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乡镇企业环境经济协调发展--以上海郊区为例_环境经济论文

实现乡镇企业环境经济协调发展--以上海郊区为例_环境经济论文

实现乡镇企业环境经济的协调发展——以上海市郊为例的探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市郊论文,为例论文,乡镇企业论文,协调发展论文,上海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改革开放以来,迅速崛起并持续发展的乡镇企业,在促进我国农村社会、经济发展中所起的作用是有目共睹的。然而,“乡乡办厂,村村冒烟”式的乡镇企业发展也给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及资源利用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因此,如何协调乡镇企业发展中追求效益、合理布局、维护生态环境的关系,是面向21世纪事关乡镇企业乃至整个农村经济能否持续发展所必须解决的大问题。

一、乡镇企业发展的经济与社会效益分析

乡镇企业在农村经济发展中产生的效益是明显的,且不仅表现为经济效益,也表现为社会效益。

1.乡镇企业的发展改变了过去农村单一从事农业生产的状况,使农村产业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同时也增加了农民的收入。

经过长时期的探索与发展,上海市郊乡镇企业已从70年代中期以农机五金厂等为主的小型企业群,发展为90年代覆盖轻工机械、服装鞋帽、纺织、化工、塑料、造纸、食品加工和金属制品等领域,大中小型相结合的企业群体。其中,不乏“紫江”、“喔喔”、“望春花”等“航母”级的企业集团或上市公司。目前,伴随乡镇企业的发展,上海市郊已涌现出一大批名牌产品、明星企业和著名企业家,出现了“一、二、三产并举,各业全面发展,城乡联动互补”的新局面。

由于地处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及能最先接受上海大都市的经济辐射,长期以来与全国大部分地区农村相比,上海市郊农民在乡镇企业工作的职工人数占乡村劳动力的比例位居前列,如1993年为62.6%,仅次于北京,居第二;1996年为60%,仅次于天津、北京,居第三。由于收入结构中非农产业收入所占比重高,自1978年以来,上海市郊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长期位居全国农村的首位。如1995年、1996年分别为4245.61元和4846.13元,是同期全国平均水平的2.69倍和2.52倍。另据近日报载,1997年上海市郊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又进一步上升为5277元,持续领先。

2.乡镇企业成为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的主要吸纳场所,在解决农民隐性失业问题等方面做出了很大贡献。如1994年底嘉定区南翔镇人口为46800人,其中农村人口28000人。该年全镇在乡镇企业工作的人数为1.7万人,务农人员仅为1400人。后者与前者之比仅为0.002∶1。经济发达地区乡镇企业的发展,不仅就地消化、吸纳了本地的剩余劳动力,还接收、安置了经济不发达地区部分剩余劳动力的就业。如上海奉贤县江海乡1993年的本乡劳动力为13512人,外来劳动力2628名,后者与前者之比已高达0.194∶1。江海乡的外来劳动力主要在乡镇企业工作,其中,在乡办企业工作的有1928人,占乡办企业职工总数的23.4%;在村办企业工作的有700人,占村办企业职工总数的16.6%。乡镇企业发展中出现的这一现象,间接地支持了欠发达地区农村的社会与经济发展。

3.“以工补农、以工支农”是发展乡镇企业的初衷。乡镇企业的实践过程正是体现这一初衷,始终不渝地支持所在地区农业生产发展和农村社会进步的过程。在经济发达的工业化国家,农业的发展往往在一定程度上接受了国家的财政补贴,但我国依靠财政补贴发展农业之路难以走通。如资金投入方面,1979年以来国家农业基本建设投资占基本建设投资总额的比重连年下降,由1980年的9.3%下降至1985年的3.3%、1990年的3.9%、1993年的2.8%和1994年的2.5%,农业基础设施与生产条件难以发生质的转变。然而,乡镇企业的发展,通过“以工补农、以工支农”,乃至近期的“以工建农”,加强了农业的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了农业现代化,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率、土地产出率和商品率,给农村经济及其它各个方面的发展以巨大影响。南翔镇1994年单用于完善农业排灌设施,添置农业设备,就化了100多万元,对农业的稳定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4.乡镇企业的发展密切了城乡间的交流,乡镇企业积累直接支持了农村的物质及精神文明建设,农村生活居住环境起了很大变化。今天,在上海市郊见到的如江海乡、洪庙镇、南翔镇、旗忠村等经规划的农民新城和农民新村,代表了我国新农村建设的方向,许多地区的乡(镇)政府及村民委员会利用乡镇企业发展后提供的积累,发展本地区的农村文化、教育、卫生、村镇公共建设和社会保障事业。在经济发达地区,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煤气、液化气、电话逐渐普及,部分乡镇及农民的生活质量已赶上或超过上海市区居民的一般水平。

二、必须重视乡镇企业的环境、经济协调发展问题

鉴于乡镇企业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保持乡镇企业持续发展的良好势头是政府与农民,即官民双方的共同心愿。然而,要实现面向21世纪的乡镇企业的跨世纪发展,乡镇企业发展中环境、经济间的不和谐现象,应当受到人们的关注。

1.乡镇企业存在严重的地域布局分散性。“乡乡办厂,村村冒烟”是人们对乡镇企业分散的一般描述,事实确实如此,如上海奉贤县共有21个乡镇,300个村民委员会,1994年各乡共办乡办企业555家,村办企业1067家,还有23家镇办企业。就乡镇一级而言,平均每乡办有企业27家,大部分乡镇都在22—30家之间,而奉城、江海、乌桥、庄行、头桥、四团、青村等7个乡镇所办乡镇企业数均在30家以上。若按村进行分析,该县平均每村有村办企业3.5家;以乡为单位,则平均每乡有村办企业50.80家,其中,奉城有82家,居全县乡镇之首,而最少的奉新乡也有15家。

2.过于分散的乡镇企业布局影响耕地的合理使用。我国一度将农村工业化过程中生产技术水平偏低,以劳动密集型企业为主的乡镇企业分散布点,农村过剩劳力就地消化,亦工亦农,视为社会主义阶段消除城乡对立,缩小城乡差别的有效途径,从而为乡镇企业分散布局定下了基调。另外,缺乏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也助长了乡镇企业布局的分散化。

“乡乡办厂,村村冒烟”式的分散布局占用了大量耕地。宝山区是一个城乡结合型的地区。1992年末全区乡镇企业占地729万平方米,平均每家乡镇企业占地4899.8平方米。该年全区因发展乡镇企业而减少的耕地达234.5公顷。奉贤县的情况也大致相同,1994年奉贤县各乡镇因发展乡镇企业而减少的耕地数也高达401.8公顷。

农业用耕地是一种难以再生性资源,上海市郊人多地少,发展乡镇企业必须遵循“保护好每一寸耕地”的原则。

3.布局分散难以发挥乡镇企业资金的规模经营效益。乡镇企业分散布局的一个后果是造就了一大批规模小型的独立企业。众所周知,日本是中小企业的王国,但日本的中小企业与中国不同,它们大都与大企业保持着相当密切的联系。分散布局的乡镇企业分散了农村有限的资金投入,影响了资金总额的使用效益,影响企业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这一现象在村办企业尤为突出。

如,奉贤县1994年平均每一国有企业拥有固定资产202万元、流动资产年平均余额为400万元;平均每一乡办企业拥有固定资产253万元,流动资产年平均余额为489万元;然而,平均每一村办企业拥有固定资产才70.8万元;流动资产年平均余额也只有103.8万元。投入资金的过度分散,大部分村办企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也就不足为怪了。

资金分散使用的结果使乡镇企业劳动生产率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如1994年奉贤县国有经济的工业总产值(按90年不变价计算)为12.76亿元,利润总额5375万元,按年末职工人数13228人计算,人均创产值96462元,人均创利润4025元;该年乡办企业工业总产值(按90年不变价计算)为65.32亿元,利润总额达2亿元,以年末职工90071人计算,人均创产值7.252万元,人均创利润2220元;该年村办企业工业总产值(按90年不变价计算)为26.79亿元,利润总额1.09亿元,以该年年末职工人数49545人计算,则人均创产值54072元人均年创利润2200元。

不同类型企业间的比较,反映了乡镇企业存在的差异。同样,分散的布局不利于企业向纵深发展,提高了实现规模经营,组建企业集团的组建成本。

4.乡镇企业资源利用率偏低,环保建设不平衡,污染监控难度大。我们曾对宝山、奉贤和崇明等三县(区)的资源利用和环境经济状况作过调查(为作横向比较,资料均采用1992年)。以水资源利用为例,三县(区)绝大多数乡镇企业的水资源基本上不重复利用或利用极少。如,奉贤县水资源重复利用率为零的企业比例最高,为79.1%。然而,即使水资源重复利用率为零的企业比例最低的崇明,这一比例也高达64.9%。在接受调查的企业中,水资源重复利用率大于50%的企业所占比例,崇明最高,也只有17.5%,而奉贤最低,仅6%。同国内外相比,三县(区)水资源重复利用率平均为42%(宝山最高为51%,奉贤最低为34%),平均水平略低于我国城市工业用水45%的重复率,但都大大低于美国1985年75%,日本1982年73.8%的水平。

乡镇企业面广量大,从业人员受文化水平和知识结构的影响,环保意识较差,在事关中华民族子孙后代的长远利益和仅关自己或家庭的眼前利益的矛盾冲突中,短期行为较多。加上专业环保人员不足,因此,乡镇企业污染的自我监控和外部监控的难度均很大。目前,上海市郊各县(区)环保部门(指县环保局存有较完整的环保统计资料)所监控的乡镇企业仅限于明显产生污染的企业,如宝山区100个,奉贤县68个,崇明县57个,受监控的企业仅分别占各县(区)乡镇企业总数的6.7%、4.1%和4.7%。

三、努力实现乡镇企业环境、经济协调发展

1.坚持走乡镇企业发展与小城镇发展相结合的道路

过于分散的乡镇企业必须相对集中,这已是近几年人们达成的共识。事实上在乡镇企业的发展实践中,只要有可能,乡镇附近,交通便利之处,总是人们的首选之址。如宝山区的乡镇企业约75%是依傍各乡镇建设的,另外25%散落在各自然村落。

乡镇企业分散布局扩大了污染面,实行集中布局,较易对有污染项目实施严格审批、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并开展统一的污染防治、监控及排放物的集中处理,使企业能有效地达到环境要求标准。同时,乡镇企业发展实行相对集中,节约了企业投资,降低了成本,又节约了土地,使乡镇企业获得集聚效应和规模效益。企业的集中不仅促进乡镇企业上规模、上水平,而且能对第三产业形成规模要求,带动第三产业发展,并能实现所依附小城镇的功能转变,即由单纯的经济功能向多功能——经济、科技、信息、文化、教育转变。

反之,小城镇的发展与完善又为乡镇企业提供市场、技术方面的信息,促进乡镇企业的发展。同时,由于生产要素和各企业的集中,企业之间分工、协作非常便利,可节约大量交易费用。在国家城镇建设资金短缺的情况下,乡镇企业可成为小城镇发展的基础,而小城镇是联系城乡的纽带,因此,认清乡镇企业发展与小城镇发展间存在的互为因果关系,十分重要。

2.认真规划工业园区

为了创造更好的投资环境,吸引更多的国内外投资者,发展本地经济,同时,也为了避免重复乡镇企业发展初期形成的“乡乡办厂,村村冒烟”的分散布点格局,减少土地浪费,控制农村工业化过程中的污染,应重视规划与建设“工业开发小区”。目前,上海市郊县级工业开发小区中,闵行区的辛庄工业开发区,嘉定区的嘉定工业开发区,南汇县的康桥工业开发区,奉贤县的奉浦工业开发区,金山县的金山嘴工业开发区,松江县的松江工业开发区都已成为上海市的市级工业开发区。开发区做好“七通一平”等基础设施的前期开发工作,在招商引资方面实行优惠政策。另外,为了引进私人资本,鼓励私营企业的发展,市郊也发展了若干“私营经济区”。如,南翔镇于1994年专门辟建了“兰天私营经济城”,筑巢引凤。1995年8年底在“兰天私营经济城”登记注册的公司已有647家。同期,镇财政收缴税金450万元。

工业园区的建设一般可同小城镇建设相配合,但也可根据“工业园区”的性质与传统意义上的小城镇保持一定的空间距离。工业园区建设不应一哄而起。由于工业小区发展过快、招商渠道不畅及各地在招商活动中的过度竞争等,以至在目前的“工业开发区热”中,建了庙但请不到菩萨的情况并不少见。另有部分工业园区形成“空壳”,造成土地使用的浪费。

3.不断提高乡镇企业的环境经济效益,注意均衡发展

无论是考察经济效益,还是环境效益,市郊乡镇企业除个别指标外,大部分指标的水平都低于上海市同类企业,如固定资产工业总产值率就不到上海同类企业的平均水平,而劳动生产率、废水达标率和重复利用率更是大大低于同年上海同类企业的平均水平。因此,如何进一步提高企业的环境经济效益仍是乡镇企业下一步工作的重点。

要提高环境经济效益,可采用的措施有:(1)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减少浪费,做到物尽其用,使用比例合理。(2)降低生产中的活劳动消耗,如合理组织劳动,搞好分工协作,改进技术,提高生产率。(3)降低生产中的物化劳动消耗,如采用先进的技术和改善管理,提高设备的生产能力和劳动生产率,充分挖掘现有企业的生产潜力,不盲目上项目,铺摊子。(4)注意提高产品符合社会需要的程度。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能够灵敏及时地反映社会需要的市场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外部条件。企业生产的产品只有适合市场需要,价值才能实现,才能产生效益。企业产品适应社会需要的程度越大,企业所获的经济效益也越大。

在资源利用问题上,要确立可持续发展的观点,提高资源利用率,如水资源就应看成是一种稀缺资源。节约用水,拟可采用的措施有:(1)推广节水新技术。(2)广泛开展科学用水的宣传教育,提高企业的节水意识。(3)采用行政措施,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规定,凡对所在水域有污染的企业,令其建设废水处理设施,这些设施必须同生产设施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4)实行排污收费。可根据《水污染防治法》的有关规定,不管是否超标,只要排放了污水,都应征收排污费。(5)改单纯限制超标排放为限制超标和超环境容量排放。不但要控制排放标准,而且要实行总量控制,把二者结合起来,为此,可采用发放排污许可证的办法来实行总量控制。也可引进市场机制,实施与排放量控制相结合的累进收费制和排放配额有偿转让制,以鼓励排放前的控制。

要减少三废排放,拟可采取的措施有:(1)加强水资源的重复利用率。(2)采用除尘设备。(3)改变燃料结构,用石油代替煤碳。(4)采用脱硫措施,如采用常规的吸附法,碱吸收法,氨吸收法等烟气脱硫技术,改用含硫量低的石油等。(5)加强工业小区的规划与建设做到三废处理设施的区域共用和三废处理的区域共治,提高环保投资的经济效益。

经济发达国家的企业除积极参于ISO9000系列国际质量认证活动外,还积极参于ISO14000系列国际环境认证活动,重视生态企业的建设。对于这一动向,乡镇企业在面向21世纪时应予以关注,并积极参与。

4.乡镇企业应积极参与农业产业化

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农业中的生产、加工、购销等环节是分离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产业化即通过对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诸环节的联结,使农业成为一个完整的产业系统,实现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一体化经营,并由此提高农业的增值能力和农产品的附加价值,建立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发展机制,实现整个农业再生产过程的良性循环。

农业产业化的产生和发展不是偶然的,它是农业现代化高度发展的必然产物。产业化后,企业直接将产、供、销诸环节的全部或部分相结合,减少了商品流转的中间环节,节约了大量交易费用,降低了农业生产的成本支出。产业化以农业生产的专业化和农业生产要素的规模经营为基础,充分发挥了资源组合的集中优势,为迅速利用新技术、新成果创造了条件。

乡镇企业是一种深深地扎根于农村的企业,“以工补农、以工支农”就曾是乡镇企业发展的初衷。今后,经济发达地区农业的新一轮发展必然率先走上产业化之路。乡镇企业所拥有的资金、技术、人才、市场、信息及公共关系等正是农业产业化的基础。同时,参与农业产业化也应被乡镇企业视为自身新一轮发展的契机,因为迄今为止的乡镇企业,其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等与城市工业存在着严重的同构性。鉴于乡镇企业自身的弱点,其竞争中存在着较大的失败危机。然而,在农业领域,乡镇企业所拥有的各项要素一旦与农业生产要素相结合,它所拥有的优势是其它企业无法比拟的,必将获得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标签:;  ;  ;  ;  ;  ;  ;  ;  ;  ;  

实现乡镇企业环境经济协调发展--以上海郊区为例_环境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