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战略理论比较_国家经济论文

发展战略理论比较_国家经济论文

发展战略理论比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发展战略论文,理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摘要 该文主要从不同的角度对发展中国家所实施的经济发展战略进行了分类,并就各种经济发展战略实施的历史背景、后果进行了探讨和分析。

关键词 战略 经济发展战略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亚非拉绝大多数国家取得了政治上的独立,进入和平建设时期。这些国家究竟沿着什么道路前进,采取什么样的经济发展战略来指导经济的发展,这不仅关系到他们的经济建设能否成功,更关系到整个世界政治经济发展的格局。因此,二战后,关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战略研究得以蓬勃发展。人们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以不同的方法对发展战略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提出了许多不同名称、不同内容的发展战略方案。本文只是从不同的角度,对发展中国家在战后所实施的经济发展战略的类型、产生的历史背景及其作用的客观效果作一分类研究和评价。

以国际经济关系方面看,根据国民经济系统的开放程度,经济发展战略可分为:初级产品出口战略,进口替代战略,出口替代战略。

国民经济系统之间互相联系、制约和促进,一方面互相交流物质、能量和信息,促进对方的发展,另一方面又为争夺生存空间而互相竞争和破坏。完全封闭的国民经济系统会因为熵增大,最终会导致紊乱和崩溃;完全开放又面临着外部竞争对手吞并的危险,因此,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各国都根据自己所处的国内国际环境,慎重选择开放的程度。

(一)初级产品出口战略

这种战略就是利用发展中国家资源的优势,出口农、矿产品和原料等初级产品。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恢复和发展经济中产生了对初级产品的大量需求,而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则缺乏现代制造业的技术和资金。因此,就把主要力量用于采掘业和农业,从事某种或某几种初级产品的生产和出口。直到现在,仍然有一些发展中国家推行这种战略。发展中国家实行这种战略,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发挥本国的资源优势,能够为本国的工业化积累资金,创造外汇,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但是,这种战略也有着不可克服的弊端。其一,农、矿产品出口的依赖性大,易受国际市场的供求关系和价格波动的影响,因此,使得发展中国家不仅无法根除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的剥削所造成的落后状态,改变历史遗留下来的畸形、单一的经济结构,而且会更进一步地加深对发达国家的结构性依赖,使其陷入不能继续发展的恶性循环之中。其二,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许多初级产品的价值和价格逐渐降低。其三,初级产品与发达国家的工业品之间实行的不是平等交换,其结果是初级产品出口越多,经济损失越大。

(二)进口替代战略

50年代后期以来,由于初级产品的贸易条件恶化,进口消费品也遇到困难,有些发展中国家为了避免在国际贸易中造成更大的损失,不得不实行进口替代战略,即通过建立和发展本国的制造业和其它工业,代替原来需要从国外进口制成品。其目的在于通过限制进口制成品,节省外汇,保护国内市场,促进民族工业的发展,实现国家的工业化。这种战略也叫次级内向。

发展中国家实施进口替代战略的结果,在一定程度上开拓了国内市场,扩大了投资,增加了就业机会,发展了民族工业,从而促进了国内产业结构的合理化。更为重要的是提高了发展中国家的自主程度。但是,由于发展中国家在实施进口替代战略时,不得不实行贸易保护政策,因而不利于促进本国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工业技术的进步,更不利于产品质量的提高和扩大出口。同时,这些国家在实施进口替代战略的过程中,工业愈发达,依赖进口的机器设备以及某些原料和半成品日益增多,甚至超过了出口的增长速度,进出口贸易不平衡的差距越来越拉大,从而又造成国际收支恶化,外贸逆差增加,外汇危害严重等。

(三)出口替代战略

就是采取鼓励办法,使本国工业生产面向世界市场,发展国内制成品生产,并以制成品的出口逐步替代过去的初级产品出口,这种战略也叫次级外向。这种战略主要是利用扩大出口来积累资本,带动整个工业和国民经济的增长。因此,国际上也有把它叫做“出口主导型”战略。

发展中国家实行出口替代战略的结果,使本国的制成品,特别是劳动密集型产品在国际市场上打开了销路,出口增强,进口能力也随之增强,从而促进了工业化的进程和经济迅速发展。这些国家的产业结构也随之发生了进一步的变化,特别是制造业比重显著提高。但是,这种发展战略的实施也带来了一些不良后果。首先,一些国家国际收支逆差严重,形成了巨额外债。其次,在出口替代战略鼓励下建立起来的工业,对世界市场依赖性大,而世界市场风云变幻,时起时落,对发展中国家的贸易和经济增长冲击很大。再次是加剧了通货膨胀、消费品短缺和物价上涨。

从战略目标的选择来看,经济发展战略可分为:传统的发展战略,变通的发展战略、激进的自主的发展战略。

(一)传统的发展战略

这是发展中国家仿效发达国家的历史经验而提出来的一种战略。其特点是:(1)以国民生产总值或国民收入的增长为经济发展的主要战略目标。(2)强调以工业化为经济发展的主要内容,一般忽视农业的发展。(3)片面追求高速度、高指标,并以高积累、高投资作为实现手段,忽视经济效益的提高和人民生活的改善。(4)受苏联影响较大的发展中国家,在生产关系上急于变革,不切实际的搞国有化,过分地限制私人资本经营。

这种发展战略的实施必然会带来一些不良后果,正如戴维和列维斯坦在其研究报告中明确指出的:“在推行传统发展战略的国家中,是在建立一种因袭时尚的发展模式”,“产生了一个由两种独立发展的社会构成的二元的社会”。“传统战略引起贫困、失业和收入的不平等”,“只会是富者变得更富”,“将在发展中国家内以及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扩大或造成种种的依赖关系。”于是在70年代,以经济增长为特征的传统战略,被一种新的发展战略理论所代替。

(二)变通的发展战略

“变通”是针对“传统”而言的。由于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是两个既相区别又有着联系的概念,即使经济增长了,也不一定就意味经济发展了。因此人们就主张用变通的发展战略来代替传统的发展战略。变通的发展战略的主要理论内容是:(1)在战略目标上,强调从发展中国家的实际情况出发,以满足人们的“基本需要”为至上目标。(2)改变“传统发展战略”强调中央集权和采取资源密集的大规模生产方式,采取分散的和劳动密集的生产方式,以解决贫富不均和就业问题。(3)给人民以自主权。(4)提出“适用技术”观点,反对片面追求和引进高技术。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变通发展战略是有一定的合理性,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首先,这种战略没有正面回答发展中国家如何才能赶超经济发达国家。其次,适用技术实际上是落后技术,只是指传统技术,它表示现状而不能体现发展。最后,这种战略的着眼点是满足人的基本需要。它实质上是一种综合发展战略。这对于许多发展中国家来说也有着现实的困难。

(三)激进的自主的发展战略

这是发展经济学中的一个激进派的主张,尚未形成系统的理论体系。其主要代表人物是:伊曼纽尔、费兰克、萨米尔·阿明、保罗·巴兰、普雷维什等,他们的基本战略思想是发展中国家要发展就要自主,就要改变“中心”和“外围”国家的经济合作。同时,在不发达国家内部,进行彻底的政治和经济变革。

从生产力行业布局看,经济发展战略分为:平衡增长战略,不平衡增长战略,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优先发展轻工业的战略。

(一)平衡增长战略

在西方发展经济学界,平衡增长论的倡导者主要是纳克斯、罗森斯坦——罗州。

“平衡增长”一词是由罗森斯坦——罗丹于1943年在题为《东欧与南欧的工业化》一文中率先提出的。他认为平衡增长是指一种经济格局。在该格局中,每一生产部门随着对其产品需求的增加而发展。所以,国民经济中供给结构的变化与需求结构的变化相平衡。

平衡增长论者认为,资本形成的不充分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约束条件,但他们更强调,影响资本形成的主要因素,不是储蓄供给的不足,而是投资有需求的欠缺,因此,对一种工业投资而不对其它工业同时作相应的投资,则投资将以失败告终。他们的这一论点是源于供给创造需求的萨伊法则。

平衡增长论的主要改革主张是“大推进”,即由政府统一制定内容众多的投资计划,以实现平衡增长为目标。当然,只要各个行业中具有创新精神的企业家的活动不受干扰,私人企业的自发行为也会促成平衡增长。

平衡增长论强调一揽子投资的重要性和投资结构合理安排的必要性,并认为投资项目之间应当有良好的协调。这些观点毫无疑问是正确的。但平衡增长论主张的“大推进”政策,在发展中国家却是很难行通的,因为“大推进”要有巨额资本,而这在发展中国家的稀缺的生产要素中却是最为稀缺的。如果发展中国家有能力采取平衡增长战略,它便不是发展中国家。因此要扩大某一部门的生产,就必须缩小甚至牺牲其它工业部门的规模。再者,平衡增长战略也不符合比较利益原则,按照比较利益原则,某个国家应该把其具有比较利益的工业部门专业化,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产品数量,通过出口创汇,再进口其它消费品。这种专业化的优势在平衡增长规化下是难以实现的。

(二)不平衡增长战略

与平衡增长战略相反,赫希曼、罗斯托、辛格等人认为,发展中国家应该实行不平衡增长战略。他们从“产业联系理论”出发,指出发展中国家不具备全面增长的资本、技术、管理人员和其它资源,不可能百废俱兴,实行平衡增长。投资只能有选择地在若干主要部门进行,其它部门通过利用这些部门投资带来的外部经济而逐步得到发展。在不平衡增长论者中间,有些人认为,由于基础设施部门建设时间长,因此,应先于直接生产部门的发展。另一些人则认为,过分强调基础设施的建设,如果直接生产部门跟不上,会造成资源的浪费,影响整个经济的发展。因此,应先发展直接生产部门,以此带动基础设施的发展。这两种意见的共同特点是,倾向于生产的专业化,重视出口和市场机制的作用。他们主要关心的不是需求问题,而是供给问题。

赫希曼在论证不平衡增长时,提出了有名的“联系效应”的概念。所谓联系,指一个部门在投入和生产上与其它部门之间的关系。一个部门和向他提供投入的部门之间的联系,叫做“后向联系”,它引起对原料供应的需求,一个部门和吸收它的产出的部门之间的联系,叫做“前向联系”,它刺激产出量的利用。

不平衡增长论关于前向联系和后向联系的论证,是发人深省的。它指明了一直为人忽视的一种投资对前后阶段的影响。但是,不平衡增长论低估了不平衡增长造成的障碍和阻力。稀缺会形成垄断势力和既得利益,进一步的发展会受到排挤和反对,除非国家作出强有力的干预,很难排除这些障碍和阻力。处于低发展阶段的落后国家,由于供给和需求缺少弹性,市场的反映不够灵敏,以及投资决策的失误,部门和行业发展的不平衡,是经常出现的情况。因此不平衡增长只不过表述了常见的现象,而对于不平衡的一些重要问题,如什么是最优程度的不平衡,不平衡向什么方向发展,不平衡增长从什么地方开始等等,分析还不够深入。

(三)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

早期发展经济学家认为,战后新独立的发展中国家首先应当发展的是工业部门,特别是重型工业。这是因为:第一,发达国家都是工业化国家。从不发达到发达,自然必须首先工业化。第二,工业的劳动边际生产率,远比农业劳动边际生产率为高,把劳动者从农业转移到工业,就会增加国民产出。第三,工业化具有外部经济效果,而农业则不然。第四,农业要取得进步,必须首先工业化。

这一战略的实施,在发展中国家建立和完善民族工业体系的初期,确实起了很大的作用。但是,在这一战略的实施过程中,大量资金投入工业,特别是集中投入重工业,造成了资金严重短缺,不得不大量借债,进而影响到整个国民经济的平衡发展,影响到人民生活的改善。70年代后,这些国家都先后放弃了这一战略。

(四)优先发展轻工业的战略

工业化初期,在农业为主的经济中,加工和再加工那些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工业生产,要由轻工业来承担。轻工业的发展对煤、铁等其他原料及机器设备产生越来越多的需求,带动重工业的发展,因此优先发展轻工业具有必然性。轻工业多属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轻工业,有利于发挥劳动力丰富的优势。而且,轻工业一般规模小,投资少,建设周期短,资金周转快,在一定条件下,相对来说效益好,利润高。因此,从轻工业开始更有利于迅速推进工业化进程。但是,长期实行这种战略也会产生一些弊端,特别是国民经济各部门需要的机器设备和中间产品主要依靠进口,因而难于摆脱对外依赖性和建立独立自主的国民经济体系。

从投资方式来看,经济发展战略分为:外延型发展战略,内含型发展战略,人力资源开发型战略。

(一)外延型发展战略

外延发展,就是指投资主要用于建设新企业,增加新设备,进行规模不断扩大的社会再生产。

社会经济的发展,当然要重视利用外延因素来扩大再生产,特别是那些经济技术比较落后、劳动力资源丰富的国家在建设的初期,可以主要依靠外延方式发展民族经济。但是,从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进程来看,随着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应当逐步把以提高经济效益为特征的内含扩大再生产作为经济发展的主要方式。否则过分强调外延发展,往往耗费的资金多,并使现有企业不能及时的进行技术革新、经济效益差,影响国民经济持续、协调、稳定发展。

(二)内含型发展战略

内含型发展就是指投资主要用于对现有企业的技术更新和改造、改善经营管理、开发新产品、提高产品质量等等。从理论上讲,内含扩大再生产投资少、见效快,从而有利于保证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速度与效益的统一。但是,这一理论应用于实践,往往会遇到一系列问题:第一,在现实经济生活中,同一经济发展过程往往既包含有外延扩大再生产,又包含有内含扩大再生产,或者从一个生产要素看是外延扩大再生产,从另一个生产要素看则是内含扩大再生产。这就产生一个问题:如何依据外延和内含扩大再生产的理论,正确处理新建、扩建和现有企业更新改造的关系?第二,以内含型扩大再生产为主,是否必然与重点建设相矛盾?第三,以内含型扩大再生产为主,是否与解决劳动就业相矛盾?上述三个问题不解决,是难以制定内含型经济发展战略的,即使从理论上制定出来了,在实践中也是难以实现的。

(三)人力资源开发型战略

近年来,不少发展经济学家认为,在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过程中,物质资本的投资固然重要,但开发人力资源的投资更为重要,发展中国家由于长期受殖民主义、帝国主义的掠夺和剥削,科学教育事业很不发达、人民的文化技术水平低,观念陈旧,直接影响到民族经济的发展。他们建议,发展中国家应以全面充分开发利用本国人力资源为杠杆,以自然资源、资金、工农业生产经济实力的“硬件”为基础,着重技术、知识、信息等“软件”的调整、提高和发展,走出一条“人力资源开发型”的经济发展新路子。

标签:;  ;  ;  ;  ;  ;  

发展战略理论比较_国家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