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周围血管疾病患者介入治疗的护理体会论文_杨瑞瑞,闫怡筱,刘晓芳

老年周围血管疾病患者介入治疗的护理体会论文_杨瑞瑞,闫怡筱,刘晓芳

郑州大学附属洛阳中心医院 洛阳 471000

摘要:目的:探讨老年周围血管疾病患者介入治疗过程中的护理方法及其对于疾病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1月~2017年2月期间收治的116例老年周围血管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综合护理)和对照组(常规护理)各58例,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和护理效果。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93.10%>84.49%)及其对于护理的满意率(91.38%>77.59%)相对更高,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患者的并发症的发生率对照相仿(P>0.05)。结论:在老年周围血管疾病介入治疗当中,配合以综合护理干预,有助于提高疾病的治疗效果,帮助患者更快、更好的康复。

关键词:老年周围血管疾病;介入治疗;护理

静脉曲张、血栓性静脉炎以及动脉硬化闭塞症是临床常见的周围血管疾病,其患者集中于老年人群,严重损害着患者的身体健康,需要采取积极、有效的治疗措施。老年周围血管疾病可通过非手术方式或手术进行治疗,前者以抗凝、溶栓治疗为主,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但是存在着明显的局限性,整体疗效不佳。后者则主要采用血管腔内介入治疗,通过球囊扩张、支架植入、静脉造影以及滤器植入等方式进行治疗,具有微创性的优势,是一种安全、可靠的治疗老年周围血管疾病的方法[1]。周围血管疾病介入治疗具有很高的技术性要求,需要配合以优质的护理服务,为介入治疗安全、顺利的进行创造良好的条件。本研究以我院收治的116例老年周围血管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探讨介入治疗的护理方法及其护理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研究对象为我院2015年1月~2017年2月期间收治的116例老年周围血管疾病患者,对其进行分组对照研究。在58例观察组患者当中,男性31例,女性27例,最高龄81岁,最低龄62岁,平均年龄(69.1±6.8)岁;主髂动脉狭窄和闭塞24例、股胴动脉狭窄闭塞性疾病19例、深静脉血栓10例以及其他周围血管疾病5例。在58例对照患者当中,男性34例,女性24例,最高龄79岁,最低龄60岁,平均年龄(68.5±6.4)岁;主髂动脉狭窄和闭塞26例、股胴动脉狭窄闭塞性疾病17例、深静脉血栓11例以及其他周围血管疾病4例。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对照相仿(P>0.05),本研究具有可行性。

1.2方法

两组患者均接受介入治疗,在治疗过程中,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护理,给予基础性的手术指导。观察组则是深入到介入治疗的全过程中,实施综合护理干预,具体如下:

①术前准备:介入治疗需要从心理护理、健康教育、生活管理等多个方面进行准备。在心理护理和健康教育方面,护理人员应积极、主动的与患者进行沟通和交流,了解患者对于疾病和介入治疗的想法和态度,掌握其心理动态。耐心听取患者主诉,认真解答患者的疑问,安抚其情绪,给予其鼓励和支持。在此基础上,通过健康教育,让患者对于疾病和介入治疗有着更加深入的认识和了解,告知其介入治疗的优势作用,介绍介入治疗的方法、步骤和术中的注意事项。结合以往的成功病案进行讲解,增加患者对于介入治疗的信心,缓解其紧张、焦虑的情绪。在生活指导方面,要求患者保持绝对的卧床休息,抬高患肢且屈曲膝关节,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患者的疼痛感。根据护理人员的指导和要求,患者需要做到合理膳食,增加蛋白质和维生素的摄入,保持机体内营养均衡,起到增强体质的作用。另外,做好肠道、皮肤以及留置导管各项准备工作,合理使用药物,术前应加强对高血压、糖尿病以及冠心病等合并症的治疗,确保患者符合介入治疗适应证,方可实施手术治疗。

②规范化操作:在介入治疗过程中,选择右上肢建立静脉通路,选择L型留置针进行静脉穿刺。术前行血管造影和碘过敏试验,保持留置尿管的通畅,并予以详细、准确的记录。术后需要应用的器械、设备应提前备好,严格予以消毒,认真进行查对,合理放置,便于取用。规范化执行手术操作,坚持无菌原则,遵循手术的相关规程,加强医护人员之间密切配合。治疗过程中,密切监测患者的血压、血氧饱和度的监测,观察其心电图的变化。对于术中可能出现的意外和突发情况,需要提前做好应急预案,妥善予以处理,及时调整手术方案。营造舒适的手术室环境,避免对患者产生不良刺激,提高患者身心的舒适度。

③康复护理:术后应加强生命体征监测,注意观察患者皮肤色泽、体温、脉搏的变化,着重预防颅内出血、肺栓塞不良反应及并发症的发生,并分析发生原因,患者一旦出现意识障碍、头痛、肢体麻木、胸闷气短、呼吸困难等症状时,需要提高警惕,并采取针对性的处理办法,并加强对溶栓及静脉输液的护理。待患者肢体水肿、疼痛等症状明显缓解后,根据其身体条件,适当进行运动锻炼,促进肢体血液循环,促进其各项功能的恢复,避免长期卧床而形成血栓。合理控制运动强度和运动量,不宜过度,避免产生疲累感而引起疾病的再度复发,帮助患者更快、更好的康复。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1.3统计学处理

以SPSS19.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的处理和分析,应用(±s)和(%)进行计量和计数,由t值和χ2检验,P<0.05代表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

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接受综合护理的观察组患者,39例治疗显效,15例治疗有效,4例治疗无效,分别占比67.24%、25.86%以及6.90%,治疗有效率为93.10%;接受常规护理的对照组患者,21例治疗显效,28例治疗有效,9例治疗无效,分别占比36.20%、48.28%以及15.52%,治疗有效率为84.49%,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两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

观察组患者出现心律失常2例,并发症发生率为3.45%,对照组患者出现心律失常1例,疼痛躁动2例,并发症发生率为5.17%,两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3两组患者对于护理的满意程度

调查两组患者对于护理的满意程度,在观察组患者当中,34例对于护理感到十分满意,19例满意,5例不满意,分别占比58.62%、32.76%以及8.62%,护理满意率为91.38%;在对照组患者当中,22例对于护理感到十分满意,23例满意,13例不满意,分别占比37.93%、39.66%以及22.41%,护理满意率为77.59%,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结论

周围血管疾病是老年人常见、高发疾病,患者出现下肢浅静脉曲张,伴随有酸疼不适、瘙痒以及皮下组织硬结等症,严重则会引起坏疽和溃疡,患者的身心均承受着极大的痛苦。血管腔内介入治疗老年周围血管疾病有着显著的疗效,在影像学技术的引导和监视下,经人体自然孔道或微小的创口置入介入治疗器械,能够直接作用于病变部位,通过经皮腔内血管成形和血管支架置入,改善血管狭窄和闭塞症状,进而达到更好的溶栓效果,有效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为了确保介入治疗工作安全、顺利的开展,以进一步提高周围血管疾病的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的预后,需要配合以综合、全面的护理服务[2]。

做好术前准备工作,通过心理护理和健康教育,提高患者对于周围血管疾病和介入治疗的正确认识和了解,有助于改善患者的负面情绪,使患者能够自信、乐观的面对疾病,保持良好的心态来接受治疗。同时认真遵循医嘱,按照护理人员的要求进行合理膳食和过滤作息,为介入治疗做好充分准备。术前应对手术器械、工具进行认真查对,并严格予以消毒,加强环境管理,为患者提供舒适的手术环境,避免在术中产生应激反应。护理人员应具备良好的专业能力、技术水平以及应急反应能力,做到规范进行手术操作,做好对意外和突发情况的预防和应急措施,确保手术安全、顺利的完成。术后应加强康复护理,密切监测患者的病情好转情况,着重加强对相关并发症的预防,尤其需要警惕患者出现意识障碍、头痛、肢体麻木、胸闷气短、呼吸困难等症状,其反映出患者存在出血和肺栓塞的迹象,需要及时准确的判断原因,实施针对性的治疗措施。通过科学的、适当的运动锻炼,增强患者的体质,有助于加快其康复进程,有效改善其预后,使患者获得满意的治疗和护理体验[3]。

本组研究结果显示,接受综合护理的观察组患者,其治疗有效率为93.10%,对于护理的满意率为91.38%,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3.45%;而接受常规护理的对照组患者,其治疗有效率为84.49%,对于护理的满意率为77.59%,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5.17%,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和护理满意度相对更高(P<0.05),而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对照相仿(P>0.05)。

在丁金环等人的临床研究当中[4],将170例接受介入治疗的老年周围血管疾病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85例,前者实施术前、术中以及术后临床护理,后者则实施术前、术后基础护理。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为90.59%(77/85),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为71.77%(61/85),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该报道的研究方法与本组研究基本相同,并得出了一致性的研究结论。

综上所述,老年冠心病患者行介入治疗过程中的综合护理干预,其对于手术安全、顺利的进行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并提供了重要的安全保障,

参考文献:

[1]周海艳.老年冠心病患者行介入治疗后常见并发症的分析及护理体会[J].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17,2(06):185-186.

[2]崔晓宁.周围血管疾病老年患者介入治疗的护理方法研究[J].中国社区医师,2015,31(31):114+116.

[3]齐文敏.老年冠心病患者介入治疗的护理体会[J].中国实用医药,2014,9(28):211-212.

[4]丁金环,董晓萍,路桂梅.老年周围血管疾病85例介入治疗的临床护理[J].中国卫生产业,2014,11(19):61-63.

作者简介:李玲,女,出生于1979年8月,郑州大学附属洛阳中心医院,本科,主管护师,研究方向:周围血管疾病护理及管理。

论文作者:杨瑞瑞,闫怡筱,刘晓芳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误诊学杂志》2017年第2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12

标签:;  ;  ;  ;  ;  ;  ;  ;  

老年周围血管疾病患者介入治疗的护理体会论文_杨瑞瑞,闫怡筱,刘晓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