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尿脱落细胞中细胞分裂周期蛋白6基因的检测(论文文献综述)
段宇奇[1](2021)在《尿液NMP22、BLCA-4在膀胱癌诊断中的应用效果分析》文中指出目的1.研究核基质蛋白22(nuclear matrix protein 22,NMP22)、膀胱癌特异性核基质蛋白4(bladder cancer specific nuclear matrix protein-4,BLCA-4)在膀胱癌病人尿液中的表达情况。2.探讨二者单独检测、联合检测在膀胱癌诊断方面的应用价值。方法1.将2020年7月至2021年1月期间就诊于华北理工大学附属唐山市工人医院泌尿外科且经病理确诊的51例膀胱癌病人设为观察组,34例被确诊为泌尿道良性病变的病人设为对照组。2.收集所有入组病人的晨起清洁中段尿液50ml,并进行分组编号,采用ELISA试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分别检测病人尿液中的NMP22及BLCA-4的表达水平。3.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依据约登指数确定最佳临界值,得出NMP22、BLCA-4以及二者联合检测的曲线下面积(AUC)、灵敏度、特异度,并分析两组病人尿液中NMP22、BLCA-4单独及联合检测在膀胱癌诊断方面的应用价值。结果1.尿液NMP22、BLCA-4在膀胱癌诊断方面的灵敏度分别是78.4%、92.2%,特异度分别是76.5%、94.1%;在膀胱癌组中,NMP22的表达水平在癌组织的不同病理分级、TNM分期、肿瘤直径、淋巴结有无转移之间存在明显差异,BLCA-4的表达水平在癌组织的不同TNM分期、淋巴结有无转移之间存在差异性。2.尿液NMP22、BLCA-4在诊断膀胱癌的检出率方面与病人的病理级别、TNM分期、肿瘤个数、肿瘤直径、性别无明显的差异性。3.尿液NMP22及BLCA-4联合诊断膀胱癌的灵敏度可达90.2%,特异度可达97.1%;灵敏度及特异度均高于NMP22单独检测,特异度高于BLCA-4单独检测。结论NMP22、BLCA-4作为两种无创、便捷的尿液肿瘤标志物,在单独检测时,二者均具备较高的灵敏度及特异度,联合检测可以提高诊断的灵敏度及特异度;二者的表达水平在膀胱癌不同分组中存在显着差异,对肿瘤的恶性程度具有一定的评估作用,有望成为诊断膀胱癌的新型检测方法。图 3 幅;表 8 个;参 160 篇。
蔡曌[2](2021)在《1、DNA拷贝数异常改变作为膀胱癌预后判断相关分子标志物的研究 2、EB病毒相关上皮性恶性肿瘤中病毒miRNA与宿主相互作用的分子机制及其意义》文中研究表明这一博士学位课题由相对独立的两部分研究工作构成。第一章DNA拷贝数异常改变作为膀胱癌预后判断相关分子标志物的研究膀胱癌的高复发率为患者带来了长期的身体和经济负担。目前对于膀胱癌的诊断已有多种基于不同技术平台的生物标志物,然而,对于患者复发风险的评估和预测还较少有相关标志物的报道。尽管在膀胱癌肿瘤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存在大量基因组序列的改变,但目前对于膀胱癌肿瘤预后风险评估还尚未有获得广泛认可的生物标志物可供临床使用。本项研究旨在膀胱癌组织和尿液中探索与膀胱癌患者预后相关的分子标志物,评估其在患者预后评估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本实验室前期工作中对65例膀胱癌肿瘤组织DNA进行了基于芯片的比较基因组杂交实验,发现并通过real-time PCR验证了在膀胱癌组织中高频出现的5个高频拷贝数变异的基因CEP63、FOSL2、GHR、PAQR6、ZFAND3。本项研究对候选的5个拷贝数高频变异的基因在219例于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初治的膀胱癌患者手术切除的新鲜肿瘤组织样本和123例初治膀胱癌患者术前尿沉渣脱落细胞样本中的拷贝数变异与患者临床特征的相关性进行了进一步分析。为分析候选拷贝数变异与患者预后的相关性,研究中对所有入组患者均开展了术后随访,获得其无瘤生存期。研究应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Cox风险比例回归、Logestic线性回归分析候选拷贝数变异与患者肿瘤复发风险的关系,并分别对非肌层浸润性和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构建了预后预测模型。为提高在尿液中检测拷贝数变异的准确性,研究中采用了高灵敏的3D数字PCR技术,并运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 曲线)比较了 real-time PCR 与 3D 数字PCR在尿沉渣脱落细胞中对拷贝数变异基因的检测效能,建立了尿样本中膀胱癌的诊断模型。在5个候选拷贝数变异的基因中,CEP63(p<0.01)、FOSL2(p<0.01)、PAQR6(p<0.01)在219例肿瘤组织中相比于健康人外周血白细胞中的基因拷贝数显着增加。CEP63(p<0.01)和FOSL2(p<0.01)的拷贝数在肌层浸润性膀胱癌肿瘤组织中显着高于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肿瘤组织。CEP63(p<0.01)和FOSL2(p=0.047)的拷贝数在高级别肿瘤中显着高于低级别肿瘤。在发生淋巴结转移患者的肿瘤组织中CEP63的拷贝数显着增加(p<0.01)。研究中对所有病例进行了随访,随访时间为3个月至188个月,中位随访时间为61个月。所有入组患者的5年无瘤生存率为48.3%;10年无瘤生存率为22.7%。基于219例肿瘤组织中CEP63、FOSL2、PAQR6的拷贝数变异,分别对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和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进行生存分析,发现CEP63和FOSL2的拷贝数增加是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独立预后因素(p<0.05)。FOSL2和PAQR6的拷贝数增加是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独立预后因素(p<0.05)。基于CEP63、FOSL2的拷贝数变异构建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肿瘤复发预测模型计算预后指数(Prognostic Index,PI),预测模型为PI=1.5095×CEP63+1.47123×FOSL2,结果显示,预后指数高的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肿瘤复发风险是预后指数低的患者的3.434倍(p=0.0003)。基于FOSL2和PAQR6拷贝数变异,构建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肿瘤复发预测模型计算预后指数,预测模型为PI=2.0440×FOSL2+2.2079×PAQR6,结果显示预后指数高的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发生肿瘤复发的风险是预后指数低的患者的5.443倍(p=0.0001)。对于基于传统危险分层中的高风险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生存分析结果显示,预后指数高的患者无瘤生存期更短(p=0.00056)。在膀胱癌患者尿沉渣脱落细胞中CEP63(p=0.036)与FOSL2(p<0.01)的拷贝数相比于正常对照尿沉渣脱落细胞样本显着增加。应用3D数字PCR检测,发现肌层浸润性膀胱癌尿沉渣脱落细胞样本中CEP63(p<0.01)与FOSL2(p=0.046)的拷贝数显着高于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样本,CEP63的拷贝数在发生淋巴结转移的膀胱癌患者中显着增加(p=0.042)。生存分析结果显示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尿沉渣脱落细胞中CEP63的拷贝数增加(p<0.01)或FOSL2的拷贝数增加(p=0.018)预示着更大的肿瘤复发风险。基于尿样本中CEP63、FOSL2的拷贝数变异在训练集(n=41)中构建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12个月内发生肿瘤复发的预测模型并在验证集(n=41)中进行验证,预测模型为PIL=-2.679+2.083×CEP63+1.827×FOSL2,结果显示,预后指数高的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12个月内发生肿瘤复发的风险是预后指数低的患者的6.612倍(p=0.002)。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3D数字PCR检测尿沉渣脱落细胞样本中CEP63和FOSL2拷贝数变异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48和0.803,灵敏度分别为0.750和0.650,阴性预测值分别为0.786和0.708。而real-time PCR检测CEP63和FOSL2拷贝数变异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601和0.685,灵敏度分别为0.475和0.425,阴性预测值分别为0.644和0.646。进一步基于3D数字PCR联合尿样本中CEP63与 FOSL2 的拷贝数变异构建膀胱癌患者诊断型:L=-1.817+2.267×CEP63+2.695×FOSL2,该模型的 ROC 曲线下面积为 0.858,灵敏度为85.0%,阴性预测值为83.8%。本项研究发现CEP63、FOSL2、PAQR6在膀胱癌中拷贝数增加,前两者与膀胱癌肿瘤的分期和病理分级显着相关。CEP63、FOSL2的拷贝数变异能够对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的肿瘤复发风险进行评估和预测,FOSL2、PAQR6的拷贝数变异可应用于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肿瘤复发的预测。在膀胱癌患者尿样本中CEP63、FOSL2的拷贝数显着增加,并与肿瘤分期相关。尿样本中CEP63和FOSL2拷贝数增加的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1年内发生肿瘤复发风险更高。研究中应用的3D数字PCR相比于real-time PCR检测效能更高,基于3D数字PCR的尿样本诊断模型能够较好的区分膀胱癌与正常人,为未来膀胱癌尿液检测提供了新途径。第二章EB病毒相关上皮性恶性肿瘤中病毒miRNA与宿主相互作用的分子机制及其意义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EBV)属于疱疹病毒科γ亚科,是双链DNA病毒。EB病毒是人类普遍且长期感染的病毒。在世界人口中大约有95%存在终生的无症状感染。EB病毒参与了人类多种恶性肿瘤的形成,包括Burkitt’s淋巴瘤、鼻咽癌、霍奇金氏淋巴瘤、NK/T细胞淋巴瘤、胃癌等。EB病毒的发现距今已有50余年,但病毒的致癌机制目前仍然尚未清楚。miRNA是基因表达转录后调控的重要因子,在多种复杂的细胞生物学进程,例如细胞发育和分化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某些特定miRNA的负调控作用能够引起多种器官的癌变发生。EB病毒是第一个发现的能够编码miRNA的病毒,已有研究发现部分EB病毒编码的miRNA能够调控宿主基因的表达。但对于其他EB病毒编码的miRNA在癌变过程中的作用机制目前还尚未完全了解。本项研究旨在通过miRNA表达谱芯片和转录组测序分析,构建EB病毒相关上皮性恶性肿瘤即EB病毒相关胃癌和鼻咽癌中病毒miRNA的表达谱,分析病毒miRNA在宿主细胞中对宿主基因表达的调控作用,进而探索病毒miRNA对宿主细胞生物学功能的影响,以及在癌变发生和发展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EB病毒相关胃癌在亚洲胃癌患者中约占6%,需要通过EBER原位杂交检测证实肿瘤组织中存在EB病毒的感染,由于EBER原位杂交尚未作为胃癌患者的常规病理检测项目,受到样本收集难度的限制,以及RNA较容易降解的特性,目前国内还尚未有基于EB病毒相关胃癌新鲜组织的转录组测序分析研究。在本项研究中,我们对8例EB病毒相关胃癌新鲜冻存组织、2株EB病毒相关胃癌细胞系SNU719、YCCEL1和2株EB病毒阴性胃癌细胞系AGS、HGC27进行了miRNA表达谱芯片和转录组测序分析宿主基因、宿主miRNA和EB病毒miRNA的表达情况。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联合公共数据库中38例EB病毒相关胃癌的基因表达数据,探索EB病毒miRNA与宿主miRNA以及宿主基因的关系。为验证数据分析结果,进一步对筛选出的病毒miRNA进行体外细胞功能实验,探索其对胃癌细胞增殖能力、细胞周期以及细胞迁移能力的影响。为了解筛选出的在EB病毒相关胃癌中能够显着影响细胞生物学功能的病毒miRNA在另一种EB病毒相关上皮性恶性肿瘤即鼻咽癌中的作用。我们对33例鼻咽癌新鲜冻存组织进行了转录组测序。并通过体外细胞功能实验探索候选病毒miRNA在鼻咽癌细胞中对细胞增殖能力、细胞周期以及细胞迁移能力的调控作用。在本项研究中,我们通过对miRNA表达谱芯片和转录组测序数据分析获得了 EB病毒相关胃癌中病毒miRNA的表达谱,筛选出在肿瘤组织和EB病毒相关胃癌细胞系中均高表达的4个病毒miRNA。对其进行靶基因预测,我们发现在EB病毒相关胃癌中高表达的4个病毒miRNA靶基因主要富集于细胞迁移、细胞周期调控、细胞间信号转导和DNA复制等重要生物学功能上。而对于肿瘤组织和EB病毒相关胃癌细胞系中宿主miRNA的差异表达分析水平的分析发现,4个宿主miRNA在肿瘤组织与细胞系中的表达水平与EB病毒miRNA的表达成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大于等于0.9。进一步分析这4个宿主miRNA与EB病毒miRNA的序列,发现 EB 病毒 miRNA miR-BARTl-3p 与宿主 miRNA hsa-miR-29a-3p 具有相同的5’端种子区序列;而miR-BART7-3p则与宿主miRNA hsa-miR-154-3p具有相同的5’端种子区序列。由此推测上述病毒miRNA与宿主miRNA的调控功能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为进一步探索“EB病毒miRNA-宿主miRNA”关系对中的病毒miRNA与宿主miRNA是否协同作用共同参与调控细胞生物学功能。首先联合TCGA(The Cancer Genome Atlas)数据库中转录组数据和 GEO(Gene Expression Omnibus)数据库中表达谱芯片数据,以及本项研究中的转录组测序数据,分析共计46例EB病毒相关胃癌中肿瘤与癌旁组织的差异宿主基因,结合在EB病毒相关胃癌相比于EB病毒阴性胃癌细胞中差异的宿主基因,以此对“EB病毒miRNA-宿主miRNA”关系对中的病毒miRNA与宿主miRNA的交集靶基因进行筛选,结果显示,在EB病毒相关胃癌肿瘤组织中差异表达,并与EB病毒感染相关的宿主靶基因,其信号通路主要富集于涉及细胞生长、迁移、分化等重要功能的2个信号通路。说明候选的病毒miRNA可能与其相关的宿主miRNA共同参与到对细胞生长、迁移等重要功能的调控中。进一步的体外细胞功能实验也表明了miR-BART1-3p和miR-BART7-3p能够抑制胃癌细胞的增殖和迁移,对细胞的生长起负向调控作用。此外,在另一种EB病毒相关上皮性恶性肿瘤,鼻咽癌中,我们也构建了 EB病毒miRNA的表达谱,与EB病毒相关胃癌不同的是,miR-BART1-3p在鼻咽癌中的表达水平较低而miR-BART7-3p在鼻咽癌中的表达水平也仅处于中等。但通过体外细胞功能实验,我们发现miR-BART7-3p在鼻咽癌细胞中,仍具有对细胞增殖和迁移功能的抑制作用。在上述研究中,我们构建了 EB病毒相关胃癌和鼻咽癌中病毒miRNA的表达谱。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获得了具有相同种子区序列的病毒和宿主miRNA,两者共同参与了涉及细胞增殖、迁移、分化等重要生物学功能的信号通路调控。体外细胞实验结果表明了病毒miRNA对于胃癌和鼻咽癌细胞在增殖、细胞周期和细胞迁移能力的抑制作用。本项研究对病毒miRNA miR-BART1-3p和miR-BART7-3p在胃癌细胞中的作用及其可能的机制进行探索,发现了miR-BART7-3p在两种EB病毒相关恶性肿瘤中具有相似的生物学功能,研究从新的视角提供了 EB病毒影响肿瘤进展的可能机制,有助于促进对于上皮性恶性肿瘤中EB病毒感染在癌变中作用的理解。
钟永泷[3](2020)在《KIF18A在肺腺癌中的生物学功能及作用机制研究》文中指出背景:KIF18A是N型驱动蛋白-8亚家族成员,在大多数人类正常组织中低表达,而在多种恶性肿瘤组织中异常高表达。KIF18A与肿瘤患者恶性病理特征和不良预后相关,促进肿瘤细胞增殖、侵袭与转移,很可能是肿瘤基因治疗的新型分子靶点。然而,KIF18A在肺腺癌的研究较少,其生物学功能及作用机制尚不清楚,对其深入研究将有助于为肺腺癌诊治提供新的思路和理论依据。方法:收集肺腺癌组织标本,采用q PCR、western blot和免疫组化检测肺腺癌组织及癌旁正常肺组织中的KIF18A表达。分析KIF18A表达与肺腺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分析KIF18A表达对肺腺癌患者生存预后的影响。挖掘TCGA和GEO数据库的肺腺癌RNA-seq数据,分析KIF18A m RNA在肺腺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及其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相关性。利用慢病毒转染构建KIF18A过表达或干扰表达的肺腺癌细胞株。采用CCK-8实验、平板克隆形成实验、流式细胞术及β-半乳糖苷酶染色检测KIF18A表达对肺腺癌细胞增殖、凋亡、周期分布和细胞衰老的影响。构建裸鼠皮下移植瘤模型,评估KIF18A表达对肺腺癌细胞体内增殖能力的影响。采用细胞划痕、Transwell细胞迁移和侵袭实验检测KIF18A表达对肺腺癌细胞体外迁移与侵袭能力的影响。采用western blot实验检测KIF18A表达对MMP2/9表达的影响。构建裸鼠体内转移瘤模型,评估KIF18A表达对肺腺癌细胞体内转移能力的影响。采用细胞免疫荧光实验检测KIF18A表达与肺腺癌EMT的关系。采用western blot实验和TCGA数据库挖掘,分析KIF18A表达与EMT相关指标、MMPs表达的相关性。采用Cancer SEA数据库分析肺腺癌单细胞水平的KIF18A基因功能。采用western blot实验检测KIF18A表达对Smad2/3蛋白表达的影响。采用Transwell细胞迁移和侵袭实验检测干扰KIF18A表达对TGF-β1诱导的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的影响。给予TGF-β1或SB431542处理,采用western blot实验验证KIF18A在TGF-β/Smad信号通路中的作用。采用生物信息学方法预测KIF18A基因的上游调节性mi RNA。采用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验证mi R-26b-5p与KIF18A基因的靶向关系。采用q PCR实验和TCGA数据挖掘,分析肺腺癌中的mi R-26b-5p表达水平,及其与KIF18A基因表达相关性和预后价值。采用western blot实验检测mi R-26b-5p对KIF18A蛋白表达的影响。采用平板克隆形成、Transwell细胞迁移和侵袭实验检测mi R-26b-5p/KIF18A对肺腺癌细胞增殖和转移能力的影响。结果:肺腺癌组织中KIF18A m RNA和蛋白表达均高于正常肺组织,与患者淋巴结转移、TNM分期和生存状况密切相关。KIF18A表达与患者OS负相关,是影响患者不良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KIF18A在肺腺癌A549细胞中相对低表达,在PC9细胞中相对高表达,选择这两株细胞构建KIF18A干扰表达或过表达的肺腺癌细胞株。KIF18A过表达促进肺腺癌细胞体内外增殖,而干扰KIF18A表达则抑制癌细胞增殖、诱导细胞凋亡、衰老和细胞周期G2/M期阻滞。KIF18A过表达增强肺腺癌细胞的体内外迁移和侵袭能力,而干扰KIF18A表达则抑制细胞迁移和侵袭。KIF18A过表达促进MMP2/9蛋白表达,而干扰KIF18A表达则抑制MMP2/9蛋白表达。KIF18A过表达促进裸鼠肺脏表面转移结节形成,而干扰KIF18A表达则抑制裸鼠体内肺转移。KIF18A过表达促进肺腺癌细胞发生EMT,而干扰KIF18A表达则抑制EMT过程。肺腺癌单细胞水平下的KIF18A基因功能与增殖、侵袭、转移和EMT相关。KIF18A调节肺腺癌细胞Smad2/3蛋白磷酸化水平。干扰KIF18A表达抑制TGF-β1诱导的A549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干扰KIF18A表达显着抑制TGF-β1诱导的Smad2/3蛋白磷酸化水平。SB431542能够抑制KIF18A过表达引起的Smad2/3蛋白磷酸化。KIF18A通过TGF-β/Smad信号通路调控EMT相关蛋白和MMP2/9表达。miR-26b-5p是KIF18A基因的上游调节性mi RNA,在肺腺癌组织中低表达,且与KIF18A表达和患者预后负相关。转染mi R-26b-5p模拟物抑制A549细胞的增殖和转移能力,而KIF18A可逆转mi R-26b-5p对A549细胞增殖和转移的抑制作用。结论:KIF18A在肺腺癌中高表达,是影响患者不良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KIF18A增强肺腺癌细胞体内外增殖能力,抑制KIF18A导致细胞凋亡和衰老、细胞周期G2/M期阻滞。KIF18A通过激活TGF-β/Smad信号通路调控EMT和细胞外基质重塑,促进肺腺癌侵袭和转移。mi R-26b-5p直接靶向KIF18A基因调控肺腺癌细胞增殖和转移。KIF18A很可能成为肺腺癌治疗的新型分子靶点。
林艳丽[4](2020)在《hTERC基因检测联合TCT、高危型HPV E6/E7 mRNA检测在宫颈癌筛查中的应用价值研究》文中提出宫颈癌是最常见的女性生殖系统恶性肿瘤,高危型HPV持续感染是最常见病因[1]。2018年统计数据表明,全世界,宫颈癌的发病率与死亡率在女性恶性肿瘤中均位居第四名[2]。降低宫颈癌发病率与死亡率的关键是癌前病变的早期发现,目前,我国将细胞学与HPV联合筛查作为宫颈癌筛查策略,但近年来,宫颈癌的发病率及死亡率仍然居高不下,因此,需要更有效的检测方法改善这一状况,有研究发现,hTERC(human telomerase RNA component)基因扩增率随着宫颈病变级别增高而增加[3]。本研究通过检测hTERC基因在宫颈脱落细胞中的扩增情况,探究其在宫颈癌筛查中的应用价值,以期为宫颈癌筛查提供新的思路。目的:本研究通过检测宫颈脱落细胞中的hTERC基因扩增情况,统计分析hTERC基因扩增情况与宫颈病变的关系,探究其在宫颈癌筛查中的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于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病理科收集宫颈脱落细胞标本107例,应用荧光原位杂交(FISH)技术检测hTERC基因扩增情况。统计标本来源患者的TCT结果、高危型HPV E6/E7 mRNA检测结果及宫颈组织病理学结果,以病理结果为金标准。应用统计学软件分析三种检测方法对于宫颈病变诊断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约登指数,分析TCT联合高危型HPVE6/E7 mRNA检测方案与hTERC基因检测联合TCT、高危型HPV E6/E7 mRNA检测方案对于宫颈病变诊断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约登指数。应用统计学软件制作hTERC基因检测、TCT、高危型HPV E6/E7 mRNA检测诊断宫颈高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及以上病变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结果:1.hTERC基因扩增率随宫颈病变级别增高而增大(χ2=50.93,P=0.028),hTERC基因检测对宫颈病变诊断的灵敏度为62.03%,特异度为92.86%,阳性预测值为96.08%,阴性预测值为46.43%,约登指数为0.55。2.TCT对宫颈病变诊断的灵敏度为78.48%,特异度为75.00%,阳性预测值为89.86%,阴性预测值为55.26%,约登指数为0.53。3.高危型HPVE6/E7mRNA检测对宫颈病变诊断的灵敏度为91.14%,特异度为60.71%,阳性预测值为86.75%,阴性预测值为70.83%,约登指数为0.52。4.平行试验:TCT联合高危型HPVE6/E7 mRNA检测对宫颈病变诊断的灵敏度为97.47%,特异度为50.00%,阳性预测值为84.62%,阴性预测值为87.50%,约登指数为0.45;hTERC基因检测联合TCT、高危型HPV E6/E7 mRNA检测对宫颈病变诊断的灵敏度为98.70%,特异度为46.43%,阳性预测值为83.87%,阴性预测值为92.86%,约登指数为0.45。5.序列试验:TCT联合高危型HPV E6/E7 mRNA检测对宫颈病变诊断的灵敏度为72.15%,特异度为85.71%,阳性预测值为93.44%,阴性预测值为52.17%,约登指数为0.58;hTERC基因检测联合TCT、高危型HPVE6/E7 mRNA检测对宫颈病变诊断的灵敏度为46.84%,特异度为100.00%,阳性预测值为100.00%,阴性预测值为40.00%,约登指数为0.47。6.对于宫颈高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及以上病变的诊断,hTERC基因检测、TCT、高危型HPVE6/E7 mRNA检测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919、0.655、0.606。两两比较:hTERC基因检测与TCT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5.32,P<0.001);hTERC基因检测与高危型HPVE6/E7 mRNA检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8.11,P<0.001);TCT与高危型HPVE6/E7 mRNA检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99,P=0.32)。结论:1.hTERC基因扩增情况可作为预测宫颈病变程度的良好指标。2.hTERC基因检测可作为传统宫颈癌筛查方案(TCT联合HPV检测)的有效补充手段。
再娜古丽·君居列克[5](2020)在《ELOVL6对秦川肉牛前体脂肪细胞增殖和脂质代谢的作用研究》文中认为脂肪酸组成是影响牛肉营养、品质和风味的重要表型性状。如何平衡脂肪酸组成,提高肉质和营养水平,已成为育种工作新的研究方向。长连脂肪酸延伸酶6(ELOVL6)是调控体内脂肪酸组成总体平衡的关键基因,在脂肪酸延伸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已有研究报道过表达ELOVL6促进血管平滑肌细胞的增殖,但关于ELOVL6能否调控前体脂肪细胞的增殖尚无明确报道。ELOVL6参与脂质代谢,但关于ELOVL6参与脂质代谢的下游基因和信号通路尚不完全明确,ELOVL6上游调控因子有待进一步研究。基于此,本研究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选育的秦川牛肉用新品系(以下简称“秦川肉牛”)为研究对象,研究了ELOVL6在前体脂肪细胞增殖、凋亡和脂质代谢中的调控作用,旨在为秦川牛肉用遗传改良和分子育种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ELOVL6基因在秦川肉牛不同组织中广泛表达,小肠中表达量最高,其次表达量较高的组织依次是网胃和脂肪,心脏、肌肉和脾脏中表达量较低。免疫荧光结果表明,ELOVL6蛋白主要在细胞质中表达。2.ELOVL6基因与牛前体脂肪细胞增殖呈正相关。干扰ELOVL6抑制了细胞增殖,阻滞了细胞由G2期进入M期。ELOVL6干扰显着下调了CCNA2,CCNB1和CCND2等细胞增殖相关基因m RNA表达水平和CDK1、PCNA的蛋白表达水平;Ed U染色结果表明,过表达ELOVL6可显着提高Ed U阳性细胞比例,上调CDK1的m RNA和蛋白表达水平,显着下调P21和P27的m RNA表达量。进一步研究发现ELOVL6激活了m TOR/p70S6k信号通路,m TOR特异性抑制剂雷帕霉素能够减弱过表达ELOVL6引起的m TOR/p70S6k通路磷酸化水平的激活且能够减弱过表达ELOVL6引起的对p21和p27下调作用。3.干扰ELOVL6显着增加牛前体脂肪细胞凋亡晚期的细胞比例,同时促进凋亡发生相关基因Bad和Bak的m RNA表达水平上调。4.ELOVL6过表达影响了牛脂肪细胞中脂肪酸组成。其中,肉豆蔻酸(C14:0)和棕榈酸(C16:0)比例显着下调,硬脂酸(C18:0)和花生四烯酸(C20:4n6)比例显着上调。5.过表达ELOVL6与对照组相比显着改变2170个基因的表达,主要与脂肪细胞脂解调控、Wnt信号通路、c AMP信号通路、Fox O信号通路和PI3K-Akt信号通路密切相关。ELOVL6过表达显着下调了FABP4、CEBPβ、SCD5、FOXO4和WNT2等基因的表达。ACSL4、FABP3、SCD1、PIK3R3、ADRB1、ADRB2和PPARGC1A在ELOVL6过表达的样本中显着上调。6.ELOVL6基因核心启动子区位于-168~+69 bp。通过EMSA和Ch IP实验证实,SREBP1、KLF6和PU.1是ELOVL6基因的关键转录因子,可通过直接结合启动子区影响ELOVL6基因转录。综上,ELOVL6是脂肪细胞脂质代谢中的重要基因,ELOVL6不仅能够促进牛前体脂肪细胞增殖,同时ELOVL6表达水平的精准调控影响了脂肪细胞脂肪酸组成的总体平衡。此外,本研究揭示了ELOVL6可通过m TOR/p70S6k信号通路调控牛前体脂肪细胞增殖的分子机制,同时筛选到了SREBP1、KLF6和PU.1作为上游转录因子可直接结合启动子区进而影响ELOVL6转录。上述研究为进一步揭示秦川牛的肉用遗传改良和分子育种奠定了基础。
徐志杰[6](2020)在《CDCA5在膀胱癌中的促癌作用及其分子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背景:膀胱肿瘤是中国最常见的泌尿系统肿瘤之一,其每年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分别在80.5/100000和32.9/100000。尽管目前膀胱肿瘤的治疗有了很大的提高,其死亡率仍位居所有恶性肿瘤的第13位。根据肿瘤的浸润深度,约3/4的膀胱肿瘤为非肌层浸润性膀胱肿瘤(nonmuscle-invasivebladdercancer,NMIBC),1/4 的膀胱肿瘤患者在发现时已经发展成肌层浸润性膀胱肿瘤(muscle-invasive bladder cancer,MIBC)。膀胱肿瘤的易进展性和易转移性是目前膀胱肿瘤相关死亡的两大主要原因。目前膀胱肿瘤的临床诊断仍缺少特异性的分子标记物,膀胱肿瘤的发生发展分子机制仍没有明确的定论,因此探寻膀胱癌进展的分子机制和寻找潜在的治疗小分子靶点和药物是目前的研究重点。细胞分裂周期相关蛋白5(Cell division cycle associated 5,CDCA5)是后期促进复合物的底物之一,因此能够发挥调控肿瘤细胞的周期的作用。有很多研究报道了其在多种肿瘤中的表达显着上升。在膀胱肿瘤中,CDCA5的表达、功能以及作用机制目前仍缺少相关系统性的研究。目前局限性的肌层浸润性膀胱肿瘤的5年生存率约60%,而伴有远处转移的肌层浸润性膀胱肿瘤患者5年生存期仅为10%。目前膀胱肿瘤的预后预测主要依靠TNM分期系统,尽管如此,对肌层浸润性膀胱肿瘤的预后预测的准确性仍需要进一步的改善。因此,临床上就需要更加方便,准确性更高的预后模型来指导膀胱肿瘤患者的危险分层,以及寻找特异性的预后相关分子标志物来帮助临床医生的临床决策,来判断哪些肌层浸润性膀胱肿瘤患者适合采用保留膀胱的治疗,哪些患者更加适合做新辅助化疗,哪些患者适合尽快行根治性膀胱切除以及更加个性化的治疗方法的选择。第一部分 CDCA5在膀胱癌膀胱肿瘤组织和膀胱肿瘤细胞系中的表达水平探讨目的:通过对膀胱肿瘤的临床组织样本中的CDCA5进行qRT-PCR检测,利用Western Blot和qRT-PCR检测膀胱肿瘤细胞系中CDCA5的表达情况,探索CDCA5对膀胱肿瘤发生发展的作用机制。通过分析TCGA癌症数据库和Oncomine肿瘤数据库中的膀胱肿瘤数据探索CDCA5在膀胱肿瘤中的表达,与肿瘤分期的相关性以及与预后的相关性。方法:1)通过对20例膀胱肿瘤患者的术后样本及其配对的膀胱肿瘤癌旁组织样本进行qRT-PCR和免疫组化检测CDCA5的表达情况,统计分析CDCA5在膀胱癌和癌旁组织中的表达差异。通过对膀胱肿瘤细胞系(RT4,T24,UMUC3,TCCSUP和5637)和永生化尿路上皮(SVHUC)进行q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CDCA5在肿瘤细胞系中的相对表达水平。2)利用Oncomine数据库和TCGA数据库分析CDCA5在膀胱肿瘤组织中的表达情况,以及其表达高低与膀胱肿瘤患者生存期的关系。结果:1)在膀胱肿瘤的20对临床样本中,qRT-PCR结果显示肿瘤标本的CDCA5 mRNA水平较癌旁组织表达明显升高;免疫组化分析结果显示CDCA5在膀胱肿瘤中明显高表达。qRT-PCR和Western Blot结果表明CDCA5在膀胱癌细胞系中表达明显高于永生化的尿路上皮细胞。2)Oncomine数据库和TCGA数据库显示CDCA5在膀胱肿瘤中的表达较正常组织中的表达明显升高,且T分期越高CDCA5的表达水平也越高,Kaplan-Meier分析结果表明CDCA5的表达水平与膀胱肿瘤患者总体生存时间具有相关性(P=0.0384),高表达患者的总体生存时间较低表达患者生存时间短。结论:(1)CDCA5在膀胱肿瘤组织中的表达显着升高,同时在膀胱肿瘤细胞系中的表达也显着高于正常细胞。(2)CDCA5高表达的患者的总体生存率高于低表达患者,同时高表达患者中高级别膀胱肿瘤的比例较低表达患者高,高表达患者发生远处转移的比例高于低表达患者。故我们可以初步认为CDCA5可以作为膀胱肿瘤患者术后预后的危险因素,可以作为膀胱肿瘤诊断的分子标志物。第二部分 CDCA5在膀胱癌中的功能及分子机制研究目的:分别采用敲低和过表达肿瘤细胞中的CDCA5表达量,观察膀胱肿瘤细胞系增殖凋亡及细胞周期的改变。进一步研究CDCA5在肿瘤发展中调控的分子信号通路,寻找潜在的治疗靶点。方法:1)通过转染外源性干扰和过表达的慢病毒,分别构建敲低CDCA5的稳定转染细胞株(T24和5637)或过表达稳定转染细胞株(UMUC3)。通过体外实验,如Cell Counting Kit-8(CCK-8)实验,克隆形成实验,周期凋亡流式实验,来初步研究CDCA5在膀胱肿瘤细胞系中增殖、细胞周期及凋亡的相关作用。2)通过Western Blot探索CDCA5影响膀胱肿瘤细胞周期的可能机制,寻找CDCA的表达和相关周期蛋白的关联。3)通过Western Blot探索CDCA5影响膀胱肿瘤细胞增殖的可能机制,寻找潜在的小分子治疗靶点。4)通过在裸鼠体内的肿瘤细胞皮下成瘤实验,研究CDCA5在体内成瘤过程中的作用和影响。5)通过TCGA膀胱肿瘤数据库中甲基化测序的数据,分析CDCA5启动子区域的甲基化水平改变。结果:1)CCK8和克隆形成实验表明敲低CDCA5的表达水平后,膀胱肿瘤细胞的活性、增殖能力显着降低,而过表达CDCA5后,膀胱肿瘤细胞的活性、增殖能力升高。2)细胞功能学实验结果表明,低表达CDCA5能够通过影响细胞G2/M期进展和促进细胞凋亡来抑制膀胱肿瘤细胞的增殖能力;反之,高表达CDCA5能够促进细胞G2/M期进展和抑制细胞凋亡来促进膀胱肿瘤细胞的生长。3)Western Blot实验结果表明,CDCA5通过上调两个关键的细胞分裂周期相关蛋白——细胞分裂周期蛋白2(cell division cycle protein 2,CDC2)和周期蛋白B1(cyclin B1),同时激活Akt信号通路来调控肿瘤细胞的增殖。进一步研究发现CDCA5调控的细胞凋亡主要是通过线粒体凋亡通路的调控来影响肿瘤细胞的增殖。4)采用Akt的小分子激动剂SC-79实验表明,Akt的激活后可以挽救敲低CDCA5后导致的细胞增殖减慢。5)裸鼠的皮下成瘤实验结果表明,CDCA5低表达组的瘤体在重量和体积上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免疫组化分析表明低表达组的Ki67,Cyclin B1和p-Akt表达水平较对照组显着降低,而cleaved-Caspase3的表达水平较对照组升高。6)通过TCGA数据库分析CDCA5启动子区域的CpG位点的甲基化水平发现,肿瘤组织中CDCA5启动子区域的甲基化水平较癌旁正常组织显着降低,提示CDCA5在膀胱肿瘤组织中的异常表达可能和其启动子区域的异常甲基化相关。结论:1)CDCA5增强膀胱肿瘤细胞的活性和增殖能力,同时抑制肿瘤细胞的凋亡,体内实验表明其可以促进裸鼠皮下瘤体的生长和增殖。2)在分子水平上,CDCA5通过调节细胞分裂周期蛋白2(cell division cycle protein 2,CDC2)和周期蛋白B1(cyclin Bl)等周期相关蛋白促进G2/M期进展,并通过调控线粒体凋亡通路相关蛋白(Caspase3,Caspase9,Bax,Bcl2,Bcl-XL等)调控肿瘤细胞的凋亡。3)CDCA5在膀胱肿瘤中通过激活Akt通路,从而促进膀胱肿瘤细胞的增殖和生长。4)裸鼠皮下成瘤实验表明当敲低CDCA5的表达水平后,瘤体的形成受到抑制。5)CDCA5在膀胱肿瘤中的异常表达可能和其启动子区域的甲基化水平改变相关。第三部分 一个基于DNA甲基化的肌层浸润性膀胱肿瘤的预后模型目的:通过对TCGA数据库中的甲基化测序结果(Methylation 450K),寻找肿瘤组织中和癌旁正常组织中差异甲基化探针,结合统计学分析R语言包和肿瘤患者的预后资料进一步建立能够预测膀胱肿瘤预后的DNA甲基化探针预后模型。方法:通过分析TCGA数据库中的资料,我们建立了一个基于DNA甲基化探针的肌层浸润性膀胱肿瘤总体生存时间(OS)的预测模型。首先,我们筛选出在膀胱肿瘤组织和癌旁正常组织中具有表达差异的甲基化探针,通过COX分析我们进一步筛选出与预后相关的差异性探针,随后我们通过LASSO(Absolute shrinkageand selection operation)建立预后预测模型。这个模型通过计算每个病人的危险评分(Risk score,RS)来评价每个膀胱肿瘤患者是低风险患者或是高风险患者。进一步该模型在验证组中进行了进一步的验证。最终,我们通过对临床上常用的预后评价因子以及RS分别做ROC曲线来比较我们的模型的预测价值。随后,将RS预后模型联合CDCA5的表达水平做亚组的OS生存曲线,观察亚组间的预后差异。结果:通过对TCGA膀胱肿瘤数据库中413例肌层浸润性膀胱肿瘤DNA甲基化测序数据的分析,我们建立了一个基于DNA甲基化探针的预后风险评估模型。该模型由7个甲基化特异性探针构成,它能够把膀胱肿瘤患者进一步分成高风险组和低风险组,高危组和低危组之间的总体生存时间存在显着性差异(训练组(Training):HR=2.660,95%CI=1.718-4.118,P=0.000011;测试组(Testing):HR=1.966,95%CI=1.099-3.514,P=0.02)。同时 ROC 曲线的 AUC 值在训练(Training)组(n=276)和测试(Testing)组(n=137)分别为(Training:3 年 AUC=0.73,5年 AUC=0.75;Testing:3 年 AUC=0.65,5 年 AUC=0.65),这一结果较临床上常用的TNM预测模型(T分期,N分期,Stage等)对膀胱肿瘤患者预后的预测准确性更高。此外,应用该模型能够进一步地将T2、T3-T4膀胱肿瘤患者,NO、N1-N3膀胱肿瘤患者,以及stage Ⅰ-Ⅱ、stageⅢ-Ⅳ膀胱肿瘤患者分成高危组和低危组,且高危组和低危组的OS具有显着性的差异(P值均小于0.05)。结合RS评分能进一步将CDCA5低表达组和高表达组分成低危组和高危组,两组间的OS具有显着性的差异(P值均小于0.05)。结论:基于DNA甲基化的风险评估模型能够提高临床上对膀胱肿瘤患者预后的预测准确性,能够指导临床医生对肌层浸润性膀胱肿瘤患者的治疗方案的选择。
阎红[7](2019)在《奇果菌素对卵巢癌细胞增殖抑制和凋亡诱导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卵巢癌(ovarian cancer)是女性生殖系统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它的发病率位列宫颈癌和子宫内膜癌之后,排名第三。但其死亡率位居妇科肿瘤的首位,是妇科肿瘤患者最主要的致死原因。目前,相关的统计资料表明导致女性死亡的各类恶性肿瘤中,卵巢癌的致死率位列第五位。因此,卵巢癌被视为一种严重危害女性身体健康以及生命安全的疾病。卵巢癌病理组织分型复杂多样,其中上皮性卵巢癌所占比例最高,约为85%-90%。尽管医学的诊断、治疗水平不断提高,影像、检验等检查手段日益先进,但由于卵巢癌起病隐匿,早期患者缺乏典型的症状和体征,医疗机构缺少有效的、敏感的早期检查、检验手段,以致大约70%的卵巢癌患者临床确诊时己进展到肿瘤晚期(FIGO分期Ⅲ/Ⅳ),手术治疗效果欠佳,加之卵巢癌容易复发、转移的特点,致使晚期卵巢癌患者在接受了规范化、系统化的治疗后,5年的生存率仍然很低,仅有30%左右。当前,卵巢癌的标准治疗方案是手术治疗,术后辅助以铂为基础的联合化疗,但化学药物治疗可能出现明显的毒副作用,如恶心、呕吐的消化道症状、骨髓造血的抑制作用,肝肾功能的毒性损伤等等,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以及治疗依从性,并且更为严重的是,部分患者出现了化疗耐药,影响了治疗效果。因此,寻找高效的、新型的、毒副作用小的抗卵巢肿瘤新药物,以期提高卵巢癌治疗效果,改善卵巢癌预后,逆转化疗耐药,成为摆在我们面前,急需解决的问题。随着对抗癌药物的不断研究,目前人类发现170余种抗肿瘤的小分子化合物,非人工合成的有130余种,其中近50%的化合物为真菌提取物,它们具有稳定的化学结构、独特的分子活性,在抑制细胞增殖、促进细胞凋亡、阻止细胞转移、诱发细胞自噬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部分真菌提取物已经应用于抗肿瘤的临床治疗中,比如从云芝中萃取的云芝多糖-PSK(Krestin),从蘑菇的毒素中提取的Irofulven(中文名伊罗夫文)等药物,在临床治疗中取得了不错的疗效,表明这类小分子化合物具有明显的抗癌作用。卵巢癌严重危害女性健康甚至生命,尽管对卵巢癌的研究不断深入,治疗手段不断进步,但多年来,卵巢癌的治疗效果没有大的突破,一直处于平台期,从真菌提取物中寻找、发现治疗卵巢癌的新物质是我们的目标。奇果菌素(Grifolin,2-trans,trans-farnesyl-5-methylresorcinol),英文名称grifolin,分子式为C22H32O2,分子量为328,是一种从地花蘑菇子实体中分离出的二级代谢产物,它类属于担子菌类,在化学构成上,是一种法尼基酚类小分子化合物,具有调节血脂、抗病毒、调节免疫、抗肿瘤的作用,以往研究表明奇果菌素能够抑制多种肿瘤细胞的生长,如人乳腺癌细胞MCF7,人结肠癌细胞SW480,人宫颈癌细胞Hela、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细胞K562等细胞。奇果菌素通过多种方式、多条途径发挥抗癌作用,比如奇果菌素能够通过ERK5通路,阻断鼻咽癌细胞周期进程,抑制肿瘤细胞生长。Luo XJ等学者还发现在鼻咽癌细胞中,奇果菌素能通过P53信号通路,上调DAPK1,促进肿瘤细胞的死亡,控制癌症的进展,该团队通过研究还证实奇果菌素能够通过调控ERK1/2-EIk1-DNMT1信号传导通路,调节上皮转移因子的表达,干扰肿瘤细胞的黏附、侵袭,揭示了奇果菌素抑制肿瘤细胞转移的作用。此外,研究发现奇果菌素能够调节骨肉瘤细胞的Akt通路,促进其自发的程序化死亡,即凋亡。以上研究揭示了奇果菌素具有巨大的抗癌潜能,表明它在抑制肿瘤细胞增殖、促进其凋亡、控制其侵袭、转移等方面都有显着的作用。研究目的:奇果菌素是一种天然小分子化合物,具有广谱的抗肿瘤活性,在多种肿瘤细胞中发挥抗癌作用,其在上皮性卵巢癌细胞中的作用至今无相关的报道,本研究旨在探索其对上皮性卵巢癌细胞的影响以及相关的分子作用机制。1.方法:本研究在体外培养上皮性卵巢癌细胞系A2780、SKOV3和HO8910细胞,对细胞施加不同浓度的奇果菌素,分别作用不同的时间,然后进行MTT、平板克隆、流式细胞仪测定细胞周期、Annexin V/PI双染法检测细胞凋亡、Western-Blot检测蛋白分子、构建体外移植瘤进行药物处理、高通量测序及相关生信分析等一系列的实验,得出实验数据,进行相关的统计分析。1.1细胞增殖实验(MTT实验)应用四甲基偶氮唑盐摄取法检测不同浓度的奇果菌素分别作用A2780、SKOV3和HO8910细胞不同的时间,再经过一系列的处理与检测后,计算出细胞的生存率。1.2平板克隆实验收取处于对数生长期的增殖活跃细胞,种植于六孔板,施用不同浓度的奇果菌素作用48小时后,再用不含奇果菌素的培养基继续孵育细胞,后经固定、染色等处理后,计数细胞克隆形成数。1.3细胞周期实验不同浓度的奇果菌素作用卵巢癌细胞后,通过降解RNA,PI标记DNA等处理后,FACScan flow cytometry测定各周期时相的细胞数,检测结果用WinMDIv2.9软件进行分析。1.4细胞凋亡实验用含不同浓度梯度奇果菌素的培养基预处理A2780、SKOV3、HO8910细胞,施加一系列相关处理后,加入碘化丙啶(propidium iodide)和膜联蛋白(FITC-Annexin)进行染色标记,然后用FACScan flow cytometry进行细胞凋亡检测,检测结果用WinMDI v2.9软件进行分析。1.5蛋白质印迹实验Western-Blot实验方法检测卵巢癌细胞A2780、SKOV3、HO8910被不同浓度的奇果菌素作用后,与细胞周期、细胞凋亡、信号通路相关的蛋白分子如 CyclinD1、Bcl-2、Cleaved-Casepase3、Cleaved-PARP、p-ERK1/2和p-Akt等的表达变化。1.6体内实验验证奇果菌素对卵巢癌细胞具有抑制增殖和促进凋亡的作用采用皮下注射的方式构建裸鼠卵巢癌细胞SKOV3的皮下移植瘤模型,采取胃灌注的方式对裸鼠施用奇果菌素。自皮下种植肿瘤细胞的第一天始,药物处理组每天灌注玉米油溶解的奇果菌素,对照组灌注同等量玉米油。待对照组最大瘤体直径生长至1.5cm时,处死小鼠并取瘤称量,固定后行免疫组化检测Ki67、CDK4、CyclinD1、Bcl-2、Bax等分子的表达,并与对照组进行比较。1.7生物信息学分析通过高通量测序比较经过Grifolin处理和对照组卵巢癌细胞mRNA的差异,并应用qRT-PCR、Western Blot及免疫组化等技术,探索Grifolin对卵巢癌细胞生物学作用的分子机制。1.8统计方法为保证结果的严谨、准确,所有数据的获得均通过三次不同的实验,并采用均数±标准差的形式予以表达,所得数据用SPSS18.0软件进行t检验和方差分析,P<0.05表示有统计学意义。2.结果2.1奇果菌素抑制卵巢癌细胞的生长MTT实验方法检测奇果菌素作用前后的卵巢癌细胞A2780、SKOV3和HO8910的生长率,实验数据表明,奇果菌素对卵巢癌细胞的生长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并且表现出明显的时间依赖性以及浓度依赖性。2.2奇果菌素降低卵巢癌细胞的集落形成力平板克隆实验检测奇果菌素对单个卵巢癌细胞的增殖影响,统计数据表明,随着药物浓度的增加,单个细胞的活力降低,增殖数减少,克隆数降低。2.3奇果菌素阻滞卵巢癌细胞的周期进展细胞周期实验检测了不同浓度奇果菌素作用于A2780、SKOV3和HO8910细胞后,细胞周期的分布情况,实验数据表明,随着药物浓度的增加,G1时相的细胞比例逐渐升高,说明奇果菌素阻滞细胞周期于G1期。2.4奇果菌素促进A2780、SKOV3和HO8910细胞的凋亡FITC-Annexin V/PI双染色法检测细胞凋亡试验,对比了奇果菌素处理前后的A2780、SKOV3、HO8910细胞的凋亡数量,数据显示,早期凋亡的细胞比例随奇果菌素的浓度加大而逐渐攀升,晚期凋亡或坏死的细胞比例也出现了小幅递增,表明随着奇果菌素浓度的加大,细胞凋亡比例逐渐递增。2.5 Western-blot法检测了相关蛋白分子的表达变化奇果菌素抑制了 CyclinD1和CDK4的蛋白分子表达,阻断卵巢癌A2780、SKOV3、HO8910细胞从G1期进入到S期。奇果菌素增加了Caspase-3和PARP剪切片段的表达,改变了 Bax/B cl-2的比值,促进了细胞的凋亡。2.6体内实验表明奇果菌素可抑制卵巢癌细胞增殖、促进卵巢癌细胞凋亡裸鼠皮下种植SKOV3细胞后,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自皮下种植肿瘤细胞的第一天起,两组小鼠分别胃灌注玉米油溶剂和溶有奇果菌素的玉米油。生长曲线显示奇果菌素处理组卵巢癌细胞在裸鼠体内有更慢的增殖速度,药物处理组移植瘤平均重量明显小于对照组。移植瘤进行染色分析示,对照组Ki67、CDK4、CyclinD1染色深染,表明其更强的增殖能力,而药物处理组Ki67、CDK4、CyclinD1染色变浅,表明增殖能力减弱,药物处理组相比于对照组Bax染色深染,Bcl-2染色变浅,表明药物促进了其凋亡,体内实验表明奇果菌素有效抑制卵巢癌细胞增殖并促进其凋亡。2.7高通量测序结果显示,奇果菌素处理后,卵巢癌细胞中PI3K/Akt和ERK1/2通路明显被抑制,分子生物学实验证实经过Grifolin处理后,卵巢癌细胞中Akt和ERK1/2的磷酸化水平明显降低,经过Grifolin处理后,移植瘤中p-ERK和p-Akt染色变浅,表明药物抑制了 ERK和Akt的磷酸化。3.结论3.1奇果菌素抑制卵巢癌细胞的增殖,将细胞有丝分裂阻滞于G1期,减缓了细胞的分裂增殖。3.2奇果菌素诱导了卵巢癌细胞发生凋亡。3.3上皮性卵巢癌细胞系存在ERK1/2和PI3K/Akt通路的活化,奇果菌素能够下调ERK1/2和Akt的磷酸化水平,其抗癌作用的发挥与降调ERK1/2和PI3K/Akt通路的活性有关。3.4构建动物模型,进行体内实验进一步证实奇果菌素可以抑制卵巢癌细胞增殖、促进卵巢癌细胞凋亡。3.5奇果菌素具有独特、稳定的分子结构,显着的抗癌作用,它为卵巢癌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值得进一步研究。
王璐[8](2019)在《膀胱癌发生发展中周期调控基因生物信息学筛选及分子机制研究》文中指出第一部分生物信息学方法筛选膀胱癌发生发展中周期调控相关的差异基因目的: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对不同基因芯片结果进行富集,筛选与膀胱癌发生发展高度相关的差异表达基因,为膀胱癌诊断提供潜在无创标志物,以及精准医学分子靶向治疗的潜在药物靶点。方法:从GEO数据库网站下载人膀胱尿路上皮移行细胞癌患者的RNA二代测序数据和相应的临床特征信息,并结合课题组前期测序数据,利用R语言对数据进行处理,在4个芯片数据的差异基因中取交集。通过基因功能富集、小分子药物靶点筛选、蛋白互作网络构建、预后和分期相关性分析等对上述差异表达基因进行进一步筛选,最终得到膀胱癌发生发展中起关键作用的差异表达基因。并通过组织荧光定量PCR,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进行了验证。结果:4个芯片数据取交集后得到59个表达上调基因以及40个表达下调基因,功能及通路富集表明这些基因与细胞周期调控高度相关。通过蛋白互作网络构建,以及基于GSE13507芯片数据、TCGA数据的预后相关性分析,最终筛选得到5个与预后无病生存率高度相关的差异基因。通过肿瘤分期相关性分析、基因突变分析进一步验证了这些基因在肿瘤中的显着差异性。并以课题组样本库收集到的临床肿瘤组织进行了验证,成功在转录水平及翻译水平验证了这些基因在肿瘤中的显着高表达。结论:我们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得到了膀胱癌发生发展中差异表达明显的5个基因,并且这些基因可能是通过细胞周期来调控肿瘤细胞的发生发展,可以推断这5个基因在不同分期分级的膀胱肿瘤患者诊断、预后和精准治疗上是有价值的,可以作为潜在的标志物或者小分子药物作用靶点。第二部分富脯氨酸蛋白11(PRR11)对膀胱癌发生发展的作用及机制研究目的:研究验证富脯氨酸蛋白11(PRR11)在膀胱肿瘤中的高表达,检测其表达与膀胱肿瘤分期、分级、预后之间的相关性,并探索其影响膀胱肿瘤发生发展的分子机制。方法:以生物信息学方法对测序芯片结果进行可视化处理,比较PRR11在膀胱癌组织与对照正常膀胱上皮之间表达的差异;以T检验、方差检验等统计学方法检验PRR11表达与肿瘤分期、病理等临床信息的相关性;以Kaplan-Meier生存分析比较PRR11表达与临床预后生存之间的相关性;以小干扰RNA和质粒载体转染膀胱癌细胞进行体外功能试验;以慢病毒稳转细胞株裸鼠荷瘤模型进行了体内动物实验;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变化。结果:通过数据库结果及内部组织实验验证证实了PRR11在膀胱癌中的高表达,且表达水平与肿瘤T分期相关;PRR11的表达水平与肿瘤预后复发、进展、生存高度相关;PRR11能够在体外细胞系水平促进膀胱癌细胞的增殖、迁移、克隆形成能力,在体内动物实验水平同样可以促进膀胱癌发生发展;通过流式细胞仪检测等证实PRR11通过影响细胞周期进程影响膀胱癌发生发展。结论:PRR11通过影响细胞周期进程来调控膀胱癌的发生发展,且表达水平与膀胱癌预后进展、生存相关。
李思漫[9](2019)在《人结直肠癌组织中CDCA7表达水平对肿瘤进展和生存预后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CDCA7表达水平对人结直肠癌(CRC)的发生发展及生存预后的影响。方法:首先是从癌症基因组图谱(TCGA)数据库中结直肠癌/癌旁的数据收集,然后通过差异基因筛选出CDCA7在结直肠癌/癌旁组织中的差异性表达,随后在Pubmed、Mesh、KEGG、GO等数据库中挖掘CDCA7的功能和信号通路、科研热度、报道的关联疾病、调控关系、转录因子预测、在其他恶性肿瘤中的表达等方面的数据,随后在人结肠癌组织和细胞中实验研究CDCA7在人结直肠癌中的作用:在104例结直肠癌/癌旁组织中使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CDCA7的蛋白表达水平进行临床特征分析和生存分析,通过PCR法检测15对结直肠癌/癌旁组织中CDCA7的mRNA表达量;在细胞层面,使用CRC细胞系HT29、RKO、SW620、HCT116和人正常结肠上皮细胞系NCM460通过PCR和Western blot法分别检测CDCA7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观察CDCA7表达水平与结直肠癌的临床进展以及结直肠癌患者的术后生存预后的关系。结果:CDCA7与结直肠癌的生物信息学数据分析结果显示:差异基因筛选结果显示CDCA7 mRNA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是正常结直肠组织的3.06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基因的功能和通路结果显示CDCA7与结直肠癌显着相关的是细胞凋亡和转录调控方向,而目前尚无与CDCA7相关的通路研究。科研热度显示目前有22篇相关文献报道、涉及31种疾病、22种上游靶向miRNAs已验证;报道的关联疾病结果显示与CDCA7相关的报道最多的是肿瘤方向,然而目前尚无CDCA7与结直肠癌方面的研究;调控关系结果显示CDCA7的上游靶向miRNA和lncRNA有很多,如miR-124-3p、HCP5等,说明CDCA7有着转录调控功能;相关的转录因子预测结果显示已验证的与CDCA7关系最密切的转录因子是LBP1、ZF5和IRF1;CDCA7在其他恶性肿瘤中的表达结果显示CDCA7在淋巴瘤、食管癌、卵巢癌、白血病等恶性肿瘤中的表达呈现上调趋势。以上生物信息学数据结果表明,目前关于CDCA7的实验研究尚少,且尚无与人结直肠癌的相关研究,因此本实验通过对CDCA7与结直肠癌的初步研究来为之后CDCA7的更进一步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实验理论依据。RT-qPCR结果显示,结直肠癌组织组中CDCA7的mRNA表达量高于癌旁组织组[(1.00±0.00,16.45±2.87,16.00±1.91,0.26±0.07,4.00±0.89,11.96±2.02,9.92±1.65,10.13±0.98,7.78±1.62,3.92±0.85,1.24±0.69,10.85±1.29,5.86±0.93,1.15±0.14,4.79±1.03)vs(18.90±2.19,9.71±1.08,5.31±1.05,2.58±0.24,31.78±3.81,87.43±5.08,1.62±0.29,5.46±1.07,5.94±0.95,9.78±2.04,50.21±5.93,14.42±2.48,48.17±3.96,23.59±2.29,1.33±0.37),P<0.05]。与正常结肠上皮细胞NCM460相比,CDCA7在结直肠癌细胞系HT29、HCT116、RKO、SW620 中的 mRNA 表达水平呈上调趋势[(0.528±0.098)、(1.548±0.019)、(1.879±0.145)和(1.936±0.133)vs(1±0.00),均P<0.05]。Western blot结果显示,与正常结肠上皮细胞NCM460相比,CDCA7在结直肠癌细胞HT29、HCT116、RKO、SW620中的蛋白表达水平呈上调趋势[(0.93±0.21)、(1.67±0.17)、(1.68±0.13)和(1.87±0.55)vs(1.0±0.27),P<0.05]。免疫组化结果显示,CDCA7在CRC组织与癌旁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5.96%(79/104)和26.92%(28/104),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上实验检测结果说明CDCA7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水平呈上调趋势。CDCA7的表达水平与结直肠癌进展的临床特征参数间的关系结果显示,CDCA7表达水平与CRC侵袭深度(P=0.002),淋巴结转移(P=0.038),TNM分期(P=0.001)和远处转移(P=0.019)显着相关。而在高CDCA7表达和低CDCA7表达组之间,患者性别(P=0.533),患者年龄(P=0.369),肿瘤大小(P=0.217)和分化程度(P=0.318)没有显着差异。说明CDCA7的表达水平与结直肠癌的临床进展有关。生存分析结果显示,CDCA7低表达患者(n=25)的总生存率优于CDCA7高表达患者(n=79)(P=0.012),即CDCA7高表达的结直肠癌患者有较差的生存预后。总之,本研究结果表明,CDCA7在人结直肠癌中高表达,并与结直肠癌的临床进展有关以及对结直肠癌患者的生存预后有不良影响。结论:CDCA7在人结直肠癌中高表达,并与结直肠癌的临床进展有关,CDCA7高表达的结直肠癌患者有着较差的生存预后。
高彦俊[10](2019)在《TRIP13对膀胱癌的作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膀胱癌是最常见的泌尿系恶性肿瘤之一。由于对膀胱癌发生发展的分子机制缺乏准确的认知,目前膀胱癌的临床治疗手段仍十分有限。因此,深入研究膀胱癌发生及进展的分子机制有助于探索膀胱癌治疗的新靶标,实现膀胱癌的精准治疗。甲状腺激素受体互作蛋白13(thyroid hormone receptor interactor 13,TRIP13)在有丝分裂的纺锤体组装检查点和DNA双链断裂损伤修复中起到重要的作用。近年来,研究发现TRIP13在多种肿瘤中均异常表达且其表达水平与肿瘤的进展密切相关。然而,TRIP13与膀胱癌的关系目前尚未见详细报道。因此,本课题拟探讨TRIP13在膀胱癌及癌旁组织内的表达量差异,分析TRIP13表达量与膀胱癌患者临床病理参数及预后的相关性。研究敲减TRIP13表达对膀胱癌细胞增殖、细胞周期、凋亡及转移能力的影响。探究TRIP13在膀胱癌发生发展中的分子机制,为膀胱癌的分子机理和治疗策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1.对含有46例膀胱癌组织及配对癌旁组织的组织芯片进行免疫组化染色,分析TRIP13蛋白表达水平在癌组织内的改变。2.通过公共数据库Oncomine分析TRIP13在多种肿瘤内的表达情况。检索Oncomine和TCGA(The Cancer Genome Atlas)数据库内的膀胱癌相关数据进一步分析TRIP13在膀胱癌中的表达水平。3.对342例膀胱癌患者的肿瘤组织石蜡切片进行免疫组化染色并分析TRIP13表达量与临床病理指标的相关性。4.通过对公共数据库GEO(Gene Expression Omnibus)进行数据挖掘并选取GSE13507数据集来分析TRIP13表达量与膀胱癌患者预后的关系。5.在细胞水平:通过qRT-PCR检测6株膀胱癌细胞(T24、5637、HT-1197、TCCSUP、ScaBER及J82)内TRIP13的mRNA表达量。通过构建靶向TRIP13的干扰RNA慢病毒来敲减TRIP13在膀胱癌细胞T24和5637内的表达。以MTT实验、克隆形成实验、流式细胞术分析、划痕实验和transwell迁移实验分别检测TRIP13敲减对膀胱癌细胞T24及5637的增殖、克隆形成能力、细胞周期、凋亡和细胞迁移能力的影响。通过Western blot检测上皮间质转化相关蛋白来探索TRIP13是否参与膀胱癌的上皮间质转化。6.在动物水平:以靶向TRIP13的干扰RNA慢病毒实现对T24细胞中TRIP13的稳定敲减,并以该稳转株建立膀胱癌裸鼠皮下成瘤模型来探索TRIP13对膀胱癌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7.TRIP13在膀胱癌中的作用机制分析:通过分析TRIP13敲减组与对照组T24细胞的全基因表达芯片数据并用IPA软件分析差异表达基因,研究TRIP13参与膀胱癌发生发展的分子机制。基于芯片的结果,选取若干与肿瘤形成密切相关的基因进行qRT-PCR及Western blot验证。在T24细胞中过表达Flag-TRIP13,通过免疫沉淀联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技术鉴定TRIP13的互作蛋白。根据质谱鉴定结果,选取若干蛋白进行免疫共沉淀实验以验证TRIP13的互作蛋白,并在膀胱癌样本中验证临床相关性。结果:1.组织芯片的免疫组化结果显示TRIP13在膀胱癌组织中的表达量明显高于癌旁组织:我们在10例(21.7%)癌组织内检测到TRIP13的高表达而在正常的癌旁组织内仅有1例(2.2%)为TRIP13高表达。2.Onomine数据库分析结果显示TRIP13在20种肿瘤中均有异常高表达。在纳入的448例研究中,70例结果均显示TRIP13在癌组织内的表达高于癌旁正常组织(设定的倍数变化临界值为2)。通过对Oncomine和TCGA数据库内的膀胱癌数据进行分析,我们发现与癌旁正常组织相比,膀胱癌组织内的TRIP13表达量明显增高。3.342例膀胱癌患者肿瘤组织的免疫组化染色结果表明,TRIP13的表达量与年龄、性别、肿瘤大小无明显相关性,但与AJCC(American Joint Committee on Cancer)高分期,淋巴转移和远处转移显着相关。4.对GEO数据库内的数据集GSE13507进行Kaplan-Meier单因素生存分析,结果显示高表达TRIP13膀胱癌患者总生存时间(68.0月)明显低于TRIP13低表达患者(96月,P<0.01);高表达TRIP13膀胱癌患者疾病特异性生存时间(94.0月)明显低于TRIP13低表达患者(123.9月,P<0.001)。并且在非肌肉浸润性膀胱癌中,高表达TRIP13膀胱癌患者总生存时间(78.7月)明显低于TRIP13低表达患者(103.0月,P<0.05)。然而COX多因素生存分析显示,TRIP13并不能作为膀胱癌患者的一个独立预后因素。5.qRT-PCR结果显示TRIP13在膀胱癌细胞T24、5637、HT-1197、TCCSUP、ScaBER及J82中均有表达。靶向TRIP13的干扰RNA慢病毒转染膀胱癌细胞T24及5637后,TRIP13的表达量明显下降。MTT实验结果显示,与阴性对照组相比,TRIP13敲减组细胞增殖速度受到显着抑制。克隆形成实验中,TRIP13敲减组形成的克隆数目明显少于对照组,TRIP13敲减抑制了T24及5637细胞的克隆形成能力。流式细胞术检测结果显示,敲减TRIP13导致T24及5637的细胞周期阻滞于G2/M期并且诱导细胞凋亡。划痕实验及transwell迁移实验中,敲减TRIP13后,T24及5637细胞的迁移能力较对照组有显着下降。Western blot结果显示TRIP13敲减组上皮化指标E-caherin的表达明显升高,间质化指标fibronectin和vimentin的表达明显降低。6.裸鼠成瘤实验中,对照组10只小鼠均有肿瘤形成,而在TRIP13敲减组中仅有9只小鼠有可探及的肿瘤形成。TRIP13敲减组肿瘤体积的增长速度明显慢于对照组。小动物活体成像数据显示,对照组肿瘤的荧光信号强度明显强于TRIP13敲减组。在肿瘤净重上,TRIP13敲减组显着小于对照组。7.对比分析TRIP13敲减组与对照组T24细胞的全基因表达芯片结果,我们发现敲减TRIP13导致1175个基因的表达发生显着性变化,其中588个发生上调,587个发生下调。Gene Ontology分析结果显示,敲减TRIP13的表达后“间质化发展”这一生物学功能受到明显抑制,且差异表达基因的细胞定位集中于内质网膜,细胞核膜和胞质微管。为了进一步证实芯片的实验结果,我们以q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了TRIP13敲减后数个肿瘤形成相关基因的表达量变化。结果显示多个EGFR通路内的关键基因(ID1、Cox-2、Slug和EGFR)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在TRIP13敲减后均有显着下降。此外,经典通路分析结果显示,差异基因富集度排名前15的通路中,有7条通路均与EGFR信号通路相关。液相色谱—串联质谱鉴定出共计2476种蛋白为TRIP13的潜在互作蛋白,其中包括多个EGFR通路内的关键蛋白,如EGFR、JAK2和AKT1。根据质谱鉴定结果,我们进行了免疫共沉淀实验来验证TRIP13能否与EGFR、JAK2或AKT1相互作用。结果显示,EGFR与TRIP13存在相互作用。对GSE13507的数据进行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TRIP13与EGFR的表达量存在相关性(P<0.001)。Kaplan-Meier单因素生存分析结果显示TRIP13和EGFR均高表达膀胱癌患者的总生存时间(71.7月)明显低于二者均低表达的患者(100.3月,P=0.016);TRIP13和EGFR均高表达膀胱癌患者的疾病特异性生存时间(95.1月)明显低于二者均低表达的患者(125.4月,P=0.013)。结论:TRIP13在膀胱癌组织中的表达明显高于正常膀胱组织,且其表达水平与AJJCC高分期、淋巴转移及远处转移密切相关,TRIP13的高表达预示着膀胱癌患者不良的预后,提示TRIP13可以作为膀胱癌疾病进展及预后的一个生物标记物。TRIP13在膀胱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机制可能为通过与EGFR互作来调控EGFR信号通路及一系列下游信号通路,最终影响增殖、细胞周期、凋亡及迁移等生物学功能。
二、尿脱落细胞中细胞分裂周期蛋白6基因的检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尿脱落细胞中细胞分裂周期蛋白6基因的检测(论文提纲范文)
(1)尿液NMP22、BLCA-4在膀胱癌诊断中的应用效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表 |
引言 |
第1章 实验研究 |
1.1 材料与方法 |
1.1.1 研究对象 |
1.1.2 病例纳入标准 |
1.1.3 病例排除标准 |
1.1.4 膀胱癌TNM分期标准(依据2017AJCC癌症分期手册第八版) |
1.1.5 分组方法 |
1.1.6 尿液标本的收集和处理 |
1.1.7 主要仪器 |
1.1.8 主要试剂 |
1.1.9 实验步骤 |
1.1.10 观察指标 |
1.1.11 统计学方法 |
1.2 结果 |
1.2.1 一般资料 |
1.2.2 NMP22 的表达情况 |
1.2.3 BLCA-4 的表达情况 |
1.2.4 NMP22、BLCA-4 在诊断方面的价值 |
1.3 讨论 |
1.3.1 现常用的膀胱癌诊断和复查方法 |
1.3.2 NMP22、BLCA-4 与其它肿瘤标志物的对比 |
1.3.3 NMP22 与膀胱癌的关系 |
1.3.4 BLCA-4 与膀胱癌的关系 |
1.3.5 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与膀胱癌的关系 |
1.3.6 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不足 |
1.4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结论 |
第2章 综述 膀胱癌的肿瘤标记物研究进展 |
2.1 膀胱肿瘤相关的尿液肿瘤标志物 |
2.1.1 核基质蛋白22(NMP22) |
2.1.2 膀胱癌特异性核基质蛋白4(BLCA-4) |
2.1.3 膀胱肿瘤抗原(BTA) |
2.1.4 免疫细胞化学技术(Immuno Cyt/u Cyt+) |
2.1.5 荧光原位杂交(urovysion/FISH) |
2.1.6 趋化因子 |
2.2 膀胱肿瘤相关的其它肿瘤标记物 |
2.2.1 循环肿瘤细胞(CTCs) |
2.2.2 血浆循环细胞游离肿瘤DNA(ct DNA) |
2.2.3 尿液细胞游离肿瘤DNA(ct DNA) |
2.2.4 循环RNA |
2.2.5 外泌体(exosome,胞外体) |
2.2.6 表观遗传学调控 |
2.2.7 膀胱癌相关基因 |
2.3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
(2)1、DNA拷贝数异常改变作为膀胱癌预后判断相关分子标志物的研究 2、EB病毒相关上皮性恶性肿瘤中病毒miRNA与宿主相互作用的分子机制及其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英语缩略词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DNA拷贝数异常改变作为膀胱癌预后判断相关分子标志物的研究 |
导论 |
1. 膀胱癌概述 |
2. 基因拷贝数变异的生物学意义 |
3. 基因拷贝数变异与恶性肿瘤的关系 |
4. 膀胱癌中的基因拷贝数异常 |
5. 问题与展望 |
6. 本项研究的目的和基本策略 |
结果 |
第一节 本研究入组病例及其临床病理特征 |
1. 膀胱癌肿瘤组织病例 |
1.1 膀胱癌肿瘤组织病例的临床病理特征 |
1.2 膀胱癌肿瘤组织病例随访情况 |
2. 膀胱癌尿样本 |
2.1 膀胱癌尿样本病例的临床病理特征 |
2.2 膀胱癌尿样本病例随访情况 |
第二节 膀胱癌组织中DNA拷贝数异常改变辅助膀胱癌预后判断 |
1. DNA拷贝数异常与临床病理风险因素的相关性分析 |
1.1 膀胱癌肿瘤组织中的DNA拷贝数异常 |
1.2 膀胱癌肿瘤组织中DNA拷贝数异常与临床病理风险因素的关系 |
2. DNA拷贝数异常与患者预后的相关性分析 |
2.1 DNA拷贝数异常与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预后的相关性 |
2.2 DNA拷贝数异常与肌层浸润性膀胱癌预后的相关性 |
3. 基于临床病理风险因素与DNA拷贝数异常的预后预测模型 |
3.1 Cox风险比例回归分析影响膀胱癌患者无瘤生存期的独立预后因素 |
3.2 基于膀胱癌独立预后因素构建预后预测模型 |
3.2.1 构建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预后预测模型 |
3.2.2 构建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预后预测模型 |
3.2.3 高风险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预后预测 |
第三节 基于Real-time PCR方法检测膀胱癌术前尿脱落细胞中DNA拷贝数异常改变辅助膀胱癌预后判断 |
1. 膀胱癌患者尿样本中DNA拷贝数异常与临床病理风险因素的相关性分析 |
1.1 膀胱癌患者术前尿样本中的DNA拷贝数异常改变 |
1.2 术前尿样本中DNA拷贝数异常与临床病理风险因素的关系 |
2. 膀胱癌患者术前尿样本中DNA拷贝数异常与预后的相关性分析 |
2.1 术前尿样本中DNA拷贝数异常与预后的关系 |
2.2 术前尿样本中DNA拷贝数异常与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短期肿瘤复发的相关性 |
2.3 构建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短期肿瘤复发预测模型 |
第四节 基于3D数字PCR方法检测膀胱癌术前尿脱落细胞中DNA拷贝数异常改变辅助膀胱癌预后判断 |
1. 膀胱癌患者术前尿样本中DNA拷贝数异常与临床病理风险因素的相关性分析 |
1.1 膀胱癌患者术前尿样本中的DNA拷贝数异常改变 |
1.2 术前尿样本中DNA拷贝数异常与临床病理风险因素的关系 |
2. 3D数字PCR与real-time PCR对尿液中拷贝数变异分子的检测效能比较 |
2.1 受试者工作曲线分析比较两者检测效能 |
2.2 构建基于3D数字PCR的术前尿样本诊断模型 |
3. 膀胱癌患者术前尿样本中DNA拷贝数异常与预后的相关性分析 |
3.1 尿样本中DNA拷贝数异常与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预后的相关性 |
3.2 尿样本中DNA拷贝数异常与肌层浸润性膀胱癌预后的相关性 |
讨论 |
1. 膀胱癌相关分子标志物研究的策略 |
2. 组织中膀胱癌预后相关分子标志物 |
3. 尿液中膀胱癌预后相关分子标志物 |
4. 3D数字PCR在膀胱癌患者尿液检测中的应用 |
5. CEP63、FOSL2及PAQR6的异常改变与肿瘤的关系 |
6. 本项研究的局限性 |
本章小结 |
材料与方法 |
一、研究病例和实验材料 |
1. 膀胱癌患者及其生物学样品 |
2. 生物样品收集、制备和鉴定所需试剂 |
3. 实时荧光定量PCR |
4. 3D数字PCR |
5. 引物序列 |
6. 主要仪器和设备 |
7. 主要分析软件 |
二、实验方法 |
1. 尿沉渣DNA提取 |
2. 实时荧光定量PCR |
3. 扩增产物质量检测 |
4. 引物扩增标准曲线 |
5. 3D数字PCR |
6. 统计学方法 |
第二章 EB病毒相关上皮性恶性肿瘤中病毒miRNA与宿主相互作用的分子机制及其意义 |
导论 |
1. EB病毒概述 |
2. EB病毒相关的上皮性恶性肿瘤 |
3. EB病毒编码基因及其变异与恶性肿瘤的关系 |
4. EB病毒编码的小RNA与恶性肿瘤的关系 |
5. 本项研究的目的和策略 |
结果 |
第一节 EB病毒编码的miRNA在胃癌中的表达及其医学生物学意义 |
一、研究入组病例及其临床病理特征 |
二、EB病毒相关胃癌中病毒及宿主miRNA的表达 |
1. EB病毒相关胃癌中病毒miRNA的表达谱 |
1.1 miRNA芯片质量控制 |
1.2 EB病毒相关胃癌肿瘤组织中病毒miRNA的表达谱 |
1.3 EB病毒相关胃癌细胞系中病毒miRNA的表达谱 |
1.4 EB病毒相关胃癌中高表达的病毒miRNA |
1.5 探索EB病毒相关胃癌中高表达病毒miRNA的靶基因及其功能 |
2. EB病毒相关胃癌中宿主miRNA的表达 |
2.1 EB病毒相关胃癌组织中宿主miRNA的差异表达分析 |
2.2 EB病毒相关胃癌细胞系中宿主miRNA的差异表达分析 |
2.3 EB病毒相关胃癌中与病毒有关的宿主miRNA |
3. EB病毒编码的miRNA与宿主miRNA的相关性分析 |
3.1 探索EB编码的miRNA与宿主细胞miRNA表达的相关性 |
3.2 探索与EB病毒miRNA与相关宿主miRNA结构的相关性 |
3.3 探索与EB病毒相关的宿主miRNA的靶基因及其功能 |
三、EB病毒相关胃癌中病毒miRNA对宿主基因表达的影响 |
1. EB病毒相关胃癌中差异表达的宿主基因 |
1.1 转录组测序EB病毒相关胃癌组织中宿主基因的差异表达 |
1.2 公共数据库中EB病毒相关胃癌组织中宿主基因的差异表达 |
1.3 EB病毒相关胃癌与EB病毒阴性胃癌中宿主基因的差异表达 |
2. 差异表达的宿主基因与病毒miRNA的相关性 |
2.1 从差异表达的宿主基因中筛选病毒与宿主miRNA的共同靶基因 |
2.2 病毒与宿主miRNA共同靶基因KEGG信号通路富集 |
四、EB病毒相关胃癌中病毒miRNA的功能研究 |
1. 瞬时转染后细胞中miR-BART1-3p和miR-BART7-3p的表达变化 |
2. EB病毒miRNA对胃癌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 |
2.1 miR-BART1-3p及miR-BART7-3p过表达对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 |
2.2 miR-BART1-3p及miR-BART7-3p敲降对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 |
3. EB病毒miRNA对胃癌细胞周期的影响 |
3.1 miR-BART1-3p及miR-BART7-3p过表达对细胞周期的影响 |
3.2 miR-BART1-3p及miR-BART7-3p敲降对细胞周期的影响 |
4. EB病毒miRNA对胃癌细胞迁移能力的影响 |
4.1 miR-BART1-3p及miR-BART7-3p过表达对细胞迁移能力的影响 |
4.2 miR-BART1-3p及miR-BART7-3p敲降对细胞迁移能力的影响 |
第二节 EB病毒编码的miRNA在鼻咽癌中的表达及其医学生物学意义 |
一、研究入组病例及其临床病理特征 |
二、鼻咽癌中EB病毒miRNA的表达 |
三、鼻咽癌中EB病毒miR-BART7-3p的功能研究 |
1. 瞬时转染后细胞中miR-BART7-3p的表达变化 |
2. miR-BART7-3p对鼻咽癌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 |
2.1 miR-BART7-3p过表达对鼻咽癌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 |
2.2 miR-BART7-3p敲降对鼻咽癌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 |
3. miR-BART7-3p对鼻咽癌细胞周期的影响 |
3.1 miR-BART7-3p过表达对鼻咽癌细胞周期的影响 |
3.2 miR-BART7-3p敲降对鼻咽癌细胞周期的影响 |
4. miR-BART7-3p对鼻咽癌细胞迁移能力的影响 |
4.1 miR-BART7-3p过表达对鼻咽癌细胞迁移能力的影响 |
4.2 miR-BART7-3p敲降对鼻咽癌细胞迁移能力的影响 |
讨论 |
1. 临床相关研究质量控制 |
2. EB病毒相关胃癌中病毒miRNA的研究 |
3. 本项研究中病毒miRNA在EB病毒相关胃癌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
4. 鼻咽癌中病毒miRNA的研究 |
5. 本项研究中病毒miRNA在鼻咽癌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
本章小结 |
材料与方法 |
一、实验材料 |
1. EB病毒相关胃癌患者及其生物学样品 |
2. 鼻咽癌相关患者及其生物学样品 |
3. 临床样品收集、制备和鉴定所需试剂 |
4. 主要试剂盒 |
5. 实时定量荧光PCR试剂 |
6. 细胞培养和miRNA转染 |
7. 常用试剂配制 |
8. 细胞培养用主要器皿 |
9. 主要仪器 |
10. 主要分析软件 |
二、实验方法 |
1. 基因表达谱芯片技术 |
2. 芯片数据读取 |
3. 芯片数据预处理和标准化 |
4. 第二代测序 |
5. miRNA实时定量荧光PCR |
6. 总RNA样品的提取、制备及质量鉴定 |
7. 细胞生物学实验方法 |
参考文献 |
基金资助 |
致谢 |
(3)KIF18A在肺腺癌中的生物学功能及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对照表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驱动蛋白超家族简介 |
1.1.1 驱动蛋白分类 |
1.1.2 驱动蛋白的结构 |
1.1.3 调节蛋白的作用 |
1.1.4 微管轨道选择 |
1.1.5 驱动蛋白的运动 |
1.2 驱动蛋白的作用 |
1.2.1 .驱动蛋白在细胞有丝分裂中的作用 |
1.2.2 驱动蛋白在疼痛中的作用 |
1.2.3 驱动蛋白与其他疾病 |
1.3 驱动蛋白与肿瘤 |
1.3.1 驱动蛋白与肿瘤发生 |
1.3.2 驱动蛋白与肿瘤转移 |
1.3.3 驱动蛋白与肿瘤预后 |
1.3.4 驱动蛋白与肿瘤耐药 |
1.4 KIF18A的研究进展 |
1.4.1 KIF18A的结构与功能 |
1.4.2 KIF18A与肿瘤 |
1.5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2.1 材料 |
2.1.1 临床标本来源 |
2.1.2 病例与标本选择 |
2.1.3 病例随访信息 |
2.1.4 细胞系来源与培养条件 |
2.1.5 实验动物来源与饲养 |
2.1.6 伦理审核 |
2.1.7 主要仪器、耗材与试剂 |
2.1.8 主要试剂配制方法 |
2.2 方法 |
2.2.1 临床标本处理 |
2.2.2 实时定量荧光PCR |
2.2.3 Western blotting实验 |
2.2.4 免疫组织化学 |
2.2.5 苏木素-伊红(HE)染色 |
2.2.6 细胞传代 |
2.2.7 细胞冻存 |
2.2.8 细胞复苏 |
2.2.9 shRNA慢病毒包装和转染 |
2.2.10 慢病毒过表达载体构建 |
2.2.11 慢病毒包装 |
2.2.12 慢病毒转染 |
2.2.13 CCK-8实验 |
2.2.14 细胞平板克隆形成实验 |
2.2.15 细胞凋亡检测 |
2.2.16 细胞周期检测 |
2.2.17 细胞衰老检测 |
2.2.18 细胞划痕实验 |
2.2.19 Transwell迁移实验 |
2.2.20 侵袭实验 |
2.2.21 裸鼠皮下成瘤模型 |
2.2.22 裸鼠体内转移瘤模型 |
2.2.23 细胞免疫荧光实验 |
2.2.24 microRNA预测与筛选 |
2.2.25 KIF18A靶基因载体构建 |
2.2.26 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实验 |
2.2.27 小干扰RNA转染 |
2.2.28 TCGA数据库转录组测序数据分析 |
2.2.29 GEO数据库基因表达谱芯片数据分析 |
2.2.30 单细胞水平的基因功能分析 |
2.2.31 数据统计学分析 |
第三章 KIF18A在肺腺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
3.1 引言 |
3.2 结果 |
3.2.1 KIF18A在肺腺癌组织中高表达 |
3.2.2 KIF18A蛋白表达与肺腺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 |
3.2.3 KIF18A高表达与肺腺癌患者的不良预后相关 |
3.2.4 基于TCGA数据库分析KIF18A在肺腺癌中的表达与临床意义 |
3.2.5 基于GEO数据库分析KIF18A在肺腺癌中的表达与临床意义 |
3.3 讨论 |
第四章 KIF18A对肺腺癌细胞增殖、凋亡及衰老的影响 |
4.1 引言 |
4.2 结果 |
4.2.1 KIF18A在肺腺癌细胞系中的表达情况 |
4.2.2 构建KIF18A干扰表达和过表达的肺腺癌细胞株 |
4.2.3 KIF18A对肺腺癌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 |
4.2.4 干扰KIF18A表达对肺腺癌细胞凋亡的影响 |
4.2.5 干扰KIF18A表达对肺腺癌细胞周期的影响 |
4.2.6 干扰KIF18A表达对肺腺癌细胞衰老的影响 |
4.2.7 KIF18A表达对肺腺癌细胞体内增殖能力的影响 |
4.3 讨论 |
第五章 KIF18A对肺腺癌细胞侵袭与转移能力的影响 |
5.1 引言 |
5.2 结果 |
5.2.1 KIF18A对肺腺癌细胞迁移能力的影响 |
5.2.2 KIF18A对肺腺癌细胞侵袭能力的影响 |
5.2.3 KIF18A对肺腺癌细胞基质金属蛋白酶的表达影响 |
5.2.4 KIF18A对肺腺癌细胞体内转移能力的影响 |
5.3 讨论 |
第六章 KIF18A通过TGF-β/Smad通路调控肺腺癌EMT、细胞外基质重塑 |
6.1 引言 |
6.2 结果 |
6.2.1 KIF18A促进肺腺癌细胞上皮间质转化过程 |
6.2.2 肺腺癌单细胞水平的KIF18A基因功能分析 |
6.2.3 KIF18A对 Smad2/3 蛋白的表达影响 |
6.2.4 干扰KIF18A表达抑制TGF-β1 诱导的肺腺癌细胞迁移与侵袭 |
6.2.5 KIF18A参与TGF-β1/Smad信号通路调控 |
6.2.6 KIF18A通过TGF-β/Smad信号通路调控EMT和 MMPs表达 |
6.3 讨论 |
第七章 miR-26b-5p通过靶向调控KIF18A抑制肺腺癌细胞增殖与转移 |
7.1 引言 |
7.2 结果 |
7.2.1 miR-26b-5p是 KIF18A基因候选上游调节性miRNA |
7.2.2 miR-26b-5p靶向调控KIF18A基因表达 |
7.2.3 miR-26b-5p和 KIF18A在肺腺癌中的表达与相关性 |
7.2.4 miR-26b-5p调控肺腺癌中KIF18A表达 |
7.2.5 KIF18A可逆转miR-26b-5p对肺腺癌细胞增殖的抑制 |
7.2.6 KIF18A可逆转miR-26b-5p对肺腺癌细胞迁移和侵袭的抑制 |
7.3 讨论 |
全文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4)hTERC基因检测联合TCT、高危型HPV E6/E7 mRNA检测在宫颈癌筛查中的应用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 |
引言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宫颈癌筛查方法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论文 |
致谢 |
(5)ELOVL6对秦川肉牛前体脂肪细胞增殖和脂质代谢的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主要符号对照表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脂肪酸合成及分类 |
1.1.1 脂肪酸的合成 |
1.1.2 脂肪酸的主要分类 |
1.2 脂肪细胞的增殖 |
1.3 ELOVL蛋白家族 |
1.4 ELOVL6基因结构与功能概述 |
1.4.1 ELOVL6对细胞增殖的作用 |
1.4.2 ELOVL6对脂肪酸代谢的作用 |
1.4.3 ELOVL6转录调控研究 |
1.4.4 ELOVL6对疾病的作用 |
1.5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6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6.1 研究内容 |
1.6.2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秦川肉牛ELOVL6 CDS克隆及表达模式分析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试验材料 |
2.1.2 试验方法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ELOVL6基因序列分析 |
2.2.2 牛ELOVL6 基因CDS区克隆与鉴定 |
2.2.3 ELOVL6蛋白序列生物进化与同源性分析 |
2.2.4 ELOVL6组织表达谱分析及亚细胞定位 |
2.3 讨论 |
2.4 小结 |
第三章 ELOVL6对秦川肉牛前体脂肪细胞增殖的作用机理研究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试验材料 |
3.1.2 试验方法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ELOVL6过表达腺病毒载体的构建与重组腺病毒包装 |
3.2.2 ELOVL6干扰腺病毒载体的构建与重组腺病毒包装 |
3.2.3 ELOVL6促进前体脂肪细胞的增殖 |
3.2.4 ELOVL6干扰延长前体脂肪细胞增殖周期 |
3.2.5 ELOVL6促进细胞增殖相关基因的表达 |
3.2.6 ELOVL6 通过m TOR/p70S6K信号通路促进前体脂肪细胞增殖 |
3.2.7 干扰ELOVL6促进前体脂肪细胞凋亡 |
3.3 讨论 |
3.3.1 腺病毒载体系统介导ELOVL6的干扰与过表达 |
3.3.2 ELOVL6促进前体脂肪细胞的增殖 |
3.3.3 ELOVL6激活m TOR信号通路 |
3.3.4 干扰ELOVL6促进前体脂肪细胞凋亡 |
3.4 小结 |
第四章 ELOVL6对秦川肉牛脂肪细胞脂质代谢的作用研究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试验材料 |
4.1.2 试验方法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ELOVL6随脂肪细胞分化的表达谱分析 |
4.2.2 ELOVL6过表达、干扰效率检测 |
4.2.3 脂滴染色 |
4.2.4 ELOVL6影响脂肪细胞脂肪酸组成 |
4.2.5 ELOVL6 影响ELOVLs家族其他基因表达量变化 |
4.2.6 RNA-seq测序验证ELOVL6 基因对脂肪细胞脂质代谢的作用 |
4.2.7 q RT-PCR验证脂质代谢相关差异表达基因 |
4.3 讨论 |
4.3.1 ELOVL6影响秦川肉牛脂肪细胞脂肪酸组成 |
4.3.2 ELOLV6调控脂质代谢相关通路和基因的表达 |
4.4 小结 |
第五章 转录因子PU.1、SREBP1和KLF6对ELOVL6 启动子活性的影响 |
5.1 材料与方法 |
5.1.1 试验材料 |
5.1.2 试验方法 |
5.2 结果与分析 |
5.2.1 ELOVL6启动子区域扩增 |
5.2.2 ELOVL6 启动子序列分析及Cp G岛预测 |
5.2.3 ELOVL6逐段缺失片段扩增 |
5.2.4 重组质粒p GL3-ELOVL6 Promoter的鉴定 |
5.2.5 ELOVL6启动子逐段缺失片段活性检测 |
5.2.6 PU.1、KLF6和SREBP1 转录因子结合位点保守性预测 |
5.2.7 PU.1、KLF6和SREBP1 结合位点突变影响ELOVL6 启动子活性 |
5.2.8 EMSA验证PU.1、KLF6和SREBP1 转录因子结合ELOVL6 启动子 |
5.2.9 Ch IP验证PU.1和SREBP1 体内结合于ELOVL6 启动子 |
5.2.10 干扰PU.1、KLF6和SREBP1 影响ELOVL6 启动子的活性 |
5.3 讨论 |
5.4 小结 |
第六章 结论 |
6.1 研究结论 |
6.2 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A 主要试剂与设备 |
附录B 试验操作步骤 |
附录C ELOVL6 基因CDS和启动子序列 |
致谢 |
个人简历 |
(6)CDCA5在膀胱癌中的促癌作用及其分子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主要缩略词 |
引言 |
参考文献 |
第一部分 CDCA5在膀胱癌膀胱肿瘤组织和膀胱肿瘤细胞系中的表达水平探讨 |
1 前言 |
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材料 |
2.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3.1 CDCA5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在膀胱癌组织中升高 |
3.2 CDCA5在膀胱肿瘤数据库中的表达情况,与临床特征、预后的相关性 |
3.3 CDCA5在膀胱癌细胞系中的表达量显着升高 |
4 讨论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CDCA5在膀胱癌中的功能及分子机制研究 |
1 前言 |
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材料 |
2.2 实验方法 |
2.3 统计分析 |
3 实验结果 |
3.1 Knock-Down慢病毒和过表达慢病毒的转染效率验证 |
3.2 CDCA5的表达对膀胱肿瘤细胞活性的影响 |
3.3 CDCA5的表达改变对膀胱肿瘤细胞增殖功能的影响 |
3.4 CDCA5的表达改变对膀胱肿瘤细胞周期的影响 |
3.5 CDCA5的表达改变对膀胱肿瘤细胞凋亡的影响 |
3.6 CDCA5能够通过PI3K/AKT信号通路调控膀胱癌细胞的增殖 |
3.7 CDCA5对裸鼠皮下成瘤实验的影响 |
3.8 膀胱肿瘤中的CDCA5启动子区的甲基化水平改变 |
4 讨论 |
5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一个基于DNA甲基化的肌层浸润性膀胱肿瘤的预后模型 |
1 前言 |
2 方法 |
2.1 数据处理和分析 |
2.2 风险评估模型的建立 |
2.3 生存分析 |
2.4 联合CDCA5和RS对肌层浸润性膀胱肿瘤的预后预测 |
3 结果 |
3.1 TCGA膀胱肿瘤数据库中的数据获取和病人的临床资料及特征 |
3.2 DNA甲基化预后预测模型的建立 |
3.3 基于DNA甲基化探针的肌层浸润性膀胱肿瘤预后模型在训练组中的预测作用及在测试组中的进一步验证 |
3.4 基于DNA甲基化探针的肌层浸润性膀胱肿瘤预后模型对患者的预测准确性较临床上常用的指标要更准确 |
3.5 联合基于DNA甲基化的Risk score和临床指标能够进一步提高膀胱肿瘤预后的准确性 |
3.6 联合RS模型和CDCA5的表达水平对肌层浸润性膀胱肿瘤患者预后的预测评估 |
4 讨论 |
5 总结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 PI3K/AKT信号通路在膀胱肿瘤中的研究和治疗进展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7)奇果菌素对卵巢癌细胞增殖抑制和凋亡诱导作用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符号说明 |
第一部分 奇果菌素对卵巢癌细胞增殖抑制和凋亡诱导作用 |
前言 |
实验材料 |
实验方法 |
实验结果 |
讨论 |
附图表1 |
第二部分 奇果菌素对卵巢癌细胞增殖抑制和凋亡诱导作用的机制研究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实验结果 |
讨论 |
附图表2 |
全文总结 |
本研究的创新 |
不足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Article In English Ⅰ: Grifolin,A Natural Product,Promoting Apoptosis And blockingCell-cycle In G1 phase In Human Ovarian Cancer Cells |
Article In English Ⅱ: Grifolin induces apoptosis and promotes cell cycle arrest in theA2780 human ovarian cancer cell line via inactivation of the ERK1/2 andAkt pathways |
Article In English Ⅲ:Grifolin induces autophagic cell death by inhibiting the Akt/mTOR/S6Kpathway in human ovarian cancer cells |
(8)膀胱癌发生发展中周期调控基因生物信息学筛选及分子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缩略词表 |
引言 |
第一部分:生物信息学方法筛选膀胱癌发生发展中周期调控相关的差异基因 |
1.材料与方法 |
2 研究结果 |
3 讨论 |
第二部分:富脯氨酸蛋白11(PRR11)对膀胱癌发生发展的作用及机制研究 |
4.材料与方法 |
5 研究结果 |
6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膀胱癌中细胞周期基因预后标志物作用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攻博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目录 |
致谢 |
(9)人结直肠癌组织中CDCA7表达水平对肿瘤进展和生存预后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个人简历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实验技术流程图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10)TRIP13对膀胱癌的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表 |
第一章 前言 |
第二章 TRIP13 在膀胱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实验试剂与材料 |
2.1.2 实验仪器 |
2.1.3 组织标本 |
2.1.4 实验方法 |
2.1.5 统计方法 |
2.2 结果 |
2.2.1 TRIP13 在膀胱癌组织中高表达 |
2.2.2 公共数据库Oncomine和 TCGA数据挖掘结果 |
2.3 讨论 |
第三章 TRIP13 表达量与膀胱癌的临床相关性分析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实验试剂与材料 |
3.1.2 实验仪器 |
3.1.3 组织标本 |
3.1.4 实验方法 |
3.1.5 统计分析 |
3.2 结果 |
3.2.1 TRIP13 表达量与膀胱癌临床分期和转移密切相关 |
3.2.2 TRIP13 表达量与膀胱癌患者预后密切相关 |
3.3 讨论 |
第四章 TRIP13 在膀胱癌细胞株中的功能研究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膀胱癌细胞株 |
4.1.2 实验试剂与材料 |
4.1.3 实验仪器 |
4.1.4 荧光定量PCR引物设计 |
4.1.5 慢病毒ShRNA序列设计 |
4.1.6 实验方法 |
4.1.7 统计方法 |
4.2 结果 |
4.2.1 TRIP13 基因在膀胱癌细胞系内的表达情况 |
4.2.2 ShRNA慢病毒敲减TRIP13 表达的效率 |
4.2.3 敲减TRIP13 抑制膀胱癌细胞的增殖能力 |
4.2.4 敲减TRIP13 抑制膀胱癌细胞的克隆形成能力 |
4.2.5 敲减TRIP13 导致膀胱癌细胞周期阻滞于G2/M期 |
4.2.6 敲减TRIP13 诱导膀胱癌细胞的凋亡 |
4.2.7 敲减TRIP13 抑制膀胱癌细胞的迁移 |
4.2.8 敲减TRIP13 抑制膀胱癌细胞的上皮间质转化 |
4.2.9 敲减TRIP13 抑制膀胱癌裸鼠皮下移植瘤的生长 |
4.3 讨论 |
第五章 TRIP13 调节膀胱癌细胞的机制研究 |
5.1 材料与方法 |
5.1.1 实验试剂与材料 |
5.1.2 实验仪器 |
5.1.3 实验方法 |
5.2 结果 |
5.2.1 TRIP13 敲减后差异表达的基因 |
5.2.2 Gene Ontology分析 |
5.2.3 IPA分析 |
5.2.4 基因芯片结果qRT-PCR及 Western blot验证 |
5.2.5 TRIP13 能够直接与EGFR相结合 |
5.2.6 高表达TRIP13和EGFR与不良预后相关 |
5.3 讨论 |
第六章 结论 |
6.1 主要结论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四、尿脱落细胞中细胞分裂周期蛋白6基因的检测(论文参考文献)
- [1]尿液NMP22、BLCA-4在膀胱癌诊断中的应用效果分析[D]. 段宇奇. 华北理工大学, 2021
- [2]1、DNA拷贝数异常改变作为膀胱癌预后判断相关分子标志物的研究 2、EB病毒相关上皮性恶性肿瘤中病毒miRNA与宿主相互作用的分子机制及其意义[D]. 蔡曌.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1
- [3]KIF18A在肺腺癌中的生物学功能及作用机制研究[D]. 钟永泷. 广西大学, 2020(02)
- [4]hTERC基因检测联合TCT、高危型HPV E6/E7 mRNA检测在宫颈癌筛查中的应用价值研究[D]. 林艳丽. 郑州大学, 2020(02)
- [5]ELOVL6对秦川肉牛前体脂肪细胞增殖和脂质代谢的作用研究[D]. 再娜古丽·君居列克.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0
- [6]CDCA5在膀胱癌中的促癌作用及其分子机制研究[D]. 徐志杰. 浙江大学, 2020(01)
- [7]奇果菌素对卵巢癌细胞增殖抑制和凋亡诱导作用及机制研究[D]. 阎红. 山东大学, 2019(02)
- [8]膀胱癌发生发展中周期调控基因生物信息学筛选及分子机制研究[D]. 王璐. 武汉大学, 2019(06)
- [9]人结直肠癌组织中CDCA7表达水平对肿瘤进展和生存预后的影响[D]. 李思漫. 广西医科大学, 2019(08)
- [10]TRIP13对膀胱癌的作用研究[D]. 高彦俊. 兰州大学, 2019(02)