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与服务的有机结合——论图书馆学专业教育与图书馆可持续发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图书馆学论文,可持续发展论文,图书馆论文,智慧论文,专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 解读图书馆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是在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通过的《21世纪议程》中提出的一个新概念,它不仅是指一种发展状态和目标,而且更强调了这种发展趋势的持续性和未来发展的能力与机会,实质是重视发展潜力的培植,在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建立起协调发展的良性机制。“可持续发展”是一种深化了的发展观,是一种新型的发展伦理观,其引入有助于我们加深对现代科学技术、人员素质、资源因素、环境保护等内涵的理解。
图书馆实现可持续发展,关键在于建立科学的发展动力机制,保证图书馆具有长期发展的潜力,使图书馆内部之间(人与人、人与物)、图书馆与社会之间形成和谐的互动关系。图书馆可持续发展能力涵盖了三个方面:一是指图书馆对文献信息资源收藏与储备的能力;二是指图书馆对文献信息资源的加工与管理能力;三是指图书馆对文献信息资源的开发、重组与利用能力。(1)在图书馆事业中实现可持续发展,就是既要实现文献信息交流与传播渠道空前畅通,又要实现文献信息交流与传播生态高度净化;既要打破文献信息交流壁垒,又要有效地控制和消除信息垃圾和信息污染。开放信息资源与净化信息生态是图书馆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宗旨。
实现图书馆可持续发展,从而为用户营造“积极向上”的学习环境、“方便快捷”的技术环境、“春风化雨”的德育环境和“清洁典雅”的生态环境,是图书馆业内人士在新的社会条件下的职责定位和工作方向。这就对从业人员的素质提高有了更为迫切、更为全面的要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报告中强调:教育作为一种经济投资、社会投资和政治投资,不但是发展的基本手段,而且是以人为中心的可持续发展的有机内容和基本目标。由此可见,图书馆学专业教育对实现图书馆可持续发展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2 图书馆学专业教育与图书馆可持续发展的互动关系
图书馆学教育历来是图书馆事业的有机组成部分。图书馆学教育机构源源不断地培养各类人才,为图书馆事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力资源保障。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又向图书馆学教育提出迫切的人才需求,从而给图书馆学教育注入不竭的动力。从1920年3月武昌文华图书馆专科学校创立至今,中国的图书馆学专业教育已走过了83年的历程,其发展历史彰显了教育的三大主要目的:科学研究、培养人才和服务社会。教育与事业的互动、智慧与服务的结合是办学单位发展永恒的主题——学校通过教书育人和科研成果推动事业发展;事业发展的需求,则从客观上启动教育的变革,同时通过实践检验教学成果,推动教育在新的起点上向前迈进。
现代化的图书馆事业,必须有现代化的理论指导。人类历史已进入崭新的21世纪,数字革命正深刻地改变着图书馆的存在方式,给图书馆事业和专业教育提出了许多全新的课题。原有的图书馆学理论在处理改革过程中出现的种种新的图书馆现象,在面对高新技术的巨大冲击时,已显得力不从心,因而迫切需要寻求符合中国图书馆发展实际的理论,来推动事业健康发展,这是图书馆学专业教育的历史使命。
3 我国图书馆学专业教育的现状与问题
3.1 现状
自1996年实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以来,我国图书馆学专业教育经过不断地探索与创新,已取得长足发展。首先,形成了正规教育与成人教育相结合,专科、本科、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相结合的层次完整、各具特色的教育体系;其次,图书馆学已成为独立的学科体系;第三,师资力量加强,教育水平明显提高;第四,大批毕业生在图书馆事业中无私奉献,业绩突出;第五,适应社会发展要求,适时进行教育改革。
3.2 问题
3.2.1 图书馆学学术地位降低,导致专业教育水平下滑
一方面,图书馆学科研成果经济效益相对不高,在现今市场经济为主导的社会环境下,吸引力差、聚焦性低,其结果是国家和社会对其学科的投入与赞助相应减少,从而影响了高校的办学水平;另一方面,20世纪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初,改名与转向之风席卷中国图书馆学专业教育单位,最明显的特征是计算机科学、信息学、经济学、管理学等社会热门学科知识的大量引入,同时对图书馆学的课程盲目砍削,关停并转,从而淡化了图书馆学自身的学术成分,导致图书馆学的知识增长速度缓慢甚至出现停滞现象。
3.2.2 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改革过于激进,影响学生综合素质培养
我国图书馆学专业教育单位在经历了“图书馆学系”到“图书馆学情报学系/学院”,再到“信息管理系”、“信息资源管理系/学院”的名称变更后,课程设置上大量增加了IT技术、数理科学、经济理论等教学内容,这种改革从长远发展来看是积极的,但在我国的具体实施过于激进,尤其是对图书馆学的基础内容,如文献学知识、文献信息加工技能、文献服务工作等的过激削减,必然导致专业学生缺乏一个稳固的人文知识教育背景。我国的文化可以上溯几千年,拥有丰富的文献信息资源,这些是大多数图书馆馆藏的精华。缺乏良好的专业技能、文学和历史学的训练,我们的毕业生将难以胜任实际业务工作。
应该明确的是,图书馆学与其姊妹学科——情报学有着共生共存的密切关系。两个学科在其成长过程中相互从对方汲取知识营养,学科间基础理论和实践技能有许多相通之处。一个高质量的图书馆学专业可以与一个优秀的信息科学(情报学)专业并存;信息科学教育能够建立于一个良好的图书馆学专业教育之上,并非取而代之。美国一些最好的图书馆学院,如伊利诺伊大学、密西根大学、匹兹堡大学和北加利福利亚大学的图书馆学院,已经强劲地向IT领域和信息科学教育领域扩张,但他们同时也保留了图书馆学的中坚专业,他们大多数的毕业生具有厚实的人文知识背景。即使在今天课程已经改变的情况下,这种状况依然没有改变,这些学生中将有一个坚固的群体成为遍及全国的图书馆员和信息专家。(注:马费成,周欣平,陈传夫.图书馆学情报学教育的创新与发展:首届中美数字时代图书馆与情报教育发展国际研讨会暨2000年数字时代图书馆与情报教育发展方向研讨班论文集.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9)
3.2.3 图书馆学本科教育前景堪忧
我国图书馆学专业教育的核心是本科生培养。近年来图书馆学专业招生人数进一步减少,录取分数降低,入学后转专业人数增加,学生专业思想不稳定,办学单位数量减少。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我国加入WTO,以及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图书馆学教育仍将处于急剧震荡和调整之中:一方面,有情报学“五分之二血统”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招生不断升温,成为热门专业;另一方面,图书馆学专业招生日益萎缩,两者形成了强烈反差。今年高校招生的一项改革措施是实行按院系招生,进入高年级之后再实施按专业分流培养。来自有关院系的一个担心是届时会有多少学生选修图书馆学专业?
造成上述现象的原因主要有:第一,图书馆工作社会地位、经济地位偏低的状况没有得到扭转,人们的价值取向冷落图书馆学教育的局面不可逆转;第二,高等教育深化改革的步伐不可阻挡,“拓宽专业口径”“按系或按一级学科招生”势在必行,图书馆学专业招生困难;第三,1998年专业目录的调整打破了原本已初具规模的图书情报教育一体化雏形,各办学单位在院系调整中更有理由将两个专业截然分开,这是人们过于强调信息化以及对专业目录调整准备不足的必然结果。(注:王知津.我国图书馆学教育面临新的转折和选择.图书情报工作,2003(3))
3.2.4 图书馆学专业教育滞后于图书馆事业的发展
近年来,随着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的进一步普及和发展,我国的图书馆事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各级各类的数字图书馆工程纷纷上马。图书馆的社会影响力增强,对图书馆人才提出了强烈的需求。但图书馆学专业教育的下滑势头却仍在继续。正如程换文教授所指出的,“于是,在世纪之交形成了图书馆学教育与图书馆事业蓬勃发展相违背的独特‘逆流现象’”,即“高涨的事业与低落的教育”。
出现这种反差的根源不是图书馆事业发展过快,恰恰相反,是图书馆事业发展得还不够快。图书馆事业蓬勃发展的表象掩盖不了图书馆社会和经济地位仍然低下的事实,这就无法改变报考生源和毕业生源的价值取向(报考专业和择业标准)。另一方面,图书馆学教育脱离图书馆工作实际的问题仍未解决。一是有些老化的课程仍充斥讲坛,内容陈旧的教材仍在继续使用,与信息化数字化的事业发展趋势背道而驰;二是有些教师缺乏图书馆实践经验,虽然讲授现代知识,但未能结合图书馆具体工作。这种脱离实际的教学必然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导致其产生厌学情绪。
4 繁荣图书馆学专业教育,确保图书馆可持续发展的几点建议
4.1 变本科教育为职业教育,专业教育重点向研究生层次转移
中国的图书馆学学位教育集中于本科学士学位,办学层次明显偏低。据统计,1998年中国招收的本科生占当年图书馆学情报学生源总数的87.5%,而美国这一比例是19.9%。当年美国招收的硕士生人数是中国同期的61倍,博士及硕士后人数是中国同期的22倍。与国外图书馆学教育办学层次相比,我国目前还缺少双硕士学位点、合作学位点、硕士后与博士后点。这一状况在10年前是适应中国实际的,但从信息社会和知识经济发展需要来看,目前的学位制度已无法适应未来的需要。
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承担的教育部课题“文科应用学科图书馆学人才培养模式综合改革研究与实践”调研结果显示,大型图书馆和专业图书馆比较需要有某一学科背景,又掌握图书馆学理论,具有计算机应用能力的人才;而中小型图书馆则比较需要能够马上进入工作角色,动手能力强的人才。这种需求为我们改革图书馆学专业教育提供了依据。根据国家教育改革的大趋势,可以把培养图书馆具体工作人员的任务交由职业技术大学或一般的以教学为主的大学完成,主要教给学生图书馆工作所需的技术方法,即实现图书馆本科教育向职业教育的转化。同时,让研究型大学主要负责培养硕士生、博士生,学生主要从本学科尤其是其他学科的毕业生或图书情报机构在职人员中选拔,重点进行图书馆学理论和方法的学习与研究,以满足图书情报机构对高层次人才的需要。(注:傅敏等.图书馆人才需求与图书馆学教育.图书情报工作,2003(3))
因此,我国图书馆学专业教育的工作重点之一是提高办学层次,扩大研究生招生规模,一些大型综合性院校的图书馆学情报学系/院可以向图书馆学情报学研究生院过渡。
在实施这一转变的过程中,可借鉴澳大利亚的经验,引进弹性学制,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这种弹性学制有利于在职人员的学习,有利于具有职业背景的专业学位教育的发展。此外,还应努力发展远程教育模式,形成互动电视传播系统等双向互动传播的教育形式。这种形式不仅能及时有效地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而且还能考虑到学生的个性化需要,为其制定个性化课程。
4.2 建立专业教育认可制度,切实搞好专业教学评估
教学评估对于教育管理来说,是必不可少的一环。教学评估具有指挥定向、区分优良、督促激励、问题诊断、目标调节、经验交流的重要作用。通过评估可以发现专业教育的优势和存在的问题,促进教育质量的提高。
这一方面我们可以借鉴美国的图书馆学信息学教育认可制度。该制度属于专业性的认可,由该领域的专业协会执行认可,其目的在于保障社会大众的利益,并提供教师们教学的方向。同时让学生、图书馆界及关心图书馆与信息服务品质的社会大众知道各院校的认可结果,以确认各院校的教育品质,保障自身的利益。美国图书馆学会(American Library Association,简称ALA)是美国教育部及高等教育认可委员会(Commission of Recognition of Postsecondary Accreditation,简称CORPA)唯一认可的图书馆学信息学教育的专业认可机构。自1924年起ALA就开始制定评估标准,并定期对美国的图书馆学信息学硕士学位课程教育进行认可与评估。(注:赵光林.美国图书馆学信息学教育认可制度.图书馆杂志,2003(6):3)
2002年7月我国教育部图书馆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成立,它是一个研究、咨询、指导和服务的专家组织,受教育部领导,为半官方组织,对图书馆学教育发展中的重要问题进行研究,为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和高等学校提供咨询意见与建议,指导、监督和评估高等学校的图书馆学教育。我国应当充分发挥该委员会及中国图书馆学会的重要作用,切实搞好教学评估,促进专业教育整体质量提升。
4.3 推行图书馆员资格证书制度,确保专业教育生源数量及质量
图书馆员的资格证书制度,起源于美国,与专业教育认可制度紧密相关,是指为了保证图书馆专业人员能达到规定的标准,由ALA和州行政机构对图书馆员的教育计划进行鉴定认可的制度。凡是取得了已被认可学院的学位或证书的人,就具有在图书馆部门工作的法定资格。当局在雇用图书馆员时,通常规定只有具备这种资格的人方可雇用。未得到认可的院系,其学生的毕业资格亦未获普遍承认,因而就业较为困难,所获待遇亦较低。这种制度在美国、日本、澳大利亚等国被广泛推行,比如在美国,“其行业自律要求比较高,要求专业人员必须有图书馆学的硕士学位。不论你学的是什么专业,获得了何等学位,但从事图书情报行业,就必须获得图书情报学的硕士学位,这样就使他们的硕士学位教育生源非常好。”(注:邱均平.美国图书情报事业和教育观感.图书馆建设,2001(1))
我们推行图书馆员资格证书制度,一方面可以杜绝低学位、低能力的人员在图书馆滥竽充数的弊端,确保图书馆学专业本科或硕士毕业生的就业渠道;另一方面可以为图书馆学研究生教育保证充足的生源,延长就业年限,缓解就业压力。
4.4 积极敦促图书馆法早日出台,为专业教育和图书馆发展提供法律保障
美国、日本、英国等发达国家图书馆事业蓬勃发展的经验表明,一部强而有力的图书馆法是确保事业繁荣的必要条件。比如在日本,1950年的图书馆法的颁布从制度上保证了图书馆学教育的开展。图书馆法第5条1项规定,大学毕业生(包括在校大学生)在大学修完图书馆相关的科目就可以获得司书(在图书馆从事专业工作的人)的资格。从此,在大学生的正规课程中开始开设图书馆学课程,并在1954年制定了“图书馆学教育标准”。由于图书馆法的实施,图书馆学教育作为一种资格考试教育在日本的大学得到了承认,为保持在大学层面进行图书馆学研究,维持稳定的教员队伍和教育水平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注:傅敏等.图书馆人才需求与图书馆学教育.图书情报工作,2003(3))
我国图书馆界应加快立法步伐,建立起包括专业教育认可制度、学位制度、图书馆员资格证书制度等一系列内容的完备法律体系,使图书馆事业在资金保障、教育体制、人才培养等方面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
4.5 改变办学观念,使分化变为联合,兴办图书馆学与情报学专业教育
图书馆学、情报学学科建设的发展趋势在于学科整合。1998年专业目录的调整使我国办学单位一直将图书馆学与情报学分开建设,分别培养研究生。但是,这两门学科有许多共性,从情报学的形成与发展历史来看,它完全是在图书馆学理论基础之上通过应用计算机等现代信息技术发展起来的;从师资、生源、毕业生就业方向看,两者也有许多的交叉点。目前国际上的发展趋势是将这些学科逐步汇集为信息科学,这一做法值得我们借鉴。例如在美国ALA认可的58所图书馆学情报学研究生院中,几乎找不到单纯的“图书馆学系”,美国用“图书馆与情报学”代替以前的“图书馆学”。位于美国LIS学院前十名的大学均是图书馆学与情报学并称的。
在数字图书馆不断发展的今天,需要广泛应用到有关目录分类、索引语言、标引技术、词表技术、文献计量技术、信息包装技术、信息扩散技术、信息组织技术、信息存储技术等,这些既是图书馆学也是情报学研究的核心内容。我国图书馆学情报学研究生招生、培养、课程设置等方面几乎仍在分别进行,这种状况同数字时代的需要是格格不入的。图书馆学教育的改革目的在于提高和充实原有的专业和课程,并把图书馆学情报科学与信息科学联合联合起来,培养适应于新时代的专业人才。
4.6 加强师资力量,为图书馆可持续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我国图书馆学情报学师资队伍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年龄结构不合理,学位水平偏低,知识背景单一。
首先,我国图书馆学情报学专职教师中年龄在40~54岁的占32.56%,而美国则高达58.2%,因此加强中青年学术梯队建设是构建合理年龄结构的师资队伍的战略重点。其次,美国图书馆学情报学教师中拥有博士学位的人数为我国的43倍。我国的主要师资来源是本国的本专业研究生,而研究生教育并非专业教育的核心,这必然导致高校无法及时补充高素质的拥有博士学位的师资。最后,世界图书馆学情报学教育正朝着跨学科的方向发展,为图书馆和信息产业培养高级人才。这些领域未来的毕业生将不仅在图书馆工作,而且还将在软件公司、金融部门、政府机构等多种行业工作。这一客观事实要求图书馆学教师也必须具备相应的某些专门知识。欧美图书馆学情报学院比较重视师资队伍知识背景的多元化,他们的做法是从经济学、计算机科学和有关社会科学领域吸收人才,充实教师队伍,以便跟上形势发展的需要。我国可以通过在职教育等方式增强师资队伍的跨学科背景。
收稿日期:2003-0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