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大学生传统礼仪教育的探讨_大学论文

对大学生传统礼仪教育的探讨_大学论文

大学生传统礼仪教育探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礼仪论文,传统论文,大学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5968(2010)07-0084-03

中华传统礼仪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宝库中的珍品之一,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精髓。身居礼仪之邦,应为礼仪之民。当代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知书达理、待人以礼,应是当代大学生的一个基本素养。然而,目前一些大学生的礼仪素养现状却令人担忧。因此,在全球化与文化多元化并存的时代,加强大学生传统礼仪教育,既是改进和发展高校礼仪教育,提升大学生文明礼仪修养,展现大学生教养、风度与魅力的有效途径,也是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礼仪文化、重建中华礼仪之邦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

一、加强大学生传统礼仪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1.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需要

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几千年悠久历史的伟大民族。在历史上,中华民族历经沧桑,创造了人类发展史上辉煌灿烂的中华文化,形成了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文化传统,保留下了无数珍贵的文化遗产。这些优秀文化遗产,几千年来始终保持延续发展,维系着民族成员的心理纽带,对于中华民族的繁衍、统一、稳定和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起到了巨大作用。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一个发展;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我们不应当割断历史。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份珍贵的遗产。”[1]文化建设不能割断历史,文化传承是民族文化向前发展的前提条件。对于优秀文化传统,我们要十分珍惜、爱护,并不断地加以弘扬和传承。

改革开放以来,虽然我国在经济发展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相比之下,我国部分公民的文明素养和道德水平在滑坡。部分公民在国际交往和公共生活领域的礼仪教养的缺乏,已严重损害着中国“礼仪之邦”的形象。调查结果显示,93%以上的人认为中国传统礼仪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值得我们继承和发扬。[2]礼仪是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内容。传统礼仪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弘扬传统礼仪文化,重塑中国“礼仪之邦”的良好形象,已成为当务之急。当代大学生是中华文化传承的必然生力军,弘扬和传承祖国优秀传统礼仪文化,责无旁贷。

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

在目前的社会中,我国的部分公民礼仪修养不够,不知礼、不守礼、不行礼、不尚礼的不文明行为普遍存在。比如在公共场所随地吐痰,大声喧哗,乱扔垃圾,乱穿马路,不按顺序排队上车,乱抢座和不让座,社交场合不会用敬语雅语等等现象,这与构建和谐的人文社会极不协调。[3]显然,加强全社会的礼仪文明教育势在必行。加强公民礼仪文明教育,建立起适应时代需要的新型礼仪文明规范,培育当代文明公民,对于具有悠久历史文化的中华民族来说,从传统礼仪文化入手是关键。

著名史学家钱穆先生曾经说过:“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是礼。”礼存在于古代中国社会的各个层面。古代礼仪是为了适应当时社会需要,从家法制度、贵贱等级关系中衍生出来的,因而带有强烈的时代性和阶级性。但是,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礼仪文化,陶冶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道德情操,熔铸了中国人的习俗观念,规范了中国人的举止言谈。讲究礼节、注重礼教、尊老爱幼、尊师重教、孝敬父母、赡养老人、友爱兄弟、热情好客、礼尚往来、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等优秀传统礼仪,早已成为中国人所恪守、且为世人所称道的美德。因此,让大学生了解传统礼仪知识,掌握传统礼仪基本要求,践行传统礼仪规范,有利于继承和发扬传统礼仪文化精髓,建设社会主义先进礼仪文化;有利于和谐当代人际关系,规范公民行为举止,缓解社会矛盾冲突,从而促进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

3.提升大学生文明礼仪素养的需要

礼仪是指人们在人际接触、社会交往中表示互相尊重、友善的礼节和仪式,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处理人际关系、约束自己行为以示尊重他人的准则。[4]从个人修养角度看,礼仪可以说是一个人内在修养和素质的外在表现。一个人的审美情趣、文化品位、人文素养等都最终通过他的仪表、仪态、言行举止等外显出来。一个人的言谈举止、仪表、仪态不仅关系到个人形象,也会影响到其所在学校乃至整个社会的精神面貌。大学校园是传播知识文化的殿堂,是高素质人才培养之地。可是,受多种因素的影响,现在部分大学生礼仪缺失问题日益突出,出现了“有知识没文化”“有知识没教养”的现象。因此,我们亟需重视大学生礼仪素养的培育。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5]品格质朴而不重视礼节仪表,人会显得粗野;只注重礼节仪表,缺乏质朴的品格,人会显得虚浮;理想的境界是“文质彬彬”——既具备质朴的本质,又具有良好的文明修养,这才是君子的翩翩风范。重视和加强大学生传统礼仪教育,有助于丰富大学生礼仪知识,深入了解中华礼仪文化,承继我国优秀的礼仪文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不仅如此,大学生在学习、了解中华文化,重拾中华礼仪的过程中,可以从中受到中国自古以来的礼仪教化,不断学会如何尊老爱幼、如何尊敬师长、如何尊重他人、如何待人接物、如何结交朋友、如何诚实守信等等,逐步改掉自身不知礼、不守礼以及不文明行为,培养应对酬答的交际能力,养成良好的礼仪习惯,具备基本的文明教养,把自己培养成为文明有礼、道德高尚的现代公民。

二、当代大学生礼仪素养缺失及其影响因素

知书达理、待人以礼,应是当代大学生的基本素养,是高素质人才的必备条件,是时代赋予大学生的基本要求。然而,在我们身边所看到的种种现象都表明,部分大学生礼仪修养的现状与时代对于大学生的文明礼仪要求形成了一定的反差。

有些大学生在处理个人与集体关系时,集体主义观念淡薄,缺乏社会责任感;交朋结友时缺乏真诚,个人感到孤独无助,社会人际关系紧张;工作中宽容谦让之心缺乏,不易与他人沟通合作,团结协作精神较差;对于社会和他人的关心和帮助,不懂得如何回报,感恩之心缺乏。

有部分大学生放松自己,我行我素,自以为是,礼仪修养缺乏。比如乱吐乱扔,粗话脏话脱口而出;课堂上打瞌睡,看课外书、窃窃私语;众目睽睽之下,男女同学行为举止过于亲密,全然不顾他人;穿背心、趿拖鞋,衣冠不整进教室,等等。

究其原因,大学生礼仪素养缺失的影响因素有如下几点:

1.自身因素的影响

作为接受教育的主体,大学生自身的人文素养特别是礼仪修养的培养,无不与他们自己的学习态度、学习兴趣、生活方式息息相关。一份调查结果显示,53%的大学生认为人文课程是“不实用,学了没用”的课程。[6]问卷调查反映出,大多数大学生尚不能正确认识人文课程和人文素养在人的整体素质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忽视人文课程对于人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道德修养的影响。因而,对于《大学生礼仪修养》等人文课程学习、关注和重视不够,导致大学生自身的人文素养特别是礼仪素养欠缺。

2.学校因素的影响

长期以来,我国部分高校特别是理工农医类高校在办学指导思想上强调培养专门人才,致使部分高校“重专业轻人文”思想严重。学校领导和教师在人才培养上注重传授实用技术,注重培养学生操作技能,而礼仪教育等人文素质教育被边缘化,一些院校即便开设了《大学生礼仪修养》等人文课程,也大多处于形同虚设境地,更多的是出现传统礼仪文化教育的“盲区”。加之,一些新建本科院校,其本身建校的时间就不长,历史文化积淀不足,人文环境优化不够,终致大学生礼仪修养底子明显差薄。

3.社会因素的影响

北京大学谢晃教授尖锐地指出:“现在是学生与家长共谋实利。在大学里,精神的东西逐渐淡化了,而物质的实用的东西在增长。”[7]我们进行了一次人文素质教育的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选择“实用技巧类课程”的占61.6%,而选择“人文社科类课程”的仅占16.5%。这说明人文社科这些基础学科备受大学生冷落,而“实用技巧”类课程备受大学生青睐。于是,在大学校园里,大学生们大部分时间精力会花在考取各种证书和英语、电脑的过级复习上,即便在课余时间阅读一些人文书刊,多只是为消遣解闷,而真正有目的地选择阅读礼仪文化、社交礼仪类人文书刊,真正有意识去拓展礼仪知识面,提升自身礼仪素养的学生的确不多。

三、强化大学生传统礼仪教育的主要途径

1.传统礼仪教育必须课程化

当前,我国高校由于对民族传统礼仪教育没有给予足够重视,传统礼仪教育处于德育的盲区。清华大学经学研究中心等单位联合进行了一次“你认为社会是否需要民族传统礼仪”的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88%的人认为需要将传统礼仪教育作为学生的必修课。可见,国人对通过学校必修课程来弘扬传统礼仪的效果寄予较高期望。课程教学是大学生传统礼仪教育的主阵地。为此,加强传统礼仪教育首先必须把传统礼仪教育引入大学课堂。

一是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中,要突出“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这门课程的建设,努力通过这门课程的教学来对大学生进行系统、全面的传统礼仪文化教育。特别是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挖掘中国优秀传统礼仪文化资源,充分利用“三顾茅庐”“虚位以待”“程门立雪”“相敬如宾”“负荆请罪”等古代礼仪典范对大学生进行礼仪教育。传统礼仪教育与思想道德修养有机结合,既可以丰富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内涵,又能教会大学生如何按优秀传统礼仪规范自身行为,从而塑造良好的大学生礼仪形象。

二是重视开设传统礼仪教育类必修课和选修课。为使中华优秀传统礼仪文化代代相传,并发扬光大,高校应将传统礼仪文化教育作为大学生的必修课或选修课,以学分制的形式列入教学大纲,纳入学校课程体系建设之中。积极鼓励人文社会科学教师开设《中国古代礼仪》《中国传统礼俗》等有关传统礼仪、礼俗文化方面的必修或选修课程。通过这些课程的开设,为大学生系统地学习中华礼仪文化提供必要的课程平台,使大学生拓展传统礼仪知识,了解传统礼仪文化,弘扬、传承中化礼仪文明。

2.传统礼仪教育必须示范化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是教育者,是学生学习模仿的对象,教师的礼仪示范,对学生会起到巨大的榜样表率作用。为此,加强大学生传统礼仪教育不仅应将传统礼仪引入课堂,纳入教学计划,而且应从转变教育观念入手,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高校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而且教师美的语言、美的行为、美的仪表和仪态都是隐性教育的重要内容,它能够影响受教育者,对学生人格修养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教师礼仪形象好,审美能力强,语言表述风趣,富有人格魅力,这样的教师出现在学生面前,必将产生很强的示范性和说服力。因此,作为高等学校,应该高度重视教师礼仪教育,制订计划,采取措施,强化教师礼仪培训,不断提高教师礼仪素养。作为高校教师,要从自身做起,在教学活动和日常生活中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注重学习传统礼仪文化,用优秀传统礼仪涵育自我,不断提升自己的文明礼仪素养,在课堂内外塑造自己举止适度、气质高雅、服饰得体、语言文明的谦谦君子形象,以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向学生诠释中华优秀传统礼仪规范的教育价值和无穷魅力。

3.传统礼仪教育必须活动化

传统礼仪教育重在实践。只有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实践和积累才能养成良好的礼仪习惯。礼仪作为道德的体现,是一种外在的,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它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因此,学校或老师要针对大学生未来所从事的职业和成长的特点,具体设计一系列礼仪活动,进行模拟训练。比如,为了弘扬传统礼仪文化,可以设计一些既有传统特色,又符合大学生特点的生日庆贺仪式和成人礼仪活动,让大学生在生动、直观、形象、多彩的民俗文化活动中感受和把握传统礼仪的内涵。

此外,我们还可以组织开展有关传统礼仪文化的系列专题讲座、知识竞赛、辩论赛、演讲赛、小品表演等文化活动。校园文化活动是民族传统礼仪教育的有效载体,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旨在弘扬传统礼仪文化的活动,让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接受优秀传统礼仪文化的熏陶,感受优秀传统礼仪文化的魅力。

4.传统礼仪教育必须社会化

《墨子·所染》曰:“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社会是影响大学生成长的重要环境,只有营造文明礼貌的社会氛围,青年学生才能“蓬生麻中,不扶而直”。显然,传统礼仪教育仅靠家庭教育、学校教育是远远不够的,必须着力营造传统礼仪教育的良好社会大环境。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物质文明的不断提高,近年来,我国的礼仪环境正在恢复重建,国人学礼、明礼、行礼正在成为一种良好风尚,但文明素养的提升决非一日之功。各级政府要大力倡导和弘扬优秀传统礼仪文化,重视现代公民的文明礼仪素养培育,并身体力行,做出表率;各级行政机关、企业、事业单位,应将传统礼仪文化教育作为重要内容纳入员工的礼仪教育和职业道德建设之中,并给予高度重视;各类新闻媒体要加强传统礼仪文化宣传,广造舆论,营造浓厚的传统礼仪文化学习氛围;社区可以开展传统礼仪知识竞赛或开展以传统礼仪文化为主要内容的专场文艺演出等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只有全社会行动起来,使学习、践行中华优秀传统礼仪蔚然成风。这样,必能促使大学生优良礼仪素养的形成。

标签:;  ;  ;  ;  ;  ;  ;  ;  ;  

对大学生传统礼仪教育的探讨_大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