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长春市九台区庆阳中心学校 130000
摘 要:思想品德教学具有一定的抽象性,但是它的内涵是极其丰富的。我们的教学过程不能仅仅停留在文本上去进行说教,必须把实践性的方式与文本结合起来,从而提高教育教学的实效性。
关键词:文本内涵 对话情境 思想观念
小学阶段的思想品德课教学,在新的课改的教学目标的整合之下,已经从单一的教学内容变成了“品德与生活”和“品德与社会”,我们不难看出:这一学科涵盖了小学生在生活中所见证和体验的各种行为方式,所接受的和应该了解的国家层面的历史与地理范畴内的知识;有助于让小学生认知和感悟中国社会的昨天和今天,向着目标性的明天迈进;有助于小学生看到社会形态的人文思想和行为意识的高尚品行;有助于培养学生对中国文明礼仪的认同感和自豪感;这一学科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性教育的平台和基地,教师要始终坚持把小学生的思想意识形态教育与实践行为紧密结合,要始终坚持让小学生对其所蕴含的思想内涵与道德认知相结合,抓住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这根主线不放松,以教学活动过程中关注小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为主旨,从建构思想道德高地的目标去加强对学生进行全面的健康成长教育。
一、以教材为资源,深入挖掘思想品德教学的内含
以往的思想品德教育教学,说教内容特别的庞大,课堂也把文本作为教学的知识性加以传授,侧重于知识教育过程,而忽视了对小学生的心理与行为教育的实效性教学活动,这样的教学过程可谓是文化知识性成绩可见,而使实际认识水平与行为能力变成了一只跛脚丫,阻滞了学生的全面发展的进程。
再综观教材,我们必须改变教学思想,从新建构教学理念,运用好教材文本的内涵思想,深入挖掘教材内容中所富含的精彩与精品,悉心探讨好思想与知识教育的结合点,找准民族精神伦理道德实践的教学契合点,对小学生进行知识、思想、行为和观念的渗透性教育实践活动,让情感与行为一起发生共鸣,促进小学生健康成长。
二、以角色为载体,教师要让学生用言行与文本内涵对话
“对话”源于西方哲学与文艺的一种理念式的表达,如今已经进入了人们生活过程与任何事物的理解新性认知的活动领域,并且不断地推陈出新了更为广泛的意识形态的认识。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可见,我们与教学文本对话就是要在实践活动中体验文本的真实意境,把文本的内涵活化出来,展现在我们的眼前,“搬”到我们的身边,让社会生活的伦理道德氛围时刻拥抱着我们,让人们对民族、对国家、对人民的厚爱永远激励着我们,让道德的、思想的、文化的、文明的、行为的、观念的正能量永远地伴随着教学过程,伴随着学生成长。
所以,让文本与现实、学生对话就要破开表层、深入机理,创设出能够引导学生站在思想高地去看、去赏、去演、去做的情境,提高对话的实践性,让角色在学生的思想意识中建构出一个心灵圣地,提高道德认识能力和行为标准。
例如,在进行“我是中国人”这一课的教学时,教师就要让学生认清,吉鸿昌为什么要把“我是中国人”这个牌子贴在自己的前胸?就要抓住“我是中国人”去认识主题与人格尊严的问题,让学生的情感发生震撼。
同时,要利用文本所表现的人物民族尊严个性特征,深入挖掘人物内心世界和民族自觉、自尊的情感,让学生与人格对话、与尊严对话、与文明对话、与思想境界对话,从而演绎为学生个体的角色化的心声。让学生自己编、自己演、共同评。穿透史实的、文本的、思想的境界,赏析民族的自尊,感知国人的责任,冲击学生的情感,激励学生的追求。使学生受到思想品德的教育和爱国主义情操教育。
三、以教学过程为纽带,加强对学生的信念教育
所为的信念就是信任自己,就是要相信自己有能力,一定能够成功,就是相信自己有意志力,能够战胜一切困难,实现自己的理想和目标。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要不断地对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提高自信心,提高战胜困难和敢于面对学习中的困难的勇气与自觉性。
说到信念,我们不能回避的就是教学这一主题。教学过程是一个教材内涵展现的过程,也是一个将思想道德与学生生活实践相结合的过程,让学生思想观念自我认识的过程,所以,教学中一定要让学生懂得道德认识的重要意义,提高自己的思想觉悟,树立一个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让自己的道德观念始终有一种清醒和自觉。
例如,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时候,一定要处理好观念问题,给予理想信念的自信心教育。可以采用例说的方式、故事的方式,向学生渗透主体性教育思想。“有一位学习成绩突出,但是,对遇到的困难时常有着回避的态度。一次在学习时的确遇到了难以解决的问题,在家长的责难中,由于思想上的脆弱,情绪上的沮丧,对战胜困难失去了信心。由于消极地对待自己的不足,回避他人的鼓励和开导,最终倒下去了,流放社会。”
面对这个问题,可以向学生发问:“假如是你,你的选择会是什么样的?”给予学生互动交流的时间和空间,给予学生深思熟虑的机会,探讨问题的真谛和人格的基调,让信念、理念中的正能量变成支撑信念的基石。
总之,思想品德教育不仅仅从理论层面澄清认识,明辨是非,更重要的是要在实践活动中去践行,让感悟与实践相互支撑,让思想品德的课堂永远闪耀着道德的光辉,让教学过程变为一片思想道德实践的绿洲。
论文作者:王德惠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2016年11月总第10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11
标签:学生论文; 思想论文; 文本论文; 小学生论文; 自己的论文; 思想品德论文; 教学过程论文; 《教育学》2016年11月总第109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