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初中文言文虚词教学论文_陈晓琴

刍议初中文言文虚词教学论文_陈晓琴

陈晓琴

〔摘要〕学习文言虚词,要重点掌握一些常见文言虚词的用法。对于那些不常用的虚词和不常见的用法可以临时查工具书;对于那些与实词意义相关或与现代用法相同的词,也不必费力去记。只要熟读课文、增强语感、注意积累,就会逐步提高对文言虚词的理解能力。

〔关键词〕语文教学文言文虚词教学措施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有一些情文并茂的文言文,对于现代中学生来说简直是“天书”,深奥难懂,佶屈聱牙,使许多学生望而生畏。但文言文教学是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中考时不仅要考课内文言,还要考课外文言,学生不能掌握好课内知识从而举一反三去读懂课外文言是不行的。现行的初中语文课本文言文篇目约占四分之一,课程标准虽然对文言文的要求较低,只要求学生读懂,但对初中生,读懂也不是一件易事,何况考试还要加深。这就要求教师能为学生寻找“捷径”,使其能顺利通过文言文这一关。而文言虚词的学习就更是学生的难点。文言虚词是与文言实词相对而言的,一般来说,实词的意义比较具体,在句子中充当主要成分,虚词的意义比较抽象,有时甚至只起语法作用,没有实际意义。

在文言中,介词、连词、助词、叹词归为虚词,没有争议。有些代词和副词,特别是表示指示和疑问的,用法接近虚词,一般也算作虚词。与实词相比,在文言文中,虚词大约占百分之三十左右。常用的虚词大约有七十多个,其中最常用的有四十个左右。如果熟悉了常用虚词,那么一篇文章中百分之三十左右的词就算解决了。文言虚词的数量不多,但其功能很难把握。在学习中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 认真区分词的虚实文言虚词是从文言实词中引申或假借来的。例如,“所”的基本意义是“处所”(《郑伯克段于鄢》:“不知早为之所”),引申为表示“……的地方”或“……的人”,作结构助词(《扁鹊见蔡恒公》:“司命之所属”);“之”的基本结构是“住”(《为学》:吾欲之南海),假借为代词、助词、语气词,成为用得最多的文言虚词。所以阅读文言文,头脑中要有词的虚实概念,判明词性、用法,才能正确地理解文章的意义,准确地将一篇文言文译为现代文。

2 理清思路,辨析词的用法文言虚词使用频率高,用法灵活多变,同一个词可以表示多种语法关系,即使词性相同,作用也不一样。例如欧阳修的《醉翁亭记》,全文四百零二字,有二十三处用“而”做连词而贯通全篇,形成一种独特的风格。其用法归为五种:“溪深而鱼肥”,表示并列关系;“日出而林霏开”,表示承接关系;“杂然而前陈者”,表示修饰关系;“少饮辄醉,而年又最高”,表示递进关系;“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表示转折关系。

“之”可以用作代词、助词和动词。如: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黔之驴),“吾村十里皆平原,而与之竟火器,其何能胜”(冯婉贞),用作代词。“虽我死,有子存焉”(愚公移山),陈涉太息曰:“嗟呼!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用作助词。王见之,曰:“牛何之?”(齐桓晋文之事)用作动词。又如:“其”经常用作代词,有时也用作助词。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陈膑以此名显天下,世传其兵法”(孙膑),这里的“其”用作代词。“从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这里的“其”用作助词。辨别一个虚词的不同用法,一方面要理清词语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另一方面要通过诵读把握语气。语意限定了虚词的用法,虚词恰当地传达了语意。

3 体会、领悟、并探察语气古人称虚词为“辞”、“语辞”、“语助”,可见虚词在表达语气方面的重要性。一段文言,如果没有虚词连缀其中,就会丢掉“性情”、失去活力。

例如,《烛之武退秦师》中烛之武的几句托辞:“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不用虚词就表示不出说话人在表面的自谦中隐含的抱怨和得意之情。学习文言文要反复呤咏、体会、领悟、探察虚词所表达的语气,并从中总结出一些规律。如常用的句尾语气助词有“也”、“矣”、“已”、“焉”、“耳”、“尔”、“而已”、“乎”、“邪”、“哉”、“夫”等,句首语气助词有“夫”、“其”、“也”、“者”等。古代汉语使用语气助词比现代汉语要多得多,有的可以语译,有的不能语译。又如“夫”、“盖”常表示发语,“者”、“也”常表示停顿,“耳”、“而已”表示限止,“得无”、“无乃”表示推测、反向等等。

4 古代与现代进行对比文言虚词的用法,少数沿用至今,如《劝学》中“学不可以已”的“可以”;有些在现在已不再使用,如发语词“夫”、“盖”,语气词“矣”、“哉”;有些用法发生了变化,如《出师表》中“此先汉所以兴隆也”,“所以”表示原因,现在则用于表示结果;有些存在细微差别,如“公干有逸气,但未遒耳”的“但”表示轻微的转折(只是),比现在的语意轻。“虽然”在上古汉语里也不是个单词,而是连词“虽”和指示代词“然”的连用。“虽”字表示让步,与后文关联“然”字就是让步分句,指代上文所谈的内容。这与现代汉语的“虽然”有很大的不同,现代汉语的“虽然”只相当于古代的“虽”。古代的“虽然”可语译为“虽然这样”。如王曰:“善哉!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必取宋。”“于是”有时是“在这里”的意思。遇到这类复合词要用分析的眼光逐字审读,不能简单地和现代汉语的连词等同起来。

总之,学习文言虚词,要重点掌握一些常见文言虚词的用法。对于那些不常用的虚词和不常见的用法可以临时查工具书;对于那些与实词意义相关或与现代用法相同的词,也不必费力去记。只要熟读课文、增强语感、注意积累,就会逐步提高对文言虚词的理解能力。

作者单位:甘肃省平凉市泾川县第二中学

论文作者:陈晓琴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研究·教研版》2014年2月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4-4-23

标签:;  ;  ;  ;  ;  ;  ;  ;  

刍议初中文言文虚词教学论文_陈晓琴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