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实践探索论文_刘春媛,佀冬梅

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实践探索论文_刘春媛,佀冬梅

齐齐哈尔工程学院 黑龙江齐齐哈尔 161000

摘要:创新逐渐受到社会的重视。创新型人才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力量和重要依托,高校担负着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历史使命。然而,在教育实践中依然存在问题,本文针对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现状展开分析,从多个方面进行阐述,希望为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实践研究提供有效的意见与建议。

关键词:人才培养;创新能力;培养机制

前言:

随着信息技术时代的到来,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机制的实践研究成为高校教育改革中的重点工作内容。为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出符合企业需要的人才,高校在进行教育改革的过程中要结合当今时代的发展创新人才培养机制。虽然高校人创新才培养机制的改革初见成效,但是仍旧有很大的上升空间。

1 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

1.1 偏重知识教育,忽视理想信念教育和正确价值观的引导

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阶段,许多学生报考实验班的目的只是觉得可以“与众不同”,但并不明白学习为了什么。实验班学业普遍沉重,一些学生在与普通班学生轻松、多姿多彩生活对比后很容易产生心理失衡,教师如果不加以正确的引导,很容易使他们对自己的选择产生怀疑,进而失去继续前进的动力,甚至产生心理问题。

1.2 偏重理论基础教育,忽视学生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由于本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普遍重视基础教育,对实践性较强的专业培训较为忽视,导致许多学生存在理论基础好,动手能力弱的问题。此外,毕业后有能力有兴趣继续深造的学生所占比例少,大部分学生仍然面临就业问题。因此专业训练不足、实践能力弱的实验班学生在就业市场上与其他学生相比并没有太大的优势,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学习的动力。

1.3 精英式教学与学校整体教学之间存在摩擦和冲突

各高校对于列入本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计划的学院和班级,都给予了一定的特殊政策,在教育资源分配上对其进行适度倾斜,实验班所实行的通识教育和和普通班实行的专业教育经常存在差异和冲突,导致学校内部因为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而引发各种矛盾,同时在学分互认等方面也存在问题。精英式教学带来的另一个问题是这些得到特殊照顾的学生走向社会后,缺乏团队精神,难与其他人合作共事。

1.4 教学评价仍以理论知识考核为主,忽略对科研创新本质的考核

设立本科拔尖创新人才实验班的目的是要培养具有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人才,但在实践中大多数实验班都需要应付大量的考试,特别是有些学校还规定必须在第一年参加英语六级考试并要达到合格,第二年必须参加TOFEL、GRE考试并拿到多少分等等,这在一定程度上使学生疲于应付各种考试,没有精力参加各项科研活动。一些学校的培养方案还是以理论课教学为主,动手操作和专业交流的实践类课程偏少,产学研横向拓展不够,难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生的创新能力。

2 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机制的实践方法

2.1 创新教育理念,创新培养机制

现如今,企业对创新的重视使得高校在人才培养改革中重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网络时代高校要培养出符合企业发展的人才,必须从自身出发,不断更新教育观念、创新培养机制。在教学过程中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重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传统教学中高校重点传授“理论知识”。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高校在人才培养模式的革新中越来越重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高校在教学活动中只有理论联系实际,不断更新教育理念,才能逐步提高教学质量。

高校对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知识结构、实践能力与综合素质三方面全面发展,为了适应“互联网+”背景下产业大融合的需求,高校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过程中需要着力培养多样化、应用型的人才,这是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实践研究的意义所在。

2.2 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

我国高校大学生“读死书”的现象普遍存在,大学教育应该帮助学生扩大知识的边界。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在课程体系的设置上,高校应尽可能安排实践教学环节或实训环节,推进实验教学模式的改革和创新,重点培养学生自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大学生的就业和创业能力。此外,应注重人文教育、科学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统一,促进大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全面提高,增强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2.3 推动产学研的有效合作

产学研合作是指企业、大学、科研单位在技术创新过程中,运用各自资源相互协作所进行的优势互补的经济和社会活动。我国高校应充分利用产学研合作优势,在产学研合作中推进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并根据教师讲授的知识建立专业知识体系。新时代高校应努力加强与外界的联系,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实现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的长期合作关系,例如:建立创新创业实践基地,校企共同制定大学生的实习实训方案,等等。另外,高校可以建立双导师制度,即一方面聘请来自企业的校外导师负责学生的实践教学环节,另一方面由校内导师引导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此外,高校可以实施大学生创新计划,让大学生在项目研究中培养创新思维模式。例如:任课教师可以让学生积极参与科研课题的研究,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同时提高科研能力。

2.4 树立先进的教育理念

一些高校教师缺乏创新意识和创新理念,依然采用陈旧的观念制定培养目标,依然运用传统的方式和方法进行课程安排、大纲设计、考评体系,长此以往,学生也逐渐失去了创造力和实际动手能力。教育理念决定了教育发展的高度,人才培养模式的不断创新首先需要转变观念,新时代高校教师应在重视书本理论知识的同时,将创新创业的教育贯穿人才培养体系。与此同时,也要将先进的理念融入校园文化,引导当代大学生不断创新、突破自我,增加大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5 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

我国高校大学生“读死书”的现象普遍存在,大学教育应该帮助学生扩大知识的边界。在课程体系的设置上,高校应尽可能安排实践教学环节或实训环节,推进实验教学模式的改革和创新,重点培养学生自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大学生的就业和创业能力。此外,应注重人文教育、科学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统一,促进大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全面提高,增强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2.6 完善高校的制度与保障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离不开合理的制度保障,高校应不断完善教学管理制度、学生评价制度、教师激励制度和资源整合制度等[3],让其服务于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创新中。另外,高校一方面为大学生提供必要的场所和设备,另一方面促进大学生树立创新意识为个性化、差异化人才培养提供条件。

结束语:

近年来,我国高校不断进行教学改革,力求探索多种人才模式培养模式。然而,在不断探索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过程中,很多高校依然没能改变以往“重理论、轻实践”的状况,学生的考评方式依然以考试为主,忽略了学生在创新实践中的表现情况。因此,为了培养出社会需要的人才,高校必须及时更新教学理念、革新管理模式、优化教师队伍,通过一系列改革推动人才培养机制的改革,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陈柳.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机制的探索与思考[J].现代国企研究,2018(05)

[2]刘蕴.产学研合作教育视角下的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研究[J].成才之路,2018(05)

[3]雍莉莉宋恒恒.完善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机制的对策[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7(04)

[4]李罡李景丽.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应用探索[J].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17(06)

[5]张筱丹.基于创业的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探析[J].经济研究导刊,2016(01)

[6]马然栾琪.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继续教育研究,2016(12)

作者简介:

刘春媛,女 1983年6月,黑龙江齐齐哈尔,齐齐哈尔工程学院 研究方向:数学与应用数学,本科 ,助教。

佀冬梅,女 1985年10月,黑龙江齐齐哈尔,齐齐哈尔工程学院 研究方向:视觉传达设计,硕士研究生,讲师。

基金项目:本文系黑龙江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7年度重点课题《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实践研究》(编号:GBB1317139)系列成果之一。

论文作者:刘春媛,佀冬梅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8年第3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2/19

标签:;  ;  ;  ;  ;  ;  ;  ;  

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实践探索论文_刘春媛,佀冬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