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一年级数学“人民币的认识”教学困惑与对策论文_陈清凤

小学一年级数学“人民币的认识”教学困惑与对策论文_陈清凤

笔者连续多年任教小学一年级数学,接触了的教材版本多种多样,但不论哪一种版本,其下册必定有一个章节的内容是相同的,那就是“人民币的认识”。 不论哪一种版本,这一个章节的内容必定是本册教材的难点。小学生每当学到这个单元,其学习兴趣也由浓厚渐变为厌倦,哪怕教师说干口水,总有那么几个小朋友对于“换钱”“取钱”这些内容理解不了。全班学生的作业错误率明显上升,甚至每次期末检测,有关人民币的知识的考题,学生失分最多。有时我将原本5课时的内容用10个课时来讲解,效果依然不那么好。原本认为这可能是学生个体差异所致,可问问其他学校的同行,所遇到情况如出一辙。对此,笔者对这一困惑进行反思,寻找对症。下面就此谈谈自己的一些体会。

一、多种形式,解决学具困惑

本单元中有较多的地方要求学生使用人民币学具,如果用真人民币作为学具,担心一年级小学生容易丢三落四,把钱不小心给丢了或被高年级的学生给抢了,骗了,从而造成家长的损失。有些孩子挡不住诱惑把钱买零食吃了,甚至同班几个孩子为了一张1元钱而争吵,原因是都认为这样张钱是自己的。最近几年的数学教材后面的附页中有印刷好的各种面值的人民币若干张,教师可指导学生用剪刀裁好。这样可以让学生在剪学具的过程中弄明白剪的人民币的面值是多少,怎样认识,再分类叠放好,以便上课使用。可这样另一个问题又来了。这些学具每个长2厘米,宽1厘米左右,又小又多,十分杂乱,学生常常因为找学具或玩弄学具而忘了听讲,使得整个课堂的纪律有些难以控制。可能是许多家长也发现了这样的现象,所以现在很多文具商店里有一整套的人民币假币出售,这些人民币假币与真正的人民币的大小一样,,这样的一整套的人民币假币也仅仅5角钱。于是可以要求学生每人准备2套,在每张假币上写上自己的名字。这样学生动手摆学具时不至于太小而找不到。需要用到多张同样面值的人民币时就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加以解决。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多媒体的恰当使用,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教学由静态变成动态,将多媒体这种现代化教学手段与传统教学相结合,引导学生有重点、有目的的进行观察思考,就能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如《认识大面额人民币》时,利用多媒体出现一个服装店的动态情景视频,视频中人们正在买衣服,这样让学生从再现的生活情景中直观感知大面额人民币在生活中的作用。还可以利用多媒体制作“虚拟商店”,让学生去实践购物。在购物过程中,学生学会付钱,找钱。这样可以把知识更多,更快地传授给学生,加深对人民币的认识。

二、动手操作,解决人民币等价兑换的困惑

一般孩子都会认得各种面值的人民币,但大多数学生在人民币等价兑换时就漏洞百出。对于一张人民币可兑换几张比它面值小的人民币,以及一张人民币可以同时兑换几种小面值人民币,或比如说43元=( )张10元+( )张1元,58元=( )张10元+( )张5元+( )张1元时,有部分学生脑子里一片空白。上交的作业答案错得离谱。记得有一次上课,我把叶振华叫到跟前,我问:1张1元是多少?他说:2元。我拿出1张1元的人民币问:1张1元是多少?他说:1元。2张1元是多少?我又问。这时他又答不上来。我拿出2张1元的人民币让他看才能答上来。5张1元,8张1元的人民币又分别是多少呢?只有面对着具体人民币或学具,叶振华才能答上来。对于1元的人民币尚且如此难以兑换,更何况5元,10元,20元的兑换呢!于是我试着问全班学生:一张20元的人民币可以换几张5元?答上来者寥寥无几。但当我把4张5元的人民币用多媒体展示出来时,全班都能明白。我想在这人民币的等价兑换中学生需要熟练的掌握10以内以及100以内数的组成及具备一定的乘法知识。因为在人民币的兑换中经常会遇到“几个几”的情况,比如4个5是20,可乘法知识要等到二年级才能学到,现在就让一年级的学生解答,无疑有点儿强人所难。还有我国市场上流通的都是第五套人民币,其中2角和2元的人民币已经停止流通,即使在银行都难以找到。所以一张1元的人民币可以换几个2角,一张10元可以换几个2元等,学生掌握起来就更有难度了。基于此,有许多教师为了应付期末检测,就把类似“一张1元可以换5个2角”的句子抄写在黑板上,让学生回家背熟练。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因此许多学生的掌握大多停留在死记硬背上,然而这样的教学效果是与我们的期望相违背的。《教师用书》中有这样一段话:本单元内容的学习重点不应该放在记忆元、角、分的进率及互换方法上,而应在购物活动中体会人民币的功能和正确使用人民币的方法,体会不同面额人民币之间的等值兑换方法的多样性。

因此,在人民币兑换这个环节上,教师要通过让学生利用自己的学具动手摆一摆,在操作中学会兑换零钱,学会怎样付钱。如在学习6元的换算时,先从直观操作入手,先让学生拿出6个1元硬币,表示6元,然后从6个1元硬币中数出5个1元硬币,兑换1张5元纸币,剩下的1个1元硬币和1张5元纸币也表示6元。再让学生自己动手循环操作,掌握6个1元硬币和1个1元硬币,1张5元纸币等值的人民币换算知识和技能,这为现场购物训练奠定基础。

三、适当引导,解决无效交流的困惑

“认识人民币”包括人民币的认识和简单的计算两部分内容。基于学生的生活经验,人民币的认识分为小面额和大面额两个层次。但不管哪一部分内容,教师都要少不了组织学生进行课堂交流。如:你是怎样辨认出不同面值的人民币?1支铅笔5角,请你摆出所需要的人民币,并说一说你是怎么付钱的?老师要到“一元店“购物,我只有一张5元钱的人民币,谁能帮我换相同数量的零钱呢?一件上衣要买56元,应该怎样付钱?等等。教师基本上能让学生在独立思考,小组交流的基础上,进行全班交流。学生在课堂交流时你说,我说,争先恐后地把自己知道的有关人民币的知识滔滔不绝全抖出来。整个交流过程相当热闹,学生得出的方法很多很多。可是在当天的作业中,笔者设计了几道与课堂上同类型的练习题,居然有很多学生错误率60%以上,尤其是一些学困生,甚至一题都不会做。在学生热闹的交流中,每个人都只顾说出自己知道了什么,而对于别人知道的,学生根本无心倾听。这样的交流实际上无效的交流。或称基为热闹浮华的表面,空洞无物的本质。

因此,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时,应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时刻关注并及时捕捉学生交流中产生的有价值的信息和问题,时刻关注学生的倾听状态,使学生的思维在交流中相互碰撞,相互沟通。如“一支自动铅笔1元,可以怎样付钱?”

生1:我付1张1元的人民币。

生2:我付10个1角的硬币。

师:他们的付钱方法对吗?为什么可以这样付?

还有没有和上面不一样的付法?

生3:我付5个1角的硬币和1个5角的硬币。

师:这种付法与10个1角的硬币在哪里不一样?

用这个方法,你还能得出不同的付法吗?

生4:我付6个1角和2个2角的硬币。

生5:我付4个2角和2个1角的硬币。

······

师:这么多种付法中哪种付起来最简便呢?

这样的课堂交流真正体现互动的有效性,能让学困生至少掌握一种最简便的方法。并从这个最简便的方法中拓展出其它的不同方法。

总之,认识人民币的目的是为了会使用它,体现它的社会价值,而一年级的学生年龄小,上市场购物的机会也很少,所以教师在课堂上要多采用直观的方法,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解决现实问题,以便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论文作者:陈清凤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9年第1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2/6

标签:;  ;  ;  ;  ;  ;  ;  ;  

小学一年级数学“人民币的认识”教学困惑与对策论文_陈清凤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