的纺织厂和由“官”办转为民营的4家公司(水泥、纸业、农林、工矿)。到1953年, 营业额达到一亿元(新台币,下同)的民营企业,只有台湾水泥公司一家。1958年又有4家企业营业额突破一亿元,1959年再增添两家。 从1960~1965年间,每年大约有5家企业营业额超过亿元,至1965 年营业额超过亿元的大型民营企业共有39家。从1966年开始,台湾地区的大型民营企业急速增加,营业额超过亿元的民营企业,1968年超过百家,1971年达260余家,1973年达500余家。

民营企业的不断扩张,导致资本急速积聚与集中,逐渐形成一些新型财团,这些财团在规模增加的同时,其控制的企业数目也日逐增加,到60年代,台湾的企业集团已初见雏型。直至今天,台湾的企业集团,已在台湾经济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一、企业集团在台湾经济中的地位

1.企业集团营业额占台湾地区GNP的比重

根据台湾“中华征信所”从70年代初开始编纂并发行的《台湾地区集团企业研究》,1970年台湾最大的100家企业集团共625家子公司全年营业额为547亿元,约占同年台湾地区国民生产总值的24.16%,将近四分之一。其后,这一比例逐年上升,至1992年为35.32%。

企业集团的营业收入占GNP的比重, 就整体来看有逐年增加的趋势,1990年则更高达39.02%, 显示出台湾企业集团的营运对台湾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性,虽然营业收入这一指标,在企业集团中有重复计算的成分,但仍可充分说明企业集团对GNP的贡献之大。

2.企业集团员工占就业人口的比重

台湾经济的发展,1971年至1989年得平均增长8%左右;进入90 年代,虽已趋减缓,但仍有6%的年平均增长率。台湾的就业人数, 1971年为473.8万人,1992年达863.2万人。资料显示,1992年台湾各类企业登记数共42万余家,而100 家最大企业集团所属企业总数仅占台湾企业总数的0.2%,但却有40多万的就业人口,占全省就业人口的5%,换言之,平均每20位就业者中,就有1人是在100家大型企业集团中工作,若以1992年每位劳动人口平均抚养2.37人计算,则共有103 万人依靠这百家企业集团的薪金维持生计。

3.资产总额

台湾企业集团经济的企业总数仅占台湾企业总数的0.2%, 而其资产总额却占台湾工商业资产总额的10%以上,如果单就民营企业来看,企业集团资产总额占台湾民营企业资产总额的20~25%。

此外,台湾企业集团的资产集中程度相当高,据台湾《天下》杂志调查,1985年台湾1000家大型企业,资产超过100亿元的只有11家, 占企业数的1.2%(除去官资企业总数为897家),但其资产总额占20.5%,最大的一家(台塑集团)资产总额为779.66亿元,占7.69%。

至1992年底,对台湾百家(现为101 家)企业集团资产总额分配情况加以分析,可见近年来企业集团的资产持续扩大。1981年资产过百亿的仅有15家,1986年增至21家,1990年达40家,而1992年更高达54家,超过300亿的亦有26家。

二、台湾企业集团经营行业结构分析

本文研究的对象是台湾地区除官僚资本之外资金最雄厚、技术设备最先进的大型企业集团,这些集团经营行业的变化,代表了台湾产业结构的变动方向,与台湾经济的发展息息相关。台湾产业结构升级的前景,直接取决于这些企业集团的投资意向。

台湾地区经济基础主要依赖对外贸易。50年代和60年代,台湾产业集中发展劳动密集型,以便充分利用低廉的劳动力,维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此一结果导致当时企业集团主要经营纺织、食品、塑胶、电子等行业。从1972年起,台湾当局为提高工业水准,改善产业结构,鼓励发展资本密集和技术密集的重化工业,导致企业集团经营的行业结构有所变化,汽车工业、钢铁和石化行业逐渐增多;同时各种服务性行业亦随着经济成长和生活素质提高而兴起,例如信托、租赁、保险等。进入80年代,制造业朝资讯及高科技产业发展,而证券经纪等金融服务业更显逢勃,1991年6月当局核准15家新银行成立, 银行业从些摆脱垄断局面,迈向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台湾企业集团一般均从事多元化的投资,但考察其核心企业经济的行业,我们便能够追踪产业结构的演变趋势,即传统的纺织、塑胶、食品及合板工业呈逐年减少之势,渔业、矿业、制革业亦成长缓慢,而电工器材(主要是电脑)则呈增加的趋势,此乃资讯产业不断发展所致。另外,以金融、保险为核心业务的企业不断增多,贸易、航运仓储及营运行业亦有所增加。

三、台湾企业集团形成动机结合方式

由单一的企业,向多元化、集团化发展,从而形成在核心控股企业之下,形成众多的子公司或关联企业的群体,这就是企业集团。企业集团形成的动机,最主要原因是对经济利益的追求,具体而言,有以下几方面:

1.纵向一体化动机

原有企业为确保材料的来源,或促进产品销售,而设立的原材料供应企业和销售网络,从而达至纵向一体化的企业集团。

2.横向一体化动机

为了分散风险,大型企业均存在多元化投资的动机,将营业范围推进另一新的行业,从而设立新的企业,成为企业集团。

3.内部化动机

任何企业,均存在一种将各种交易在集团内部进行的动机,以降低交易成本。在交易过程中,利用调拔价格,调整企业利润,减少整体的税负,从而达到利润最大化。

企业集团的形成和结合方式,可透过投资创建新企业或采用兼并收购的方式形成。

投资创建新企业,是一种内部发展的方式,即通过开发企业内部的经营潜力,新建一个企业,从零开始,自然发展。这种方式,意味着在该新的行业,产生了一个新的营业实体和生产能力。一般而言,这种方式常用于投资正在兴起的新兴行业,亦是台湾企业集团结合方式的一种主要形式。

兼并方式,实是一种外部收购企业的结合方式,该方式近年来逐渐多被采用。一般而论又可分为垂直兼并,乃是指企业兼并从事原材料到最终产品这一过程中的企业;水平兼并,乃是兼并相关产品的企业;而复合兼并,则是为分散风险,兼并与原企业产品不相关的企业。

四、台湾企业集团的组织结构模式

台湾的企业集团多是以家族企业为主,其管理权多半操纵在核心人物及其家族手中,因此大部分企业集团都没有欧美式集团的明显的、严谨的管理架构和组织系统。只有少数企业集团,应运业务的发展,建立了紧密的管理架构。

例如台塑集团,在组织形态上,其核心人物王永庆将该集团形成以台塑为中心,其余附属企业多由台塑投资或由王永庆及其亲友共同投资组成。

台塑集团在1968年成立总管理处,类似于集团总部,下设总经理室和财务部、采购部、营运部、法律事务室和秘书室。总经理室是集团管理的幕僚机构,而其余5 个部室则为统筹各公司及事业部之中央职能部门。在这种构架中,总经理室至关重要,它负责对各事业生产部门的经营情况作出评核,并发掘问题和提供改善方案,再将方案交予执行单位。总经理室作为集团幕僚机构,对台塑集团之有效运作,至关重要,且成效显著。

各附属企业在组织上则设有专业幕僚单位,与集团幕僚单位相对应。集团成员企业之间,有相当程度的业务关联,所以某些公共职能集中在集团的中央职能部门,从而达到精简人事和提高效率。正因为台塑集团管理系统严明,因而能不断成长,成为台湾企业集团中之典范,其核心人物王永庆亦成为享誉中外的著名企业家。

五、台湾企业集团经营业绩分析

1.资产负债比率

资产负债比率,是衡量一间企业财务状况的一项重要指标。台湾百家大型企业集团,在70年代中后期,由于经济景气的影响,多数企业大量举债扩充设备。在1974年负债比率大幅度上升,随后由于经济萧条,债务沉重,部分企业陷入困境,减轻资产负债比例成为重要的财务目标,至1978年负债比率有小同度下降。但次年负债比例又呈上升之势,而1980~1982年世界经济不景,企业利润下降,负债比率高居不下。80年代中期,各大企业财务结构均欠稳健,不少企业面临资金困境。

负债压力沉重的情况,直至80年代后期才获得改善,一方面由于经济景气,另一方面鼓励优良企业股票上市集资,不再需大量举债集资,近5年来整体的负债比重维持在60~65%之间,尚算相当平稳。

2.纯利润及利润率

台湾最大的百家企业集团1992年平均每个集团纯利润达12.32 亿元,比1990年增长31.79%。

六、台湾企业集团的运作特征和发展方向

台湾的企业集团,是现代化的大型企业,它具有现代企业集团的一般特征,例如讲求效率、追求利润、积极竞争,资本增值动机和追求规模经济等。但是,台湾企业集团产生的特定的环境,它受特殊的经济社会因素之影响,又具有与众不同的特征。就认识台湾的企业集团而言,研究其特殊性,更为重要。这种特殊性,简单而言,就是家族式治理方式。

台湾的企业集团,大多源于乡村地主阶层和城市小业主,即使是上海迁台的企业,也是中小型的。台湾最大的企业集团——台塑企业集团就是白手起家、创业致富的典型,王永庆早年是经营木材业的小业主,1954年靠美援贷款创办台湾塑胶公司,初时资金极端缺乏,主要依赖银行贷款支持。王永庆谨慎经营,终于获得成功。

第一代的创业者,对其事业惜之如命,加上中国传统家族文化影响,尽管采用现代公司形式,但却保留着家族经营方式的特点,在企业经营和组织形式上,亲缘、家族色彩甚为浓厚。

台湾企业集团的管理架构中,最重要和核心职位,均为家族成员或家族姻亲所直接占有和控制。附属公司的董事长、总经理等重要职位,亦是由家族成员担任。雇佣的人,即使是高级行政人员亦极难有机会进入决策层,企业管理具有强烈的排外性。

目前,台湾的企业集团,第一代的创业企业家,大多仍担任集团企业的最高领导职务,实际上实行的是传统上绝对集中的家长式的统治。这种情况,使得台湾的企业集团缺乏严密的、健全的现代企业经营管理制度。

从台湾企业集团的发展路向来看,可以总结出以下几个方面:

1.重点发展石化工业

台湾的石油化工部门,原来一直为官僚资本所垄断。台塑集团的石油化工投资计划,屡遭台湾当局拒绝,直到1986年才有条件地批准。这是台塑80年代最大的一项投资,亦代表了一种趋向,使得石油化工行业成为台湾最热门的投资项目,各大企业纷纷增加投资,加入这一行业。

2.加强投资电脑资讯行业

台湾的企业集团,近年来大大加强了电脑资讯行业的投资。最初是那些生产电视机的企业,由于与电脑制造技术设备相近,调整生产比较容易,率先从事电脑及其辅助产品的生产和装配。近年来,随着中文电脑的需求殷切,台湾的电脑资讯行业获得了蓬勃发展,成为90年代最具前景的行业。

除了投资石化行业和电脑行业之外,台湾的大型企业集团还加强了海外投资,例如投资美国以及东南亚。近年来,台湾的大型企业集团,投资内地的欲望日益增强,可以预料,在九十年代,随着两岸关系不断改善,返回大陆投资将是不可逆转的趋势。

标签:;  ;  

台湾企业集团经营模式研究_台企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