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信息化:21世纪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重要标志论文,农业现代化论文,农业论文,世纪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当今世界,信息化已经成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信息化程度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推进农业信息化对推动农业、农村经济全面协调发展、建设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也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目前,我国的城市信息化建设已经取得巨大成就,但是在广大农村信息化建设才刚刚起步,无线或有线电视网络和广播电话系统所提供的信息相对有限、范围狭窄、针对性不强,严重制约着农业、农村经济的发展。随着信息化社会的推进,为促进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强力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尤为重要。
一、信息与经济信息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1、信息的概念与主要特征
信息是指消息、指令、情报、密码、数据、知识的统称。是客观世界中各种事物的变化和特征的最新反映,它表达着客观事物的联系特征,再现着客观事物经过传递后的状态。信息是客观世界中各种事物的变化和特征的最新反映,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信息在不断地生成着和传递着。信息反映着客观事物在一定条件下相互作用、相互联系而引起的物质结构和量度的变化。信息的范围十分广泛。例如,语言文学是社会信息、湖光山色是自然信息、遗传密码是生物信息。
信息的主要特征表现在以下7个方面:
(1)有效性。信息是人们活动的依据,人们收集、加工信息的最基本的目的就是为了提高自己活动的效益。例如,人们关心天气预报,是为了妥善地安排生产和生活,趋其利而避其害。所以,信息不能简单地与一般的消息等同就在于它的有效性。例如,市场上商品的供求信息通过商品价格的变动表达出来,对于生产厂家选择投产方向便是实在信息。信息的有效性提示我们:信息的收集、加工、传输与贮存,应从决策要求出发,提高信息的价值。
(2)时效性。一定的信息是反映特定时期的事物变化和特征的。有一些信息的时间性很强,过时的数据、资料、消息,无论多么准确,也会因其未能反映最新信息而丧失其时效性。因此,要提高信息的时效性,收集、加工等等要及时、迅速。
(3)传递性。信息只有经过传递,才能沟通信息源和信息接收者之间的联系,才能产生效用。亦即信息的有效性和时效性是以传递性为前提的。
信息的传递包括空间上的传递和时间上的传递。空间上的传递就是通常所说的通讯,目的是使两地信息得以交流。时间上的传递就是信息的储存,目的是保存过去时间的一定信息以供使用。
(4)寄载性。信息的传递都要寄载于一定的载体之中。信息的载体有多种形式。例如,日常生活中人们是以语言、文字、数字、符号、图表等来传递信息。信息的寄载形式影响着信息传递的质量,信息载体的错误会导致信息的失真。因此,认真、恰当地设计信息载体,也是信息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
(5)共享性。信息可以同时为多个使用者利用,不会因为使用者的增加而使信息量减少。不仅如此,信息还可以扩充,占有越多,使用越多,信息价值就越大。同时,信息在分享的过程中也会扩充。
著名英国作家萧伯纳说过:“倘若你有一个苹果,我也有一个苹果,而我们彼此交换这些苹果,那么,你和我仍然是各有一个苹果。但是,倘若你有一种思想,我也有一种思想,而我们彼此交流这些思想,那么,我们每个人将各有两种思想。”这段话形象地说明了信息与一般物质资源的不同之处。一般物质资源只能按其一定数量来消费,而信息的共享却不会有数量的限制,信息的价值随共享的人的增多而增大。这也是信息时代新的经济规律。
(6)统一性。在信息的传递中,其表现形式有着统一的规定。例如,一个民族的语言有着共同的语法,统一的文字;一个学科要有统一涵义的术语,规范的表述,否则,人们就无法进行信息交流。有时,在一个信息流程中可能出现两种以上的表现形式,必须约定一种转换规则。比如,召开一个国际性会议,代表们分别使用不同的语言,这时就需要译员来翻译,后者就要遵循一定的翻译规则。
(7)从属性。一定的信息要依附于一定的实体。例如,经济信息来自人们的经济活动,而人们的经济活动需要借助一定的社会经济组织进行,信息就要依附于这类社会经济组织。这一特性说明,组织信息工作要健全它所依附的组织机构。相反,健全组织机构也应重视其信息工作方面。例如,建立完备的社会主义市场体系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完善市场组织的信息传输机制。
2、经济信息的特征、价值及功能
经济信息的定义,如同什么叫信息一样,由于分析角度不同和理解上的差异,经济信息也有多种定义。一般地说,经济信息是对经济运动及其属性的一种客观描述,是经济运动中各种发展变化和特征的真实反映。
(1)经济信息的特征
一是经济信息的准确性。它主要指按照经济事物运动和变化的特征,从客观存在的经济实际活动出发,进行实事求是、真实客观的描述。准确性是经济信息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性质,它决定经济信息存在的价值,并直接关系到经济问题决策的成败,成为决策的基础。
二是经济信息的兼容性。指信息的结构、组合、意义等可以为不同的专业、学科、部门共同包容,有着共同的内涵和外延。经济信息只有不断地与外界交换才能发挥作用并产生效率。
三是经济信息的时效性。经济信息的时效性是由经济运动变化的规律性所决定的,它是经济信息的又一重要特征。经济信息的有效性是以信息的时效期为前提和基础的,超过了时效期,信息的使用价值就会降低,甚至还会失去作用,因而必须注重经济信息的时效性。
四是经济信息的系统。系统本来是由两个和两个以上相关联的元素组合起来所形成的整体。了解经济信息系统内外诸因素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不仅便于人们掌握经济信息变化的内在规律,而且可利用这种规律为人类服务。另外,经过了解经济信息按时间和空间分布的秩序、层次,还便于人们鉴往知来,进而采用以此类推的方法,分析经济情况,预测未来,解决现实经济问题。
五是经济信息的目的性。经济信息直接产生于经济活动的全过程中,而任何一种经济活动都是人们有意识、有目标的行为。经济信息作为经济活动的表征,它也是人类自觉的经济行为的表征,与其他信息相比,经济信息具有更加鲜明的目的。
六是经济信息的可传递性。经济信息反映着人类的经济活动,经过传递,让人们获得一定量的经济信息后,能对经济活动有一定认识。从这种意义上讲,现实世界中没有不经过传递的经济信息。
七是经济信息的更递性。指经济信息存在老化的问题,需要经常不断地收集和补充新的信息,以便真实反映经济的动态变化。
(2)经济信息的价值
这里所讲的经济信息价值不是指政治经济学中与使用价值相对应的价值,而是指经济信息对人的各种有用程度的大小。对人们的有用程度大,经济信息的价值就大;有用程度小,价值就低。可见,经济信息的可用程度与价值之间是一种正比例关系。经济信息价值是客观存在的,能不能发现它的价值,利用它的价值,这与人的认识能力和工作状态有很大关系。表现为:即使是同一个信息源发出的信息,由于人们的着眼点不同,认识能力的差别,获得这个信息的价值也不同。经济信息的价值与它的时效性、真实性关系很大,经济信息时效性越强,越真实可靠,其价值就越大;否则,它就失去了自身应有的价值。因此,要充分发挥经济信息的价值,就必须在信息工作中努力提高经济信息的时效性和真实性。
(3)经济信息的功能
经济信息的功能是指经济信息在整个经济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现代社会与古代社会、近代社会经济活动过程的重要区别之一,在于经济信息(知识)扩大再生产的循环大大加快。充分利用经济信息功能,提高经济信息的传递速度,增强经济信息的交换频率,就成为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为了更好地发挥经济信息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有必要了解经济信息的功能。
一是认识功能。经济信息及初级经济情报作为社会的一面镜子,作为社会解剖手段之一,首先完成的是解剖社会的功能,之后才能给人们以具体的启示和思考方法,训练人们的思维能力。
二是决策参考与策划功能。经济信息能激发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形成管理决策与筹划安排的功能,并且起到一定的参谋作用。
三是管理控制参照功能。经济过程的控制和决策的贯彻,一方面,必须以经济信息作为背景;另一方面,必须将经济信息作为未来调试方面的参照加以利用。
四是提高效率与效益的功能。表现为有关经济环境变化、市场情况改善的经济信息的输入,有可能直接导致经济效益的增加。
3、信息社会化
现代社会如果要充分利用信息,就必须首先解决信息社会化问题,没有信息的社会化,即使是重要信息也会因为相互封锁和渠道不畅而浪费。
(1)信息社会化是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和产物
随着商品经济的产生和发展,信息在经济生活中将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能否及时获得必要的经济信息,以及掌握这些信息的准确性和全面程度,成为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生死存亡的大事。在当今社会发展中,要大力发展横向经济联系,要求有更多更充足的信息在社会上及时传递交换,所以实现信息的社会化,是大力发展商品经济的客观要求。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中,这一点尤其重要。
(2)信息的技术特征是实现经济信息社会化的客观条件
表现在信息的共享性与兼容性是信息社会化的基础。信息的交叉、多学科、多部门的融合,进一步提高了信息社会化的程度;而信息的社会化又进一步促进信息的交叉、融合和汇集。信息搜集渠道的同一化,信息的加工、处理、传递、转换、存贮等方法的系统化,信息研究向社会开放,都是信息社会化的重要基础。社会分工的发展和专业化水平的提高进一步推动了信息的社会化。
(3)信息商品化是实现经济信息社会化的主要途径
商品经济发展本身要求在一切可能的范围内把产品变成商品,因此,商品经济的发展,也使信息产业独立并使信息产品以商品形式进入生产和流通。与此同时,信息产品的商品化又大大加快信息社会化程度的步伐,使信息发挥更大的作用。
4、信息技术革命
20世纪50至60年代,西方发达国家的工业化已达到相当的高度,目前正进入新的技术革命时期(西方有人称为“第三次浪潮”或“第四次产业革命”)。这次新技术革命的重要特征在于信息革命所导致的社会信息化。
(1)信息成为科技发展的日益重要的资源
材料、能源、信息曾是新技术革命发生之前科技发展的三大支柱。而在新的技术革命中,由于社会信息化、电子计算机、自动控制以及生物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劳动技能已不再主要靠体力,而是以智力和知识为基础。在信息社会中,有些商品的价值不是随劳动投入的增加而增加,还是随知识的提高和技术的进步而增加。
(2)信息高密度发展,并成为一个新的经济成分
在信息社会中,由于大量日新月异的信息不断涌现,信息在人类社会生活中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成为一种日益重要的资源;与此同时,信息产业为人类社会发展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因此,信息产业有着广阔的发展前途。
(3)信息革命使人们的工作方式生活方式发生新的变化
由于社会信息化,以新的技术突破为标志的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将给人们的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带来新的变化。例如在新的技术革命中,由于广泛使用电脑,工厂和办公室工作越来越自动化,人们可以分散在家中工作。这种新的工作方式,将带来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分散化,减少人们的直接接触。
(4)信息革命对社会生产力带来新的飞跃
在现代信息革命中,整个社会将形成通信网络系统,信息将得到广泛交流和充分利用。由于在通信系统中采用电子计算机、微波、光导纤维等新技术,从而扩大了信息的存储量,大大加快了信息的传递,新技术(如微电子技术、光导纤维通信)的使用,信息设备(如电子计算机、微电脑等)的普及,使各种传统工业的自动化程度得到了很大提高,农业也将得到很大发展,给社会生产力带来了新的飞跃。
5、经济信息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在我国实行家庭承包经营之前,农村商品经济发展程度很低,农业还处于自给、半自给状态,农村其他产业很不发达。而以家庭承包经营的普遍实行为契机,农村商品经济开始了新的发展,以家庭承包经营为起点,根据商品经济发展的内在逻辑,可以把我国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分为以下三个阶段:一是自给、半自给农业发展阶段;二是从自给、半自给农业向专业化、商品化农村综合发展过渡的阶段;三是专业化、商品化农村综合发展阶段。
目前我国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正处在第二阶段。这一阶段的特点是产业结构剧烈变革,农村内部以及城乡之间各种生产要素在广泛的范围内移动,横向组合为新的生产力。生产要素的横向流通要求建立和完善农村市场体系。同时要求农村生产者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和国家加强对农村经济的宏观控制。
(1)经济信息与农村经济管理
随着社会化分工协作的发展,管理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根据管理的对象,可以分为微观经济管理和宏观经济管理。微观经济管理是指对企业经济活动的管理,宏观经济管理是指对部门、地区或国民经济活动的管理。经济管理就是通过对各种经济信息的处理,促进经济系统的物质和能量(人力、财力、能源、材料、设备等)的合理流动,使它们的流通方向、速度、效率、准确性都达到最佳配合和最佳效果。经济管理的基本职能有:决策、计划、控制、组织、指挥、协调等,其中最主要的是决策、计划、控制。这些管理职能哪一项也不能离开经济信息的收集、加工、处理。管理正是通过经济信息的流动,并依据经济信息进行决策、计划和控制等活动。没有经济信息的流动,就谈不上管理。经济活动中物质和能量运动的同时就发生着经济信息的流动,而管理过程正是通过信息的处理来发挥自身的功能的。可以说,经济信息既是管理的工具,同时又是管理的对象。
(2)经济信息与农村产业结构调整
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包括两种经济行为。一种是基本经济单位根据市场和经济杠杆指示的经营方向所进行的产业项目选择,这种行为的总和就形成一定的产业结构;另一种是国家根据宏观经济的要求和总体发展战略,选择某种产业结构目标模式,然后运用财政、税收、信贷、价格等经济杠杆去引导企业的经营,以促进产业结构目标模式的实现。无论是企业选择产业项目的微观经济行为,还是国家选择产业结构目标模式和引导产业结构目标模式形成的宏观经济行为,都是一系列的经济信息的收集、加工、反馈的过程。这种不断的信息运动就是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伴随物和实际反映。
(3)经济信息与农村市场的完善
发展农村市场经济要求每个生产者密切关注市场的动向,随时了解市场上商品价格的水平,供求变化等信息,作为自己生产的依据,知道自己应该在何时、何地、何种价格水平上提供何种商品。随着农村经济商品化程度的加深,不但商品市场如农产品市场、农用生产资料市场日趋完善,而且生产要素市场也在发展和完善之中。这包括:资金市场、技术市场、劳动力市场等等。生产者现在不光要关注产品市场,而且要关注整个市场体系的状况。这样,商品生产者的信息通道更宽了,信息范围更广了,处理信息的工作量更大了,对商品生产者素质的要求也就更高了。
(4)经济信息与横向经济联合
横向的经济联合是农村商品经济发展的特点之一。按照商品流通的特点组织经济活动,必然使生产者之间、地区之间的自愿互利联合得到加强和扩大,而经济信息正是这种横向经济联合的粘合剂。横向经济联合行为的各方只有通过经济信息的传递,才能按照一定的整体目标联合到一起。只有通过经济信息传递,才能把参加联合的各方面的行动统一、协调起来,形成联合的经济行为。在联合行为内部,要通过经济信息的不间断传递,如用计划、合同、指标、时间、空间等要求协调联合各方的经济活动。在联合行为之外,也要通过与外界环境之间的经济信息传递,使联合行为与社会行为协调起来,并能适应环境的变化和要求。
二、推进农业信息化是建设新农村的重要内容
1、农业信息化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
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战略部署的重要内容。加快农业信息化步伐,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意义不可低估。首先,农业生产离不开信息化。农业信息化可以辅助生产者合理安排生产,减少生产的盲目性。同时还能指导农民解决农业生产中的技术问题,促进农产品销售和农民增收。其次,农村管理需要信息化。网络可以实现对乡镇和日常事务的信息化管理和服务,上传下达,方便快捷,既能实现政务公开和管理民主,又能提高基层干部的管理能力,同时还密切了干群关系。第三,农村精神文化建设、农村远程教育、劳动力转移培训等都需要得到信息化的支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要积极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充分利用和整合涉农信息资源,强化面向农村的广播电视电信等信息服务。2006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这是中央关于“三农”工作的前六个“一号文件”中从未涉及过的一个问题,这说明中央把农业信息化已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并作为重大战略举措加以推进。而从农业部启动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行动、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增强行动、优势农产品产业带促进行动、农业科技提升行动、畜牧水产业增长方式转变行动、农业产业化和农产品加工推进行动、农产品质量安全绿色行动、生态家园富民行动和禽流感等重大动物疫病防控行动,都离不开农业信息化的支持。因此,尽快建立功能齐全、体系完备、高效共享、反馈灵敏的农业信息体系,以推进面向“三农”的信息服务为中心,强化资源共享,健全应用系统,延伸服务网络,实现服务创新,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项重要内容和迫切任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而农业信息化的建设与应用是提高农业生产力、改变农村面貌的重要手段,也是建设新农村的重要内容。
2、以信息化建设为突破口推进新农村建设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20字方针中,首要任务之一是发展生产。胡锦涛同志指出:“广大农民群众是推动生产力发展最活跃、最积极的因素。充分发挥广大农民群众的主体作用,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成败的关键。农业发展需要一支稳定长久的农村人才队伍,需要农业科技支撑,需要用现代化的经营方式经营农业,需要跳出农业发展农业,而要解决这些问题,惟有建立农村信息化平台,才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基础和必然出路,这是因为,通过计算机辅助教学与多媒体教育、现代远程教育等手段,可以使先进的教学方法和实验条件等优势教育资源,在广大农村实现共享,极大地促进农村教育事业的跨越式发展。
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对农业信息化建设的投入和支持,在全国范围内推进了一系列重大农业信息化工程:金农工程全面加快实施,农村党员现代远程教育试点、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农产品批发市场信息化等。特别是2006年,农业部为推进新农村建设,正式开通了中国新农村建设信息网(www.xinnongcun.gov.cn),这一重要举措必将推进新农村建设信息网的快速兴起和发展。与此同时,国务院信息办发布了《县域经济信息化实施方案》,县域经济信息化项目已在全国启动。县域经济信息化项目其宗旨是,以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为核心,以信息技术应用为手段,以服务县域经济发展为目标,通过电子商务引领、政务服务推动、社会服务加力、企业内在深化,提高县域经济信息化水平,服务“三农”,提升特色经济,提高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能力,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我们要不失时机,抓住机遇,以农业和农村信息化为突破口,开设职业农民远程培训系统,举办各种类型农业科学知识讲座,充分发挥网络教育培训的特点,利用现代信息化渠道与现代物流来指导农业、服务农业,让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和市场信息走进农村千家万户,让农产品和剩余劳动力走出去。
三、推进农业和农村信息化是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重要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
农业的过程是一个连续不断的过程,是自然再生产和社会再生产相结合的过程,是生物环境、经济、技术、管理等系统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的过程。农业信息分散在农业全过程的生产中,在加工、贮运、销售、消费的循环中,在自然、社会、经济三大系统中。农村信息化也是社会信息化的一部分,随着农村信息平台的逐步完善,通过互联网的延伸和渗透,逐步达到农村信息化与社会信息化融合,消除农村信息鸿沟,达到与城市信息同步,是实现农业信息化的最终目的。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也是一个人口大国,13亿人口就有9亿农民,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信息化是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农业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信息技术在农业和农村经济与社会事业中的应用、涉农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和农业信息化人才培养等。根据国家“十一五”发展规划,在“十一五”期间,国家将大力发展远程教育和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大力发展农村通讯。可见,农业信息化建设已经成为国家经济总体发展规划中的重要一笔,它既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也是社会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推进农业信息化是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的重大举措
建设和谐社会,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而大力推进农业信息化,则是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的重大举措。通过实施农业信息化这一发展举措,有利于消除城乡之间信息占有和利用的差别,促进农村市场的开拓和城乡协调发展。农户借助于网络技术,可以建立城乡之间信息传递、互动、交换的平等关系,提升农村发展速度,缩短城乡之间距离,促进农村全面小康社会建设。农户借助于通讯技术,可以使城乡居民直接分享各种技术知识与市场信息,引导农民改变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促进农民享受现代社会文明成果,推动科技、文化、社会事业发展,共同创造幸福美好生活。农户借助于计算机技术,可以实现农业经营、农村管理的高效化,促进农村社区性服务组织建设,切实改善农村发展条件,构建政府、企业、农户之间互动、和谐的发展环境。
五、信息化是加快建设现代化农业的重要途径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无论是新农村建设还是现代化农业建设,其首要任务是生产发展,而农业生产发展是离不开信息化的。因为农业信息化就是将现代信息技术广泛应用在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有效地改造和提升传统农业,推动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的进程。因而,加快农业信息化是21世纪农业部门必须抓紧抓好的重大任务。
信息化是覆盖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战略举措,这是中央在“十五”计划中提出的具体要求。而农业信息化的建设与应用是提高农业生产力,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改变农业面貌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途径。
发展现代农业,意味着给农业注入了更多的现代理念和方式。从山西省委召开的全省农村工作会议确定的发展思路看,今后山西农业发展趋势将更多地使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代发展观念引领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提高农业水利化、机械化和信息化水平,提高土地产出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这些具有针对性的思路和措施,必将从根本上提高我国农业的素质、效率和竞争力。
当前,我省农业正处在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时期。所以农业部门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对农业生产的各种要素进行数字化设计、智能化控制、精准化运行、科学化管理,进而能够大幅度减少农业消耗,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业效益。要通过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和信息引导,进一步促进农业科技水平的提高,促进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发展环境的改善,促进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和竞争力的增强,促进农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正因为如此,同时我们必须在建设现代化的过程中,使包括农业信息化建设在内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有一个大的改善。
一是加快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建立统一的软硬件平台,通过对农业信息的标准化处理,实现信息共享和交换。
二是整合农业、农村市场的信息资源,建立农业信息资源中心,建设农产品市场信息大型数据库,加快农村信息资源开发利用,避免信息资源供应不足,“有路无车”和“有车无货”的现象发生。
三是促进农村信息双向流动渠道的畅通,使信息的双向交流不应仅局限在互联网上,要利用广播、电视、宣传栏、黑板报、小册子等多种方式,因地制宜,灵活多样。
四是主要处理好技术先进性和适用性的关系。要从当地实际出发,扎实有效地推进农业和农村信息化,杜绝搞“花架子工程”,在技术选择上,要更多地采用能够适合本地区农业和农村需求特点的“低成本,广覆盖,低功耗,易维护”的信息技术和网络设备。
六、农业信息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手段
众所周知,中国的“三农”问题由来已久,而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广大农村地区信息相对闭塞,教育相对落后。尤其是信息贫困是“三农”问题中的一个重大问题。那么,要解决“三农”问题,就应该与时俱进,坚持用发展的观点和多种办法解决前进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发展化解“三农”突出问题来实现社会和谐,这是当代中国带有战略性的必然选择。因此,必须以信息化作为一个重要手段和突破口,高度重视科技的作用和提高农民素质。
1、发展精细农业
传统农业都是粗放式的,甚至有些地方的农业还是广种薄收,靠天吃饭。但是随着高新技术的发展,人们已经可以准确地掌握土地的成分、它的性质,测定它需要什么肥料。同时还可以通过集约化经营,让专业公司帮助平整土地、施肥、播种、灌溉、收割,在专业化分工的基础上使得农业更加精细化,效率会大大提高。实现专业分工,就必须依靠信息化的支持,而且首先要实现农业信息化。
农业信息化已将现代信息技术广泛应用在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快速有效地改造和提升传统农业,推动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进程。在现代社会,信息技术不仅能为生产发展提供全面快捷的服务,辅助生产者按照市场需求合理安排生产,减少生产的盲目性,而且能指导农业生产,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和品质,增加生产效益,加快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同时,信息技术还能促进农产品销售,实现产销对接,加快其由产品到商品的转变。
2、提高农民素质
最新人口普查统计,我国农村25岁及其以上人口的人均受教育年限为6.43年,相当于小学文化水平,比城市低3年。在2亿多35岁以下的农村青年劳动力中,受过专业技能培训的不足9.1%,接受过农业职业教育的不足5%。山西农村平均受教育年限虽有7.3年,高于全国平均水平0.87个百分点,但也仅仅相当于初中一年级的水平,接受过专业培训的劳动力仅占10%,也就是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由于农村信息比较闭塞,教育普及程度低,让农民普遍接受业余大学教育是很困难的,而且周期太长,学非所需。所以从当前我国实际情况出发,最紧迫的任务就是采用信息化手段,通过网络建设现代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体系,加强对农民的科技知识和专业技能培训,既可以有针对性地学到自己所需的知识,提高自己的素质,知道自己该做什么事、该种什么、种多少,又能通过网络把自己的产品推销出去,使自己的产品产生更高价值。
七、当前农业信息化服务形式、服务内容及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思考
1、农业信息化的服务形式
——电话咨询(包括手机短信):即用户通过拨打电话的方式获得科技信息。如各地的科技110服务电话,可以获得语音服务或人工服务。
——广播:将各种信息如技术、市场、劳务、农资等,通过广播向用户发布。
——电视:在有线电视节目中设置固定播出时间,将农村科技信息制作成电视短片由电视台直接播放或利用VCD等方式在基层乡村播放。
——互联网:通过电话拨号、ADSL宽带、手机上网等方式直接与互联网连接,获取或发布科技信息。
——专家下乡:通过不定期组织专家下乡,面向农民传递科技信息,及时解决农村生产中存在的各种问题。
——信息终端:利用现代化通信技术和信息发布设备,构筑农村公共信息平台,终端用户能够及时接收和发布相关的产品和市场信息。
——其他方式:通过报刊、明白墙、板报等形式发布信息。
结合我国农村的实际情况,农业部门要在发展电子信息网络的同时,重点抓好农业综合服务平台建设,充分利用电话、电视普及率高的优势,大力推广电视、电话、电脑“三电合一”的信息服务模式,扩大信息在农村的覆盖面,从而使更多的农民通过信息服务得到实惠。
2、农业信息化服务内容
对农民来讲,科学技术信息是他们需要掌握的最重要的信息,其中,首先是对当地地情的科学分析,这包括分析当地的土质、水及气候等;其次是要知道种子的品种特性、种植技术、保存技术、农产品加工技术等;再次就是农民外出务工的信息。具体来讲,我们应从建设农业信息中心出发,进行农业科研、推广农技来为农业发展服务。广泛利用大学和科研机构的人才资源,利用图书馆资料丰富等优势,努力构建信息资源平台,为农民和经济建设服务。服务内容包括多个方面,如通过网络提供信息、网络在线回答、电话服务、资料查找等,通过各种方式为农民们提供完善的农业信息服务。
——通过建立区域农业科技进村服务站,在进行农资经营的同时,为农民提供农业技术、市场信息、生产资料、农村文化等服务,带动农民增收,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村经济发展,活跃农村文化生活。
——通过农业综合信息服务系统,对劳动者实施基本劳动素质提升培养和劳动岗位培训等,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通过制作与劳动者素质提升服务所有相关内容的网上资源、视频光盘和电视节目,开展四个层次的提升培训和信息技术专项培训:一是劳动者基本素质提升培训;二是劳动岗位与技能培训;三是企业家素质提升培训;四是信息素质专项培训。
——建设农村社会保障及劳动力就业服务系统,采集、处理、存储用人单位、农村劳动者个人和其他相关数据,通过多种宣传媒体和公众网络等手段发布各种劳动用工信息和分析报告,为务工农民和企业做好信息咨询和服务。
——建设农村医疗保障业务系统。主要用途为业务的处理与承载、信息的交换与共享、信息分析、基金监督与控制、为农村社会医疗保险信息网上发布提供数据支持,实现农村合作医疗的信息化处理。
3、中国农业信息网络系统的发展模式和管理模式
国际农业信息专家协会中国分会主席、农业部信息专家组组长梅方权认为:中国农业信息网络系统的发展可以划分为三种发展模式,一是高度集中的等级制管理模式;二是目前的分散独立的管理模式;三是未来的分布集成网络化管理模式。
中国农业信息网络系统可以选择分布集成网络化管理模式以网络化数字化技术和现代农业为基础,以服务型和市场化管理体制改革为动力,从信息资源采集为主转向使用服务为主,宏观管理系统与微观管理系统有机结合,虚拟系统和现实系统相互支持,推动发展现代的知识管理系统,逐步形成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分布式和网络化的农业信息网络系统的管理模式。
4、农业信息化服务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就国内农村具体环境而言,农业信息化建设还存在很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5个方面:一是农业信息化应用水平比较低;二是农民信息意识薄弱;三是信息获取成本比较高;四是信息资源状况较差;五是农村信息服务水平低。由此可见,生产农业信息化建设所需的低价产品是十分必要的,而且提供高品质的、综合的、易用的、实用的、服务类的产品则更为重要。特别是要解决农民“用得起”的问题,这是农业农村信息化最主要的门槛,也是农民用户最为关注的一个问题。但是需要说明的是,这里所强调的“用得起”所指的并不仅仅是价格上的问题,还包括操作能力、信息服务和服务保障等各个方面。
对于大多数农户来讲,在解决了产品“入户”的问题之后,“用得好”才是被人们普遍所关注的,而且农户所需要的就是“一揽子”的解决方案。所以如何将各种技术整合成一个简单、易用的信息平台,将是我们面对农业信息化的一个焦点问题。当然做到这一点并不单纯是一个机构或者一家厂商能够做到的,这需要社会各方面的配合与农户的积极参与。
5、推进农业农村信息化建设必须坚持三项原则
一是累进推进的实施原则。要坚持规划大、起步小、扩展快,使农业农村信息化建设总体规划完整合理并且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在总体框架下,对于每一个具体应用系统,可以快速推行版本并能立即应用,然后在小周期内提升软件版本实现系统再应用,再提升。
二是需求和应用优先的原则。需求永远是技术发展的原动力。农业农村信息化建设不是为了信息化而信息化,而是围绕“三农”和解决“三农”问题的工作目标而设置要求的。因此,农业农村信息化建设的出发点就是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化手段,提高服务水平和管理水平,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始终坚持技术为业务服务的原则。
三是统一标准和规范及支持跨平台的原则。要使系统具备持续集成的能力,必须建立统一的标准,逐渐形成适应农业农村信息化建设特点的包括元数据定义、各种接口规模、开发规范、管理规范、文档规范、系统评价体系等在内的多种标准。
在坚持三项原则的基础上,同时要做到:重应用、重需求、重规范、重管理。其中,重应用就是要提高电子政务的实现度;重需求就是满足农村基层干部和广大农民的双方需要;重规范就是规范开发框架、规范系统平台、规范数据结构、规范技术标准,同时兼顾前瞻性和可移植性;重管理就是创新管理方式,保证系统顺畅运行,协调推进,科学发展。需要说明的是:信息管理的核心是了解事物的确定性程度,力求做真实可靠的事。事物确定性程度的信息是决策的基本依据。没有信息,做事就是盲目的,盲目地做事,即便有天大的本事也是白搭。没有信息意味着决策失去了信息依据。我们把完全信息称之为确定,把完全没有信息叫做不确定,把部分信息叫做风险。因此,只有掌握准确可靠的信息,才是科学决策的前提。
八、农业信息化关键在于培育农民对信息的需求和获取信息的能力
1、着力培养农民的科技意识、市场意识、信息意识和信息需求
一是首先要激发农民对信息的热情,通过实例让农民认识到信息是开启农产品市场大门的“金钥匙”,信息就是生机,信息就是财富。
二是强化农民的信息意识,让农民从对“信息淡漠”到“信息饥渴”,再到离不开信息,依赖信息,自觉地树立起现代意识,即让农户自觉自愿地为信息投入,增强注重信息、分析信息、利用信息的意识。
三是要加强农民对信息收集、信息应用和信息反馈能力和意识的培训和提高。由于广大农民受经济和文化基础的限制,缺乏从网络上获取、利用信息的能力,而且对学电脑、学上网有一种神秘感和畏难心理,目前,这已经成为制约我国农业、农村信息化建设的不利因素。对此,政府应加大对农民的培训力度,倡导并试行一项“致力于扶持农户,教农民上网,为农民造福”的“致福工程”。具体办法是采取对农民5天时间的培训,帮助农民学习和掌握电脑和网络的基本知识和操作技术,使农民能够熟练地开机和关机、搜寻农业网站、获取各种实用的农业科技信息、农产品市场信息、农资供求信息、就业信息和五彩缤纷的文化信息,更重要的是让农民掌握电脑这一新型生产工具,并能为农民所利用。
2、提供及时、准确、实用性强的信息,诱发农户对信息的需求
在现代农业发展中,农民对信息的需求是多方面的、多层次的,因此,要注重提供社会综合信息,以满足农民的多种需求,同时要本着以人为本的精神,服务于农民,还要调动全社会的力量来开发农业信息资源,以此来满足农民对信息的所需。
3、着力培养高水平的农业信息人才队伍
农业信息化需要培养千千万万具有信息收集、信息识别、信息加工、信息应用、信息反馈和预测分析能力强的信息人才。同时要加强对农村基层干部和农业技术人员的信息技术培训,要依托高等院校和培训机构,利用高校教育、继续教育、社会教育等多种方式和途径,培养农业信息化高级实用人才和农业信息技术应用专业人才。特别是要造就一批既是农业专家又是农业信息专家双重身份的全能技术干部,引导和带领农户实现农业和农村信息化,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快速发展。
各级农业部门要建立现代农业专家咨询系统和农业信息化专家咨询队伍,为农业信息化重大建设工程及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提供技术咨询,为农业信息化人才培训提供智力支持,为农民提供可以与专家“面对面”咨询农业科技问题的平台。
标签:信息化管理论文; 经济建设论文; 商品价值论文; 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论文; 三农论文; 互联网农业论文; 信息化农业论文; 农业发展论文; 信息发展论文; 经济论文; 经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