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福建省高考理科综合卷物理试题评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福建省论文,理科综合论文,物理试题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今年福建省高考理科综合卷物理试题难度如何?有何新特点?对未来高中物理教学有什么启示?针对上述问题,叶东福、董兆树二位教师进行了讨论,现将此次讨论的内容整理成文,与同行交流、切磋。
叶东福(以下简称“叶”):每年的高考总是牵动着广大教师、学生及家长的心,公众最关注的,自然是命题。今年,福建省理科综合卷物理试题反馈情况良好,这说明福建省自主命题的水平在逐年提高,试题逐步得到了学校和社会的认可。
董兆树(以下简称“董”):是的,今年试题贴近中学教学实际,体现了中学物理教学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要求,贯彻了新课程的理念。试题在保持了全卷整体难度、区分度和题型基本稳定的前提下,全面考查了物理学科的5种能力,即理解能力、推理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应用数学处理问题的能力和实验探究能力,对新课程改革有助推作用。
叶:福建省进行高考自主命题以来,理科综合卷物理部分的结构基本上没有什么变化。今年,物理部分的难度与去年相当,题量适中,文字叙述清晰,无科学性错误,计算部分难度虽不算大,但与去年相比考生得分有所下降。
董:今年物理部分只有12道试题,但就是这12道题,覆盖了2013年考试说明知识内容表中必考部分的13个主题(共15个主题)和选考部分的4个主题(共10个主题),涉及必考部分81个考点(不含实验)中的51个(占63.0%),选考部分27个考点中的8个(占29.6%),具体而言,Ⅱ级考点考到29个(共31个),Ⅰ级考点考到22个(共50个),必考实验考到了4个(共14个)。
叶:从以上统计数据我发现,今年高考物理试题在尽量多地覆盖考试说明知识点的同时,也很好地考查了学科主干知识,各知识点分数分配也较为合理。具体考点有:必修1的质点的运动、v-t图像、国际单位制、牛顿运动定律、共点力平衡;必修2的曲线运动、平抛运动、圆周运动、天体运动、万有引力定律、动能定理(或机械能守恒定律);选修3-1的电场强度与电势差的关系、电场力做功、闭合电路欧姆定律、焦耳定律、带电粒子在磁场与复合场中的运动;选修3-2的电磁感应、交变电流;选修3-3的分子间作用力、分子势能与分子间距离的关系图像、波意耳定律;选修3-4的光的折射、波动图像;选修3-5的卢瑟福的α粒子散射实验、动量守恒定律;物理思想方法有整体法、隔离法、合成法、分解法、临界法、图像法等;实验部分有滑线变阻器的连接方式、串联和并联关系、误差分析、数据处理等。
董:今年的试题突出对基础知识、基本能力的考查,较好体现了“以知识为载体,以方法为依托,以能力为考查目的”的命题理念,体现了对考生物理学科素养的考查。如,选择题部分的第14、15两题,考查考生的理解能力;第13、16、17题,考查考生的推理能力;第18题,考查考生的分析综合能力和应用数学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此题要求考生对磁场、磁感线、安培力、左手定则、电磁感应、楞次定律等物理概念和规律有较深刻的理解,会对线框在下落过程中的受力情况及相应运动状态的变化情况进行全面、正确的分析,并能灵活应用图像去解决问题。值得一提的是,运用物理图像解题已成为近几年高考物理试题的一大特点。
叶:是的。我觉得今年的物理选择题紧密结合中学物理教学实际,情境和素材比较常规,试题突出考查常规方法,淡化特殊技巧,难度较往年有所降低,这将对中学物理教学起到良好的导向作用。
如,第17题,考查了学生对国际单位制中的基本单位的掌握情况,用到了4个主要物理公式,涉及的都是高中物理的主干知识,是一道很有特色的常规题。
董:实验部分注重对考生基本实验技能、基本实验仪器使用和实验方法的考查,避免在电表仪器内部结构上做文章,突出中学物理实验的本质,符合中学物理实验教学实际。如,第19题第1小题取材于教材实验(探究恒力做功与物体动能变化的关系),着重考查实验的操作过程、误差分析、测量原理以及纸带的数据处理方法等。
叶:第19题第2小题考查了考生的知识迁移能力、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和实验与探究能力,在命题的形式上有所创新,将“测定金属电阻率”和“描绘小电珠的伏安特性曲线”的实验方法迁移到“探究无光照情况下硅光电池的反向伏安特性”的新情境中,考查了实物电路的连接、电表读数、串联电路的特点、实验数据的处理,实际上,试题是在考查考生发现问题的能力。这种注重实践性和过程性的实验题命题思路,体现了高中物理新课程的教学理念,既检测了考生基本的实验素养和实验探究能力,又对中学物理实验教学起到很好的导向作用。
董:计算题“一题多问”“难中有易”“浅入深出”“逐层递进”,既能保证大部分学生得到基本分数,又有利于高校选拔人才,充分体现了对考生的人文关怀。从试题考查的内容看,计算题涉及了高中物理各部分主干知识,覆盖面较广,所考查的各知识点分数分配也较为合理。
如,第20题,考查考生的理解能力、推理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应用数学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和“运动合成与分解”的物理思维方法。第2小题的“求细绳所受的最大拉力大小”是对常规问题的很好提升,凸显高考试题对考生分析综合能力的考查,考生需在全面分析小球从释放点A到最低点B过程中的受力、运动情况,运用机械能守恒定律和牛顿第二定律方能正确解答。
叶:今年高考物理试题涉及的物理过程和背景材料,大多是典型、常见的,考查的角度及呈现方式均具有一定的新颖性。
如,第22题,考查了带电粒子在匀强磁场中的圆周运动和复合场中的运动特性,同时也考查了学生思维的多元性和空间想象能力,是一道能力测试题。该题采用梯度式设问,注重对三维目标的考查,但我感觉第3小题偏难,考生受答题时间影响,多数恐难完整作答。本题对中上水平考生有较好的区分度。
董:今年的两道选做模块试题,均覆盖本模块的2个主题(每个模块各5个主题),如,分子间作用力、分子势能随分子间距离的变化、玻意耳定律、原子和原子核、动量守恒定律应用等。选考内容涉及27个知识点中的8个,仅占29.6%。从设问角度来看,两道试题均立足于对各模块基础知识和基本研究方法的考查;从题目设计的难度来看,第29题的第2小题略难,这样就造成了因两个模块试题的绝对难度不同而带来的公平性问题,这将影响当前的中学物理教学对选考模块的选择倾向,不利于考生的长期发展。
对今后教学、备考的启示
董:我以为,教学、备考中我们要做到以下两点。
(1)依纲据本、夯实基础。考试说明是高考命题的依据,也是复习备考的依据。考试说明每年略有变化,在当年考试说明出来之前,我们应该根据前一年的考试说明进行复习,这样能充分发挥考试说明的导向作用和信息价值。我们要意识到:一方面,高考试题的考查内容包括知识和能力两部分,试题中直接考查基础知识的题目仍占有一定的比例;另一方面,基础知识是能力形成的前提,学生如果没有扎实的基础,能力就会成为空中楼阁。
(2)加强训练、提升能力。物理高考主要考查5种能力(前面已作叙述),各种能力的核心是思维能力,各种能力的落点是解题能力。高考试题凝集了高考命题专家的思维和智慧,具有思维容量大、科学性强、突出重点和逻辑性强等特点,近年的高考试题能很好地反映高考命题的趋势,因此,在复习过程中,教师须用好近几年的高考试题,让学生体会高考命题的思路和导向。
叶:教学、备考中还有两点我们也需要关注。
(1)指导方法、总结规律。日常教学中,教师应精选有启发性、代表性题目,因为这些题目是思维活化的源头,是主动学习的基础。我认为,注重思路与方法教育才是物理教学的根本,常见的解题思路是:审题→找考点-理清思路→确定方法→分析解答。我们要告诫学生,解题时应遵循“读懂题目、细找考点、组织答案、科学表达”的一般程序,切忌死记硬背。
(2)重视实验、加强探究。新课程倡导探究性学习,近几年高考,福建省连续考查了探究动能定理实验改造的试题,我想,原因在于这一内容是“探究”的好素材。高考(物理部分)对能力考查的最高要求,是对物理科学素养的考查,特别是对实验和探究思想的考查,因此,师生要重视对教材实验的复习,理解其原理、掌握其方法和技能。学生解答实验题时,应注意让自己融入实验,去经历实验过程,这样能大大提高解答实验题的正确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