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者需求的实现在资源配置中起着基础性的作用_供给和需求论文

消费者需求的实现在资源配置中起着基础性的作用_供给和需求论文

消费需求的实现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基础性论文,资源配置论文,消费需求论文,作用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014.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780(2001)05-0006-03

针对近些年来通货紧缩、国内需求不足、市场疲软的状况,在1998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扩大国内需求、开拓国内市场,被确定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立足点和长期战略方针,2000年11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再一次提出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的方针。中央一而再地提出和坚持这一方针是完全正确的,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随着对消费的地位和作用的认识和提高,有必要深入地研究有关消费的一系列范畴,并以一种更新更切合实际的眼光说明这些范畴特别是需求范畴的理论意义、实践意义和政策意义。本文正是基于这样一种考虑,提出“消费需求的实现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这一论断,抛砖引玉,同大家讨论。

一、消费需求的实现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从一般意义上讲,人们生产的直接目的是获取各种消费资料,这是直接的需要。然而要生产和获取消费资料,就必须生产和消费各种生产资料,这虽然不是社会生产的最终目的,但也是为满足直接需要所必需的,因而,对生产资料的需要是一种间接需要。直接需要决定间接需要,间接需要的满足是为了满足直接需要。既然如此,那么资源如何配置,各种生产的比例和结构、各自的发展规模和速度的确定,就不仅取决于当前的生产力水平,而且取决于消费的水平、结构(需求结构)和发展速度。正如列宁所说:“生产消费(生产资料的消费)归根到底总是同个人消费联系着,总是以个人消费为转移的。”(注:《列宁全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58年第1版,第44页。)“生产消费以个人消费为转移”,这是生产消费与个人消费相互关系的最基本的原理。而“消费需求的实现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这一论断,也是以这个基本原理为依据,从这个基本原理引申出来的。

为了论证“消费需求的实现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这一论断,必须澄清以下几个问题:(1)消费需要不能对资源配置发生作用。因为需要只是发生在交易行为之前的消费者的欲望、愿望和动机,属于“意识”范畴,这种“意识”只有在消费者具备了一定条件之后,才有可能变成实践,发生交易行为。而在此之前,这种“意识”不对交易、市场、资源配置发生作用。(2)消费是消费需要和消费需求的实现,它是发生在“市场之外”的消费领域的行为,是消费使用价值自然属性的过程,因而不再对市场各因素和信号发生作用,更谈不上对资源配置起作用。(3)消费需求是具有了一定的货币支付能力的消费需要,因而比消费需要更实际,更有可能对市场、对资源配置发生作用。然而,在这种“能力”释放出来之前,或者说在这种“能力”变成行动(交易行为)之前,这种“能力”是不可能对市场各因素和信号发生作用的,因而不可能对资源配置起作用。只有这种能力转变为实际行动,即通过交易完成了G-W的过程,满足了消费者的需要,即消费需求实现了,才能在市场上引起供求关系,进而引起价格的变化,并导致不同部门利润率的差异,使投资人对投资方向和投资领域作出新的选择,使资本在不同部门之间流出或流入,从而实现资源的配置或重新配置。由此可见,唯有消费需求的实现才能对资源配置起具有决定意义的基础性作用。(4)市场只是买卖双方交换商品的场所(不管这种场所是实实在在的空间场所,或是在互联网上),是由需求的实现引起的各种信息的发生器和储存器(这些信息主要包括供求信息、价格信息及供求变化和价格波动状况等)。在实际工作中,投资人正是根据市场提供的可靠信息选择投资方向、作出投资决策的。这种决策实施的直接结果就是资本在不同部门之间流出流入,即所谓资源的配置和重新配置,完成对生产的调节,按照一定的比例,形成新的生产结构(产品结构)。由此可见,资源配置和生产调节是以需求为导向的。正如马克思所说,“按照需求来调节生产”(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57年第1版,第605页。)。列宁也指出:“是什么东西维持了生产的正确或大致正确的比例呢?是支配供给并先于供给的需求,生产是紧随着消费的。”(注:《列宁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59年第1版,第179页。)马克思和列宁说得再明确不过了,据此我们更可以认为,市场并不能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它只不过是消费需求实现的空间而已,能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的,非“需求”莫属。

从现实生活看,市场机制是人们根据市场信号调节供求和资源配置的制度、政策和举措,而市场只是市场信号发生的空间所在。人们之所以启动和利用市场机制重新配置资源,是因为消费需求在实现过程中的状况直接地通过市场信号反映出来,使之成为决策的依据。由此可见,消费需求的实现才是资源配置的基础和诱因,而市场机制和市场只不过是人们实现资源配置和重新配置的工具和“试金石”而已。

二、消费需求的实现对资源配置的作用机制

消费需求的实现对资源配置的作用是一个动态的、循环的过程。这个判断有两个要义;其一,消费需求(需求结构)是不断变化不断升级的;其二,由需求结构的变化和升级引起的资源配置也不是凝固的,它也将随着需求结构的变化和升级而不断地形成新的格局。

消费需求的实现是通过供求变化、价格变化、利润率变化、资本转移(资源配置)、产品结构变化这样一些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的传导机制对资源配置发生作用的。其作用过程如下:

消费者一定的需求结构在市场上通过交换得以实现(即消费需求的实现)的时候,这种需求信号势必影响价格,从而左右资本流向和资源配置。例如,对某种商品的需求减少,这种商品的市场价格就会降低,投资人就会将投入到这种商品生产上的资本转移,从而引起供给减少。反之,结果对某种商品的需求增加,就会刺激价格上涨,这个生产部门就会吸引更多的投资,从而引起供给增加。对此,马克思早已在《资本论》中作过描述:“如果需求减少,因而市场价格降低,结果,资本就会被抽走,这样,供给就会减少。……反之,如果需求增加,因而市场价格高于市场价值,结果,流入这个生产部门的资本就会过多,……。”(注:《资本论》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第1版,第213页。)那么,需求的变化为什么最终能够导致资本在不同生产部门之间转移,从而实现资源的重新配置呢?这是因为,需求的变化势必引起市场价格的变化(如上所述),而市场价格决定了不同部门利润率上的差别,正是这种差别决定了资本的流动和资源的重新配置。正如马克思所说:“资本和劳动就会从获利较少的部门转移到获利较多的部门中去,而资本和劳动的这种转移过程,一直要继续到一些工业部门中的供给量增加到符合于增长了的需求量,而其他工业部门中的供给量缩减到符合于缩减了的需求量时才会停止下来。”(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6卷,人民出版社1964年第1版,第119页。)资本转移和资源重新配置的结果是产品结构即供给结构发生了变化,这种变化可能暂时地、相对地满足了一定时期的需求结构。但由于资本转移和资源配置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所以,当流入某个生产部门的资本过多,供给的增加就会达到这样的程度,以致使市场价格降低到市场价值以下;或者流入某个生产部门的资本过少,供给的减少就会达到这样的程度,以致使市场价格提高到市场价值以上,这种情况又必然导致供给结构发生新的变化,使需求和需求结构受到约束,并影响到市场价格。还有必要指出,由于生产的发展会不断引起新的需要和需求,而人们的收入水平的提高也会引起新的需要和需求,所以,需要和需求结构也是不断变化、不断升级的,由此会继续引起市场价格的变化……。

上述过程可以用下图表示:

消费需求(需求结构)→供求变化→价格变化→利润率变化→资本转移(资源重新配置)→产品结构变化

三、优化消费需求,促进资源的合理配置

由于消费需求的实现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的乃至决定性的作用,所以为了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资源配置的质量和效果,就必须优化消费需求。为此,我认为应强化以下几方面工作:

第一,引导消费需求的方向。其中包括教育引导、政策引导、舆论引导、环境引导和示范引导。(1)教育引导,即通过学校教育、设立消费教育培训和咨询服务中心、举办专题讲座或培训班等多种渠道和形式,大力开展国民消费教育,提高消费者素质。(2)政策引导,即以需求导向的原则制定和实施有利于优化产业结构的产业政策,使产品结构能够满足广大消费者多方面、多层次的需要;还要制定和实施一系列旨在刺激和鼓励消费的政策并长期地一以贯之。(3)舆论引导,即通过各种形式的大众媒传递消费信息、普及消费知识、倡导科学合理的消费方式和方法。(4)环境引导,即加大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改善和优化各种消费的环境,为广大的消费者提供方便、快捷、舒适、愉悦的消费环境。(5)示范引导,即以多种多样的形式和多方面的内容,例如某种新产品和具有创新内容的消费示范,某个单位和某个社区的消费经验示范等,向消费者展示和宣传典型,发挥典型的榜样作用。

第二,调整消费需求的规模。消费需求规模即居民整体的有货币支付能力的消费需要,这种支付能力决定于收入水平,因为收入是决定消费力的首要条件。而收入水平又决定于消费基金占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例。所以,消费需求的规模实际上决定于国民收入分配中积累基金和消费基金的比例。为了支持国民经济稳定、健康、持续地发展,必须从国民经济运行的实际情况出发调控消费需求的规模。根据近些年来需求持续萎缩的情况和中央关于扩大内需的方针,在今后一个较长时期内,应坚持持续提高城镇中低收入者和农民的收入水平的政策,以有效扩大消费需求的规模。

第三,提高消费需求的质量。“消费是生活质量的核心之一。”(注:参见赵彦云、李静萍:《中国生活质量评价、分析和预测》,《管理世界》2000年第3期。)低收入水平和落后的消费观念决定了中国人的即期消费需求水平很低,因而消费水平很低,消费结构也比较低级,生活质量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甚至许多发展中国家。例如,在包括发达国家(美国、日本、德国、法国、英国等)和发展中国家(印度、印度尼西亚、南非、捷克、匈牙利等)的42个国家生活质量综合评价中,中国的消费排名位居第40位;在包括印度、印度尼西亚、南非、捷克、匈牙利在内的17个发展中国家生活质量综合评价中,中国的消费排名位居第15位。(注:转引自赵彦云、李静萍:《中国生活质量评价、分析和预测》,《管理世界》2000年第3期。)为了提高国民的生活质量,就必须从根本上提高消费需求的质量。为此应增加居民收入,倡导适度消费我在这里特别强调,收入是决定居民消费力的一个主要因素,这个“收入”,既包括居民的劳动收入,也包括居民的有偿还能力的借贷收入。低于消费力水平的消费或者是高于消费力水平的消费都不是适度消费),引导居民克服不良消费倾向(如浪费性消费、保守性消费等),并应严厉打击“黄色消费”(嫖娼)、“白色消费”(吸毒)和“黑色消费”(赌博)行为,消除消费领域的污泥浊水。

第四,创造新的消费需求。消费需求是有支付能力的消费需要。消费需求的实现状况取决于三个主要的因素:(1)收入即货币支付能力如何;(2)消费者的消费欲望是否强烈;(3)消费者选择的余地即市场上商品的丰富程度、有用性及与之相关的服务水平。因此,创造新的消费需求就要在这三个方面作文章。

首先,增加居民收入。这是提高居民消费力、扩大消费需求的基础。长期以来,我国居民收入的增长速度一直落后于经济增长速度,自1994年以后,城乡居民的收入增长幅度逐年下降。这种状况如不改变,“扩大消费需求,拉动经济增长”便会成为一句空话。若要改变这种状况,就必须保持一个较高的经济增长速度,我主张GDP年增长速度在21世纪最初10年保持在9%至12%这个区间为宜。低于这个速度,就会造成企业严重开工不足、设备利用率更低、失业增加、市场销售更为疲软的不景气状况。保持较高的经济增长速度,必然伴随一定程度的通货膨胀。1994年至1997年的经验证明,有一定程度的通货膨胀(例如通胀率在4%至6%),不仅不可怕,而且还是必要的,这样既可保持国民经济的活力,又是城乡居民可以承受的。要下决心调整分配政策,改善分配结构,继续增加城市中低收入者的收入,加快城市化进程以拓宽增加农民收入的途径。同时,要抑制财富分配的“马太效应”,缩小贫富差距,尽快改变“有钱的人不买,想买的人没钱”这种局面,这是扩大消费需求的又一个突破口。

其次,刺激居民消费欲望。消费需求和消费需求的实现都是以消费欲望为前提的,有了消费欲望,才可能形成一定的动机和内驱力,引起人们满足其欲望或需要的行为,即形成消费需求,实现消费需求。人的欲望或需要是分层次的,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及人的自我发展与完善,人的欲望或需要的实现将经历一个逐步由低级向高级演进的过程。因此,创造新的消费需求就必须按照欲望(需要)发展变化的规律,以不断翻新的消费形式、丰富多彩的消费内容、舒适愉悦的消费环境、深得人心的消费政策来引起、刺激人们的消费欲望并实现其消费需求。

再次,提供一个商品丰富、交易正常的广阔市场。所谓“商品丰富”,即能全面满足消费者对物质产品、精神产品和服务产品的需要,有充分的选择余地。所谓“交易正常”,即受法律保护的、没有商品欺诈(假冒伪劣)和价格欺诈(哄抬物价或搞价格垄断)的交易。这样的市场才是消费者放心、满意,对消费者最有吸引力的市场。

标签:;  ;  

消费者需求的实现在资源配置中起着基础性的作用_供给和需求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